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北京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张欣欣 2006年9月1日
主题曲: 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制度建设 -信息化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主题曲: 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制度建设 -信息化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教指委: 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是教育部设立的十分重要的专家组织。 主要职责: 开展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研究、指导、评估以及提供咨询和服务。
宏观篇:形势与任务 成就 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人才培养规模持续增长。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高校科研水平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国际合作交流日益广泛,高教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宏观篇:形势与任务 成就 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人才培养规模持续增长。 总体:2005年在学总人数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首位;2005年毛入学率达到21%,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 能源与动力学科(专业设置与发展):包括锅炉、涡轮机、电厂热能、风机、压缩机、制冷、低温、内燃机、工程热物理,水力机械以及核能工程等11个专业; 50年代初:锅炉、气轮机、内燃机等专业;之后,制冷专业(包括压缩机、 制冷及低温专业)、风机专业; 50年代末:核能专业; 60~70年代:工程热物理专业; 1993年:热能工程,热力发动机,制冷与低温工程,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 核能工程; 1998年: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核能工程专业。 目前,全国有100余所高校设有能源动力类专业,除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等4所高校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外,其余均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宏观篇:形势与任务 成就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总体: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开展“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100名),建设“国家精品课程”(20032005年共765门)。 能源与动力学科: 名师增辉 - 2003年,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上海理工大学华泽钊获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 2006年,西安交通大学何雅玲、北京工业大学彭永臻等被推荐为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候选人 。 国家精品课程 2003~2005年共有6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6年又有3门课程推荐为国家精品课程。 多项国家教改奖
20032005年度国家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 申报学校 课程负责人 课程层次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批准年份 传热学 西安交通大学 陶文铨 本科 工学 能源动力类 2003 工程热力学 上海交通大学 童钧耕 浙江大学 胡亚才 2004 何雅玲 制冷与低温原理 王如竹 2005 清华大学 史琳 传热传质学 北京科技大学 张欣欣 2006推荐 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 华中科技大学 黄树红 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 吴业正
近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部分) 获得奖项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所在单位 时间 一等奖 面向21世纪热工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 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陶文铨、 何雅玲等 西安交通 大学 2001 二等奖 加强实践,跟踪前沿,建设培养高层 次人才的计算传热学系列课程 王秋旺等 传热学(教材) 杨世铭、 陶文铨 上海交通 《工程热力学》-外界分析法(SAM)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材) 陈贵堂、 王永珍等 吉林大学 瞄准能源学科前沿,构建一流导师群 体,培养一流创新人才 岑可法、 倪明江等 浙江大学 2005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建设及成果辐射 毛根海、 张土乔等
宏观篇:形势与任务 成就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总体 ( “十五”期间): 能源与动力学科:获奖多项 全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5.07%; 国家技术发明奖64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64.4%; 国家科技进步奖433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3.57%。 能源与动力学科:获奖多项
近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部分) 获得奖项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时间 二等奖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重离子核反应的集体效应和奇异核产生及其性质研究 沈文庆、马余刚等 2001 太阳风中磁流体湍流的本质 涂传诒 磁层能量传输与释放研究 濮祖荫、洪明华等 煤燃烧过程中非主量组分的变化行为和氧化亚氮生成规律的理论描述 郑楚光、徐明厚等 2002 伽玛射线暴余辉和能源机制的研究 戴子高、陆埮等 2003 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某些动力学理论与应用 陈予恕、陆启韶等 高温超导体磁通动力学研究 闻海虎、李世亮等 2004 传热与流动过程数值预测原理及高效算法的研究 陶文铨、何雅玲等 超分子体系中的光诱导电子转移、能量传递和化学转换 佟振合、吴骊珠等 2005 工程气固两相流动中若干关键基础问题的研究 樊建人、岑可法等
近年国家技术发明奖(部分) 获得奖项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时间 二等奖 类环状流微膜蒸发板翅式冷凝蒸发技术 2001 吴裕远、闫振贵等 2001 MCI柴油加氢改质新技术及工业应用 方向晨、兰 玲等 旋流-静态微泡柱分离方法与设备 刘炯天、欧泽深等 2002 基于高性能吸附材料的热质交换技术及其应用 丁静、杨晓西等 2003 回流区分级着火燃烧技术 钱壬章、靳世平等 2004 泡沫复合驱油技术 王德民、程杰成等 2005 生产清洁燃料的高活性加氢精制催化剂的研制及工业应用 周 勇、彭绍忠等
近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部分) 获得奖项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时间 二等奖 2001 2002 2004 煤的优化配置、催化洁净燃烧及产业化应用 岑可法、裘兴言等 2001 大型电站锅炉燃煤特性及炉型耦合体系的研究 相大光、姚 伟等 列车空气动力性能研究及外形、结构设计方法 田红旗、卢执中等 民航发动机使用可靠性研究 许春生、王泰伦等 高浓度水煤浆燃料 张荣曾、胡鸿安等 2002 基于场协同理论的传热强化技术及其应用 过增元、程 林等 2004 煤粉锅炉等离子点火及稳燃技术 王爱生、唐 宏等 城市电网规划理论、模型、方法的研究与工程应用 余贻鑫、王成山等 发电厂热力设备重要部件寿命管理技术研究 李耀君、杨 昆等 可调煤粉浓淡低NOx燃烧及低负荷稳燃技术 周俊虎、曹欣玉等 高速率电力线载波技术在电力系统低压配电网中应用的研究 李祥珍、赵丙镇等 济钢热能资源高效梯级综合利用技术开发 李长顺、温燕明等 2005
宏观篇:形势与任务 问题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知识贡献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刻不容缓; 深化改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宏观篇:形势与任务 历史任务 把高等教育工作重心放在提高质量上; 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 扎实推进高等学校建设工作。 -2001年4号文件,2005年1号文件 -教学名师奖 -精品课程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双语教学改革 -教学基地建设 -实验示范中心建设 -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 -新教材建设 -教学成果奖改革 -本科教学工作定期评估制度
宏观篇:形势与任务 小结: 成就:跨越式发展 问题:质量问题刻不容缓 任务:提高质量是工作重心 能源动力学科: 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能源动力学科: 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横向篇:教学 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 措施1-加大投入: 加大教学工作的精力投入。 加大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 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措施2-加强管理: 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教学管理。 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加强质量监控,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措施3-深化改革: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横向篇:教学 注重拔尖人才的培养: (1)建设一批与行业结合的示范性学院 (2)进一步加强各类基地建设 (3)建设2500个左右的特色专业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注重拔尖人才的培养: (1)建设一批与行业结合的示范性学院 (2)进一步加强各类基地建设 (3)建设2500个左右的特色专业 (4)开展研究或启发式学习,大量减少课内学 拟启动10个左右学校试点 (5)推进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 (6)完成建设100个实验示范中心的计划 (7)建设一些与行业结合的教学基地 (8)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
横向篇:教学 - 教学质量是核心:把高等教育工作重心放在提高质量上! 完成150部政治、文科类教材编写; 进一步推动教授上讲台工作; - 教学质量是核心:把高等教育工作重心放在提高质量上! 完成150部政治、文科类教材编写; 进一步推动教授上讲台工作; 加强教师培训,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 推进学分制建设,已出台文件可以按学分收费; 增加精品课程500门,一共建设2000门; 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加强毕业设计的实习管理; 加强教材建设,新教材要求3年一改版; 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推进群众性科技竞赛活动。
纵向篇:教指委的作用 宏观管理教学的依靠力量。 指导高校教学工和教学改革的骨干力量。 实现高校规范管理教学的推动力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引领力量。 自觉成为致力于教学工作、投身教学改革、加强自身学习、倡导良好学风的带头人。
纵向篇:教指委的作用 倡议: 传承:完成/完善上一届教指委的任务 创新:研究性教学;实验教学(综合+设计实验) 具体: 教学改革:项目(规范、评估、工程师认证) 课程建设:国家精品课程 教材建设:专业基础课、研究生课程教材 队伍建设:名师的引领作用 学科建设:专业规范与专业评估:
大学生创新性研究计划 通过1-2个完整的暑期或利用1-2学年的业余时间完成教师交给的一项科研任务,或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一个科研课题(或设想) 任务的选择和教学过程,必须重视和突出对大学生科研方法和能力等创新能力的培养 计划执行期间,要求学生应积极参加教师课题组的各项学术活动 学生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通过答辩考核,根据工作时间和成果,可获得不同的学分
实践证明:大学生研究计划不仅是一种研究训练,而且解决了同学们被动性学习面临的几个问题: ● 目的不明---造成动力不足。 ● 学用脱节---容易遗忘。 ● 缺乏背景---理解难以深入。 ● 成就感低---无法支撑强烈的求知欲。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