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資一李庭沅 電資一朱哲言 電資一曾瑋亭 電資一游鈞富 電資一陳冠仲 電資一任晉廷 閒情偶寄 的 貧賤行樂之法 電資一李庭沅 電資一朱哲言 電資一曾瑋亭 電資一游鈞富 電資一陳冠仲 電資一任晉廷
1.文人與士風的流變對小品文產生的影響 2.小品文介紹 3.作者李漁介紹 4.閒情偶寄介紹 5.”行樂第一” 6.問題討論與結論 大綱 1.文人與士風的流變對小品文產生的影響 2.小品文介紹 3.作者李漁介紹 4.閒情偶寄介紹 5.”行樂第一” 6.問題討論與結論
文人與士風的流變對小品文產生的影響 報告者:陳冠仲
魏晉與唐代士風的轉變 魏晉南北朝之後玄學盛行,在唐代佛、道思想盛行,儒家思想不再獨尊。尤其在胡漢文化融合與藩鎮制度施行的影響下,士人講求不再是為國、為社會,而偏重於個人才華的展現與成就的滿足,造成唐代中期以後內憂外患的嚴重問題。面對這種風氣,韓愈、柳宗元、元稹和白居易等人為重拾儒家士風,乃提出「文以載道」古文運動,以拒高漲的佛老風潮。但晚唐、五代時混亂的政局,使士風復歸頹靡,古文推動未見成效。
宋代古文運動 北宋初期士風、文風稟承了晚唐風格,用詞浮艷,常作唱和酬答之用。直到歐陽修推動第二次古文運動,文人才逐漸以平實的語言寫做反映生活時弊等的文章,帶動一股新的儒士之風,同時也為其後宋代理學埋下種子。
北宋理學 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憑仗各自對儒學的了解樹立了不同的思想體系,確立了“理”為宇宙萬物實質的本體論哲學觀,突出強調“理”為萬事萬物的最高存在。
南宋理學朱陸之辯 朱熹 起源 程頤 修養方法 強調外在學問功夫 ,稱「道問學」,主 張即物窮理 求道過程 認為先博覽而後歸之約 朱熹 起源 程頤 修養方法 強調外在學問功夫 ,稱「道問學」,主 張即物窮理 求道過程 認為先博覽而後歸之約 目標 主張做人格完整的聖賢 性質 主張從經驗中求真理,類 似歸納法 總結 儒家思想較濃 成就 起自南宋,迄元及明初不 衰 陸九淵 程顥 強調內在德性的修養,稱「尊德性」。 先立乎其大者,認為六經皆我註腳 教人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處世 主張從直覺去接受真理,類似演繹法 佛教禪學影響較深 至明中葉經王陽明等大力提倡始能發揚光大。
明代王陽明的心學派 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理」之思想,提倡從自己內心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他反對朱熹的「先知後行」之說。王守仁強調要知,更要行,「知行合一」,「即知即行」。
晚明泰州學派 創始人:王艮 主要學說主張:百姓日用即道 主要繼承人:王襞、何心隱、羅汝芳 主要發揚人:李贄 主要學說主張:1.絕假存真的「童心說」 2.引車賣漿者之流的「邇言」 提倡白話小說與俗文學
晚明清初文風 在明朝採用科舉取士,而這種試士的方法謂之「八股」,內容以儒家的四書五經來 命題,限制太嚴,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使得讀書人完全不顧人情世事。
明朝末年,國事日非,加上邊患日深,許多文人對於社會的前景感到失望。莊禪自然、適意、清靜、淡泊的人生哲學風行一時,隨之而來的是文學藝術上追求空靈、淡雅、自然、清寂的審美情趣。 性靈存真之理念進入遊記、抒情、笑話、清言等文人作品之中,形成晚明清初幽閒自適、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景觀
因此王陽明的心學主張:修其心、修其身 泰州學派主張生活即道 間接影響了小品文的產生 總結 因此王陽明的心學主張:修其心、修其身 泰州學派主張生活即道 間接影響了小品文的產生
明朝末年的社會狀態 促成了小品文的興盛
小品文 報告者:朱哲言
“小品”的由來 小品原為佛家用語。 原本的《般若波羅密經》,經過鳩摩羅什的翻譯後,把較長較複雜的27卷稱為《大品般若》 ;而較精要的則稱為《小品般若》。 由於唐代以後讀書人普遍修習佛、道思想,在宋明城市興起,經濟蓬勃發展,出仕為官逐漸並非唯一的處世途徑。他們的作品更朝多元發展。在散文的寫作上,尤其大量朝向記景、抒情為主要內容,隨筆、遊記日益劇增。
小品文的定義 小品文是種散文的流派 其內容經常是在生活中 閒適 作者經過深思而傳達給讀者的訊息 個性化 內容題材不限 自由化 其內容經常是在生活中 閒適 作者經過深思而傳達給讀者的訊息 個性化 內容題材不限 自由化 所傳達的道理或想法也沒有限制 自由化 其筆法特色是深入淺出、簡明生動
時代思潮 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 、袁中道 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學其意,不必拘泥字句 竟陵派:首推鍾惺、譚元春 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 、袁中道 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學其意,不必拘泥字句 竟陵派:首推鍾惺、譚元春 主張:與公安派相似,唯反對平易近人之風 吳中四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和徐禎卿。 特色:放蕩不羈、飄逸灑脫 *吳中四才子=江南四大才子 *周文賓為戲曲虛構
小品文的特色 用途: 作者經過深思,而想將訊息傳達給讀者 形式活潑 內容多樣 篇幅不限 夾敘夾議,深入淺出 講究情趣、幽默感和諷刺 夾敘夾議,深入淺出 講究情趣、幽默感和諷刺 獨抒心靈,不拘格套 用途: 作者經過深思,而想將訊息傳達給讀者
李漁介紹 報告者:曾瑋廷
李漁(1611-1680),浙江蘭溪人。 原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 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 著有小品《閒情偶寄》、白話短篇小說集《覺世名言十二樓》、《無聲戲》、長篇章回小說《肉蒲團》 及戲曲《笠翁十種曲》等
李漁的美學與戲曲淵源 李漁出身於藥商家庭,生活在富裕的環境,家中設有戲班供娛樂,使李漁從小深受戲曲的影響。之後應試落第,沒有當官的機會,李漁自然將自己寄託於較為得心應手的戲曲之中。 《閒情偶寄》展現了李漁在戲曲與美學方面的高度成就。
人生際遇
李漁的父親病逝。父親的去世更堅定了李漁謀取功名的決心。 25歲參加童子試,便一舉成為名噪一時的五經童子。 赴杭州參加鄉試,他萬萬沒有料到,自己竟名落孫山。其後又逢戰亂,從此斷了求仕之心,隱歸伊園。
這是李漁一生中生活的最得意的一個階段,《閒情偶寄》一書就是在這一段內完成的。 李漁56歲 納喬姬(喬復生),並教她學戲 隔年再納王姬(王再來),王姬也向李漁學唱戲 喬、王兩人聰慧異常,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就學會了唱戲、演戲,於是組織了一個小戲班。 這是李漁一生中生活的最得意的一個階段,《閒情偶寄》一書就是在這一段內完成的。
在金陵(南京)創立「芥子園」園林 設有書鋪,還刊行了不少戲曲小說及其他雜著
1672、1673年,隨著喬、王二姬的先後離世,支撐李漁富足生活的家庭戲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漁的生活由富轉貧,經常靠舉貸度日。 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漁於貧病交加中泯然於世。
李漁與閒情偶寄 報告者:李庭沅
四期:著書的目的 一期點綴太平 一期崇尚儉樸 一期規正風俗 一期警惕人心 凡例七則四期三戒 四期:著書的目的 一期點綴太平 一期崇尚儉樸 一期規正風俗 一期警惕人心
三戒:對自身寫作態度的宣示 一戒剽竊陳言 一戒網羅舊集 一戒支離補湊 凡例七則四期三戒 三戒:對自身寫作態度的宣示 一戒剽竊陳言 一戒網羅舊集 一戒支離補湊
李漁和閒情偶寄 《閒情偶寄》是他主要對自己的生活﹙小品﹚所得所聞見事物的總結性的書﹙獨抒性靈的原創性﹚。他希望人們讀了他的書對美化生活有新的認識,能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教化性意義﹚。 除了戲曲理論外,涉及到生活中各層面細節的講究,窮究其原理,由審美的角度,重新看待生活的意義和價值。
閒情偶寄
詞曲部----劇曲創作 演習部----劇曲表演、演出 聲容部----戲曲選角及女性之美 居室部----園林建築與居室之美 器玩部----家具古玩擺設之美 飲饌部----飲食烹調品味之美 種植部----養花種樹怡情養性之美 頤養部----醫療養生之理
選文介紹 報告者:任晉廷
頤養部.行樂第一 貴人行樂之法 富人行樂之法 貧賤行樂之法 家庭行樂之法 道途行樂之法 春季行樂之法 夏季行樂之法 秋季行樂之法 冬季行樂之法 隨時即景就事行樂之法︰ 睡 坐 行 立 飲 談 沐浴 聽琴觀棋 看花聽鳥 蓄養禽魚 澆灌竹木
頤養部 提到的養生之道包括行樂、止憂、調飲啜、節色慾、卻病與療病等六大項。
行樂第一 一個人的一生,能活到百歲的人不多,就算能活到百歲,也總會為了各種的問題所煩擾,例:疾病、名利…。心情往往受到這些事情困惱,心境上真正能享受到滿足的時刻,並沒有很多。
行樂第一 總綱:面對「人必一死」的事實,即應「樂活」 行樂沒有身分、地位、時間、空間等等有形的限制,是一種心境上的轉換,也與「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的及時行樂不同。 行樂篇章便是教導人們要怎麼活得愉快
貧賤行樂之法 窮人行樂之法,簡單來說就是退一步法。 我窮 有人更窮 用這樣的想法,就能讓苦海成了樂地。 退步:無地不有 無人不有 我窮 有人更窮 用這樣的想法,就能讓苦海成了樂地。 退步:無地不有 無人不有 想至退步 樂境自生 到處都有,什麼人都可以,只要退一步, 快樂的境界自然會生成。
隨時即景就事行樂之法 人生在世,處處可以行樂、時時可以行樂,可因時、因地、因事去尋求其樂之法:睡有睡的行樂之法、坐有做的行樂方法、走路有走路的行樂之法……。
睡 一、目的:還精、養氣、健脾益胃、 堅骨壯筋。 二、睡的時間:從戌時到卯時(晚上七點到早上七點),但長夏要午睡,來補夜間不足。 三、睡的方法:疲倦方睡,不要刻意覓睡。
睡 四、睡的環境:安靜又涼爽。 五、睡的心境:不要為了事情而煩擾,安心的睡覺。
飲 飲量能好 飲伴善談 飲具可繼 飲政可行 飲候能止
談 與高士盤桓,文人講論。 與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 所以他們已經多贏了 別人十年了。
小結 從上面的行樂篇能看到它與李漁主要要提的觀點相呼應,那個觀點就是「人不轉,心轉。」不管外在環境如何惡劣,只要有合適的心境,哪裡都是樂土。 例: 大哥,為什麼你這麼胖? 誰說我胖,我只是比較豐滿而已
結論 報告者:游鈞富
閒 閒情偶寄中的「閒」並非無所事事之閒 而是講求心理層面,精神層面的自在 認真生活,用心看待每一件事、做每一個小細節,都可以體會出人生之美 生活即理的實踐,呼應晚明泰州學派以來之文人注重生活之美的主張
總結 一切的源頭即在”心” 換個看法,生活中的每件事物變皆有其樂可樂!就如同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一般的悠然自得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