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膜结构示意图
正常口腔粘膜(咀嚼粘膜)
正常口腔粘膜
舌背粘膜
一、基本病理变化 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 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棘层增生(acanthosis) 上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 海绵形成(spongiosis) 基底细胞空泡性变(vaculation and liquefaction of basal cell) 棘层松解(acantholysis) 疱(vesicle) 糜烂(erosion) 溃疡(ulcer)
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過角化症) 粘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 过度正角化(Hyperorthokeratosis ,過正角化症) 过度不全角化(Hyperparakeratosis ,過錯角化症)
Hyperorthokeratosis
Hyperorthokeratosis 角化层过度增厚,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核消失,形成均质性、嗜伊红角化物,并伴有棘层增厚及颗粒明显。
Hyperparakeratosis 角化层过度增厚,但细胞核未分解消失,且颗粒层不明显。
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異角化症) 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内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
棘层增生 Acanthosis 棘細胞症 由棘层细胞肥大或数目增加所致棘细胞层肥厚。
上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上皮性異型性) 上皮总的紊乱 ◆ 细胞核极性消失 ◆ 核浆比例增加 ◆ 核浓染
(基底膜不明显;核分裂像增加;核异形性) 上皮异常增生 (基底膜不明显;核分裂像增加;核异形性)
上皮异常增生 ( 上皮全层变薄;基底细胞和棘细胞异形性明显)
重度上皮异常增生:上皮层次紊乱,细胞多形性明显,上皮钉突呈水滴状。
上皮异常增生(有丝分裂相增加)
上皮异常增生(有丝分裂相增加)
海绵形成 (Spongiosis) 上皮细胞间水肿,间隙加宽,间桥拉长或断裂。
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Vaculation and liquefaction of basal cell 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基底膜不清或消失,上皮与固有层界限不清。
棘层松解(Acantholysis) 棘层细胞间桥溶解、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或泡。
疱(Vesicle) 粘膜或皮肤内液体的贮存形成半圆形的突起。
棘层内疱:水泡位于棘细胞层内或基底细胞与棘细胞之间。
基层下疱:水泡位于基底细胞与固有层之间。
糜烂 ( Erosion ,糜爛) 上皮浅层破坏, 未侵及上皮全层。
溃疡 (Ulcer,潰瘍) 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
颊溃疡 舌溃疡
溃疡组织学图像(低倍):上皮组织缺损,表面为坏死层,下方为炎性肉芽组织。
溃疡组织学图像(高倍):表层坏死组织因标本制作部分缺失,下方为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的肉芽组织。
二、口腔粘膜病 (一)白斑 (Leukoplakia ,白板症) 左舌侧缘白斑
下颌左后牙区牙龈白斑
舌、口底及牙龈白斑
舌白斑,与红斑混合存在
颊粘膜白斑
牙槽粘膜白斑
舌右侧边缘部白斑
口角及颊粘膜白斑:表面呈颗粒状隆起。
白斑过度正角化:过度正角化,粒层明显,棘层肥厚。
白斑过度不全角化:过度不全角化,粒层不明显,棘层肥厚。
白斑过度正角化(软腭):过度正角化,粒层明显,棘层轻度肥厚。
白斑上皮单纯增生(颊粘膜):过度不全角化,及棘层增厚显著。
白斑过度正角化:角化明显增厚为过度正角化。
白斑上皮单纯性增生:过度不全角化为主,伴有棘层肥厚,上皮钉突伸长且增宽。
白斑上皮异常增生(舌侧缘):轻度的过度不全角化,上皮钉突不规则增生,上皮下炎细胞浸润。
白斑上皮异常增生(中度):细胞极性紊乱,核浆比增大,核深染。
指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被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二、病因:局部长期刺激 三、临床表现 一、定义 指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被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二、病因:局部长期刺激 三、临床表现 1.患病率:10.47% 2.部位:颊舌粘膜最多见。口底,舌腹,舌侧缘为高危险区。 3.性别:男:女=13.5:1 4.分型: 均质型 :白色,平坦,起皱波纹状,边界清楚,平齐或略高起,粗涩感 非均质型:夹杂疣状,结节,溃疡,红斑
四、病理改变 镜下: 1 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 2 粒层明显; 3 棘层增厚 ; 4 基底层清晰; 1 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 2 粒层明显; 3 棘层增厚 ; 4 基底层清晰; 5 上皮钉突伸长,肥厚,可呈水滴状; 6 上皮下有少量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7 可伴有上皮异常增生。
(二)红斑 (Erythroplakia ,紅板症) 舌侧缘红斑
舌侧缘红斑
红斑(重度上皮异常增生):上皮无度过角化,细胞异型性显著。
红斑(重度上皮异常增生):上皮全层细胞异型性显著,无过度角化。
红斑伴 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镜下):上皮全层变薄,细胞异形性明显
定义: 指口腔粘膜上出现的鲜红色,天鹅绒样斑块,在临床和病理上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临床表现: 年龄:41~50岁最多见 性别:男性多见 部位:舌缘,龈,龈颊沟,口底,舌腹较多见 分类: 1 均质型-软,鲜红,边界明确,表面光滑,不高出粘膜表面。 2 间杂型-红白相间,红斑区可不规则,红斑基底上有散在的白色斑点。 3 颗粒型-边缘不规则,稍高于粘膜表面,表面不平整,有颗粒样微小 结节红或白色。
三 病理改变 均质型——上皮萎缩,上皮异常增生或原位癌 颗粒型——大多数为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
上皮萎缩变薄,不全角化 上皮钉突表面凹陷 结缔组织乳头高起,血管增生,扩张充血 红斑与颗粒形成的机制
(三)扁平苔藓 (扁平苔癬, Lichen planus)
扁平台藓(牙龈)
颊粘膜扁平台藓:白色线状和网状条纹,及红色糜烂面。
颊粘膜扁平台藓:环状的白色条纹中心处混杂红色糜烂和白色斑块区。
颊粘膜扁平台藓:红色粘膜背景上可见白色网状条纹。
颊粘膜扁平台藓(网状型):环状和编织状白色条纹包绕着红色病变。
颊粘膜扁平台藓(糜烂型)
颊粘膜扁平台藓(网状型)
唇扁平台藓:下唇环状病灶。
颊粘膜扁平台藓
舌扁平台藓:浅白色斑块,似滴奶状外观,不高起,不粗糙。
皮肤扁平台藓:圆形扁平丘疹,中心凹陷,逐渐变为褐色斑。
皮肤扁平台藓
扁平苔藓(低倍):锯齿状上皮钉突;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形成水泡;带状淋巴细胞浸润)
扁平苔藓(高倍):基底细胞液化变性,上皮下疱形成
扁平苔藓:固有层带状淋巴细胞浸润,并侵入上皮内。
扁平苔藓:锯齿状上皮钉突;基底细胞液化,基底膜界限不清;带状淋巴细胞浸润
扁平苔藓:上皮与固有层界限不清;带状淋巴细胞浸润
扁平苔藓:白色病变部位角化亢进,过度角化。
扁平苔藓:常常见到上皮与固有层分离,形成间隙
扁平苔藓:在棘层、基底层或固有层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均质性嗜酸性小体,称胶样小体,或Civatte 小体。
扁平苔藓 (免疫组化染色:淋巴细胞CD45RO阳性)
病因 :不明 临床表现: 患病率 0.5% 年 龄 40~49岁好发 性 别 女性多见 部 位 颊,舌,唇,牙龈(常为对称性) 体 征 病因 :不明 临床表现: 患病率 0.5% 年 龄 40~49岁好发 性 别 女性多见 部 位 颊,舌,唇,牙龈(常为对称性) 体 征 1、白色或灰白色条纹呈网状线状,环状或树枝状, 条纹间粘膜发红。 2、舌部: 灰白色斑块状,比白斑色浅。 3、皮肤: 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中心凹陷,鲜 红色或紫红色或褐色。
病理改变 1 表层:白色条纹处-不全角化,发红部位-无角化。 2 棘层: 增生居多,少数萎缩。 2 棘层: 增生居多,少数萎缩。 3 基底层:液化变性,排列紊乱,基底膜界限不清, 可形成基层下疱。 4 上皮钉不规则延长,呈锯齿状。 5 固有层淋巴细胞带状浸润。 6 棘层—固有层可见胶样小体( colloid body/Civatte body)。
性质: 1. 良性病变 2. 癌前病变 3. 癌前状态 4 .癌变潜能
(四)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Chonic discoid lupus erythematasus ,紅斑性狼瘡) 下唇红斑狼疮,发红肿胀,形成瘢痕(箭头)
全身性红斑狼疮,口唇病灶
非全身性红斑狼疮,皮肤病灶
非全身性红斑狼疮,皮肤病灶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下唇粘膜过度角化,上皮下毛细血管扩张,炎症细胞浸润明显。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基底膜不清晰,上皮下结缔组织内淋巴细胞浸润。
病 因: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 年龄 :壮年 部位 :1.口颊部的皮肤与粘膜呈蝴蝶斑。鲜红 病 因: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 性别 :女性多见 年龄 :壮年 部位 :1.口颊部的皮肤与粘膜呈蝴蝶斑。鲜红 色斑,覆盖白色鳞屑,角质栓塞。 2.唇颊粘膜 红斑样病损,糜烂,出血,结痂。 陈旧性:萎缩角化病损周围白色放射状条纹。
病理改变 1.表层:过度正角化或不全角化,可见角质栓塞。 2.粒层:明显。 3.棘层:萎缩变薄,部分增生,钉突伸长。 4.基层:变性液化。 5.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水肿断裂,毛细血管扩 张,管腔不整,血栓形成,管周类纤维蛋白沉积。 6.免疫病理:基底膜区域有免疫球蛋白补体沉积,可检测出 翠绿色的荧光带。
(五)天疱疮 (Pemphigus ,天疱瘡) 一种少见而严重的皮肤粘膜疱性疾病。 四型 寻常性 增殖性 落叶性 红斑性
牙龈、口唇粘膜水疱破裂形成糜烂面。
腭粘膜为好发部位,水疱破裂形成糜烂面。
腭部上皮剥脱,广泛糜烂。
颊粘膜形成水疱,腭部糜烂。
寻常性天疱疮: 棘层细胞松散,解离,间桥消失呈游离状,棘细胞间液体积聚,形成小疱。
* 寻常性天疱疮:基底层与棘层之间,或棘层内形成水疱,称基层内疱,或上皮内疱(*)。
寻常性天疱疮(低倍):基底层与棘层形成上皮内疱,疱底可见不规则的乳头向上突起呈绒毛状(箭头)。
寻常性天疱疮:疱底呈乳头状突起,乳头表面均排列着单层基底细胞,上皮下密集炎细胞浸润。
寻常性天疱疮(细胞涂片,天疱疮细胞)
寻常性天疱疮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细胞间IgG沉积,呈褐色网状)
寻常性天疱疮: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间IgG沉积,呈翠绿色网状荧光图形。
桥粒 病因 :自身免疫性疾病,桥粒蛋白为本病的抗原。 桥粒钙依赖性粘附蛋白 附着斑蛋白 桥粒芯糖蛋白(desmogleins) 病因 :自身免疫性疾病,桥粒蛋白为本病的抗原。 桥粒钙依赖性粘附蛋白 附着斑蛋白 桥粒芯糖蛋白(desmogleins) 桥粒芯胶粘蛋白(desmocollins) 桥粒斑珠蛋白(plakoglobin) 桥粒斑蛋白(desmoplakins) 桥粒 自身 抗原
临床表现 年龄:中年居多 性别:女性稍多 部位:软腭,颊,龈多见 体征:1 疱壁薄易破——糜烂 2 边缘扩展 3 尼氏征阳性
病理改变 1. 棘层松解及上皮内疱形成; 2. 天疱疮细胞; 3. 不规则乳头突起呈绒毛状,表面单层基底细胞排列; 4. 固有层中等炎细胞浸润; 5. 荧光环。
(六)良性粘膜类天疱疮 ( Benign mucous membrane pemphigoid,粘膜類天疱瘡) 舌缘上皮剥离,形成浅溃疡
牙龈类天疱疮
上腭类天疱疮:腭粘膜为好发部位之一,糜烂和残存疱壁共存。
牙龈类天疱疮:牙龈粘膜水疱形成,为本病的好发部位之一。
牙龈类天疱疮:牙龈基底下疱形成后破裂,上皮下炎细胞浸润。
牙龈类天疱疮:牙龈上皮下小水疱即将形成,附近弥漫炎细胞浸润。
基底下疱形成,上皮全层与固有层分离
上皮与固有层分离,基层下疱形成(银染色)
类天疱疮,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基底膜IgG沉积,呈翠绿色荧光带状
病因: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上皮的基底 膜复合体半桥粒蛋白为本病的抗原。 临床表现 年龄:50岁以上 部位:牙龈多见,腭,颊,舌,还可发生在眼、尿道、外阴、肛门及皮肤等处 体征:疱壁较厚,色灰白,无边缘扩展
病理改变 1、基底细胞变性,上皮全层剥脱,形成 基层下疱。 2、固有层胶原水肿,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3、荧光带。
(七)复发性阿弗它溃疡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再発性アフタ性口内炎) 舌侧缘复发性阿弗它溃疡,直径约5mm,圆形,表面被黄色假膜覆盖。
唇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圆形,边缘发红,呈红晕,接触痛
上腭多发阿弗他溃疡(上腭残根)
颊粘膜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浅溃疡表面被薄层痂皮覆盖,炎细胞浸润广泛,直至下方的脂肪组织。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溃疡底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下方以淋巴细胞浸润和水肿为主。
颊粘膜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上2/3为上皮及上皮下组织坏死区,下1/3为上皮下炎症反应区。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上层组织坏死,下层炎细胞浸润及血管扩张。
病因:不明,临床表现 发病率:为口腔粘膜发病之最; 年龄: 10~30岁; 性别:女性多见; 部位:唇,舌,颊 ,牙龈,口底; 发病率:为口腔粘膜发病之最; 年龄: 10~30岁; 性别:女性多见; 部位:唇,舌,颊 ,牙龈,口底; 病程:7-14天,可自愈,但复发; 体征:充血红斑-中央浅溃疡,黄色假膜覆盖, 圆-椭圆形,疼痛明显(红、黄、凹、痛)
病理改变 1、上皮细胞内和细胞间水肿—破溃-溃疡,假膜覆盖。 2、固有层胶原纤维水肿,玻璃样变性,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内皮细胞肿胀,腔闭塞,淋巴细胞为主。
(八)白塞综合征 ( Behcet syndrome ,ベーチェット症候群) 口 腔 —— 溃疡 生殖器 —— 溃疡 眼 —— 虹膜炎 其他部位—— 血管炎、胃肠病变、皮肤病变、滑膜炎、脑膜炎等
白塞综合征:舌背大的不规则的深溃疡形成,边愈合,边多发。
白塞综合征:与前同一患者腭部大的不规则的深溃疡形成
白塞综合征:舌部深溃疡,伴非特异性炎症细胞浸润
白塞综合征:舌部浅溃疡,形成表面纤维素覆盖
病因: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菌、病毒可能为诱因。 临床表现 年龄:青年~成人。 口腔:反复发病的口腔溃疡。 眼 :单纯性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 视网膜炎,前房积脓,失明。 生殖器:睾丸,阴唇,阴茎溃疡。 皮肤:丘疹脓疱,毛囊炎,结节性红斑, 多形性红斑等。 全身:周期性发热,头痛,关节痛,肝脾肿大, 神经系统症状,心肺也可受累。 病理改变:同RAU,以血管变化显著。
(九)复发性坏死性粘膜腺周围炎再発性壊死性粘液腺周囲炎) 又称腺周口疮
复发性坏死性粘膜腺周围炎:瘢痕形成
病因: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 临床表现 年龄:20~50岁 性别:均等 部位:舌,软腭,咽,颊,唇 年龄:20~50岁 性别:均等 部位:舌,软腭,咽,颊,唇 体征:溃疡大而深,直径>5mm,病程1~2月,长者达1年。
病理改变 1. 上皮层:缺损,形成溃疡,表面覆盖纤维素性渗出物; 2. 固有层:胶原纤维水肿、断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3. 粘膜下层:腺泡组织破坏,腺管扩张,腺上皮增生,严重时,小叶结构消失为淋巴细胞取代,肌层也可被侵犯。
(十)疱疹性口炎( Herpetic stomatitis,単純疱疹) 又称单纯性疱疹,Herpes simplex
牙龈疱疹性口炎:溃疡形成
腭部疱疹性口炎
唇部疱疹性口炎:溃疡及痂皮形成
疱疹性口炎:唇部皮肤与粘膜移行部小水疱成簇,部分小疱破裂,痂皮形成。
疱疹性口炎:唇部皮肤与粘膜移行部小水疱成簇,部分小疱破裂,痂皮形成。 病因: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 )所引起。 临床表现:痒、刺痛或烧灼感—粘膜充血水肿— —出现疱疹—破溃、溃疡、结痂。 病理改变:1.上皮内疱形成 2.上皮细胞呈气球变形,胞核内有嗜 伊红性病毒小体(病毒包涵体)。 3.结缔组织水肿,血管扩张充血,炎 细胞浸润。 疱疹性口炎:唇部皮肤与粘膜移行部小水疱成簇,部分小疱破裂,痂皮形成。
(十一)念珠菌病( Candidiasis, カンジタ症)
舌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假膜消失,溃疡形成
牙龈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
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 (雪口)
舌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雪口)
慢性萎缩性念珠菌(托牙性口炎)
念珠菌病:菌丝位于角化层或上皮外1/3处,与上皮表面垂直或呈一定角度。
念珠菌病:角化层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微小脓肿,棘层增生。
念珠菌病:上皮内微脓肿形成
念珠菌病:菌丝
念珠菌病:PAS染色菌丝
菌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