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发酵机制 发酵机制:微生物通过其代谢活动,利用基质(底物)合成人们所需要的代谢产物的内在规律 积累的产物 微生物菌体 酶 厌气发酵: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2008 年中考化学考前辅导. 一、选择题: 1 、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煤干馏 B 、生石灰制熟石灰 C 、石油蒸馏 D 、石蕊变红 2 、下列物质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 A 、葡萄糖 B 、冰水混合 C 、聚氯乙烯 D 、维生素 C.
Advertisements

吉大二院 于桂云. 第一节 概述 女性生殖器官自然防御功能 女性生殖器官自然防御功能 病原体 病原体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第 30 章 蛋白质降解和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一.蛋白质的降解 二.氨基酸分解代谢 1 、转氨基作用 2 、氧化脱氨基作用 3 、联合脱氨作用 4 、脱羧作用 5 、氨的命运 三、尿素的形成 四、氨基酸碳骨架的氧化途径 五、生糖氨基酸和生酮氨基酸.
3-1 食物中的養分與能量 趣味科學實驗:膨糖的製作 3-2 酵素 重要性 可改變代謝作用反應進行的快慢 成分 蛋白質 影響因素
不同pH下豆腐中钙和菠菜中草酸的拮抗作用
细胞生活的环境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妇产科 主讲教师:张佳.
第十章 蛋白质降解与氨基酸代谢 (1)蛋白质的降解: 外源蛋白的消化 内源性蛋白的选择性降解 (2)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第五章 发酵机制与代谢调控 微生物发酵机制是指微生物通过其代谢活动,利用基质合成人们所需要的产物的内在规律。
天天五蔬果 蔬食的好處 林依慧 營養師.
生物 第二章 植物的營養器官與功能 第二章第1節 根、莖和葉的構造.
专题二 新陈代谢 植物新陈代谢 动物新陈代谢 微生物新陈代谢.
第二章 发酵工程基础知识.
第九章 糖 代 谢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全球暖化、水污染、空氣污染.
第28-29章、脂代谢 28.1 脂肪细胞是哺乳动物脂肪的主要贮存处 28.2 脂肪酸氧化的主要方式是-氧化
第30-31章、 氨基酸代谢.
CH14 糖解反應、糖質新生作用,以及五碳醣磷酸路徑
生物氧化.
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糖代谢中的其它途径.
中枢兴奋药-酰胺类及其他类.
提高教学有效性刍议 赵占良 2010年10月.
第二节 脂肪的代谢 一、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脂肪动员 脂肪细胞内的TG由甘油三酯脂肪酶连续 催化水解成甘油与脂肪酸并释放入血的过 程。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1、物质代谢的特点 §2、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一、在能量代谢上的相互联系 二、三大营养物质代谢间的联系
第 六 章 脂 类 代 谢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三酯酰甘油的中间代谢 第三节 类脂代谢 第四节 血 脂.
食品生物化学 任课教师:迟明梅.
脂 类 代 谢 第九章 本章主要介绍脂类(主要是脂肪)物质在生物体的分解及合成代谢。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脂肪酸在生物体内的氧化分解途径—β-氧化和从头合成途径,了解脂类物质的功能和其他的氧化分解途径。 思考 脂类代谢 返回.
第七章 脂类与脂类代谢.
脂肪的合成代谢 (一) 原料、来源 1、脂肪合成原料 脂肪酸和甘油。 生物体能利用糖类或简单碳原物质转化为脂肪酸。
第二十三章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及氨基酸代谢.
第31章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第七章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第九章 生物氧化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第 八 章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肝 性 脑 病.
第六章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萧蓓蕾.
氨 基 酸 代 谢 Metabolism of Amino Acids
第 十三章 微生物在食品发酵工业的应用.
第五章 糖代谢 Metabolism of Glucose
第8章 工业污染微生物治理中的生物化学.
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的实验探究 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的实验探究 南航附中化学组:呼俊江 Na+ Mg2+ K+ H+ Ca2+ H+ OH-
第二节 营养物质对代谢的调节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一般在其生长环境中营养物质的供给收到限制,或与它种微生物竞争营养物质时才产生的代谢产物。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与调节 新陈代谢: 生物体进行的所有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的总和。 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包括:
防火防盗安全常识 优优数学人力资源部.
生 物 氧 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麵食類的烹調.
第八章 糖代谢 glycolysis ● from the Greek glyk-, sweet, and lysis, splitting.
微生物的代谢.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第23章 糖异生和其他代谢路径 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gluconeogenesis)。
第四章 生物氧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三、 氧化磷酸化 代谢物脱H经呼吸链传给O2 生成H2O 的同时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15 柠檬酸循环.
第三部分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课 酶和ATP.
主要内容:介绍新陈代谢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生物能力学的基本内容和高能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
第24章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血 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称为血糖。按真糖法测定,正常空腹血糖浓度为3.89~6.11mmol/L(70~100mg%)。
第五章 糖代谢 Metabolism of saccharide 第五章糖类分解代谢和第七章糖的生物合成.
第三节 微生物的耗能代谢(生物固氮) 一、固氮微生物 二、固氮酶 三、影响固氮作用的主要因素.
第10章 脂类代谢 主讲教师:王玉.
第9章 脂代谢.
中國科技大學 臺北校區日間部 100年複合型災害防救逃生演練
1.ATP的结构: A-P~P~P 高能磷酸键 ADP+ Pi+ 能量 酶 磷酸基团 腺苷.
兰洼桑椹果 石人洼西瓜 礼河大樱桃 奎门的草莓.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制作者:靖江市刘国钧中学 薛晓燕.
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教学实践 自制葡萄酒与酵母菌形态观察 第二组 组员:陈安书 董思瑶 裘佳妮 田 泳 王 凯 叶 琳.
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2.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Tel: 环境微生物学 侯森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 Tel:
Chapter 6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篇 发酵机制 发酵机制:微生物通过其代谢活动,利用基质(底物)合成人们所需要的代谢产物的内在规律 积累的产物 微生物菌体 酶 厌气发酵: 酒精、 甘油、 乳酸、 丙酮、 丁醇等 代谢产物 好气发酵: 有机酸、 氨基酸、 蛋白质、 核苷酸、 抗生素、 维生素等

代谢控制发酵:人为的改变微生物的代谢调控机制,使有用的代谢产物过量的积累。 发酵机制研究的内容: 1.微生物的生理代谢规律(就是各种代谢产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节机制); 2.环境因素(营养条件、培养条件等)对代谢的影响及改变代谢的措施;

第三章 糖厌气性发酵产物积累机制 厌气发酵产物:酒精发酵、甘油发酵、同型乳酸发酵、丙酮丁醇发酵、混合酸发酵等

第一节 糖酵解途径及调节机制 葡萄糖经EMP途径: C6H12O6+2ADP+2Pi+2NAD 2CH3COCOOH+2ATP+2NADH2

PEP: 磷酸烯醇丙酮酸 Ala: 丙氨酸 F·A: 脂肪酸 Cit: 柠檬酸 糖酵解和糖新生的控制 葡萄糖 ATP 己糖激酶 ADP 抑制 磷酸果糖激酶 PEP: ADP 磷酸烯醇丙酮酸 1.6-二P果糖 1.6-二P果糖 3-P-甘油醛 NADH2 Ala: NAD NADH F·A Ala ATP Cit 丙氨酸 ADP ATP PEP F·A: 3-P-甘油酸 脂肪酸 ADP 丙酮酸激酶 Cit: 柠檬酸 琥珀酸CoA ATP GTP 丙酮酸 ATP cAMP 糖酵解和糖新生的控制 草酰乙酸 乳酸 乙醇 乙酰CoA

一、糖酵解途径(EMP)的特点: 1.是除兰绿藻之外的几乎所有生物葡糖分解的共同途径,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中,每个反应都不需氧。 2.分为两个阶段 3.糖酵解有10多个反应,都在酶的作用下完成; a.激酶 b.变位酶 c.异构酶 d.脱氢酶 4.其他糖类(如淀粉、乳糖等)作为碳源和能源时,通过葡萄糖或其他中间产物并入EMP途径。

5.丙酮酸去路不同 3-磷酸甘油醛 1·3-二磷酸甘油酸 NAD++H NADH2 所形成的NADH2要迅速被氧化成NAD,以使糖酵解反应继续进行。释放出的H2被不同受体接受,从而形成不同的产物。

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主要发生如下变化:(1)在乳酸中,乳酸;同型乳酸发酵 (2)在酵母中, 乙醇 ;酒精发酵 (3)在梭状芽孢杆菌中,丁酰CoA、丁醛、丁醇、丙酮、乙醇;丙酮丁醇发酵。

二、糖酵解调节机制 调节点主要是三个激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所催化的三个反应是不可逆的,只参与糖酵解,不参与糖的新生。而激酶的活性是受细胞能荷调节的。

[(ATP)+1/2(ADP)]/[(ATP)+(ADP)+(AMP)] 为一定的比例,该比例叫能荷。当体系中ATP含量高时,ATP抑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的活性,使酵解减少。 当需要能量时,ATP分解为ADP、AMP,这样ATP减少,ADP增加、AMP增加→能荷降低→激酶活性增大; 无机磷也是调节者,它能解除6-磷酸葡萄糖对己糖激酶的抑制,加快糖酵解。

PEP: 磷酸烯醇丙酮酸 Ala: 丙氨酸 F·A: 脂肪酸 Cit: 柠檬酸 糖酵解和糖新生的控制 葡萄糖 ATP ADP 抑制 激活 6-P-果糖 ATP ADP PEP: AMP ADP 磷酸烯醇丙酮酸 1.6-二P果糖 3-P-甘油醛 NADH2 Ala: NAD NADH F·A Ala ATP Cit 丙氨酸 ADP ATP PEP F·A: 3-P-甘油酸 脂肪酸 ADP Cit: 柠檬酸 琥珀酸CoA GTP ATP 丙酮酸 ATP cAMP 糖酵解和糖新生的控制 草酰乙酸 乳酸 乙醇 乙酰CoA

以丙酮酸脱羧产生的乙醛作为H受体产生乙醇。 第二节 酒精发酵机制 一、酒精生成机制 以丙酮酸脱羧产生的乙醛作为H受体产生乙醇。 + + 丙酮酸脱羧酶 NADH +H NADH 丙酮酸 CO2 +乙醛 乙醇 焦磷酸硫胺素、Mg2+ 乙醇脱氢酶 (酵母菌酒精发酵Ⅰ型)

在好气条件下,酵母菌发酵能力降低(细胞内糖代谢降低,乙醇积累减少);不仅存在于酵母中,也存在于具有呼吸和发酵能力的其他细胞中。 二、巴斯德效应 在好气条件下,酵母菌发酵能力降低(细胞内糖代谢降低,乙醇积累减少);不仅存在于酵母中,也存在于具有呼吸和发酵能力的其他细胞中。 在好气条件下,糖代谢进入TCA环 柠檬酸↑ 抑制磷酸果糖激酶的合成 ATP↑ 6-P-果糖↑ (积累) 6-P-葡糖↑(积累) 抑制葡糖进入细胞内 反馈抑制己糖激酶 葡糖利用降低 同时,在好气条件,丙酮酸激酶活性降低 。 丙酮酸激酶活性降低也是由于磷酸果糖激酶活性降低所致。

丙酮酸激酶活性↓ 磷酸稀醇式丙酮酸↑ 反馈抑制己糖激酶活性 糖酵解速度↓ 三、酒精发酵中的副产物 主产物:乙醇、CO2 醇(杂醇油) 酵母菌酒精发酵 醛(糠醛) 酸(琥珀酸) 副产物40多种 酯 甲醇

(一)杂醇油的生成 1、酒精发酵中高级醇形成的途径 (1)氨基酸氧化脱氨作用 缬氨酸 异丁醇 异亮氨酸 活性戊醛 缬氨酸 异丁醇 异亮氨酸 活性戊醛 酪氨酸 酪醇 苯丙氨酸 苯乙醇 转氨酶 亮氨酸 + ɑ-酮戊二酸 ɑ-酮异己酸 谷氨酸 + 醇脱氢酶 异戊醇 异戊酸

(2)由葡萄糖直接生成 ɑ 还原、异构、脱水 ɑ -酮酸(碳原子高的) ɑ -酮酸(碳原子低的) + 活性乙醛 醇 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

(3)正丙醇的形成 脱水酶 脱氨 苏氨酸 ɑ-氨基-2-丁烯酸 脱羧 还原 ɑ-丁酮酸 醛 正丙醇

2、影响杂醇油形成的条件 (1)菌种 (2)培养基组成 (3)发酵条件

(二)琥珀酸的生成 在发酵液中加入谷氨酸,可增加琥珀酸的产量 (三)酯类的生成 (四)糠醛、甲醇等的生成

酵母菌中的乙醇脱氢酶活性很强,乙醛作为氢受体被还原成乙醇的反应进行得很彻底,因此,在乙醇发酵中甘油的生成量很少。 第三节 甘油的合成机制 酵母菌中的乙醇脱氢酶活性很强,乙醛作为氢受体被还原成乙醇的反应进行得很彻底,因此,在乙醇发酵中甘油的生成量很少。 1.如果采取某些手段阻止乙醛作为氢受体时,磷酸二羟丙酮则替代乙醛作为氢受体形成甘油,这样发酵转为甘油发酵(酵母Ⅱ型发酵)。 NaHSO3可作为抑制剂: 乙醛 + NaHSO3 乙醛亚硫酸氢钠↓

酵母菌酒精发酵Ⅱ型 2ATP NaHSO3 2ADP CO2 2ATP 2ADP 1.6-二磷酸果糖 葡萄糖 ﹢ Pi H2O ﹢ 乙醛 乙醛HSO3 丙酮酸 3-磷酸甘油醛 1.6-二磷酸果糖 葡萄糖 ﹢ ﹢ NAD NADH+H Pi 甘油 磷酸二羟丙酮 α-磷酸甘油 H2O ﹢ NADH+H+ NAD

2.酵母菌在碱性环境条件下(pH7.6),由于乙醛生成等量的乙酸和乙醇,因此乙醛作为氢受体的作用也被抑制;这时磷酸二羟丙酮成为氢受体。这样,发酵产生的总的产物为甘油、乙醇、乙酸。 (酵母Ⅲ型发酵)

2ADP 2ATP CO2 ﹢ 酵母菌酒精发酵Ⅲ型 乙酸 乙醇 乙醛 丙酮酸 3-磷酸甘油醛 葡萄糖 1、6 -二磷酸果糖 加Na2CO3或NaOH 磷酸二羟丙酮 α-磷酸甘油 甘油 ﹢ NAD H﹢ NADH+H

第四节 乳酸发酵机制 乳酸菌的同型乳酸发酵(产物中只有乳酸) 乳酸发酵 明串珠菌等的异型乳酸发酵(产物除乳酸外尚有乙醇,CO2) 一、同型乳酸发酵 多数乳酸菌不具有脱羧酶,丙酮酸不能脱羧生成乙醛,而能在乳酸脱氢酶作用下作为氢受体被还原成乳酸。

1·3-二磷酸甘油酸 葡萄糖 3-磷酸甘油醛 丙酮酸 乳酸 二、异型乳酸发酵: 分两种途径 1、6-磷酸葡糖酸途径(磷酸酮解途径) 2NAD NAD + + 2NADH+H NADH+H 2ATP 2ADP 4ADP 4ATP 1·3-二磷酸甘油酸 葡萄糖 3-磷酸甘油醛 丙酮酸 乳酸 二、异型乳酸发酵: 分两种途径 1、6-磷酸葡糖酸途径(磷酸酮解途径) 2、双歧途径(也是磷酸酮解途径)

1 8 2 7 3 6 4 5 6-磷酸葡萄糖酸生成乳酸和乙醇 葡萄糖 ATP ADP 6-磷酸葡萄糖 NAD NADH+H+ 5-磷酸核酮糖 3 5-磷酸木酮糖 乙酰磷酸 乙酰 乙酰CoA 乙醛 乙醇 3-磷酸甘油醛 乳酸 4 8 5 7 6 6-磷酸葡萄糖酸生成乳酸和乙醇 己糖激酶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 4. 5-磷酸核酮糖-3-差向异构酶 5. 磷酸解酮酶 6. 磷酸转乙酰酶 7. 乙醛脱氢酶 8. 醇脱氢酶

葡萄糖经双歧途径发酵生成乳酸和乙酸 乳酸 3分子乙酸 1 3 2 4 5 6 7 葡萄糖 ATP ADP 6-磷酸果糖 Pi 4-磷酸赤藓糖 3-磷酸甘油醛 7-磷酸景天庚酮糖 5-磷酸木酮糖 5-磷酸核糖 乙酰磷酸 乙酰 5-磷酸核酮糖 2 分子3-磷酸甘油醛 乳酸 NAD+ NADH+H+ 3分子乙酸 葡萄糖经双歧途径发酵生成乳酸和乙酸 1 3 2 4 5 6 7 6-磷酸果糖解酮酶 转二羟基丙酮基酶 转羟乙醛基酶 5-磷酸核糖异构酶 5-磷酸核酮糖-3-差向异构酶 5-磷酸木酮糖磷酸酮解酶 乙酸激酶

作业: 1、简述糖酵解的调节机制。 2、酵母菌酒精发酵的Ⅰ、Ⅱ、Ⅲ型反应式。 3、简述巴斯德效应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