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高淳区教育研训中心 唐爱菊
一、什么是课程? (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 课程即学习的科目 课程即儿童在学校获得的学习经验 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 1 课程即学习的科目 课程即儿童在学校获得的学习经验 2 3 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 4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课程即教学计划 5
幼儿园课程概念 “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的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 “课程是什么,课程是经验,幼儿园课程是什么?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 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 张雪门: “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的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 张宗麟: 幼儿园应该给儿童一种充分的经验,这种经验的来源有二:一是与实物的接触,二是与人的接触。应该把儿童能够学而且应该学的东西有选择地组织成系统,应该以儿童的两个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中心组织幼儿园的课程。 陈鹤琴: “儿童的生活就是儿童的教育,儿童的生活进程就是幼稚园的课程。”提出:“全部的课程就是生活,我们没有课外的生活也没有生活外的课程。” 陶行知:
二、幼儿园课程发展 课程一词在建国初期曾经消亡了一段时间 20世纪50—80年代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的实质主要是指幼儿园所设科目,如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六科,这些科目及其进程安排就构成了幼儿园课程的总体。 两位教授在《挖掘幼儿智力潜力,促进幼儿智力发展》一文中再次重新使用“课程”这一概念。但在八十年代初期,“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所设科目”的观念仍占主导地位。 1982年由唐淑、赵寄石
改革开放后课程概念的发展 幼儿园课程是指“幼儿园整体教育或某一科目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等。”(卢乐山,1991年)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中幼儿的全部活动或经验。”(王月媛1995年)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教育环境中进行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冯晓霞,1997年)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与教师指导下,为达到幼儿教育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有程序的学习活动。”(傅淳1997年)
改革开放后课程概念的发展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保证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李季湄1997年) 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虞永平2001年)
三、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基础性、启蒙性 游戏性、生活化 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 潜在性
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的特性 对幼儿园的儿童来说,游戏是他们的存在方式,是他们的生活内容,自由、自主和创造的游戏伴随着他们的生命成长,无游戏是“小学化”、“成人化”的主要表现,要形成一种鼓励游戏、欣赏游戏、服务游戏、观察游戏和合理指导游戏的课程文化。
重新认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 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1、《幼儿园工作规程》(89年,96年)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年) 3、《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2010年) 4、《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2011.12.28.)
为什么如此重要的文件中一再提出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重要:对幼儿:发展规律、学习特点 对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性的重要体现 没做到:重课轻游戏 小学化倾向:提前教小学的内容 用小学的方法教
《指南》告诉我们什么? 《指南》中的目标告诉我们: 幼儿阶段应该学习什么; 《指南》中的年龄表现告诉我们: 实现目标幼儿会有怎样的行为表现。 《指南》中的教育建议告诉我们: 幼儿园教育的方式是什么; 《指南》中的说明部分告诉我们: 幼儿园教育的方法为什么是这样的;
摘自《指南》说明部分 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问题: 为什么游戏最能够体现“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的原则? 相比教师预设的教学活动,游戏是每个幼儿是在自己的水平上,根据自己的需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充分体现了个体差异性。
摘自《指南》说明部分 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问题: 为什么游戏最能体现“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 相比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游戏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 真实情境中,操作材料并与同伴互动,充分体现了直接经验。 (真实情景\虚假情景\虚拟情景的区别)
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 1、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关系 游戏反映发展——已有经验表现——与发展同步 游戏巩固发展——重复性行为——自发练习 游戏促进发展 ——尝试性行为——自我发展
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效应 “会玩的孩子聪明” 游戏的重要特征: ♠ 重过程,轻结果: ♠ 重过程,轻结果: 表现为变换着花样地做同一件事情,这有助于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 转换替代: 角色转换:去自我中心 物的替代:表现为用不同的方法作用于同一种材料,用同一种方法作用于不同的材料,充分体现了幼儿思维的发散性; ♠ 不确定性: 游戏使幼儿有更多机会去运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使幼儿增长智慧。
所以, 游戏是幼儿园教师有别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殊性所在,因此是否懂得用游戏的方法促进幼儿发展,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 游戏是幼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自发练习和自发探索,从而获得小步递进的自我发展。 游戏的特征决定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获得的是智慧,因而获得了对未来的应变性和适应性,所以游戏中的学习具有长远效应。
四、幼儿园课程中的儿童经验 幼儿园课程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远离儿童的经验 只有珍视儿童的生活,才能真正触及儿童的经验 在多层次的生活、多感官的参与和多形式的活动中不断获得有益的经验 转变立场和观念是课程改革的起点 回归经验的时代
《指南》的经验观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作出的重要论断,有三个内涵: 1.幼儿园课程应该游戏化,充满游戏精神—自由、自主和创造,不是个别环节要做游戏,而是一日生活充满游戏精神; 2.幼儿的自由游戏时间应该充分保证,这是儿童的权利; 3.其他环节,尤其是集体教学环节应尽可能采用游戏的方式,真正让教学活动游戏化。
五、《指南》与课程 《指南》不是课程,落实《指南》的过程才是课程。 将《指南》中的经验(幼儿年龄表现)细化、园本化,就是园本课程。
《指南》中的经验—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3~4岁 4~5岁 5~6岁 1.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 2.经常问各种问题,或好奇地摆弄物品。 1.喜欢接触新事物,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 2.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 1.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 2.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 3.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
经验到课程的园本路线—喜欢接触大自然 幼儿园(文化) 园本细化 具体内容 具体活动形式 活动材料 指导方式 甲 乙 丙 丁
全面理解集体教学活动 教师组织的活动,但是为了让儿童获得经验的活动 教师准备的活动,但首先准备的是让儿童做什么,而不是教师要讲什么,教师行为受制于儿童的行为 是有计划的活动,但也可以灵活应变和随机调整的活动 是教师主导的活动,但更是儿童积极主动操作、交往和表达的活动
全面理解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根据空间来划分的,不是全班集体,相对分割并稳定的活动空间就是区域; 区域根据材料和规则的不同,可区分为自主游戏性质的和专门学习性质的,两者在经验的确定性程度上有差别; 区域不是固定的,传统区域和根据需要自主确定的性质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区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儿童获得新经验的重要途径; 区域的材料和规则必须有层次和梯度; 区域的指导一定以问题为导向。
全面理解一日生活 一日生活包括了入园、漱洗、就餐等生活环节,也包括集体教学、区域、散步、谈话等环节,它们共同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共同为儿童获得经验服务,每一个环节都有独特的价值; 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和搭配因园而异,因班而异,甚至因人而异,要高效合理的组织和利用一日生活环节; 一日生活环节需要创新和应变,在稳定基本生活规律的前提下,灵活组织。
结语 游戏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支持幼儿游戏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游戏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性的体现,研究幼儿游戏,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谢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