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血液检测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 苏州市中心血站 曹谊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Advertisements

尹文教授 西京医院 输血科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梅毒血清学 筛查结果的解释 检验科.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导 读 福建省血液中心 郭永建.
药物分析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 第4部分 血液检测.
输血安全与法律 常彩业.
绩效考评表格设计 班级:15服务4班 姓名:杨冬茜.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初级会计电算化 (用友T3) 制作人:张爱红.
2013年度述职报告.
HIV病毒与艾滋病实验室检测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检验实验中心 贺政新.
第十三章 航材的采购与库存管理.
PCR检测HBV DNA 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谢瑞玉.
隐匿性HBV感染与输血安全 江苏省血液中心 黄成垠.
血站核酸检测问题分析 烟台 2015年4月16日.
第七章 固定资产 本章结构 固定资产的性质与分类 固定资产的增加 固定资产的折旧 固定资产的修理 固定资产的减少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三篇 组织工作.
7.2.4 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 一、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人 二、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条件 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人是:基金财团。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中国药物GCP检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李见明         北京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第四章 混凝土结构工程 第七节 预应力筋原材料.
内科护理学实验 1 血糖的监测与护理 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类型:综合性.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SVN的基本概念 柳峰
学习前的准备工作 讲师:burning.
基于全方位视觉的多人体运动检测跟踪 利用全方位摄像机获取360˚ 的环境信息,在室内对多个人体目标进行实时运动检测。
数 控 技 术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十章 IDL访问数据库 10.1 数据库与数据库访问 1、数据库 数据库中数据的组织由低到高分为四级:字段、记录、表、数据库四种。
S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
化学品清单 类型.
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 谢轶 实验医学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应用实例 识别Ps & Pt ADTS 压力通道并校验 CPD8000 New MENSOR‘s ADTS: CPA8001.
Windows 7 的系统设置.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程序设计工具实习 Software Program Tool
基准物质(p382,表1) 1. 组成与化学式相符(H2C2O4·2H2O、NaCl ); 2. 纯度>99.9%; 3. 稳定(Na2CO3、CaCO3、Na2C2O4等) 4. 参与反应时没有副反应.
第一章 总 论 学习单元六 兽药的管理.
C语言程序设计 主讲教师:陆幼利.
简单介绍 用C++实现简单的模板数据结构 ArrayList(数组, 类似std::vector)
过程自发变化的判据 能否用下列判据来判断? DU≤0 或 DH≤0 DS≥0.
质量管理体系和认证人员管理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certification personnel management.
3.8.1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 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 3.8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第四章 团队音乐会序幕: 团队协作平台的快速创建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提供机构:XXXXXXXXX 机构级别:X级X等(无级别可不填写)
中国国家标准文献 共享服务平台检索 信息检索与利用 2019/4/29 王婧怡 图书馆615室 科技信息研究所
计算机网络与网页制作 Chapter 07:Dreamweaver CS5入门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Harvard ManageMentor®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机械设备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管理 Maintenance integrity & reliability.
海报题目 简介: 介绍此项仿真工作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添加合适的图片。
利用DSC进行比热容的测定 比 热 容 测 量 案 例 2010.02 TA No.036 热分析・粘弹性测量定 ・何为比热容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Astrid Schödel 全球质量管理总监
第六章 Excel的应用 五、EXCEL的数据库功能 1、Excel的数据库及其结构 2、Excel下的数据排序 (1)Excel的字段名行
HULUO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THERMOPORT 20 手持式温度表 THERMOPORT系列手持温度表基于所用技术及对实际应用的考 虑,确立了新的标准。
2012年惠州市医用耗材及检验试剂集中采购供应商申报文件制作及注意事项
上节复习(11.14) 1、方式2、方式0的特点? 2、定时/计数器的编程要点? 3、实验5方案优化问题.
FH实验中电子能量分布的测定 乐永康,陈亮 2008年10月7日.
入侵检测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毕玲.
实验六、COM类型病毒分析实验 实验开发教师: 刘乃琦 谌黔燕.
质量控制(QC)模式 BrookFIELD.
海报题目 简介: 介绍此项仿真工作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添加合适的图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4部分 血液检测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 苏州市中心血站 曹谊 2012-05-24 第4部分 血液检测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 苏州市中心血站 曹谊 2012-05-24

学习内容 1.2012版技术规程血液检测部分概要 2.2012版技术规程血液检测部分内容介绍 第4部分 血液检测 附录B 血液检测方法的确认 附录D 血液检测室内质控方法 附录E 微板法ABO血型定型试验

学习内容1 2012版技术规程 血液检测部分 ----概要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目录 1 献血者健康检查 2 全血采集 3 血液成分制备 4 血液检测 5 血液隔离与放行 6 质量控制 1 献血者健康检查 2 全血采集 3 血液成分制备 4 血液检测 5 血液隔离与放行 6 质量控制 附录A 献血者血红蛋白检测(硫酸铜目测法) 附录B 血液检测方法的确认 附录C 血液检测试剂(酶联免疫/核酸试剂)进货验收与放行记录表 附录D 血液检测室内质控方法 附录E 微板法ABO血型定型试验 附录F 血液质量控制检查方法 附录G 血袋标签确认方法 附录H 血站使用的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目录

第4部分 血液检测 1 可经输血传播感染的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 2 血液检测试剂 3 仪器设备使用要求 4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检测项目及方法 1 可经输血传播感染的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 2 血液检测试剂 3 仪器设备使用要求 4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5 血液检测标本 6 试验操作 7 试验性能监控 8 试验结果的判定 9 ELISA初次试验有反应性标本的重复试验 10 核酸初次试验有反应性的进一步处理 11 血型检测 12 血液检测最终结论的判定 13 血液检测结论的报告和利用 资源管理的细化要求 过程控制的细化要求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 参考标准 《血站管理办法》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 《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 参考标准 《血站管理办法》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 《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 WHO捐献血液中输血传播传染病的筛查建 议(2009) WHO采供血机构GMP指南(2011)

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血站部分) 1997版 ——规程框架和内容的不适宜性 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血站部分) 1997版 ——规程框架和内容的不适宜性 97 版 第四章 化验操作规程 第一节化验操作要求 第二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酶联免疫法测 第三节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酶联免疫法测 第四节艾滋病病毒Ⅰ/Ⅱ抗体酶联免疫法检测 第五节梅毒抗体检测:USR/RPR/TRUST/TPHA 第六节ALT检测:快速法、比色法、速率法 第七节ABO血型鉴定(纸板法和磁板法) 12版 第4部分 血液检测 4.1 可经输血传播感染的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 4.2 血液检测试剂 4.3 仪器设备使用要求 4.4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4.5 血液检测标本 4.6 试验操作 4.7 试验性能监控 4.8 试验结果的判定 4.9 ELISA初次试验有反应性标本的重复试验 4.10 核酸初次试验有反应性的进一步处理 4.11 血型检测 4.12 血液检测最终结论的判定 4.13 血液检测结论的报告和利用 检测项目及方法 资源管理的细化要求 过程控制的细化要求

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血站部分) 1997版 ——检测方法的不滞后性 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血站部分) 1997版 ——检测方法的不滞后性 97版检测方法描述以手工操作为基础,没有全自动操作的质量要求; HBsAg 1ng的检测灵敏度已不适用; 抗-HIV为第二代检测方法要求,现在是第四代方法; 梅毒抗体检测方法为非特异性检测方法,而不是目前采用的EIA双抗原夹心法; ALT为快速法(酮体酚法)、比色法(赖氏法)、速率法,无干化学法 ABO血型检测方法定义为玻片法,没有涵盖适用于全自动血型分析的微板法。 不包括NAT要求

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血站部分) 1997版 ——新版GB的不协调性不适宜性 8 献血前血液检测 8.1血型检测:ABO血型(正定型)。 8.2血红蛋白(Hb)测定:男≥120g/L;女≥115g/L。如采用硫酸铜法:男≥1.0520,女≥1.0510。 8.3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除满足8.2外,还应同时满足: a)红细胞比容(HCT):≥0.36 b)采前血小板计数(PLT):≥150×109/L且<450×109/L c)预测采后血小板数(PLT):≥100×109/L。 以上不包含血液检测程序

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血站部分) 1997版 ——新版GB的不协调性不适宜性 血型检测 ABO血型定型试验结果正确。 RhD血型定型试验结果正确。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和HIV-2)标志物筛查试验结果阴性: HIVAb(1+2) HIVAg/Ab HIV RNA

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血站部分) 1997版 ——新版GB的不协调性不适宜性 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筛查试验结果阴性 HBsAg HBV DNA 丙型肝炎(HCV)病毒标志物筛查试验结果阴性 HCV Ab HCV RNA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合格,采用1种试剂(速率法)进行1次检测,检测结果合格。(无酮体酚法) 梅毒螺旋体标志物筛查试验结果阴性,具体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为采用2个不同生产厂家的ELISA试剂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 (无非特异方法)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 血液检测部分突出变化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 血液检测部分突出变化 血液检测部分与献血前献血者快速检测部分分开。血液检测部分仅针对采集后的全血和成分血检测过程提出管理和技术要求。 血液检测部分包含了检测前、中、后的过程控制要求。 明确了标本采集、保存、运输、交接等环节的控制要求; 明确了输血相关感染检测的方法和程序; 增加HIV抗原检测选择; 增加HCV抗原检测选择; 增加NAT检测程序; 增加血型自动化检测方法选择要求 删除TP非特异性试验方法; 删除ALT快速法 将资源管理,如设备、试剂、LIS的部分管理要求细化,纳入规程。

学习内容2 2012版技术规程 血液检测部分 ----内容介绍

4.1可经输血传播感染的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 4.1.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有2种选择,可任选其中1种 :a.血清学+血清学(3+3,3+4,4+4) b.血清学+NAT HIVAb(1+2)+HIVAg/Ab; HIVAb(1+2)1+HIVAb(1+2)2; HIVAg/Ab1+HIVAg/Ab2 HIVAb(1+2)或HIVAg/Ab+HIV RNA 4.1.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有2种选择,可任选其中1种 :a.血清学+血清学 b.血清学+NAT HBsAg1+ HBsAg2 HBsAg+HBV DNA

4.1可经输血传播感染的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 4.1.3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有2种选择,可任选其中1种 :a.血清学+血清学(3+3,3+4,4+4) b.血清学+NAT HCVAb+HCVAg/Ab; HCVAb1+HCVAb2; HCVAg/Ab1+HCVAg/Ab2 HCVAb或HCVAg/Ab+HCV RNA 4.1.4 ALT采用2种方法(干化学法和速率法)进行2次检测,分别在采血前和采血后进行 。 4.1.5 梅毒螺旋体感染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采用2个不同生产厂家的ELISA试剂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 。 血清学+血清学

ALT检测 12版: 97版 1.9 献血前检测方法 初筛: ALT采用干化学法/ 酮体粉法:阴性 速率法 4.1.4 ALT采用2种方 法(干化学法和速 率法)进行2次检 测,分别在采血前 和采血后进行 。 97版 初筛: 酮体粉法:阴性 血液检测: 赖式法:≤25单位

通过NAT检测得到的完整的感染窗口期 below infectivity threshold? 在易传染域值以下 eclipse phase 隐蔽期 below infectivity threshold? 在易传染域值以下 viral load geq/ml day 6 day 15 day 21 Infectious 易传染的 106 103 Anti-HIV HIV-Ag RNA day 3 day 65 106 HCV-RNA Anti-HCV 103 day 8 day 24 day 38 106 103 HBV-DNA HBsAg 5 10 15 20 25 30 35 40 60 65 70 1 geq/20 ml days

HIV感染早期病毒血症 Peak viremia: 106-108 gEq/mL 峰值病毒血症 Ramp-up viremia DT = 21.5 hrs 上升期病毒血症检出时间 HIV RNA (plasma) HIV Antibody HIV p24 Ag p24 Ag EIA - Viral set-point: 102 -105 gEq/mL 病毒调定点 HIV MP-NAT - 1st gen HIV ID-NAT - 2nd gen 3rd gen “blip” viremia 暂时性病毒血症 11 16 22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感染初期出现的HCV病毒标志物 Anti-HCV EIAs 1st gen 150 d 2nd gen 80 d 3rd gen 70 d Plateau phase viremia: 105-108 gEq/mL 平台期病毒血症 Ramp-up phase上升期 DT 检出时间 = 17 .7 hrs HCV RNA Viral set-point: 102-107 gEq/mL - HCV Ag EIA 病毒调定点 - HCV MP-NAT ALT Pre-ramp-up 上升前期 blip viremia 暂时的病毒血病 - HCV ID-NAT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Hollinger, 2008 Hollinger 2008

NAT检测技术特点 灵敏度高。用于WP标本检出。 标本质量控制要求高,否则产生假阴性结果。 采血管:无RNAase 标本保存温度 标本运输温度 容易产生污染:尤其是手工操作 来自阳性标本 来自扩增产物 来自试剂污染 对实验室设施和环境要求严格 实验室温、湿度控制 实验室布局和气流走向 试剂价格昂贵

HBV标志物:血液筛查 HBsAg 过量的病毒抗原 急性感染的最初标志物 如果出现,预示着感染的高风险 Anti-HBc 表示过去的或当前的感染 (Occult –OBI) 在HBsAg出现后持续存在(HBV隐形感染) 传染性的低可变风险 HBV DNA 病毒复制 Pres HBsAg 先于HBsAg出现 在HBsAg出现后持续存在(HBV隐形感染) (Occult –OBI) 传染性的从高到低的风险

HBV检测 可检测出开始计算窗口期为38天 灵敏度高的HBsAg试验的与汇集法NAT试验的检测范围相重叠 在疾病的高流行区域,NAT的作用是检出HBsAg阴性的感染者

WHO血液筛查建议(2009) 政策建议 应对所有血液做感染及其标志物的强制性筛查: HIV-1和HIV-2:联合检测HIV抗原和抗体,或检测抗-HIV; 乙型肝炎: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丙型肝炎:联合检测HCV抗原和抗体,或检测抗-HCV; 梅毒(苍白密螺旋体):检测密螺旋体特异性抗体。 在考虑将核酸检测列入筛查策略之前,应首先保证已经有效建立具有质量保证的血清学筛查技术,并对所有血液实施筛查。

血液筛查方法的选择 在各种类型的血液筛查试验中,以检测病原体抗体、抗原或者核酸的试验最为常用。然而每种试验都有其局限性,没有任何一种试验适用于所有情形。 血液筛查试验的主要类型有: 酶免疫试验(enzyme immunoassays,EIAS)、 化学发光免疫试验(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s,CLIAs)、 血凝试验(haemagglutination,HA) 颗粒凝集试验(particle agglutinatior,PA) 快速简便一次性试验 核酸扩增(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chniques,NAT)试验。

WHO血液筛查建议 试验选择 应考虑每种筛查系统的优点及其局限性,包括: 1) 窗口期; 2) 生物学假阳性率; 3)复杂性。在大多数情形,专门为血液筛查研发的EIAs 、CLIAs和颗粒凝集试验是首选的试验,适用从较少量到大批量标本的筛查;一般不建议将快速/简便试验用于血液筛查,因为其设计是用于少量标本即刻快速检测,主要用于诊断目的。

WHO血液筛查建议 引入NAT检测 在感染发生率很低的国家,其效益增加很有限。 在感染发生率高的国家,可被NAT检出的窗口期血液数量可能较多。因此采用NAT可降低输注窗口期血液的风险 基于成本效益,需考综合考虑 实施NAT 的复杂性和高成本,以及需要的基础设施。 献血者人群感染发生率和感染率 献血者选择过程的效果 当前实施的血清学筛查试验的敏感性,以及通过应用敏感性更高的血清学试验(如联合抗原和抗体试验)来进-步提高敏感性的可能性等。 只有在抗体或抗原检测计划已经得到有效实施,并且具有开展NAT 能够增加效益的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才应考虑引入NAT。

4.2 血液检测试剂 4.2.1 试剂选择 4.2.2 证照要求 4.2.3 进货检查验收 4.2.4 隔离存放 4.2.5 质量抽检 4.2.6 审核批准 4.2.7 试剂保存和质量监控

4.2.1 试剂选择 应建立血液检测试剂的评价、选择和确认程序 血液筛查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尽可能高 WHO:最好≥99.5% 有条件的实验室可自行开展试剂评价(见附录B)。不具备条件的实验室可充分利用国家专业机构的评价数据。 自己研究 官方数据 临检中心 国家CDC 权威机构:WHO/CAP/NRL

4.2.2 证照要求 药品类检测试剂 1)《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者《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复印件; 2)《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或者《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复印件; 3)药品的批准证明文件复印件; 4)供货单位药品销售委托书; 5)销售人员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 6)血源筛查试剂的批签发文件; 7)出厂质量检验报告。

4.2.2 证照要求 医疗器械类检测试剂 1)《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或者《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复印件,对生产、经营属于《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第一类医疗器械的企业,只需索取营业执照复印件; 2)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和《医疗器械注册登记表》复印件; 3)供货单位医疗器械销售委托书; 4)销售人员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 5)出厂质量检验报告。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体外 诊断试剂实施分类管理的公告 一、对体外诊断试剂实行分类管理,将体外生物诊断试剂按药品进行管理,体外化学及生化诊断 试剂等其他类别的诊断试剂均按医疗器械进行管理。体内诊断试剂一律按药品管理。 二、体外诊断试剂的分类: (一)按药品进行管理的体外生物诊断试剂包括: 1.血型、组织配型类试剂; 2.微生物抗原、抗体及核酸检测类试剂; 3.肿瘤标志物类试剂; 4.免疫组化与人体组织细胞类试剂; 5.人类基因检测类试剂; 6.生物芯片类; 7.变态反应诊断类试剂。 (二)按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试剂包括: 1.临床基础检验类试剂; 2.临床化学类试剂; 3.血气、电解质测定类试剂; 4.维生素测定类试剂; 5.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剂类; 6.自身免疫诊断类试剂; 7.微生物学检验类试剂。

4.2.3 进货检查验收 1)验明药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 2)外观检查(运输包装箱完整无损,运输冷链符合要 求,试剂包装盒完整无损,无液体泄漏); 3)到货数量和销售凭证(购货单位、试剂、供货商等 名称,规格、批号、数量、价格) (6.3.9检验试剂的质量检查相关联)

4.2.4 隔离存放 隔离存放 应将通过进货检查验收后的试剂进行隔离存放,防止误用。

4.2.5 质量抽检 应建立并执行抽检制度,对每次购进(同批或不同批)的试剂进行质量抽检。 4.2.5 质量抽检 应建立并执行抽检制度,对每次购进(同批或不同批)的试剂进行质量抽检。 应将试剂说明书列入文件控制范围。应对试剂说明书版本和内容进行检查。其操作要求如已变更,实验室的试验操作在试剂启用时应同时变更,严格控制未按试剂说明书进行试验操作的情形发生。 试剂盒组成、组分性状与说明书一致,无泄漏,足量,标识正确。

4.2.5 质量抽检 质量抽检的样本有: 1)试剂盒对照; 2)室内质控品; 3)实验室自制或商品化的血清盘。前2种为必须,后1种为可选。 4.2.5 质量抽检 质量抽检的样本有: 1)试剂盒对照; 2)室内质控品; 3)实验室自制或商品化的血清盘。前2种为必须,后1种为可选。 质量抽检结果要求: 1)试剂盒对照品检测结果符合试剂说明书要求, 2)室内质控品检测结果符合既定要求; 3)如果适用,实验室自制或商品化的血清盘符合既定要求。

4.2.6 审核批准 应由授权人对采购验收和质量抽检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审核,批准其用于血液检测。 4.2.6 审核批准 应由授权人对采购验收和质量抽检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审核,批准其用于血液检测。 应建立和保存试剂采购验收、质量抽检和审核批准的记录(见附录C)。

4.2.7 试剂保存和质量监控 应对经批准使用的试剂进行标识和放行,宜对试剂盒粘贴“可用”标签。 4.2.7 试剂保存和质量监控 应对经批准使用的试剂进行标识和放行,宜对试剂盒粘贴“可用”标签。 应按试剂说明书要求的保存条件进行保存,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应对试剂的库存(批号、失效期、库存量等)进行管理,防止试剂过期或者中断。 在试剂保存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试剂性能出现衰减,如果试剂盒对照品和室内质控品的检测值呈现连续走低趋势且无法使其回升纠正,应考虑终止使用。

4.3 仪器设备使用要求 4.3.1 新的或者经过大修的检测设备在正式投入正常使用之前应经过确认。新设备的确认应包括安装确认、运行确认和性能确认。经过大修的设备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确认,必要时应进行计量检定或校准。 (设备确认) 4.3.2 按照检测设备用户手册要求进行操作,包括使用、校准、维护等工作。 (制定SOP) 4.3.3 如果使用多台设备检测同一个项目,应对设备之间的性能和差异进行比较。 (设备性能比对) 4.3.4 应定期检查自动化检测设备试验参数的设置,应保存检查记录。 (定期参数核查) 4.3.5 在试验过程中自动化检测设备出现故障需要进行手工操作时,应注意自动化设备操作和手工操作的衔接及其对结果的影响。应记录手工操作步骤和操作者。 (中断应急)

确认活动遵循的原则 1. 全方位原则:确认活动涵盖了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性能确认、人员培训及设备监控等方面。 2.全周期原则:自动化设备的确认是一个过程,它涵盖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使用前、中、后。 3. 可测量原则:设备的性能需要通过可测量指标来证明是否满足要求。 4. 风险评估原则

4.4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4.4.1 应使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对整个检测过程(从标本接收、试验、结果和结论判定)进行信息化管理。 ( LIS范围) 4.4.2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应包括:1)标本接收;2)试验项目选择;3)试验数据记录与汇总;4)试验数据的计算;5)试验结果的判定;6)血液筛查结论的判定;7)血液筛查结论传输至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并为其所利用。 ( LIS功能) 4.4.3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参数的设置应建立权限控制。应保存设置参数的书面记录,并定期将其与实际设置参数对照,确保设置无误,应保存核实记录。 (LIS权限及应用程序控制)

新规程--检测前过程控制要求 2.3 采血器材准备 2.13 留取标本 2.14 血袋及血液标本标识 2.17 血液标本处理和保存 2.3 采血器材准备 2.13 留取标本 2.14 血袋及血液标本标识 2.17 血液标本处理和保存 4.5 血液检测标本

2.3 采血器材准备 2.3.3 标本管 1)带有分离胶用于检测病毒核酸的标本管; 2)用于酶联免疫吸附法(以下简称ELISA)、 2.3 采血器材准备 2.3.3 标本管 1)带有分离胶用于检测病毒核酸的标本管; 2)用于酶联免疫吸附法(以下简称ELISA)、 ALT和血型检测的标本管。

2.13 留取标本 2.13.1 检测结果用于判定血液能否放行的标本只能 在献血时同步留取,不得在献血者健康检查 时提前留取。 (留取时点) 2.13 留取标本 2.13.1 检测结果用于判定血液能否放行的标本只能 在献血时同步留取,不得在献血者健康检查 时提前留取。 (留取时点) 2.13.2 如果使用带留样袋的采血袋,将留样针插入 真空采血管,留取血样。(留取方式) 2.13.3 如果使用不带留样袋的采血袋,将静脉穿刺 针插入真空采血管,留取血样。应单手操 作,避免手被针头刺伤。 (留取方式) 2.13.4 将标本管内促凝剂或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匀。

2.14 血袋及血液标本标识 2.14.2 宜在标本管与留样针/静脉穿刺针分离前开始 标识,对采血袋和标本管的标识应当首先连 2.14 血袋及血液标本标识 2.14.2 宜在标本管与留样针/静脉穿刺针分离前开始 标识,对采血袋和标本管的标识应当首先连 续完成,不应中断。(贴标签时点及方式) 2.14.3 宜在标本管与留样针/静脉穿刺针分离前核查采血 袋、血液标本、献血登记表,所标识的献血条形 码、应一致。宜采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核查。 (核查时点及方式)

2.17 血液标本处理和保存 2.17.1 核酸检测标本应及时离心。 2.17.2 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尽快处理, 在合适的温度下保存。

4.5 血液检测标本 4.5.1 血液标本的一般要求 1)标本与血液、献血者一一对应; 2)标本质量符合检测项目技术要求; 4.5 血液检测标本 4.5.1 血液标本的一般要求 1)标本与血液、献血者一一对应; 2)标本质量符合检测项目技术要求; 3)标本信息具有可追溯性。 4.5.2 血液标本采集与送检程序的制定 相关方:实验室,标本采集和送检部门 程序内容 采集程序 送检程序 审核职责:质量管理部门 批准职责:法定代表人(集中化检测过程)

4.5 血液检测标本 4.5.2 血液标本采集与送检程序的制定 4.5.2.3 标本采集和送检程序的要点 4.5 血液检测标本 4.5.2 血液标本采集与送检程序的制定 4.5.2.3 标本采集和送检程序的要点 1)标本类型及检测项目、标本量、标本管、标 本运输及包装要求; 2)标本的惟一性标识(条形码); 3)标本的质量要求; 4)标本采集、送检和接收; 5)标本信息和检测报告信息的传输与接收,检 测报告时限; 6)如为集中化检测,检测的委托方和受托方的 标识与联系方式。

4.5 血液检测标本 4.5.3 血液标本管的选择 (与2.3.3对应) 4.5.3.1 应根据每项试验的技术要求,采用相应类型的真空采血管留取检测标本。试管应无裂痕、无渗漏,容量应满足检测项目求。 4.5.3.2 将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列入血液放行依据的实验室,应按照试剂说明书要求选择合适的标本管,最好采用含惰性分离胶的EDTAK2真空采血管留取核酸检测标本。 4.5.4 血液标本的采集与标识 (与2.13,2.14对应) 4.5.4.1应对血液标本采集前的准备、标本的采集、标识、登记和保存过程实施有效控制,一次只对一袋血液和同源血液标本管贴签,确保标本与血液、献血者一一对应,贴签无误。标本质量符合检测项目技术要求。 (贴标签要求) 4.5.4.2 检测结果用于血液放行的血液标本,应在采集血袋血液的同时或者从血袋血液中留取。 (标本留取时点要求) 4.5.4.3 血液标本的采集与标识的具体操作见本规程第2章全血采集。 (操作要求指向第2章采血)

4.5 血液检测标本 4.5.5 血液标本采集后的处理 4.5.5.1 可以电子或纸面方式登记标本信息,应进行核对,防止信息录入错误。可通过网络、传真或其它形式传输标本信息。 (信息采集方式) 4.5.5.2 核酸检测标本采集后,根据所采用的采血管和试验的技术要求实施离心。 ( NAT标本的处理需要,如离心) 4.5.5.3 血液标本在采血现场的临时保存温度为2~10℃。 (临时保存温度2~10℃ )

4.5 血液检测标本 4.5.6 血液标本包装与运输 4.5.6.1 标本应隔离密封包装,包装材料应满足防水、防破损、 4.5 血液检测标本 4.5.6 血液标本包装与运输 4.5.6.1 标本应隔离密封包装,包装材料应满足防水、防破损、 防 外泄、保持温度、易于消毒处理。装箱时应保持标 本管口向上。 (标本包装一般要求) 4.5.6.2 对于送交集中化检测实验室的标本的包装要求主要有: 1)可使标本运输在过程中保持在2~10℃; 2)外包装有明确标识(放置朝向、易碎)和交付接收双方的 联系方式。 (NAT标本包装要求) 4.5.6.3 标本应在2~10℃条件下运输,应对运输过程的冷链 效果进行确认并定期监测。 (运输温度的要求) 4.5.6.4 应对标本运输过程进行记录,其要点有: 1)启运时间、地点; 2)运抵时间、地点; 3)标本箱编号、标本类型、数量;4)运输包装有无受损、 有无泄漏; 5)运输时间2小时以上的 应记录箱内温度; 6)标本交运人、承运人; 7)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可能影响标本质量的意外事件及处理措施。 (记录要求)

4.5 血液检测标本 4.5.7 血液标本的交接 4.5.7.1 接收时标本应核查:1)标本来源、数量、采集时间;2)标本采集管使用正确与否;3)标本是否满足既定的质量要求;4)标本与送检单信息对应性和完整性。 (核查内容) 4.5.7.2 如发现溢漏应立即将尚存留的标本移出,对溢出标本管和原包装箱进行消毒并记录,必要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和送检单位。 (事件处理) 4.5.7.3 应拒收标本的情形有:1)检测申请关键信息缺失或不符;2)标本管上无标识或标识不清、不正确;3)标本管选用错误;4)标本量不足或被稀释; 5)不符合试剂说明书要求的情形。 (标本拒收) 4.5.7.4 标本交接双方应在标本交接记录签名。 (职责确认 )

新规程--检测中过程控制要求 4.6 试验操作 4.7 试验性能监控 4.8 试验结果的判定 4.9 ELISA初次试验有反应性标本 4.6 试验操作 4.7 试验性能监控 4.8 试验结果的判定 4.9 ELISA初次试验有反应性标本 的重复试验 4.10 核酸初次试验有反应性的进 一步处理(见试剂说明书) 4.11 血型检测 4.12 血液检测最终结论的判定

4.6 试验操作 4.6.1 按照试剂生产方提供的试剂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操作的基本依据) 4.6 试验操作 4.6.1 按照试剂生产方提供的试剂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操作的基本依据) 4.6.2 如需对个别试验参数进行修改,应进行确认。 (变更控制) 4.6.3 宜采用自动化检测设备操作标本和试剂加样以及试 验过程。 (操作方式) 4.6.4 自动化设备运行参数的设置应建立权限控制。应保 存设置参数的书面记录,并定期将其与实际设置参 数对照,确保设置无误,应保存核实记录。 (设备参数控制)

4.6 试验操作 4.6.5 应保存自动化检测设备运行记录,并定期对运行 状态进行审核。 (试验追踪) 4.6 试验操作 4.6.5 应保存自动化检测设备运行记录,并定期对运行 状态进行审核。 (试验追踪) 4.6.6 自动化检测设备运行时,如果需要人工辅助或干 预,应对实施人工辅助或干预的人员、人工辅助 或干预的时间和内容、与自动化检测设备运行的 衔接等进行记录。 (操作干预控制) 4.6.7 如果是采用手工操作标本和试剂加样或试验微孔 板,应完整记录每一加样和操作步骤。 (手工操作要求)

4.7 试验性能监控 4.7.1.1 在血液筛查过程中,应对试验性能持续进行 监测,以发现正在发生的任何性能变化,这 4.7 试验性能监控 4.7.1.1 在血液筛查过程中,应对试验性能持续进行 监测,以发现正在发生的任何性能变化,这 些变化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最终可能导 致试验批次的失败,或者弱阳性样本的漏检。

4.7 试验性能监控 4.7.1.2 选择能够及时反映试验性能或试验应用(试验 或者试验操作者/操作系统)变化的1项或者多 4.7 试验性能监控 4.7.1.2 选择能够及时反映试验性能或试验应用(试验 或者试验操作者/操作系统)变化的1项或者多 项参数进行监测,以保证试验性能。这些参数 包括:1)试验对照的检测值; 2)质控品的检测值; 3)初、复试有反应率及两者的比例(复试有反应性标本数/初次试验有反应性标本数)。 4.7.1.3 应当根据质控品的特性和用途加以选择和使用。 (使用目的) 监控有效性 监控稳定性

4.7 试验性能监控 -质控品的使用要求 4.7.1.4 作为试验有效性的外部对照应具备: 1)经过国际(国家)标准溯源 (国际或国家溯源) 4.7 试验性能监控 -质控品的使用要求 4.7.1.4 作为试验有效性的外部对照应具备: 1)经过国际(国家)标准溯源 (国际或国家溯源) 2)以合适的基质进行稀释; (减少干扰) 3)检测标志物含量接近检测限(S/CO值为2~5)。 (阳性外部对照检测限) 4.7.1.5 用于监测试验稳定性的质控品,不要求经过国际 (国家)标准溯源。 4.7.1.6 实验室应当尽可能使用质控品。

关于标准物质溯源 国家计量局颁布《标准物质管理办法》 一级标准物质 用绝对测量法或两种以上不同原理的准确可靠的方法定值。在只有一种定值方法的情况下,用多个实验室以同种准确可靠的方法定值; 准确度具有国内最高水平,均匀性在准确度范围之内; 稳定性在一年以上或达到国际上同类标准物质的先进水平; 包装形式符合标准物质技术规范的要求。 二级标准物质 用与一级标准物质进行比较测量的方法或一级标准物质的定值方 法定值; 准确度和均匀性未达到一级标准物质的水平,但能满足一般测量 的需要; 稳定性在半年以上,或能满足实际测量的需要;

关于标准物质溯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 标准物质证书 由国务院剂量行政部门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4.7 试验性能监控 -质控品的使用要求 4.7.1.7 质控品所含目标检测物的浓度应满足实验要求。在日常使用 4.7 试验性能监控 -质控品的使用要求 4.7.1.7 质控品所含目标检测物的浓度应满足实验要求。在日常使用 前应对质控品的种类、规格、外观、批号和效期进行检查。 EIA 监控有效性的阳性外部对照(S/CO值为2~5);溯源性? 反应性/非反应性 监控稳定性QCS规格要求?是否需要? SPC 阴性QCS是否需要? 选择适合不同的试验的QCS NAT(是否适用?) 监控有效性的阳性外部对照?规格?(分析灵敏度的2-5倍) 监控稳定性QCS是否需要? 溯源?性能稳定?

4.7 试验性能监控-质控品确认 4.7.1.7 质控品所含目标检测物的浓度应满足实验要求。 在日常使用前应对质控品的种类、规格、外观、 4.7 试验性能监控-质控品确认 4.7.1.7 质控品所含目标检测物的浓度应满足实验要求。 在日常使用前应对质控品的种类、规格、外观、 批号和效期进行检查。 质控品确认的SOP ALT质控品:医学决定水平;使用前预确认;记录 EIA质控品:S/CO2-5;使用前预确认;记录 NAT质控品 配置:容器、耗材无RNA酶 预试验 稳定性:试验周期1月?2月 记录

4.7 试验性能监控 -质控品的使用要求 4.7.1.8 质控品应与血液检测标本在相同的检测条件下进 4.7 试验性能监控 -质控品的使用要求 4.7.1.8 质控品应与血液检测标本在相同的检测条件下进 行检测。如单一微板为一批试验,每一微板至少 包括1份外部质控品。 与标本检测条件相同 批的概念:ALT,EIA,NAT 4.7.1.9 外部质控品和内部(试剂盒)对照不可相互替代。 4.7.1.10 外部质控品的用途(用于判定试验有效性或监 控试验稳定性)一经确定,不应随意更改。 (质控策略的稳定性)

4.7.2 ELISA室内质控 -附录D 血液检测室内质控方法 针对试验过程。基于试验结果和检测数据 血站血液检测试验的类型 ELISA试验:血清学抗体或抗原检测 ALT酶学试验 NAT试验: HBV/HCV/HIV DNA或RNA检测 推荐的室内质控方法 ELISA试验 有效性:通常采用试剂盒阴阳性对照、弱阳性质控品实时监控实验的有效性 稳定性:采用弱阳性质控品和Levey-Jennings质控图监控实验的稳定性 ALT试验:定量试验。通常采用Levey-Jennings质控图监控ALT实验的精密性和有效性。 NAT试验以及其它定性试验:可借鉴ELISA 的质控方法。

D.2 ELISA实验过程稳定性控制 质控规则 13s:一个质控值超过。用于提示可能存在随机误差。 7x:7个连续的质控值落在均值一侧,用于提示可能存在系统误差。 质控图框架建立 10~20天,至少20个数据 累计框架的适用性? cv20% 控制限 关注--3S是否低于1 质控框架的重建 更换新批质控品 更换新批试剂 过程变化

4.8 试验结果的判定 4.8.1 试验结果判定规则 应制定明确的试验有效性和 标本试验结果判定规则,将其编写或设置成为计 4.8 试验结果的判定 4.8.1 试验结果判定规则 应制定明确的试验有效性和 标本试验结果判定规则,将其编写或设置成为计 算机程序,对其编写、设置、修改和启用应进行 控制,所有修改均应保存原版本,确保其具有可 追溯性。 试验有效性规则 试验结果判定规则 采用LIS判定 变更控制

4.8 试验结果的判定 4.8.2 试验有效的判定 4.8.2.1 应核查每批试验所使用的试剂、设备、试验过程、有无人工干预或其他非正常工作步骤出现等关键控制点,正确无误后方可对试验有效性进行判定 (确定结果判断的CCP) 4.8.2.2 试剂盒各种试验对照的检测值符合试剂说明书的要求,是判定试验有效的最低要求。 4.8.2.3 如果外部质控品的检测值是作为试验有效性的判定依据之一,其检测值应符合既定要求。 (外部质控品的使用-有效性) 4.8.2.4 如果外部质控品的检测值是作为试验稳定性的监控,其检测值应符合既定范围。如果超出既定范围,按既定程序决定试验是否有效。 (外部质控品的使用-稳定性) 4.8.2.5 如果采用人工判定,应详细记录每一判定依据,应双人核查。 (人工判定的控制:记录) 4.8.2.6 如果判定一批试验无效,则该批试验所有标本的检测结果均为无效。 (质控结果与标本结果的制约关系)

4.8 试验结果的判定 4.8.3 标本试验结果计算和判定 判定试验有效后,按照试剂说明书的要求计算临界值和灰区。根据标本检测值与临界值的比较结果,判定为标本检测结论为无反应性、有反应性或不确定。

关于灰区

关于灰区 目的:提高分析灵敏度,减少假阴性 从统计学角度,灰区决定了cutoff的设定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设定cutoff,影响试验灵敏性或特异性。 在灰区内设定Cutoff 试剂盒说明书指定的计算方法 用户自己的计算方法 目的:提高分析灵敏度,减少假阴性 方式:依据说明书计算出的cutoff下移一定百分比 cutoff下移比例的设定 依据试剂盒说明书 C50试验 ROC曲线 试验变异

关于灰区

NAT与EIA结果-HBV Dis+ Dis - HBsAg (NAT+ and EIA+) 376 EIA ++ 332 297 35 44 A 2 B 42 36 6

NAT与EIA结果-HCV B 1.457 1.964 1.071 0.113 N - + +/- P 1.529 1.107 1.15 血站检测结果 罗氏电化学发光检测 RIBA确认结果 阳性结果试剂代码 初次检测S/CO值 复检S/CO值1 复检S/CO值2 检测信号值COI 检测结果 C100 C33c C22p NS5 hSOD 结果判定 B 1.457 1.964 1.071 0.113 N - + +/- P 1.529 1.107 1.15 555.1 R 2+ 4+ A 0.858 1.203 1.206 0.441 1.032 1.263 1.265 0.177 1.554 1.845 1.712 0.092 1.386 1.007 0.914 0.169 3+ 0.721 0.564 0.843 16.81 0.769 1.013 0.961 0.087 0.973 1.213 1.193 524.5

4.9 ELISA初次试验有反应 性标本的重复试验

4.9 ELISA初次试验有反应 性标本的重复试验 方案1: 以同一试验对原血样(或从血袋导管重新取样)做双孔复试,如果双孔复试结果均为无反应性, 其初试有反应性可能由于假反应性或技术误差导致,检测结论为无反应性,血液可放行供临床使用;如果双孔复试结果中任何1孔为有反应性, 则检测结论为有反应性,对应的血液及由其制备的所有成分应隔离并报废,将血液标本转送相关实验室做进一步确证或补充试验。 重复试验对象:原血样或导管血样 相同:采用带旁袋的采血袋 不相同:无旁袋的采血袋 检测前过程控制机制 不合格标本进一步确证的建议 方案2: 不做重复试验,初次试验结论即为检测最终结论

4.10 核酸初次试验 有反应性的进一步处理 根据试剂说明书 涉及后续试验 拆分试验:混样反应性标本 4.10 核酸初次试验 有反应性的进一步处理 根据试剂说明书 涉及后续试验 拆分试验:混样反应性标本 鉴别试验:单检反应性标本或拆分后反应性标本 重复试验:是否采用

4.11 血型检测 4.11.1 血型检测项目 GB18469《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规定的强制检测项目有:1) ABO血型正确定型;2)RhD血型正确定型。 (项目及合格标准) 4.11.2 血型检测方法 血型筛查常用方法有平板法和微板法、血型鉴定常用试管法和微板法。按照试剂说明书和《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的规定进行具体操作和质量控制。附录E提供了建立微板法一般方法,可供实验室自行建立微板法时参考。全自动化血型鉴定系统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投入使用前应经过充分确认。如有必要,可增加血型基因检测。 血液检测:ABO正反定型, RhD血型 关注 试剂说明书是否明确平板法、微板法和试管法程序;是否适用于自动化设备 血型试验方法的变更与确认

4.11 血型检测 4.11.3 血型检测结论 4.11.3.1 应当经过2次检测结果的比对,一致时才能做出血型检测最终结论。 4.11 血型检测 4.11.3 血型检测结论 4.11.3.1 应当经过2次检测结果的比对,一致时才能做出血型检测最终结论。 4.11.3.2 如果2次检测结果不一致,应当进行细致审慎调查,发现导致不一致的原因,正确无误加以解决。 ABO血型结果的比对 献血者快速检测结果(正定型)与实验室结果(正反定型) 献血者历史血型结果与实验室结果 2次实验室结果 Rh(D)血型比对:重点Rh(D)阴性结果 Rh(D)阴性:筛查试验结果与确证试验结果 Rh(D)阳性 血型试验的质控:采用已正确定型的包含和不包含A/B抗原和Rh(D)抗原的血液标本

血型试验问题的不同理解 如何理解2次检测结果 模式1:实验室必须进行2次ABO正反定型和RhD筛查, RhD阴性和ABO血型不符均进一步鉴定。 模式2:采血前实施ABO正定型。实验室只需做1次ABO正反定型和RhD筛查。RhD阴性和ABO血型不符均进一步鉴定。 血型检测目的:ABO血型和RhD正确定型 确保满足标准的基本方法:结果比较 如何比较:没有唯一路径 回顾性确认:如模式2可以满足要求,成本效益较好。

4.12 血液检测最终结论的判定 4.12.1 血液检测合格判定标准 HIV、HBV、HCV、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的最终结论均为无反应性,ABO/RhD血型正确定型,ALT测定值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4.12.2 血液检测不合格的判定标准 不符合4.12.1条规定的情形。 4.12.3 应当建立和实施血液检测最终结论的计算机判定程序。如果需要人工判定,应由双人复核。 判定方式 计算机判定 人工判定

新规程--检测后过程控制要求 4.13 血液检测结论的报告和利用 4.13 血液检测结论的报告和利用 4.13.1 血液检测最终结论是血液放行与否的依据。只有检测合格的血液方可放行供临床使用,检测不合格的血液不得放行。 (血液放行标准) 4.13.2 血液检测最终结论应以电子数据传输,并为计算机血液放行控制程序直接利用。(报告传输方式) 4.13.3 如果需要人工录入血液检测最终结论,或者需要人工放行,应由双人复核。(人工干预环节的控制) 4.13.4 血液集中检测的双方应明确血液检测结论的报告和利用的方式、职责与分工。 (集中检测模式报告利用的程序和职责) 4.13.5 发现血液检测结论报告有误,应迅速启动血液检测报告和血液收回程序。 (报告收回)

规定部分关键技术的选择范围 问题:是否可以有不同选择? 新技术和新方法吸收和应用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正视我国血站无论在规模大小、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地理条件、献血和用血等方面都存在者很大的差异这一客观现状 统一对所有技术方法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是不实际和不可行的 在保证血液质量安全的前提之下,《规程》对部分技术方法规定了选择范围,授权血站根据工作实际具体加以选用 不仅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规程》具有较充分的适应性、包容性和可行性 1 规定部分关键技术的选择范围 1.1 献血者献血前血红蛋白检测方法 《规程》“1.9 献血前血液检测”:“……血红蛋白检测可采用目测法,如硫酸铜目测法(见附录A)或试纸条比色法,必要时进一步用仪器检测”。硫酸铜目测法操作简便快捷,但不够准确。该法作为临床检验技术已被淘汰,但在包括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血站行业仍在广泛应用。因此《规程》明确规定可以采用该法,而且在附录A中详细表述了“献血者血红蛋白检测(硫酸铜目测法)”的具体操作细节。至于包括采用仪器检测在内的血红蛋白检测的其他方法,血站同样是可以自行选用的。 1.2 献血者献血前ALT检测方法 《规程》“1.9献血前血液检测”:“……ALT采用干化学法/速率法……”,血站可根据工作实际选用干化学法或者速率法。 1.3 可经输血传播感染的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 规定可经输血传播感染的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的组合和选择范围是《规程》积极稳妥推进新技术的突出体现。《规程》“4.1可经输血传播感染的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项下的条款分别规定了HIV、HBV和HCV检测技术的组合,血站可根据技术和资源条件加以选用。 1.4 ELISA初次试验有反应性标本的重复试验 《规程》“4.9”条对ELISA初次试验有反应性标本的后续处理规定了2个方案:1)方案1, 以同一试验对原血样(或从血袋导管重新取样)做双孔复试;根据复试结果做出最后判定;2)方案2,不做重复试验,初次试验结论即为检测最终结论。WHO血液筛查建议书对这2种方案的使用对象提出建议:方案1适用于建立质量体系的实验室,方案2适用与没有建立质量体系的实验室[2]。因此,血站对采用何种具体方案作出决策时,除了考虑检测量和检测报告时间以外,还宜采纳WHO血液筛查建议书提出的建议。 另外,关于复试标本,《规程》也提出了2种选择:原血样即原检测试管内的血样,或者从血袋导管重新取样。如有可能,“从血袋导管重新取样”不失为留样/标识差错的风险减轻措施,对于提高血液安全显然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