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辉 wangh102102@yahoo.com.cn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2012-05-25 特殊学校校本的课程开发与应用 王 辉 wangh102102@yahoo.com.cn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2012-05-25
主 要 内 容 一、校本课程概念 二、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 三、特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概述 四、特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五、特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的步骤 六、特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应用案例分析
一、校本课程 1、什么是“校本”? ——学校本位的、学校自身发起的 2、什么是“课程”? ——学习的进程 ——有计划的教学进程 ——至少指以下五个方面:教学计划与纲要、教学材料和媒体、教学活动和过程、个体体验与经验、实施结果与掌握程度(教学效果)
3、什么是“校本课程”? ——是在实施国家、地方两级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本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立足学校、以校为本的课程。 校本课程之“本”是对课程性质的限定,意为基点、基础、出发点,也可引申为条件、现状。因此,校本课程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 (一)基础教育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 1、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三类课程不是三个完全独立的部分,它们构成了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拥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课程价值,承担不同的任务,履行不同的责任,从不同的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2、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丰富和补充,其开发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校本课程不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割裂,它必须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配套实施。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例: 国家培养目标、方案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 品德与生活 诵读中国文化经典 课 程 标 准 课 程 指 导 纲 要 语文 英语校本课程 数学 德育校本课程 体育 古代地理游记选读 艺术 综合实践活动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二)特殊学校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 依据1:《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原则”—— 在课程实施中,各地在使用国家课程方案时,可根据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社区生活环境以及学生在这些环境中的特殊需求,开发校本课程,体现课程的多样性。 结论:我国大陆培智学校的课程是二元化课程;国家课程与培智校本课程之间关系是主辅关系,培智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丰富和补充,其开发的目的是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依据2:《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课程设置中的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视力残疾儿童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安排课程和地方与学校安排课程两部分,以国家安排课程为主,地方、学校安排课程为辅;既开设普通学校的一般性课程,也设置必要的特殊性课程。 结论:我国大陆盲校的课程仍是三级课程架构;地方、学校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丰富和补充。
依据3:《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中的统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 —— 课程设置既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发展要求,又要根据各地区、各聋校的实际需要和聋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选择的空间。 学校应创造条件,积极开设选修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以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结论:我国大陆聋校的课程是二元化课程;聋校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丰富和补充。
以“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为例: 国家培养目标、方案 国家课程 校本课程 一般性课程 选择性课程 缝纫 家政 生 活 语 文 生 活 数 适 应 劳 动 技 能 唱 游 与 律 动 绘 画 与 手 工 运 动 与 保 健 手工编织 信 息 技 术 康 复 训 练 第 二 语 言 艺 术 休 闲 泥塑 园艺
三、特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概述 (一)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争议 什么是“开发”?(有计划的研制、生成的过程) 两种语义——“校本的课程开发”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有校本的课程开发!) 继承与发展(选修、综合实践等) 主导与补充(国家、地方) 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在国家课程的总体框架内对学校所有课程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包括校本化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程选择、修订、改编,也包括对国家预留课程空间的全新的开发。
(二)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 ——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理念,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评价的各种专业活动。(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秘书处,2000) ——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以国家或地方制订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及可利用的资源等条件,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研究者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徐玉珍,2006)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五根支柱、三个基点 五个支柱 1、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 2、发挥师生主体作用 3、丰富学生学习方式 4、考虑学校实际可能 5、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三个基点 1、学科中心 2、学生中心 3、社会中心 4、“钟摆现象”
(四)特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校本课程尽管是以校为本的,但从根本上说,它也必须是在国家宏观课程政策和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内进行的,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实现。因此,校本课程可以是国家课程的改造与创新。无论哪一种,都要求学校、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要了解、熟悉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因此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2、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 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适性,很难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无法照顾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即使地方课程也难以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而校本课程是以校为开发单位和实施单位的,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不同需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4、丰富、弥补国家、地方课程的不足,增加课程的弹性 3、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不仅有利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也有利于其专业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与教学的领导者,要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掌握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基础上参与课程改革。这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教师持续性的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4、丰富、弥补国家、地方课程的不足,增加课程的弹性
四、特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一)模式 课程开发有4个主要模式,即目标模式、过程模式、环境模式、动态模式。这些模式同样适用于特殊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1、目标模式 目标 内容 方法 评价
2、动态模式 目标 评价 内容 方法
3、过程模式 注重目标,更注重过程。 强调过程的内在价值。 举例 请学生完成一次植树的设计方案。要求: 1、总共种植6 棵树。 2、6棵树之间的距离两两相等。
4、环境模式 环境 目标 评价 内容 方法
(二)呈现形式 1、学科课程形式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如中小学的语、数、外、音、体、美等。 2、活动课程形式 活动课程又称为生活课程、经验课程、设计课程或随机课程。 活动课程是自然的、社会的和体验的,比较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 活动课程种类繁多,如探索学习、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户外活动等。
3、综合课程形式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它把两门以上课程中相关的概念和内容融入到一门综合课程中去,如“自然”或“自然常识”。 4、核心课程形式 核心课程又称“社会热点课程”或“社会问题课程”。 目前的社会热点或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禁毒、社会暴力、校园暴力、网迷、两性教育(男孩+女孩的教育)
(三)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具体方式 1、选择 ——是指导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计划的过程,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 1)课程科目的选择 2)教学内容的选择 3)教学方法的选择 4)评价体系的选择等
2、改编 ——是指针对不同的对象而进行的对原有课程内容或学程上的修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改编主要是指教师对原有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他们具体的课堂情境。 1)增加或删减课程内容(调节难度) 2)改变课程内容的顺序 3)调整课程教学重点
3、创编和新编 ——是指依托拟定课程计划开发全新的课程板块或课程单元。 1)开发校本“特色课程” 2)开发“乡土教材” 3)开发新兴的课程 4)新编地方性专题课程 5)创编主题模块或单元内容
4、课程整合 ——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开发活动。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的隔阂,也是减少因知识剧增而带来的课业负担。 5、课程补充 ——是指为提高国家课程的教学成效而进行的课程材料开发活动。 6、课程拓展 ——是以拓宽课程的范围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包括正规课程延伸和个性化拓宽。
五、特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的步骤 特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包括6个步骤:成立组织、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6个程序,其相互关系如下图。
成立组织机构 分析环境、需求 研制课程目标 评估与修订 课程编制组织 课程实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 开发校本课程要求学校有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学校要成立由课程开发专家、校长、各部门负责人、教师、家长及社区人员等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或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小组,其职责是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确定学校教育哲学、组织培训有关人员、制定有关开发和管理的条例、检查督促校本课程的实施和评估。
(二)分析环境、需求 1、学校外部环境分析,如社会变革、社会期望、地区状况、教育资源等。 2、学校内部环境分析,如办学条件、师资状况、学生需求、课程缺陷、校风等。
2、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 (三)制定课程目标 1、了解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 认知领域 情感态度领域 心理运动技能领域 2、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 总目标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及其相应的开发成果;另一方面是针对学生发展的目标。即校本课程开发既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课程编制与组织 1、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确定课程结构。 2、撰写《课程纲要(指导)》,包括课程目标、课程主要内容和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人数等)、课程评价、建议。 3、通过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创编等方式组织具体课程内容。 教材、教师用书、辅导材料、练习册等未必一应俱全,其详略程度取决于课程形式、教学要求和课时长短。
(五)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课程实施中,教师要选择多种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师要边实施、边反思、边研究,在不违反课程目标的原则下,允许根据教学实际适当修改课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校本课程。
(六)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从形式看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从内容看有课程本身评价、课程实施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 1、课程本身评价——主要指对《课程纲要》的评价,包括课程目标是否与学校教育理念相符,课程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学生学业评价标准是否明确,评价方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 2、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 3、学生学业评价——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作出评价,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调查、测验、学习成果展示等。
结论 回答问题: 为什么要开发(开发原因)? 开发什么(开发内容)? 谁来开发(开发主体)? 怎样开发(活动方式)?
六、特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应用案例分析 例1:智力障碍儿童生存教育课程建议 (一)智障儿童生存教育的内涵 强调以学生为本,教育教学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智障儿童功能性 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强调体验学习,注重联系生活实践,让智障儿 童在生活情景或实践活动中学习生存和生活技 能。因此,智障儿童的生存教育以实用性、功 能性和体验性为基本特点。
(二)生存教育课程目标 1、依据 生存教育课程主要依据国家规定的中度智障儿童教育 目的、智障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生存教育的内涵来 编制生存教育的课程目标。1994年《中度智力残疾学 生教育训练纲要》对中度智障儿童教育训练的目的作 出规定:通过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与训练,使他 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补 偿其缺陷,使其掌握生活中的实用知识,形成基本的 实用能力和必要的良好习惯,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参 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成为社会平等公民打下基础。
2、生存教育课程目标 通过九年的适合中重度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 教育与训练,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充分 发展, 最大限度地补偿其缺陷,挖掘其潜能,使其 掌握实用生活知识,形成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必要的 良好习惯,为他们将来进人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 动,成为社会平等的公民打下基础。生存教育课程 不仅注重实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且更加注重潜 能开发和个性化发展及学生在准社会或社会环境 中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的培养。
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有关智障儿童教育理论的基 础上,学校提出了中重度智障儿童生存教育的教学模 (三)生存教育的课程结构 1、指导思想 在调查我国的中度智障儿童教育现状,学习借鉴国外 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有关智障儿童教育理论的基 础上,学校提出了中重度智障儿童生存教育的教学模 型。该模型是以社会要求、学科体系和中重度智障儿 童的发展为基点,以提高中重度智障儿童生存意识和 生存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新体制和结构。提高中重度智 障儿童的生存能力是设置课程的重要出发点。遵循中 重度智障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体系是课程设置的 依据。挖掘智障儿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课程设置的 方向。学校的中重度智障儿童生存教育课程将社会、 学科、儿童三者融合在一起,既体现课程的功能性、 实用性又兼顾学科体系性。
学校的课程设置以生活为核心、实用语数和活 动为基础。在建构生存教育课程体系时,首先是打 破各个学科之间原有的界限,将生存教育与学科教 2、课程设置 (1)单元主题统合课程 学校的课程设置以生活为核心、实用语数和活 动为基础。在建构生存教育课程体系时,首先是打 破各个学科之间原有的界限,将生存教育与学科教 学内容整合在一起。学科教学以生存教育为载体开 展教学活动。
(2)个别教育和训练课程 个别教育和训练是学校设置的一门重要学科。 一般每位学生每周至少接受2节个别教育和训 练。程度较重的学生每天都有个别化教育和 训练的时间。 (3)社会实践活动和隐性课程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 在隐性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
(四)生存教育课程的实施 1、编写生存教育教材 一到九年级实用数学、实用语文和生活三个学 科的校本教材共54册“生活为核心”的活动模块 序列的编写,包括体育、美工、音乐、感知课 程等。 2、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现代化信息手段的应用 3、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4、构建智障儿童生存教育课程的支持系统 (1)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中心,以社区和学校周边的 社会资源为辅助的社会支持系统。如图2.
(2)支持系统的运作 成立工作小组 学校借鉴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由学 校牵头,邀 请社区内五个街道和区残联的民政、文教委员和 家长委员会代表参与课题研究,组成工作小组。 小组成员协调区内教育资源。
设立联络员制度 学校依据学校生存教育教学需要,为保障生存 教育支持系统的有效运行,建立了联络员制度。 联络员主要负责师生使用社区社会化支持系统 时的引介工作;协调师生对社区社会化支持系 统的使用;汇集师生对社区社会化支持系统开 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 建立实习基地 建立保障学生社会实习的基地。
(五)建立生存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学校形成了符合中重度智障儿童发展特点的评估理 念、评估标准。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量。从评价内 容上看,包括生理、心理、健康、生活技能、社会 交往与适应能力;从评价对象上看,包括中、重度智 障儿童、脑瘫及多重残疾、自闭症儿童等多种类型 的儿童。另外,具体的实时评价包括学习技能、社会 适应技能、生活技能、语言发展技能等五大评估。 根据实践研究,学校逐步编制了适用于中重度智障 儿童的各种评量表,对学生做出全面、综合的评价, 使学生获得更有针对性的教育。评量与教学和真实 生活相联系重视学生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
例2:聋校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1、成立组织 政府、学校、企业多方协调统筹 2、环境、需求分析 第一,依托地方特色产业优势。 1)东阳木雕,是中国四大木雕之首 2)东阳木雕题材丰富,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3)东阳木雕产业规模宏大,具有明显的块状经济特色。 4)东阳木雕具有操作独立性、就业广泛性和经济附加值高
第二,充分发挥法律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第三,统筹资源配置,构建聋校、市技校、市残联三位一体的联合办学机制 。 3、确定课程目标 聋校学生通过三年的职业教育,能够掌握东阳木雕的传统手工雕刻技法和现代数控木雕的技术工艺,能独立完成木雕作品的设计和雕刻,具备木雕行业的就业能力,成为自食其力、创造财富、平等回归主流社会的新型劳动者。 4、编制组织课程 1)设计教学计划和专业主干课程:开设美术基础、木雕工艺技法,工艺美术设计,数控木雕工艺、计算机应用技术等课程。
2)聘请木雕工艺美术专家为技能教师,组织编写《木雕工艺技法》和《数控木雕工艺技法》等专业教材 。 3)教学时间安排: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为3:7,技能实训课集中安排 。 4)教学条件准备:学校投资20万元,新建了计算机教室,用于学习电脑绘画,购置2台数控木雕机器。 5)师资培养:学校专门派出懂计算机的教师到东阳技校学习数控木雕技术,培养自己的专业师资。 6)确定教学模式,制定激励机制。
5、课程实施 1) 校企合作。学校提供生产场所,企业师傅就是技能实训教师,车间就是实训教室。学生的技能训练就在车间,教学方法是师徒结对。课堂搬进车间,理论和实践同步,操作内容与企业生产接轨 。 2)加强学生管理,企业派出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师傅指导学生。学校与木雕师傅联合制定了木雕技能考核和奖励制度。每月对学生进行阶段性专业技能考核,企业将师傅的工资奖金与所指导的学生的技能考核成绩相挂钩 。
6、课程评价与修订 1)出勤、学习态度评价考核 2)雕刻成品的数量和质量评价考核 3)开展技能比武,分学段比赛,决出周冠军、月冠军和学期总冠军 4)劳动部门的技能鉴定 5)就业评价:学校已培养了100多位木雕艺人,他们都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月工资一般在1200—2000元之间);有些已经成为东阳市木雕集团青年技术骨干;学生毕业前夕,许多厂家纷纷登门要人 。
感谢倾听, 欢迎您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