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4-1-7和 4-1-8 材料的其他力学性能 Hardness Friction and Wear Fatigue Creep.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Advertisements

第八章 劳动关系管理 第一节 劳动关系管理 第二节 劳动合同管理 第三节 劳动争议管理 第四节 劳动关系中的不平等与歧视问 题.
Soft Tissue Elasticity Meter
广东省包装技术协会塑料包装专业委员会 主讲人:黄 钢
项目16 课件一 抗冲击强度与韧性.
第二章 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计算准则 §2—1 载荷与应力的分类 一、载荷的分类 失效: 机械零件丧失工作能力或达不到设计要求性能
食品工艺学 实验.
给排水设备安装检测培训 2010年12月01日.
物业装修管理 周定福 编 二○○八年五月.
项目十四 泌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3.5.2 过氧化物交联 缩合交联的优点: 缩合交联的缺点: 如何来制备高强度的硅橡胶? 如:管材,垫圈。 基胶流动性好;易于封装,密封。
混泥土浇筑前准备 材料要求 (1)水泥;325号以上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进场时必须有质量证明书及复试试验报告。
第十二章 高分子材料的力学行为.
第十章高分子化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
第11章 摩擦学设计(1) Ⅺ Tribology Design.
项目11 课件一 高聚物的电性能.
第五模块 CO2气体保护焊 重点: 一、 CO2气体保护焊的原理及特点 二、 CO2气体保护焊设备组成及作用
第三章 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 §3.0 绪论 §3.1 疲劳裂纹特征 §3.2 疲劳曲线和疲劳极限应力图
动荷与疲劳 主讲教师:鞠彦忠 2005年6月1日.
奇妙的疲劳 邱建科 09硕1班 2011年5月15日.
材料力学 第十四章 疲劳强度.
建筑材料 第九章 建筑钢材.
第12章B 动载荷与疲劳强度简介(2) 条件疲劳极限
各向同性假设(Isotropical Assumption)
材力 内容 Chap.14 疲劳 14.1 概念 14.2 疲劳 14.3 持久极限 14.4 疲劳强度 14.5 措施
2 桩基础工程 学习重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和混凝土灌注桩施工及质量检验标准,对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过程及方法。 学习要求:
第一章 液压传动系统的基本组成 蓄能器 1 功用 (1)辅助动力源,短时大量供油 特点: 采用蓄能器辅助供油,可以减小泵的流量,电机的功率,降低系统的温升。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小游戏.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航空团队研究成果 航空作业机型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航空研究中心 成果专栏 ◎团队简介
环氧树脂涂料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报告人:伍方 日期:
金属学与热处理 金工教研室:王学武.
实验五 金属的硬度与冲击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布氏、洛氏硬度测定的基本原理。 2、了解金属冲击吸收能量的测定方法。
10 Other Properties of Polymers
高分子物理实验 聚合物熔体流动速率及活化能测定.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CHAPTER 2 Mechanical Behavior, Testing, and Manufacturing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材料的機械行為、測試及製造特性.
PVC绝缘套管 技术指标 产品说明 105℃UL PVC材料 工作温度-5℃-105℃ 额定电压300V,600V 阻燃UL224VW-1
地基附加应力之三——空间问题 分布荷载作用下的地基竖向附加应力计算 空间问题 基础底面形状, 即为荷载作用面 平面问题 荷载类型,
工程训练中心 钢 的 热 处 理.
高分子物理实验 塑料耐热性能的测定.
§2-1 金属材料的损坏与塑性变形 §2-2 金属的力学性能 §2-3 金属的工艺性能 §2-4 力学性能实验
实验五 金属的硬度与冲击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布氏、洛氏硬度测定的基本原理。 2、了解金属冲击吸收能量的测定方法。
项目26 课件一 高聚物的热物理性能.
第一讲: 基本流程(1).
连接器的基本要求和应用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Sony.Song.
第四章 材料的性能 materials property
机械制造基础 第一章.
*第八章 国外金属材料牌号 及新型工程材料简介
利用TMA进行动态粘弹性的研究 测量案例 概 要 PMMA*树脂的动态粘弹性测量结果 粘弹性分析 SS曲线分析 2009.10
绪论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第 1 题 参考答案 解答: 高分子化合物(macromolecular compound)是由成千上万个原
专题三 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 第三单元 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
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周期函数定义: 一般地,对于函数 (x),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
显微硬度的测试与数码显微摄影 实验目的 熟悉显微硬度试验方法和显微硬度计的使用方法; 测量金属材料或合金显微组织的硬度; 数码显微摄影。
实验八 石蜡切片法.
烟花爆竹工程设计的产能匹配 中国烟花爆竹协会 钱志强.
第三章 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 § 3—1 疲劳断裂的特征 疲劳强度计算方法: 1、安全——寿命设计 2、破损——安全设计
相关与回归 非确定关系 在宏观上存在关系,但并未精确到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青少年身高与年龄,体重与体表面积 非确定关系:
登云科技职业学院 ——机电系.
个人简历.
125H201—无卤阻燃热缩管 ≥1014 Ω.cm 技术指标 规格表-1 产品介绍 产品特点 性能 指标 试验方法
利用DSC进行比热容的测定 比 热 容 测 量 案 例 2010.02 TA No.036 热分析・粘弹性测量定 ・何为比热容
第十章 机械的摩擦、效率与力分析 Mf = F21r =fvQr F21=fN21=fQ/sinθ=fvQ
Astrid Schödel 全球质量管理总监
Chapter 4 焊接结构的断裂失效与防治 本章重点:1.焊接结构断裂失效的分类及危害 2.焊接脆性断裂的防治方法
THERMOPORT 20 手持式温度表 THERMOPORT系列手持温度表基于所用技术及对实际应用的考 虑,确立了新的标准。
机械设计A 、B 重修 涮分 学习过,想提高?? 上课 考勤?? 平时成绩 %
《材料力学》实验 力学性能试验 一、拉伸试验 二、压缩试验 三、剪切试验 四、扭转试验 电测应力分析实验 电测法基本原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4-1-6、4-1-7和 4-1-8 材料的其他力学性能 Hardness Friction and Wear Fatigue Creep

4-1-6 硬度(hardness) 材料抵抗表面形变的能力,抵抗外物压入 表面硬度同材料的抗张强度、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等性质有关 测定方法: (1)压痕(压力)硬度法——主要表征材料对变形的抗力; 布氏硬度、 洛氏硬度 维氏硬度。 显微硬度 (2)回跳硬度法——表征材料弹性变形功的大小; (3)刻痕(刻划)硬度法(非金属矿物,10-金刚石)。表征材料对破裂的抗力。

HB=P/S=P/ . h. D =2P/ {. D.[ D- (D 2 –d 2 ) 1/2 ]} 主要优点: 数值统一,分散性小而重复性好。 能较好地反映出较大范围内材料各组成相的综合平均性能。 对有较大晶粒或组成相的材料仍能适用。 试样过薄以及要求大量快速检测、弹性变形较大时受到限制。

HR=K- t/ 0.002 2、洛氏硬度 t = h1-h2 K 为常数, 100, 130 t 为压痕深度 压头有两种:圆锥角是120度的金刚石圆锥体。 直径D=1.588mm的淬火钢球。 2、洛氏硬度 HR=K- t/ 0.002 K 为常数, 100, 130 t 为压痕深度 优点:检测上限高于布氏硬度; 压痕小,不损伤零件的表面。 操作迅速,直接读数,效率很高。 适用于大量生产中的工序控制和成品检测。 缺点:压痕小可使所测数据缺乏代表性。 不同标尺的洛氏硬度值是不可比的。 t = h1-h2

九种标尺 M 60 kg 0.635mm 高硬度 R 100 kg 1.27mm 低硬度

3. 维氏硬度 单位压痕面积上承受的名义应力值 HV=2Psin(136/ 2 ) / d 2 =1.8544P / d 2 3. 维氏硬度 单位压痕面积上承受的名义应力值 HV=2Psin(136/ 2 ) / d 2 =1.8544P / d 2 针对布氏硬度和洛氏硬度两方面的缺点而设计的 测量范围较宽 金刚石的四方角锥体,四方角锥体两相对面间的夹角为136 ,

HS = K. h / h 0 4. 显微硬度(陶瓷) 5. 肖氏硬度 橡胶硬度常用邵式硬度计测量。橡胶制品的硬度范围一般为A40-90。 塑性形变吸收能量 4. 显微硬度(陶瓷) 5. 肖氏硬度 HS = K. h / h 0 硬度值取决于材料的弹性性质 材料弹性模量相同时可比较 操作简便,测量迅速,压痕小 橡胶硬度常用邵式硬度计测量。橡胶制品的硬度范围一般为A40-90。 塑料的硬度可以用布氏硬度或洛氏硬度法测定。

陶瓷 高硬度 6、材料的硬度 金属 原子结构、成分 硬度变化大 钢等 高分子 低硬度 决定于材料的固有本性 化学键强,材料的硬度一般就高, 陶瓷 高硬度 金属 原子结构、成分 硬度变化大 钢等 高分子 低硬度 决定于材料的固有本性 化学键强,材料的硬度一般就高, 共价键  离子键 > 金属键 > 氢键 > 范氏键 结构愈密,分子间作用力愈强的材料其硬度愈高, 晶体类型、结晶与非晶 低温, 材料的硬度越高

材料 布 氏 硬度值 硬 度 P / D 2 洛 氏 P =100kg M 1/16 P =60kg M 1/8 钢及铸铁 <140 表4-1-7 一些材料的硬度数据 材料 布 氏 硬度值 硬 度 P / D 2 洛 氏 P =100kg M 1/16 P =60kg M 1/8 钢及铸铁 <140 140 10 30   钢及其合金 <35 35~130 >130 5 15 轻金属及其合金 35~80 >80 1.25,2.5 5,10,15 10,15 铅、锡 1,1.25 高压聚乙烯 40-70 -25 低压聚乙烯 - 20 聚氯乙烯 14-17 60 130 聚丙烯 80-95 聚苯乙烯 66 124 酚醛塑料(填充) 116 尼龙66 108 ABS 8-10 70 101-118 聚甲醛 10-11 94 120 聚碳酸酯 9-10 75 118 聚砜 10-13 69 聚四氟乙烯 78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72 125 聚酯树脂 聚偏二氯乙烯 92 醋酸纤维 25 115

4-1-7 摩擦和磨损(friction and Wear) 机器工作效率和准确度降低 1. 摩擦与磨损的概念 摩擦 摩擦力 摩擦系数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 磨损 磨损机制

2. 摩擦 弹性摩擦系数: u = K. S. P X-1. E - X 滑动摩擦系数为: u = F / P 粘合摩擦系数: u = S / P m S —材料的剪切强度, P m—材料塑性流动的抗压强度 弹性摩擦系数: u = K. S. P X-1. E - X E — 杨氏模量;K — 与实际接触面积的分布、形状和大小相关的常数;X  1。

2. 摩擦 弹性摩擦系数: 滑动摩擦系数为: u = F / P 粘合摩擦系数:摩擦力为剪断粘接点所需的功。 F= A r . S 如果接触点的形变是属于塑性的 A r = P / P m u = S / P m 弹性摩擦系数: u = K. S. P X-1. E - X A r —实际接触面积; S — 材料的剪切强度。 P m—材料塑性流动的抗压强度 E — 杨氏模量;K — 与实际接触面积的分布、形状和大小相关的常数;X  1。

影响摩擦系数的因素: A 两材料表面的相对硬度 B 两表面的凹凸不平程度 C 环境温度 D 滑动速度 E 高聚物的极性。 常用塑料,除PTFE以外,在无油润滑时与钢摩擦的摩擦系数均在0.3~0.5之间。

高分子材料的低摩擦系数与分子结构相关 硬质高分子材料(塑料)的摩擦系数随着温度的上 升而增大 橡胶的摩擦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表4-1-9 材料的摩擦系数 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对金属 高分子对高分子 聚氯乙烯 0.4 ~ 0.9 聚苯乙烯 0.4 ~ 0.5   聚苯乙烯 0.4 ~ 0.5 改性聚苯乙烯 0.38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0.25 0.4 0.4 ~ 0.6 尼龙66 0.3(0.36) 尼龙6 0.39 低密度聚乙烯 0.33 ~ 0.6 0.6 ~ 0.8 0.1 高密度聚乙烯 0.23 聚偏氯乙烯 0.68 ~ 1.8 聚氟化乙烯 聚三氟氯乙烯 0.58 聚四氟乙烯 0.04 ~ 0.10 0.10 ~ 0.15 0.04 酚醛树脂 0.61 橡胶 0.3 ~ 2.5 钢---钢 1.2 铜---铜 1.6 软钢---软钢 0.3 石墨---石墨 0.1 木材---钢 0.45 塑料 <1.0

3、磨损机制及影响因素 Ⅰ咬合磨损 Ⅱ磨料磨损 Ⅲ腐蚀磨损 Ⅳ微动磨损 粘着—剪断—再粘着—再剪断----

影响磨损性能的因素 A 弹性体与硬物表面接触,局部产生高速大变形,导致弹性 体局部韧性恶化而被撕裂 B 硬质材料与软材料摩擦时,前者表面上的凸峰嵌入后者的 表面造成梨沟或划痕 C 材料的硬度 D 抗张强度 E 撕裂强度 F 疲劳强度 G 温度特性

耐磨性改善:塑料中加入减磨填料。 常用减磨填料 A 软金属,如铜、铅、铝、锌等; B 无机填料如石墨、二硫化钼、滑石、云母等; C 一些软的非极性的热塑性塑料如聚四氟乙烯、聚乙烯。

4、耐磨性评价及磨损试验方法 失重法 尺寸法 跑合阶段、 稳定磨损阶段 剧烈磨损阶段

表4-1-10 塑料的摩擦系数与重量磨耗 塑 料 动摩擦系数 摩耗损失(克) 常用的酚醛树脂 0.61 0.057 尼龙—6 0.39 塑 料 动摩擦系数 摩耗损失(克) 常用的酚醛树脂 0.61 0.057 尼龙—6 0.39 0.015 尼龙—66 0.36 0.025 聚三氟氯乙烯 0.56 0.159 改性聚苯乙烯 0.38 0.0016 高密度聚乙烯 0.23  

表4-1-11 一些工程塑料与轴承合金的摩擦、磨损特性对比 材料名称 负荷 (kg) 时间 (min) 摩擦系数 u 磨痕宽度 (mm) 磨损量 (mm2) POM 30 180 0.31 5.5 4.9 POM+25份Pb+5份PTFE 0.22 2.9 0.71 MO尼龙 120 0.45 4.5 2.67 PI 0.34 4.0 1.87 PI+20份PTFE+5份石墨 0.17 2.5 0.46 PTFE 23 60 0.13 18.4 195 PTFE+20%铜粉+20%玻纤+5%石墨 锡基巴氏合金(含Sn91%) 0.80~0.95 (不稳定) 18.9 212 铅青铜 0.31~0.48 (不稳定) 19.3 227 高铅磷青铜 0.25~0.32 (不稳定) 16.6 144 锡铝锑合金(含Sn5%) 0.33~0.49 (不稳定) 24.0 457 锡铝镁合金 0.32~0.48 (不稳定) 14.5 92 高锡铝合金(含Sn20%) 0.25 12.0 52

4-1-8 失效 Failure 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结构(形变)和性能随时间变化至破坏 1.疲劳(fatigue) cyclic stresses (1)疲劳及疲劳强度 疲劳: 工程构件在服役过程 中,由于承受变动载荷或 反复承受应力和应变,即 使应力低于屈服强度,也会导致裂纹萌生和扩展,以至构件材料断裂而失效,或使其力学性质变坏。 疲劳寿命:特定振动下使材料破坏必需的周期数。

疲劳寿命曲线 ①低循环疲劳区 ②高循环疲劳区 ③安全区 疲劳极限一条水平渐进线,其高度 ac

疲劳极限和疲劳强度(fatigue strength) 疲劳强度——用疲劳极限表示。MPa 工程实践中,疲劳极限定义为:在指定的疲劳寿命下,上限应力幅值。 疲劳寿命 通常取 N f =10 7 cycles

(2). 疲劳断裂机理 疲劳断裂过程三阶段: 疲劳破坏过程的三个组成部分 成核的条件 缺陷、 ① 反复塑性变形导致局部应变 ① 反复塑性变形导致局部应变 ② 局部化应变的结果产生初始裂纹; ③ 裂纹扩展,最终发生失效、断裂。 疲劳破坏过程的三个组成部分 ① 裂纹萌生——成核 ② 裂纹扩展 ③ 最终断裂 成核的条件 缺陷、 局部应力集中 其它杂质等。

(3)、材料的耐疲劳性 ① 组成和结构 陶瓷 不好(脆,表面缺陷或裂纹) 金属 好, 疲~40%~50%拉 陶瓷 不好(脆,表面缺陷或裂纹) 金属 好, 疲~40%~50%拉 高分子 较好, 疲~20%~30%拉 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 高 疲~70%~80%拉 ② 温度 T上升 疲下降 ③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界面有效地阻止裂纹的扩展,破坏从纤维的薄弱环节开始。故复合材料疲劳破坏前有预兆,疲劳极限比较高。

a (拉应力)出现银纹,经过一定的周期后,银纹的数量和密度达到一个极限值; 高分子材料宏观疲劳断裂过程: a (拉应力)出现银纹,经过一定的周期后,银纹的数量和密度达到一个极限值; b 银纹发展开始形成疲劳裂纹; c 裂纹扩展的尖端又形成新的银纹,这样裂纹尖端经过失稳,疲劳裂纹快速发展,疲劳断裂 立即发生。

疲劳寿命(强度)影响因素 改善疲劳强度的方法(表面处理) A 平均应力 B 组织结构 C 表面状况 (1) 机械处理,如喷丸(合金)、冷滚压、研磨和抛光; (2) 热处理,如火焰和感应加热淬火; (3) 渗、镀处理,如氮化和电镀等。 改善疲劳裂纹扩展的抗力。

2、蠕变( Creep) constant stress and temperature 高温或较大静负荷 (1)金属材料 高温蠕变 (2)陶瓷 高温高载荷压缩蠕变 (3)高分子材料 粘弹性蠕变

= Fig 9.40 three regions,. Primary or transient creep continuously decreasing creep rate; the slope of the curve diminishes with time. Secondary creep, steady-state creep, the rate is constant; the plot becomes linear. balance between the competing processes of strain hardening and recovery, steady-state creep rate Tertiary creep, rupture acceleration of the rate grain boundary separ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internal cracks, cavities, and voids. =

FIGURE 9.40

FIGURE 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