——市、县(区)医改领导小组负责人培训班课件 省发改委社会处处长 肖承贵 深化认识,明确方向,坚定信心 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市、县(区)医改领导小组负责人培训班课件 省发改委社会处处长 肖承贵 2010年 11月11日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医药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省当前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执政党履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把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的目标,作为执政党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贯追求。 当前我省医药卫生发展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普遍存在,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群众反映比较强烈。 解决好医疗卫生这一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是体现党的根本宗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必须履行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责任。 必须深化改革,力争使群众“平时少得病、得病有保障、看病更方便、治病少花钱”。
第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各级政府解决医药领域深层次矛盾的战略选择。 医疗卫生领域长期以来形成和积累的不少深层次矛盾,已严重制约其又好又快发展,使医疗卫生事业成为一个发展的薄弱环节,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一个突出表现. 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70%以上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基层卫生资源薄弱,可及性较差,多元办医格局尚未形成,公立医院拥有的床位数占总床位数的95%以上; 二是体制机制性矛盾突出,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合理,药品流通不规范,药品价格虚高,卫生投入机制不健全,以药补医导致公立医院趋利行为,给医药卫生事业带来新的挑战。因此,解决医药卫生领域的矛盾和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医药卫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国家扩大投资,保障改革顺利进行,势必会带动医药卫生产业及其它相关产业发展,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增长点。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促进城乡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有助于减少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改善群众消费预期,增强当期消费,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经济社会诸多领域,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且我省城乡、区域发展差异明显,医药卫生事业基础相对薄弱,这些因素决定了我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医改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统筹全局、循序渐进,分阶段有重点推进。
二、准确理解和把握医改的基本方向及内涵要求 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从江西的实际出发,突出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原则,突出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原则,突出创新医药卫生发展的活力机制的原则,省委、省政府从“惠民生、明目标、易操作”的角度,明确了全省医改的基本方向、总体目标、基本框架和政策措施。
第一,基本方向。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基层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发达国家医疗卫生体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健康保险体制, 一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国民卫生服务体制, 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健康保险体制。 有的政府包揽过多、负担沉重、效率偏低, 有的过于依赖市场、公平性不够、医疗费用过高。 改革方向则是把基本与非基本区分开来,把政府主导与市场作用结合起来。
第二,总体目标。 建立健全覆盖全省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到2020年,全省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
第三、基本框架。 ――建设四大体系 一是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二是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三是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 四是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完善八个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 二是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三是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 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 五是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 六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 七是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八是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
第四,政策措施。 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做到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把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 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满足群众基本用药需求。 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服务网络建设,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 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优化资源配置,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要突出把握好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一重大理论创新。 二是要突出把握好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 新医改基本内涵:“四个突出把握”。 一是要突出把握好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一重大理论创新。 二是要突出把握好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 三是要突出把握好基本、基础、基层这一近期工作重点。首先重点解决公平问题,让改革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在改革的目标设定、具体的工作安排上,都强调从基本、基础和基层做起,面向广大群众、面向农村、面向基层。 四是突出把握好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这一工作方法。医改既要着眼长远,明确改革的总体方向和目标,又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步实施,循序渐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充分肯定医改实施一年来的工作成绩 着眼于让人民群众享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康实惠,切实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省上下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在医改近期五项重点任务上均取得了新进展。
(一)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 1、医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截止2010年9月底,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24.19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47.44万人,新农合参合农民3144.95万人,参合率达96.62%。财政补助解决全省国有困难农林水企事业单位职工、困难农垦企业职工和城镇困难大集体企业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2、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水平每人每年提高到120元,城镇居民医保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住院报销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3万元、6万元,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5万元,贫困家庭14周岁以下(含14周岁)儿童的大病医疗年救助封顶线提高到3万元、救助比例提高10%。 3、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医保设区市级统筹。研究制订《关于开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设区市级统筹专题调研的通知》(赣人社字[2010]237号),截止9月底,全省11个设区市已出台城镇居民医保设区市级统筹方案。
4、启动开展新农合门诊统筹工作,截至9月底,我省已有58个县(市、区)开展了门诊统筹工作,其中九江、抚州全面实行新农合门诊统筹。全省共补助636.1万人次,共使用基金14.92亿元,统筹基金使用率为78.74%。 5、完善医保服务管理。出台《江西省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实施办法(试行)》、《江西省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服务暂行办法》,启动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和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的就地就医、就地结算服务工作。 6、积极开展医疗救助工作。2010年,已资助256万人参保参合,开展住院医疗救助15.77万人次,门诊医疗救助24.56万人次。全省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 按照使“医疗机构愿意配、医务人员愿意开、人民群众愿意用”的原则,我省积极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1~6月,试点工作已取得“两增两降”的成效,即:试点机构门诊人次同比增加38.3%、住院人次同比增加18 %;门诊均次药费同比下降36.3%、住院均次费用同比下降22.1%。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1、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实施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今年又争取到中央预算内资金7.7亿元,支持38个县医院、52个中心乡镇卫生院、350个村卫生室建设。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标率提高40%左右。 2、实施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标准,将所有乡镇服务人口和城关镇农业人纳入基数,按1.2‰标准重新核编。
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免费定向招录培养本科医学生533人、专科医学生333人。 培训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6000人次、管理人员616人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4000人次,公共卫生人员1793人次,乡村医生69800人次。 组织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启动“走进西部”万名县级医院医师培训项目。 4、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经费保障机制。 乡镇卫生院人员基本工资补助3.7亿元、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补助3亿元、省级绩效工资补助3.48亿元,合计省财政对乡镇中心卫生院在编人员人均补助达18710元。 在县级财政人均300-500元补助基础上,省财政将今年的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省级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1200元,其中中心卫生院所在乡镇的乡村医生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1800元。
(四)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 建立“光明·微笑”工程实施长效机制,全省累计完成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165910例,唇腭裂患者免费手术6555例。 对全省441.89万名8-15岁儿童进行乙肝疫苗免费补种,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国家下达的三年任务。 农村孕产妇在县乡两级医院平产分娩全部免费,全省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8%以上。 完成宫颈癌检查21.7万人、乳腺癌检查2.39万人,为农村约67.6万名生育妇女补服叶酸。 为321.3万城市居民重点人群提供价值9321.7万元免费公共卫生服务,为648万城市居民建立健康挡案,为339万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启动实施全省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救治试点工作。
(五)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1、取消药品加成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截止今年9月底,省胸科医院、南昌市第九医院、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芦溪县人民医院等4家试点医院药品让利607万元,群众药费负担减轻,医院运行效率明显提高。 2、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目前,省卫生厅即将出台《江西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省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萍乡市正在加紧推进改革试点工作。
四、积极履行职责推动医改取得实效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紧紧围绕近期五项重点,认真履行职责,抓住关键环节,完成好三项改革任务。
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在三年时间内建成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使城乡群众不出乡村、社区就能够得到比较便捷、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一要全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至2011年,我省有89所县级医院、21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和7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国家支持范围。 国家按照平均每所1625万元补助我省78所县级医院,共补助12.68亿元;平均每所78万元补助我省202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国家分三批安排,第一批平均50万元每所补助,第二批和第三批按100万元每所补助),共补助1.585亿元;平均每所170万元补助我省75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共补助1.27亿元。目前,全省78个县级医院项目均已开工建设
二要重点加强全科医生培训,进一步提高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三年内,通过学历教育、在职培训、到城市大医院进修等多种方式,为城市社区培训4500名全科医生,为乡镇卫生院培训全科医生5800名,基本实现城市每万居民有三名全科医生,农村每万居民有两名全科医生的目标。 为乡镇卫生院免费定向招录培养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1600人、专科医学专业毕业生1000人,保证每个乡镇卫生院有一名以上全日制统招大学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二名以上全日制统招医学专科(公卫、医技)毕业生。
三要按照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要求,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建设。 今年,我省启动实施了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专项建设规划,中央现已下达补助资金1亿元,支持我省四所精神病医院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积极推进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重点要抓好三项工作:一要认真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最高零售指导价格,推进价量挂钩招标采购新模式,促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 二要研究改革医院药品加成政策,配合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对高价药实行低差率,低价药实行高差率,抑制高价药品的不合理使用,促进医院使用廉价药品,同时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为逐步取消药品加成,促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创造条件; 三要认真实施《政府定价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意见》,推进药品价格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
三是做好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目前,我省市级医改办绝大多数设在发展改革部门,部分县(市、区)医改办也设在发展改革部门 一要充实力量,配备专门人员,形成骨干队伍,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确保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二要密切配合,从大局出发,加强与成员单位的沟通,互通信息,互相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三要统筹协调,针对医改重点、难点问题积极研究探索,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并为各成员单位搭建好沟通交流平台,凝聚共识,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 四要加强信息,积极主动,做好辖区内医改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加强与省医改办的联系,及时上报工作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