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史
中国共产党党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专题内容含量大,覆盖面较广,与现实联系密切,思想教育内涵丰富,容易命题。在近些年的高考试题中,有关本专题的分值一般都占试题总分的五分之一,1998年30分、1999年30分、2000年27分、2001年(非综合)33分、2001年(综合)29分。
二、政权建设 三、军队建设 四、军事路线、方针、战术及重大战事 五、参加的重要革命战争及结果 六、开辟根据地 一、召开重要会议:解决重大问题、明确工作重点、做出重大决策、指明行动方向。 二、政权建设 三、军队建设 四、军事路线、方针、战术及重大战事 五、参加的重要革命战争及结果 六、开辟根据地
七、建立统一战线 八、与国民党的关系 九、与爱国的民主人士、民主党派的关系 十、组织和发动农民,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十一、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十二、党的指导思想
十三、新中国成立后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 转化 十四、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外交、文化 工作 十五、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十六、在探索中出现失误及其原因 十七、新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 十八、思想建设 十九、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 二十、工作重心转移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小结 召开重要会议
1921.7 中共“一大” 上海 党纲,领导机构,宣告成立。 1921.7 中共“一大” 上海 党纲,领导机构,宣告成立。 1922.7 中共“二大” 上海 民主革命纲领。 1922 中共中央会议 杭州 讨论两党合作问题。 1923 中共“三大” 广州 正式决定合作(没有提出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1927.8.7 中共中央会议 汉口 纠正,确定,决定。
1935.1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 纠正,结束,肯定,选举,取消,事实上确立。 1935.12 中共中央会议 陕北.瓦窑堡 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5.12 党的活动分子会议 陕北.瓦窑堡 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1937年秋 中共会议 陕北洛川 制定抗战路线。 1945年春 中共“七大” 陕北延安 党的任务,指导思想。
1947年 全国土地会议 河北.平山.西柏坡 决定土地改革,制订《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9年春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河北平山西柏坡 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思想准备,解决了中国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
1950.6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北京 为建国初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 1950.6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北京 为建国初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 1956.9 中共八大 北京 国内的主要矛盾,总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958年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北京 总路线。 1958.8 中央政治局会议 北戴河 推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 八届八中全会 庐山 批判彭德怀等人。
1962年初 中共七千人大会 北京 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平反。 1962年初 中共七千人大会 北京 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平反。 1966年夏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 北京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0夏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 庐山 削弱了林彪集团的权势。 1978.1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北京 指导方针,工作重心转移,拨乱反正,基本路线开始形成。
1982.9 中共十二大 北京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 中共十三大 北京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战略部署。 1989.6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北京 清算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 1992年 中共十四大 北京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纠正错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2、工作重心转移: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3、思想、决策成熟:中共二大、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中共七大、七届二中全会、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三大、中共十四大。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政权建设
1927年 广州苏维埃政府 1927——1930年 根据地建立工农革命政权 1931年冬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 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1949.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1954年 一届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军队建设
1927.8.1 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927年 秋收起义——毛泽东组织工农革命军。 三湾改编(秋收起义)——确立了党 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928.4 井冈山会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成立。 到1930年夏 工农红军发展到10万。
到1933年 全国工农红军发展到30万。 ”九一八“事变后 中共派大批干部到东北组织 抗日游击队,后将各路游击 队统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 1936年,又成立“抗联”。 “八.一三”事变后 西北的工农红军主力八路 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 新四军。
到1945年 八路军、新四军主力部队 已发展到90多万。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人民解放军——五支主力: 西北、晋冀鲁豫(中原)、 华东、东北、华北。 到1948年7月 人民解放军人数达到280万。
到建国初期的1949年——1950年 人民解放军 进行了整编,140多万人复员还乡。 1949.10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人民革命军事 委员会,军队进行整编。 1955年 国家实行义务兵役制、人民解放 军实行军衔制。 80年代以来 人民解放军进一步加强了革命化、 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重 大 战 事 军事路线、方针、战术 军事路线、方针、 战术及重大战事
八七会议:总方针——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 民党反动派。 红军前三次反“围剿”:方针——避敌主力,诱敌深 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 人。 第四次反“围剿”:方针——声东击西,集中优势兵 力,在运动中围歼敌人。 洛川会议: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 争取抗战胜利。
针对日伪的反动统治: (在沦陷区)方针——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针对日军大“扫荡”: 方针——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的运 动战。 战术——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
人民解放战争初期: 主要作战目标——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主要作战方法——运动战。 针对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西北解放军采取“蘑菇”战术.
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年: 战略方针——基本任务:举行全国性的反 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 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灭敌人。 部分任务:以一部分主力和部分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重 大 战 事 抗美援朝 取得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
*参加北伐 *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反“围剿”:前四次取胜,第五次失利。 *红军战略转移:胜利到达陕北。 *参加太原会战:取得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首次大捷,进行雁门关伏击战,奇袭阳明堡机场。 *组织百团大战:战绩显赫。 *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西北解放军——青化砭、蟠龙、沙家店战役。 华东解放军——孟良崮战役。 *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胜利。 *发动三大战役: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发动渡江战役: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 覆灭了。
参加的重要革命战争及结果 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 军阀的统治。 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 动统治。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胜利。 参加的重要革命战争及结果
开辟根据地 *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第一个),中央,闽浙赣,鄂豫皖,湘鄂西,湘赣、湘鄂赣,左右江,海陆丰。 *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抗日根据地——晋察冀(第一个),晋绥,晋冀豫、冀鲁豫,苏南,皖东,陕甘宁等。 *解放战争时期:在原来所建立的解放区的基础上,开辟了大别山、豫陕鄂、豫皖苏解放区。 开辟根据地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建立统一战线
革命统一战线:1921年——1924年(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1937年(标志: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初步建立(领导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参加旧政治协商会议;团结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标志: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实行“八字方针”) 爱国统一战线: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启示 与国民党的关系 斗争 商谈、谈判、合作
1921年——1923年,商谈两党合作。 1924年——1927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 1936年,西安谈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扭转时局的关键。 1937年——1945年,国共两党合作进行抗日战争——第二次国共合作。 1945年8月,重庆谈判:争取和平与民主。 1949年4月,北平谈判:争取和平与民主。
1927年8月——1936年12月,国共十年对峙。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中共回击国民党反动派掀 起的反共高潮(突出事件 ——皖南事变)。 1945年8月——1949年10月,反击国民党反动派 的军事进攻。
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后进行的革命斗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反之,分裂、对峙对中国革命的继续进行十分不利,所以,对中国革命来说,合作有利,分裂有害;阶级属性的不同决定了两党之间矛盾冲突是必然的,而合作都是在两党有共同的需求的前提下出现的。
启示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与爱国的民主人士、民主党派的关系
1933年,中共与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合作。 1933年11月,福建人民革命政府与红军合作。 1935年——1936年,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 同红军和解停战。 抗战时期:中共积极支持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 立。
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上,中共与民主党派 团结协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 协协议。 1946年秋,中共和民主党派同时拒绝参加伪国 民大会。 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保留民主党派;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82年,中共进一步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爱国的民主人士、民主党派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也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是爱国的力量,所以必须团结他们,这有利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顺利开展。
启示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组织和发动农民,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大革命时期: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建立县农 协。 十年对峙时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 地革命。 全面抗战时期: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新 的土地政策。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1950年——1952年,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土改后,切实保护农民的 土地所有权,允许农民自 由经营、自由处理,引 导农民组织互助合作, 兴修水利。 1953年——1956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 改造。
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规律。 1960年冬,党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对国民经济实行“八字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 革。
中国的农民占人口的比例非常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将农民发动起来;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必须不断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启示 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1921年——1927年,学习俄国,发动工人,开展工人运动,夺取大城市。 1927年——1949年,以发动农民为主,开展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49年——1978年,采用苏联的模式进行建设。 1978年——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启示 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正确 正确
应当从实际出发,正确对待外国的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能主观、片面,生搬硬套;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毛泽东、邓小平为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理论 党的指导思想
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政权是由枪杆子中 取得的”。 在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工农 武装割据思想”(《中国的红色 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 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 以燎原》)。
在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土地革 命路线;反“围剿”的方针。 在党的活动分子会上:毛泽东——《论反对日 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 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 础)。
抗战初期:毛泽东——《论持久战》。 抗战相持阶段: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思想 (《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 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抗战结束前夕: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论十大关 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的问题》。 在文化建设和哲学方面:毛泽东——《在延安文 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实践论》、 《矛盾论》。
启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对其贡献最大,他的一系列著作是对其最集中的概括;毛泽东思想内涵丰富(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关于军队建设、关于政权建设、关于党的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
文化工作、关于党的自身建设等);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否定毛泽东思想的地位,否定就意味着抹煞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和否定党的历史;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不能断章取义,要活学活用。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十 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 针对拨乱反正中的错误思潮:邓小平提出必须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 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理论的概念提出。
十三大: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四大:江泽民在报告中强调以邓小平的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十五大,邓小平理论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实现祖国统一问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 想(在此理论指导下,香港、澳门顺利 实现回归)。
在外交方面: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 内建设》(强调中国的对外原则和 立场)。 在科技方面: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在教育方面: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理论。
启示 邓小平理论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的贡献最大,它的一系列讲话、报告、文章是对其最集中的概括;邓小平理论内涵也比较丰富(它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
题、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关于祖国统一问题等);在运用这一理论时,不能生搬硬套。
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接受他们的企业,使其比较完整地转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人民政府根据不同情况接受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之后,在这些工矿企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合理调整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最终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的轨道上去。
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6年——1966年,工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钢铁、石油、电力)。 1966年——1976年,在周恩来、邓小平领导整顿期间,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展开,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在所有制形式和管理体制方面进行改革;与此同时,农村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工业建设成就显著,到九十年代初,我国已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民 族 *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1958年,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改革开放,成果显著。 民 族
外 交 *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首次以五大国的地位参加。 *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关系。 * 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 * 20世纪90年代后,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外 交
文 化 *科技:成立中国科学院;制定12年科技远景发展规划;1978年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育:制定教育方针;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发展教育的“三个面向”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民族教育都得到迅速发展。 *史学、文学、艺术、体育、卫生保健事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文 化
启示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新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民族之间的平等、外交的独立自主、科技教育等文化事业的繁荣;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代: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力图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中共召开“八大”(正确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方针、任务);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整风运动。
第二代: 进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第三代: 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
启示 探索中的失误及原因 原 因 失 误
失 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王明为首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提出总路线、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文革”、党的主要领导人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认识错误,对四项基本原则贯彻不力,酿成1989年政治风波。 失 误
主观:对马克思主义认识和运用有偏差;党内民主得不到发扬,缺乏有效的监督;对“左”的错误认识不足,纠正的力度差;对中国国情认识不足;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不足。 客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国际环境复杂,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不断反华;苏联模式的消极影响。 原 因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政党,在出现失误后能够及时地纠正错误;在纠正错误的过程当中,中共不断走向成熟;每次纠正错误都成为实现转变的契机,从而将革命和建设推向高潮;失误和成就相比,失误是次要的,不能以失误来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过渡时期:恢复并发展——工农业、金融。 一五计划建设时期——工矿业、农业、交通运输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基本建设投资、工业(钢铁、石油、电力)、农业、交通运输业。 “文革”时期:整顿时的工农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总收入、国民收入、交通运输业、工业。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农业、工业、外经贸。
1942年,整风运动。 中共七大,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七届二中全会,共产党人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1957年,整风运动。 粉碎“四人帮”以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导方针,拨乱反正。 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两次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一次是大革命失败后,面对挫折,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一次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经过遵义会议,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次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即:粉碎“四人帮”以后,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又一次转移。
启示 要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必须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正确分析和把握错综复杂的形势,制定出正确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面对危机,最后能够扭转危机,所以,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坚信共产党的领导,永远跟党走。
启示 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由进攻大城市转向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有乡村转移到城市。 粉碎“四人帮”后,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启示 每一次工作重心的转移都促进了革命和建设的发展。
综合认识 1、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建立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组织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人民群众积极支持。
中共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基本经验: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组织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各族人民大团结,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坚持改革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2、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党的建设是根本保证;统一战线是重要条件;武装斗争是重要手段。 3、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党召开各种会议、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两大指导思想的确立这几方面的内容是党的自身建设(党建)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经历了三个社会阶段,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大革命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肩负民族的历史使命,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即: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自由、民主、富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中国共产党肩负民族的历史使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将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共总是能够根据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方针、路线、政策。 8、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革命和建设理论,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9、由无产阶级的特点决定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无产阶级的领导又是通过它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来实现的。中共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以及它走过的道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所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后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确立下来的。
10、中共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有过挫折,也取得过成就,但成就是主要的且十分显著。中共的发展史就是中共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幼稚不断走向成熟的历史。
高考回顾和展望 至2004年在全国高考中已考的内容 复习时应注意的问题(个人想法)
1、会议:“七大”意义,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八大”主要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十四大”内容,遵义会议 2、理论:《论持久战》发表时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论十大关系》、七届二中全会内容,毛泽东的基本思想及实践活动,邓小平有关全面整顿的思想及活动,邓小平对“文革”后两年“徘徊”的看法,邓小平关于改革的论断,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目的。
3、军事: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百团大战和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挺进中原和战略反攻的意义。 4、根据地建设:方志敏建立的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大生产运动。 5、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及实现的条件,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含义,中共在“九一八”事变后所发表的宣言和通电,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重要事件,针对顽固派的军事进攻中共提出的三大口号,皖南事变所反映的问题,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政协作为统战
组织发挥作用开始的时间,中共与民主党派实行“八字方针”的根本依据,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的更大的自主权的内容。 6、土地改革和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共同点,《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建国后土改的意义。
7、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国初的三大运动,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影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主要依据,“一五计划”建设中工业建设项目集中的地区,中共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意义,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原因,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和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8、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和纠正: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的影响,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及影响,“大跃进”即“反右倾”的后果,三年经济困难的原因,“文革”中上海“一月革命”的影响,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八字方针”提出的目的,中共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及正确对待知识分子的意义,俄国革命道路与中国革命道路的比较,“八字方针”中“调整”的实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内容。
9、外交:万隆会议,中日建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的时序,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中国参加的有关国际会议,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 10、文化:20世纪60年代的主要科技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发展的内容。 11、其它: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周恩来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些活动,共产党人的工作作风,参加并领导南昌起义且在1955年被授予十大元帅的革命家。
1、五四运动至国民大革命期间,为什么会同时存在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的指导思想?为什么新三民主义成为这一时期革命的旗帜? 2、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具体表现。 3、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4、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中苏(中俄)关系的发展变化。
5、正确评价中共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失误。 6、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理论内涵及对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7、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与加入WTO的关系。 8、土地问题的解决和建国前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9、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具体表现。
10、结合建国前后的具体史实说明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理论。 11、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党和政府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具体措施。 12、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在中西部开发方面取得的成就。 13、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党和政府在科技、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