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
请展示你搜集的有关资料。
你知道他是谁吗? 1966年至今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 1986年起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 1957年与李政道教授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80年获Rumford奖。 1986年获自由奖和国家科学技术奖章。 1993年获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 1994年秋又获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 1996年1月,被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首次授予国家级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你知道他是谁吗?
杨振宁教授
你知道他是谁吗? 1947年,26岁,获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博士学位。 人称“娃娃博士”。 1979年,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 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86年7月29日,因癌症去世。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你知道他是谁吗?
邓稼先
注 音: 元勋( ) 宰割( ) 筹划( ) 彷徨( )( ) 可歌可泣( ) 妇孺皆知( ) 曛(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 注 音: 元勋( ) 宰割( ) 筹划( ) 彷徨( )( ) 可歌可泣( ) 妇孺皆知( ) 曛(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 铤( ) 燕然勒功( ) 萦带( ) 鲜为人知( ) xūn zǎi chóu páng huáng qì rú xūn jū cuì tǐng lè yíng xiǎn
速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解题: 邓稼先和杨振宁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 速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解题: 邓稼先和杨振宁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一、历史背景 (引子) 三、人物对比 (补充扩展) 四、巨大贡献 二、生平经历和贡献 五、沙漠创业 (具体化) 六、热情赞颂 (总结)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比较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国籍 文化背景 性格 不同 职务 功劳 学术水平 相当 奥本海默 妇孺皆知 锋芒毕露 拔尖 邓稼先 最不引人注目 忠厚平实 “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重点研读第五部分: 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并翻译: 原文: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重点研读第五部分: 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并翻译: 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 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1、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 2、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朗读《中国男儿歌》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二、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一、邓嫁先是怎样一个人? 归纳:邓稼先是一位无私奉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有胆有识,身先士卒,对祖国、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二、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比较阅读: 难忘蘑菇云 ——记两弹元勋邓稼先 在安徽省怀宁县五横乡白麟畈的一所院落里,两百年前出了一位被推崇为清代篆刻、书法第一的大家,“完白山人”邓石如。可谁也不会想到,在两百多年以后,被张爱萍将军称为“两弹元勋”的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者,也诞生在这里,他就是邓石如的六世子孙邓稼先。
1950年8月20日,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仅九天,便毅然乘船返回到了祖国。1958年夏天,他年仅34岁,就接受了研制原子弹的特别任务。从此以后的28年,他告别了一个学者所有的社交和学术活动,隐姓埋名,肩负着一个民族的重托和希望,踏上了那条艰难而神秘的道路。
没有外援,缺乏资料,当国外已经开始使用高速运转的计算机的时候,他却是带领着几十个大学生,靠着手摇计算机,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当一朵朵蘑菇云腾空升起,全国人民久久沉浸在狂喜之中时,邓稼先却在转瞬间承受了成功的喜悦和失去母亲的悲恸这强烈的情感震荡。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一次次心提到嗓子眼上,一朵蘑菇云升起,每次一句“我不能走,我一定要站在这儿”的朴实语言,真正铁下心走这条道路的人,有时就回避不了用生命作代价。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直肠癌晚期,留给亲人“死而无憾”的遗言,与世长辞,享年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