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何为社会主义 一 实践迫使我们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 二 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长期思考 三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意义 四 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 五
何为社会主义 一 1.社会主义为何产生 社会主义源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主要是对资本主义严重社会不公的批判。 然而,空想社会主义脱离生产力发展、脱离社会的物质基础,主张抽象的“公平”、“合理”等。
何为社会主义 一 2.马恩如何认识社会主义 高于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消灭阶级差别 消灭了私有制,实现全社会公有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消灭阶级差别 国家失去政治职能,只进行社会管理 取消商品货币,实行计划生产
实践迫使我们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 二 1.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清的两种情况 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断教条化。 因探索失误而加入社会主义属性的非社会主义成分,比如贫穷的社会主义。
实践迫使我们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 二 2.姓“社”姓“资”的争论阻碍了改革的推进 争论的核心是如何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继续推进改革,迫使我们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长期思考 三 1.为什么长期思考? 对“文革”中,脱离生产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就是阶级斗争的怀疑;对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而当成“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的反思。
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长期思考 三 2.邓小平的思考过程 “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1980年4月)
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长期思考 三 2.邓小平的思考过程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1980年5月)
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长期思考 三 2.邓小平的思考过程 剖析了非社会主义思想: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
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长期思考 三 2.邓小平的思考过程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986年9月)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2月)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意义 四 1.基础、手段、目标 社会主义物质基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实现目标:共同富裕 实现目标的手段: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意义 四 1.基础、手段、目标 邓小平的警告: 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意义 四 1.基础、手段、目标 邓小平的警告: 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意义 四 2.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 有蛋糕可分:发展经济 把蛋糕分好:共同富裕、社会公平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
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 五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是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认识在中国的具体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指针。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发展生产力 一 中国共产党人最注重发展 二 如何发展 三
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发展生产力 一 1.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党宣言》)
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发展生产力 一 2.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坚实基础 既要发展生产力,更要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生产力是否发展。 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较高水平的公平,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共同贫穷。
中国共产党人最注重发展 二 1.从实现工业化目标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第二大历史任务)。 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 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和中心。
中国共产党人最注重发展 二 2.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 “发展才是硬道理”。“关键是发展经济”。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三 如何发展 1.重视科学技术、注重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教兴国战略 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 如何发展 2.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核心) 全面地发展 协调地发展 可持续地发展。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形成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
“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形成 一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在20世纪内,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并设想用100年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形成 一 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宣布按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并把它作为在20世纪内奋斗的目标。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重申这一目标。
“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形成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研究四个现代化的进程问题。1979年12月,他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接着又提出把到20世纪末的20年分为两个10年,初步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小康水平”的战略构想。
“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形成 一 1987年初,邓小平把十二大前夕提出的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更改为到21世纪中叶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形成 一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步骤: 党的十三大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形成 一 党的十五大提出三个阶段性目标: 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 一是人均收入指标: 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人均GDP800$以下的,为低等收入国家 800$ ---3000$的为中下收入国家 3000$ ---12000$的为中上收入国家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 二是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绝对贫困 50% ---59%之间为勉强度日,在中国称为温饱阶段 40% ---50%之间为小康 30% ---40%之间为富裕 20% ---30%之间为最富裕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大体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围绕实现这个目标制定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也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