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路与科学发展观 胡鞍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 2009年3月16日
需要讨论的问题 为什么中国能够在过去60年特别是过去30年迅速崛起? 它的发展道路是什么?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如何理解“中国之路”? 有哪些成功的发展经验?为什么会成功,又有哪些失败的教训? 为什么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党章要提倡科学发展观?它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历史背景和国际背景? 中国发展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内容提要 什么是“中国之路” 领导人如何认识中国国情 中国发展观的历史演变(1949-2009)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十一五规划与2020中国 中国之路的特点与经验
什么是“中国之路” 中国之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1949年毛泽东提出第三条道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设想。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以苏(联)为(借)鉴,根据中国国情走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 。
邓小平正式提出“中国之路”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1982)
党的十七大对中国之路的论述 十七大报告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2007)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是否有“中国之路”?它是如何开辟的?又是如何形成的?怎样总结这条道路的经验?
领导人对国情的基本认识 毛泽东:一穷二白(《论十大关系》,1956) 毛泽东: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1962) 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概括(中国还有大约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分散、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落后的,这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1949) 毛泽东:一穷二白(《论十大关系》,1956) 毛泽东: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1962) 邓小平: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1979) 十三大报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7) 江泽民:论十二大关系(1995) 胡锦涛:统筹九大关系(2007)
怎样实现统筹兼顾 领导人对各种关系的认识和判断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956年) 江泽民论十二大关系 (1995年) 胡锦涛论九大关系 (九个统筹) (2007年) 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统筹区域发展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关系 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公有制经济和其它经济成份的关系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 统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 是非的关系 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 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背景及涵义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2007
发展观的定义是什么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温家宝,2004年2月21日)
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 中国的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一个追赶模式,即作为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后来者、落伍者,它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就是追赶先行的、发达的工业化国家。 在不同时期,中国选择和实行了不同的追赶战略,从建国以来发展的历史来看,大约25-30年左右有一次比较重大的转型。我们把中国发展战略大致分为三代 。
中国之路的探索 50-70年代:毛泽东第一代发展观(两步走设想) 80-90年代:邓小平(两步走设想、三步走设想)江泽民第二代发展观 21世纪初期:胡锦涛第三代发展观(新三步走设想)
- 三代发展观的演变 第一代发展战略 第二代发展战略 第三代发展战略 发展目标 “赶英超美”、“四化” “小康水平”、“翻两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观 政治挂帅,抓革命促生产 以物为本,追求经济财富 以人为本,追求人类发展 工业化道路 国家工业化、排斥私人资本参与 国家工业化、允许私人资本参与 国家和私人共同推动工业化 发展手段 均衡发展 不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统筹兼顾 参照模式 苏联模式 东亚模式(混和经济模式) 中国之路 经济与社会关系 注重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优先论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发展与资源关系 大力开发资源,破坏资源 资源掠夺、浪费、低效率利用 资源节约型社会、高效率利用 发展与环境关系 忽视环境、 黑色发展 发展优先、牺牲环境 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
-三代发展观的演变 第一代发展战略 第二代发展战略 第三代发展战略 公平与效率关系 平均主义、 公平优先 效率优先论 公共服务、社会分配公平优先,促进市场机制效率 政府职能与类型 全能型政府 以经济建设为主要职能,经济发展型政府 以制度建设为主要职能 公共服务型政府 政府与社会关系 政府控制社会,领导与被领导,独家治理 政府控制社会的同时有限吸纳社会参与 政府与社会合作,伙伴关系 广泛参与与分享,共同治理 对外关系 “一边倒”、“一条线”、“一大片”,自给自足、进口替代 对外开放、出口导向、贸易自由化 全面对外开放、出口导向、贸易自由化 社会共识 阶级斗争是纲 发展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公正、社会平等、社会和谐与发展都是硬道理
中国之路是一条曲折之路 我们党作过有益探索,取得过重要成就,也经历国多次曲折,付出了巨大代价。 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我们曾经急于求成,盲目求纯,以为单凭主观愿望,依靠群众运动,就可以使生产力急剧提高,以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好。 我们还曾经长期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推到次要地位,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还“以阶级斗争为纲”。 (党的十三大报告) 其实质是受莫斯科共识的影响,甚至比斯大林走得还远。
中国共产党执政哲学的演变 从斗争哲学、建设哲学到和谐哲学 人民民主哲学(1949-1956):中国第一次和谐和稳定时期,也是第一次黄金发展时期; 斗争哲学(1957-1977):中国特殊的经济发展时期;中国特殊的政治发展时期; 建设哲学(1978-2001):中国第二次稳定时期,也是第二次黄金发展时期; 和谐哲学(2002-至今):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
中国共产党执政哲学的演变 毛泽东力图突破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毛泽东有成功有失败,但失败多于成功。 邓小平提出创新“中国之路” 主要基于“猫论”,“摸论”,“实事求是论”,“初级阶段论” 邓小平有继承有创新;有成功有失败,但成功多于失败。 江泽民继承前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三代发展观的演变 上述三代发展战略,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并不是截然不同的发展战略。相同点表现为发展战略的继承性,不同点表现为发展战略的创新性。每一发展战略也都是承上启下、相互衔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领导人对现代化与全球化挑战的响应。当然,每一代发展战略都有历史的合理性与历史的局限性 。 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逐步形成的,也是对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的不断深化。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第一要务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胡锦涛,2007)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 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 “以人为本”在于投资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发展为人民,促进人类发展,增强人民各种发展能力,增加人民的发展机会。
如何理解发展 从增长到发展; 从人均GDP到人类发展指数; 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 从经济发展到全面发展; 从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发展; 从发展到中国特色的发展。
世界不同HDI组指标划分(2003年) 不同HDI组 出生时预期寿命 (岁) 成人识字率 (占15岁以上人口百分比) 小学、中学和大学综合毛入学率 (%) 人均GDP (PPP美元) 人类发展指数 (HDI) 数值 总人口(百万人) 占世界总量比重 高人类发展水平 78.0 .. 91 25,665 0.895 1211.5 19.2 中等人类发展水平 67.2 79.4 66 4,474 0.718 4205.8 66.6 低人类发展水平 46.0 57.5 46 1,046 0.486 788.7 12.5 世界 67.1 67 8,229 0.741 6313.8 100.0 中国 71.6 90.9 69 5,003 0.755 1300.0 20.6
不同HDI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 比重(%)(1982-2003) 1990 2003 1982-2003 变化量 第一世界 0.00 22.15 第二世界 2.10 37.45 74.63 72.53 第三世界 56.54 62.36 3.22 -53.32 第四世界 41.36 0.19 -41.36 全国合计 100
怎样实现统筹兼顾 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最大程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最大可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胡锦涛:党的十七大报告,2007)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 内生产总值比重(%)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 类别 指标 2005 2006 2007 2008b 2010年 规划值 2005-2008年 完成率(%) 完成情况预计 经济 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 18.3 20.45 25.2 26.3 95.7 提前一年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14053 15599 19036 19344 98.4 经济 结构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40.1 40 43.1 0.0 难以完成 服务业就业比重(%) 31.4 32.2 32.4 35.4 25.0*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 内生产总值比重(%) 1.32 1.42 1.52 2 28.5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 类别 指标 2005 2006 2007 2008b 2010年 规划值 2005-2008 年完成率(%) 完成情况预计 人口 资源 环境 全国总人口(亿人) 13.08 13.14 13.21 13.28 13.6 良好 超额完成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78 4.59 [20] 50.4 可能完成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8.9 9.5 7.9 [30] 87.7 提前一年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45 0.46 0.5 40.0 完成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55.8 59.6 62.8 60 166.7 提前三年 耕地保有量(亿公顷) 1.220 8 1.2177 1.2173 1.2171 1.2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 -1.6 4.66 [10] 89.5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 -1 3.14 66.1 森林覆盖率(%) 18.21 无数据 20 -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 类别 指标 2005 2006 2007 2008b 2010年 规划值 2005-2008 年完成率(%) 完成情况 预计 公共服务 人民生活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8.5 8.632 9 59.6* 超额完成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亿人) 1.74 1.8766 2.0107 2.189 2.23 98.1 提前一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23.5 55.6 86 91.5 >80 120.4 提前三年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1184 1204 1113 [4500] 77.8 完成 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 800 960 39.1* 难以完成 城镇登记失业率(%) 4.1 4 4.2 5 良好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0493 11584 12998 14090 13390 90.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255 3496 3828 3858 4150 67.1
2020中国的最优先发展目标 指标 单位 属性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1.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4个) GDP增长率 % 预期 8.6 9.5 7.5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约束 4111 4180 4500 10000 转移农业劳动力人数 4000 12000 城镇化率 36.2 43 47 ﹥55 2.资源环境目标(4个) 单位GDP能耗a 吨标准煤/万元 1.45 1.54 1.23 0.74 耕地面积保有量 亿公顷 1.32 1.22 1.2 1.18 单位GDP水耗b 立方米/万元 615 255 117 森林覆盖率 16.55 18.2 ﹥20 23.4 主要污染物下降 10 15-20 3.科技教育目标(3个) 本国居民专利授权量 万件 9.52 17.16 30 80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8.5 9 ﹥10 初中毛入学率 88.6 95 97 99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 免学杂费
2020中国的最优先发展目标 指标 单位 属性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4.减贫和公共服务目标(3个) 农村贫困及低收入人口c 万 约束 - 14900 6000 500< 农村饮用水不安全人口 亿人 3 2 (﹥0.2) 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 % 85.3 87 ﹥95 100 5.人口与人民生活目标(4个)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年 预期 71.4 72 73 7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 5.7 9.7 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7 5.3 人类发展指标 0.73 0.76 0.8 0.88 6.和谐社会目标(4个) 治安案件发案率 1/10万 469 750 780 800 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d 31 50 ﹥60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e 45 48 ﹥55 ﹥85 农村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 3.1 23.5
2020中国的次优先发展目标 指标 单位 属性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4个) 人均GDP 美元/人 预期 856 1707 2417 4755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1 4 ﹤5 ﹤4 第三次产业就业比重 27.5 31.4 36 ﹥40 外贸总额 亿美元 4743 14219 23000 ﹥50000 资源环境目标(4个) 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 5 ﹥7 15 林木蓄积量累计增长率 约束 ﹥10 ﹥20 ﹥30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比重 1 1.3 1.8 ﹥2.5 科技教育目标(5个) R&D经费占GDP比重 2 >2.5 全球500强企业数 家 9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 2.58 2.79 e 5以上 高中毛入学率 42.8 52.7 70 85 农民工培训 万人次 (﹥5000) (﹥10000) 中等职业教育 万人 503 626 800 1000
2020中国的次优先发展目标 指标 单位 属性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公共服务目标(8个) 感染艾滋病人数 万人 约束 60 65e 150 ﹤300 农村婴儿死亡率 ‰ 35 30 22 ﹤10 农村孕产妇死亡率 1/10万 70 50 40 ﹤20 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例 % - 96 100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44.8 53e 65 > 90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55.2 61.7 农村电信、电视普及率 ﹥90 单位GDP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 ﹥70 人口与人民生活目标(3个) 总人口 万 预期 126743 130756 134497 142080 0-4岁人口性别比 122.7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49.1 45.5 42 ﹤36 和谐社会目标(4个) 基尼系数 0.45 0.46 < 0.4 刑事案件发案率 340 500 e 550 600 劳动争议当事人发生率 1/万 2 3 e 3.2 3.5 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d 45 39 ﹥55 85
中国之路的特点 规模巨大。 发展与转变最迅速。 社会变迁范围最大,影响是多方面的。 发展极不平衡。 影响作用最明显和深远的一次制度变革与社会变革实践。
中国之路的特点 中国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经济转轨模式,经济改革是一场渐进革命。 中国改革是一个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型。 中国改革是一个不断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一是向历史学习,从历史中获取中国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二是向他国学习;三是学习自己的教训,前人的失败成为后人成功之母;四是在学习中创新。
中国改革的特点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一场人民广泛参与的经济自由革命。 中国改革是一个对内对外开放的互动过程; 是一个经济持续增长过程,改革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的动力; 是一个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过程,不是放弃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的改革。
中国之路的经验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 良好的发展能力 政治稳定。 宏观经济稳定。 社会稳定。 中国是一个竞争模式。 中国是一个创新模式。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与制度优势 邓小平:“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 国家政治领导人的政治意愿:“以人为本”,“民生为(政)绩” 国家目标:五年规划以及每年《政府工作报告》年度目标 国家能力:国家财政汲取能力,国家调节调节分配财政能力,国家实施(规划)能力,国家动员社会能力,国家公共服务能力(实质上是国家人力资本投资能力) 利用中国独有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推动科学发展,办好民生大事
中国发展模式的国际示范作用 种子作用 示范作用 催化作用 中国有30年的改革开放经验与发展减贫经验,现在到了该认真总结自己的宝贵经验并与发展中国家分享此经验的时候了。
结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中国之路 领导人的治国理念:由肯定-自我否定-再肯定-再创新 中国的现代化过程:由成功-失败-再成功、再创新 中国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发展模式,是一个不断被创新的新模式。 发展的成功与失败是十分难以理解的秘密,也是十分简单明了的道理。 中国发展模式是一个崭新的发展模式。迄今为止,我们对它的认识仅仅是刚刚开始,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它,更需要认真思考和总结。 中国发展之路是一个不断探索之路、学习之路、创新之路,是一个没有完结、没有尽头之路。 诚如毛泽东所说,“人类总得不断的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观点,悲观的观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观点,都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