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員:21王子銘 24呂蔣廷 29張晉嘉 33曾宇豪 34曾啟豪 38樂嘉璿 39蔡宇承 戊戍變法 組員:21王子銘 24呂蔣廷 29張晉嘉 33曾宇豪 34曾啟豪 38樂嘉璿 39蔡宇承
背景 戊戍變法又叫維新變法 時間:光緒24年(1898歲次戊戌) 德宗重用康有為,下詔變法維新 此次變法前後總共是103天所以叫百日維新,陸續推行各項改革 領導人:康有為及弟子梁啟超、德宗皇帝
內容 1.廢除以八股文取士 2.裁汰亢員 3.撤銷閒散重疊機構 4.鼓勵臣民上書及報紙批評時政
戊戍維新 百年研究發展經絡 1.原始累積期 戊戌變法失敗以後,人們懷著不同的目的和心態,對這段歷史的資料進行綜合匯編,以供後人採擷研究。但總的來說,記載戊戌維新運動的史書並不多。維新派的主張及“百日維新”的內容和變法經過,主要保存在清政府的官書文件中。所以,要瞭解戊戌變法的全過程─包括其發生的時代背景、具體經過及內容、對後續的影響,則必須全面地收集和占有第一手資料。
研究濫觴期 戊戌政變後所出版的一些官於戊戌維新的著作,帶有回憶性質;沒有把戊戌維新的歷史放到中國近代史的進程中去考察,則是帶有明顯的主觀性與片面性。進入民國以後,人們在編寫各類新式歷史教科書時,拋棄了孤立地研究戊戌維新史的方法,而將之納入中國近代政治史、思想史、學術史、文學史中研究,使戊戌維新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了一席之地。
初步肯定期 1985年戊戌變法六十周年之際,我國史學界於9月28日在北京召開了“戊戌變法六十周年學術討論會”,提交了一批有學術價值的論文,並結集為《戊戌變法六十周年紀念論文集》,初步肯定此一運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資產階級在政治上所做的第一件大事;雖是屬於改良主義範疇,但在當時歷史條件、環境之下,仍然代表了社會發展的趨勢,具有進步性質。而在此同時,由侯外廬所主編的《戊戌變法六十周年紀念集》,也對戊戌變法的思想和人物做了比較實事求是的深層次學術探討。這兩部帶有“紀念史學”意義的論文集,是在國內政治相對穩定自由的文化氣氛中,由學者獨立自主來完成的課題,具有相對的客觀性,反映了我國學術界對戊戌變法的初步肯定。
政治批判期 十年“文化大革命”是從文化領域開刀祭旗的,當時四人幫推行的文化專制主義大棒,從政治上一棍子把對方打倒,沒有一絲一毫學術討論、自由爭鳴的影子。認為戊戌變法“其運動代表人物本身便是剝削壓迫勞動人民的統治者,其改良主義的目的從來不是也絕不可能是為了人民革命的利益,而是為了更好地剝削人民和鞏固他們的統治。”而我們則不能忘記此種文化專制主義對中國文化與學術的破壞以及殺傷。
撥亂反正期 改革開放以來,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極大地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引發了學術界的反思與秩序的重構。反對強加給戊戌維新以“改良主義”的惡謚,力主肯定戊戌變法的積極作用,指出戊戌變法是我國近代史上一次救亡愛國運動,是我國近代史上一次資產階級思想的啟蒙運動。這場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帶有一定群眾性的、實實在在的社會變革運動,是民族覺醒的一塊里程碑。
史料的發掘與整理 戊戌維新史料多載於清政府官方文書中,伴隨著具有極高史料價值的光緒朝實錄、清宮檔案、臣僚奏稿、報刊函電、書牘筆記、日記年譜以及回憶錄的整理梓行,為戊戌維新史的研究提供了文獻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戊戌維新的史料發覺與整理工作取得了新進展。 清華大學朱育和主編的三百萬字《戊戌維新史事系日》,於1998年6月由上海書店出版,該書逐日排比史事,有眼有識,網絡宏大,極富史料價值,為深化戊戌維新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史料空間,也為人們重新認識戊戌維新展示了一個全新的歷史觀。
學會的成立與推進 創立學會、興辦學堂、開設報館,是戊戌維新開創的近代三位一體的文化傳統。康有為、梁啟超的家鄉廣東歷來是研究戊戌維新的重鎮。廣東的戊戌維新研究很有深度,極有特色,不僅積累了研究成果,而且把戊戌維新研究推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學術論壇。在戊戌維新百周年前夕,北京清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聯合在香港舉行“戊戌維新百周年紀念國際學術會議”,由於來自大陸、港台與海外學者的文化背景不同,研究方法各異;通過交流切磋學問,可以優勢互補,有利於對戊戌維新作多層次多角度的分析研究。
成果的多樣與累積 對戊戌維新主要角色康、梁的研究相當熱烈,通過對他們的個案分析,可以看出維新思潮是一條流動的河。戊戌維新的領袖人物康有為和梁啟超每人竟都有十部以上的傳記、研究專著出現;說明他們的豐富思想礦藏值得發掘研究,繼承他們的文化遺產需要更多的學者長時間的努力。這些傳記不乏深思力學的上乘之作,但應承認其中也有少數雷同之作與急就之章。
戊戌維新百年研究學術爭鳴 關於戊戌維新的性質 戊戌維新百年研究學術爭鳴 關於戊戌維新的性質 戊戌維新百年研究的第一大論題是,它是不是一場改良主義性質的運動?80年代初,學術界結合故宮博物院發現的一批康有為戊戌奏議與書稿,展開了一場什麼是改革、改良與改良主義的討論。這次關於戊戌維新的性質是不是改良主義的論爭,打碎了長期壓在戊戌維新研究領域裡的所謂“改良主義”的桎梏,促進了史學研究的思想解放。
關於戊戌維新的理論基礎 後世學人共提出三種解釋:第一種見解認為,戊戌維新的理論基礎在於傳統的今文經學。第二種見解認為,戊戌維新的理論基礎是西方進化論學說,今文經學不過是這種理論的中國式外衣。第三種見解則認為,戊戌維新的理論基礎已越過了斯賓賽庸俗進化論的河流,而走向“全變”進化論的新岸。
關於戊戌維新的政治綱領 所謂戊戌維新政治綱領,是後人從政治學角度對維新派政治主張的綜合與概括。而由於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發育不夠充分,因而反應資產階級政治要求戊戌維新具有不可避免的不可避免的政治迷思和理論缺陷。但是維新派通過著書立說、上書言事,努力學習西方的政治規範,逐漸突顯出自己的政治綱領。關於戊戌維新的政治綱領,學術界一直有著不同的解釋。
關於《大同書》的性質 學界對《大同書》的認知相互存在著歧異,大致例舉三種看法:(一)認為大同書的內容和特色為通過烏托邦的方式比較集中和沒有掩蓋地表達了康有為前期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進步”思想。(二)認為該書思想基本上是“反動”的,是康氏晚期麻痺群眾、反對民族民主革命、主張保皇復辟的理論基礎。(三)認為大同書所設想的“大同”世界,不是資本主義社會,而是與資本主義社會有天壤之別的、純粹空想的、最美妙的社會,是一種空想社會主義。
關於康有為的歷史地位 對康有為歷史地位的評價事務戌維新研究領域中分歧最大,爭議最多的問題。戊戌年間對康有為就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崇拜他的人呼之為“康聖人”,是“一佛出世”;康氏流亡海外,成立保皇會與革命派論戰,民國初年又參加“丁巳復辟”,被定位為拉車向後的“復辟的祖師”。因此,對他歷史地位的評價,迄今仍爭議不休。然,總其一生,康有為不無缺點與錯誤,但它確是近代中國一代的改革思想家、偉大的愛國者和舊民主主義先行者,這點是確定無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