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2、出处《野草》(散文诗集)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初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生字及词语积累 zhēng lěi duò chà zhì 筝 蕾 堕 丫杈 掷 língdīng wù sùshā jué bǐ shí huáng sèsuō nüèshā shù huǎng yì chéng tiān qiáo cuì 筝 蕾 堕 丫杈 掷 伶仃 嫌恶 肃杀 诀别 可鄙 什物 惊惶 瑟缩 虐杀 宽恕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惩罚 添刻 憔悴
伶仃: 憔悴: 嫌恶: 笑柄: 可鄙: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孤独,没有依靠。(风筝数量少) 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色彩暗淡) 厌恶。 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令人鄙视。 形容忽然醒悟。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1.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2.写了一件什么事? 一、听读感知: 1.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2.写了一件什么事? 答案: 1.悲哀 2.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小兄弟最喜欢放风筝,“我”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熟读课文 理顺思路 1、第1、2自然段:由在北京的冬季看见风筝想 起故乡的风筝时节。 2、第3、4自然段:回忆起弟弟和干涉弟弟放风筝。 1、第1、2自然段:由在北京的冬季看见风筝想 起故乡的风筝时节。 2、第3、4自然段:回忆起弟弟和干涉弟弟放风筝。 3、第5、6、7、8、9自然段:接受新思想后反省 自己的行为,并企求得到弟弟的宽恕。 4、第10、11、12自然段:无法得到宽恕, 内心感到更加沉重和悲衰。
1、批判当时一些人对儿童的不正确的态度和教育方法。 2、批判封建的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及其对人们的危害。 下面五种较成熟的看法,你认为哪一种或哪几种看法有道理?为什么?你有没有新的见解? 1、批判当时一些人对儿童的不正确的态度和教育方法。 2、批判封建的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及其对人们的危害。 3、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 4、表现对美好事物(童年、春天等)的怀念和向往。 5、写了鲁迅先生对兄弟的恳求宽恕和兄弟的全部忘却,反映了他们美好的心灵。
1、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作用? 此段有何作用? 五.既然基调是悲哀的,为何“故乡的风筝时节”却写得很温和、鲜明? 1.交代了惊异的原因。 2.使往事的温和与现实的寒威互相映衬。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主题2 1、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作用? 此段有何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严冬肃杀的气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 开篇点题,引出回忆,定下感情基调 2.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为什么?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向来不爱 嫌恶 我: 弟: 最喜欢 对 比 张着小嘴 天真活泼 没出息 呆看出神 笑柄 可鄙 小半日 惊呼 高兴的跳跃 二、读第三段;用不同符号划出我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 向来不爱 嫌恶 我: 弟: 最喜欢 对 比 张着小嘴 天真活泼 没出息 呆看出神 笑柄 可鄙 小半日 惊呼 高兴的跳跃
弟 我 同情 三、1.读第四段;用不同符号划出发现弟弟 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的神态和动作。2.我为什么那样做,弟为何不反抗? 很惊惶地站 三、1.读第四段;用不同符号划出发现弟弟 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的神态和动作。2.我为什么那样做,弟为何不反抗? 弟 我 很惊惶地站 惊恐不安的内心 悲苦无奈的神态 愤怒 即刻伸手 专制、盛怒 失了色瑟缩 抓断、掷、塌扁 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傲然走出 认为管是正当,自认该罚。麻木 认为管的对,受封建家长制传统的影响。 同情
我 弟 四、1.读第五至十一段;用不同符号划出我是如 何省悟和补过的的及弟弟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后 的神态。 不幸偶尔看到 惊讶 心变铅块堕下去 什么也不记得 想补过、讨宽恕 深深自责、严于自我解剖,抛弃旧我、追求新我 A. 毫不抗争,麻木B. 幼稚纯真,健忘 揭露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主题
2.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六、合作探究: 1.“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1).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春季无春——小兄弟迎春被我扼杀,无可追悔——现在的春天呢。(主题2) 2.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跟“惩罚”一词联系起来就明白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4.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 具体指什么? 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 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4.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5.为什么20年来毫不忆及? 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小兄弟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 6.为什么说心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 因为“我”知道还有补过的方法
8.“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说明什么? 7.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 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8.“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说明什么? 鲁迅一旦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9.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为什么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文章是不是局限在风筝事件上,有没有更加深广的含义? 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要用科学思想指导)
10. 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 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10.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艺术特色
1.意蕴丰富 深刻 2.构思精巧 3.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4.语言精当 5.联想的运用 本文以“风筝”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显得亲切、真实。 3.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这首尾的照应是由实而虚由北京的风筝而想起故乡的春天; 又由虚而实,由回忆中的春天进入现实的严冬。 4.语言精当 5.联想的运用 联想作为一种写作方法,指在写某事物时又想到了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并把这些事物按一定方式写进文章。包括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类比联想、因果联想、假设联想等。本文用了相关联想,它指以某一事物作引子,引起与此事物有关的事物的联想。如:《风筝》由看到冬季北京的风筝,展开联想,引起如何扼抑童年弟弟放风筝的往事的回忆。
讨 论
1、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 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 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不少玩 具吧?选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 2、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 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 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3、想想现在有没有受封建思想毒 害的现象?
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 ——鲁迅 善于自责和反省是一种美德 责任意识 不仅表现了我个人的悔恨,其中也包含着作者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表示了对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绝,并启发人们思考,从而有所觉悟。
对比阅读 《风筝》与《满天的风筝》 思想感情全然不同。 《风筝》笼罩着深沉的悲哀,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后来懂了新道理,觉悟到这是精神的虐杀而心情沉重,想求不过而又不得,心情异常沉重。 《满天的风筝》抒发的是小时候跟二哥一起放风筝的快乐,写自己糊的风筝放起来又满足又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