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 一、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Advertisements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1. 1、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 组以交流语言障碍 和 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 障碍性疾病。包括: 儿童孤独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 未分类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雷特综合征 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植物生理 植物细胞生理基础 同工酶. 学习目标 Click to add title in here Click to add title n here  掌握同工酶的概念。  了解同工酶的意义。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合理选择饮食.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碰撞 两物体互相接触时间极短而互作用力较大
2 能量环境 太阳表面以电磁波的形式不断释放的能量,即太阳辐射或太阳光。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于植物体内,这一过程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环节,也是生物圈赖以生存的基础。太阳辐射又温暖了地球表面,使生物能够生长、发育和繁衍,并对生物的分布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光和温度组成了地球上的能量环境。
1.3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一、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 二、生物对各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三种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3.5.2 过氧化物交联 缩合交联的优点: 缩合交联的缺点: 如何来制备高强度的硅橡胶? 如:管材,垫圈。 基胶流动性好;易于封装,密封。
植物学 第四章 苔藓植物 第三节、藓 纲 一、藓纲的一般特征
植物和我们.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第8章 人体的营养 第1节 人类的食物.
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担任主体的东西有很多,如:电扇、桌子、笔、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灯……
糖尿病流行病学.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第1节 生物 与非生物 9、22 教 学 目 标 1、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2、说出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
有机物,它们以植物 或别的动物为食,从 中获得营养物质。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游戏规则 3-5人结成一组,每组的成员共同对存在于教室内(或校园内)的事物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生物因素 和非生物因素的关系.
                                                                                                                                                                
光学谐振腔的损耗.
Geophysical Laboratory
合 光 华侨中学 作 用 制作人:凌 通.
§7.4 波的产生 1.机械波(Mechanical wave):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过程叫机械波。1 2 举例:水波;声波.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第三章 辐射 学习单元2 太阳辐射.
Positive gate bias-Induced Reliability in IGZO TFT
ATP SLYTYZJAM.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光合作用的场所 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基于高中生物学理性思维培养的实践性课例开发
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以我国为例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 学习目标:
氮循环 肖子聪.
营养配餐 ----理论基础知识.
药物的跨膜转运.
问1: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定义? 问2:你能分别举两例吗? 问3:你能说说四大基本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吗?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莲都区天宁小学 陈建秋.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你有过呕吐的经历吗? 你感到胃液是什么味道的?
第十一章 配合物结构 §11.1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11.2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崇德小学照片 4.种类繁多的动物 桐乡市崇德小学 陈梅娟.
科学三年级下册 期末分类复习 温岭市泽国小学 吴仁胜.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有关“ATP结构” 的会考复习.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主讲:尹冬静.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第三章 第五节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过程 定海一中 黄 敏.
防蚊灭蚊.
第二节 函数的极限 一、函数极限的定义 二、函数极限的性质 三、小结 思考题.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ESA)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1.6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第十一章 物理学与能源技术.
本底对汞原子第一激发能测量的影响 钱振宇
第十七讲 密码执行(1).
第十二讲 密码执行(上).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 一、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 一、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前言:生物是生存在地理环境之中的,它们在个体发育的全部过程中,经常不断地与环境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它从环境中取得必需的能源和营养物质,建造自己的躯体,同时又把不需要的代谢产物排放到外界环境中,以此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和种族的繁续。因此,任何生物有机体都不能脱离环境而生存。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生态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总是针对某一特定主体或中心而言的,离开了这个主体或中心也就无所谓环境,因此环境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在生物科学中,一般以生物为主体,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一切事物(包括其他动植物)的总和。所指主体的不同或不明确,往往是造成对环境分类及环境因素分类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生 物 地理环境 环境产物 影响分布 物质能量交换 组成要素 指示改造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控制和塑造着生物的全部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 环境产物 影响分布 生 物 地理环境 物质能量交换 组成要素 指示改造 在环境对生物发生影响的同时,生物有机体,特别是它们的群体也对环境产生相当明显的改造作用。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也称生物的生存条件。 生态因子也可认为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的分类 在任何一种生物的生存环境中都存在着很多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在其性质、特性和强度方面各不相同,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组合,构成了多种多样的生存环境,为各类极不相同生物的生存进化创造了不计其数的生境类型。生态因子的数量虽然很多,但可依其性质归纳为五类:   1.气候因子 如温度、湿度、光、降水、风、气压和雷电等。   2.土壤因子 土壤是在岩石风化后在生物参与下所形成的生命与非生命的复合体,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土壤有机和无机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   3.地形因子 如地面的起伏,山脉的坡度和阴坡阳坡等,这些因子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有明显影响。   4.生物因子 包括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寄生、竞争和互惠共生等。   5.人为因子 把人为因子从生物因子中分离出来是为了强调人的作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界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已越来越大和越来越带有全球性,分布在地球各地的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

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 1.综合性 2.非等价性 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4.限定性 (限定因子)▲ 4.限定性 (限定因子)▲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所谓的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耐受性法则 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这就是说,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耐受性法则可以形象地用一个钟形耐受曲线来表示

对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耐受范围是很不相同的。 例如,鲑鱼对温度这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是0~12℃,最适温为4℃;豹蛙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是0~30℃,最适温度为22℃;斑鳉的耐受范围是10~40℃,而南极鳕所能耐受的温度范围最窄,只有-2~2℃。 上述的几种生物对温度的耐受范围差异很大,有的可耐受很广的温度范围(如豹蛙、斑鳉),称广温性生物;有的只能耐受很窄的温度范围(如鲑鱼、南极鳕),称狭温性生物。 对其他的生态因子也是一样,有所谓的广湿性、狭湿性;广盐性、狭盐性;广食性、狭食性;广光性、狭光性和广栖性、狭栖性等(图 2-2)。 广适性生物属广生态幅物种,狭适性生物属狭生态幅物种。

生态学家一旦找到了限制因子,就意味着找到了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子,并可集中力量研究它。 一般说来,如果一种生物对所有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都是广的,那么这种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也一定很广,反之亦然。各种生物通常在生殖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要求比较严格,因此它们所能耐受的生态因子的范围也就比较狭窄。 例如,植物的种子萌发,动物的卵和胚胎以及正在繁殖的成年个体所能耐受的环境范围一般比非生殖个体要窄。 如果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很广,而且这种因子又非常稳定,那么这种因子就不太可能成为限制因子;相反,如果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很窄,而且这种因子又易于变化,那么这种因子就特别值得详细研究,因为它很可能就是一种限制因子。 生态学家一旦找到了限制因子,就意味着找到了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子,并可集中力量研究它。

二、生态因子与生物 如上所述,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由各种不同的环境要素综合在一起作用于生物的。但是为了深入地了解不同因素对生物的作用,有必要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

(一)光与生物 地球上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光能进入生物界的第一步是被绿色植物所吸收,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合成的有机物质中,除供应本身消耗外,还为地球上其他一切生命提供所需要的能源。 叶绿素 光的性质、强度和日照长短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结构。

1.光质的变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在太阳光谱中,红光和蓝紫光被绿色植物吸收得最多,是光合作用中最有效的生理辐射光; 黄光与绿光多被植物反射; 紫外线则能抑制茎的伸长和促使花青素的形成。高山植物茎杆短矮,花朵鲜丽多彩与这里紫外线比较丰富有关。

↙ ← ↖ 2.光照强度的变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橡胶为上层喜光植物 茶树、咖啡为下层喜光植物 地面为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 各种植物对光的需要量即对光照强度的适应范围是不同的,有些植物喜欢生长在阳光充足的空旷地方或森林中的最上层,而有些植物只有在阴暗处或森林的最下层才能找到。据此,可将植物分为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等类型。草原与荒漠植物多属喜光的阳性植物,浓密的林下多生长阴性植物。在营造人工林时,应注意所选树种的耐阴性程度,以便适当搭配,获得较好的造林成效。 人们利用光在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在西双版纳地区模拟雨林结构,建立起多层次的人工经济林。 ↖ 橡胶为上层喜光植物 ↙ 茶树、咖啡为下层喜光植物 ← 地面为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

光是影响动物行为的重要生态因子,很多动物的活动都与光照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动物适应于在白天的强光下活动,如大多数鸟类,哺乳动物中的灵长类、有蹄类、松鼠、旱獭和黄鼠,爬行动物中的蜥蜴和昆虫中的蝶类、蝇类和虻类等,这些动物被称为昼行性动物。另一些动物则适应于在夜晚或晨昏的弱光下活动,如夜猴、蝙蝠、家鼠、夜鹰、壁虎和蛾类等,这些动物被称为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因其只适应于在狭小的光照范围内活动,所以又称为狭光性种类。

3.日照长度的变化与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日照长度是指白昼的持续时数或太阳的可照时数。在北半球从春分到秋分是昼长夜短,夏至昼最长;从秋分到春分是昼短夜长,冬至夜最长。在赤道附近,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夏半年(春分到秋分)昼越长而冬半年(秋分至春分)昼越短。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例如植物在一定光照条件下的开花、落叶和休眠以及动物的迁移、生殖、冬眠、筑巢和换毛换羽等。

①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长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便只进行营养生长,不能形成花芽。较常见的长日照植物有牛蒡、紫菀、凤仙花和除虫菊等,作物中有冬小麦、大麦、油菜、菠菜、甜菜、甘蓝和萝卜等。人为延长光照时间可促使这些植物提前开花。   短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就只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这类植物通常是在早春或深秋开花。常见种类有牵牛、苍耳和菊类,作物中则有水稻、玉米、大豆、烟草、麻、棉等。还有一类植物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如黄瓜、番茄、番薯、四季豆和蒲公英等,这类植物可称中间性植物。

②动物的光周期现象 在脊椎动物中,鸟类的光周期现象最为明显,很多鸟类的迁移都是由日照长短的变化所引起,由于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严格和最稳定的周期变化,所以是生物节律最可靠的信号系统,鸟类在不同年份迁离某地和到达某地的时间都不会相差几日,如此严格的迁飞节律是任何其他因素(如温度的变化、食物的缺乏等)都不能解释的,因为这些因素各年相差很大。 同样,各种鸟类每年开始生殖的时间也是由日照长度的变化决定的。 温带鸟类的生殖腺一般在冬季时最小,处于非生殖状态,随着春季的到来,生殖腺开始发育,随着日照长度的增加,生殖腺的发育越来越快,直到产卵时生殖腺才达到最大。生殖期过后,生殖腺便开始萎缩,直到来年春季才再次发育。鸟类生殖腺的这种年周期发育是与日照长度的周期变化完全吻合的。在鸟类生殖期间人为改变光周期可以控制鸟类的产卵量,人类采取在夜晚给予人工光照提高母鸡产蛋量的历史已有200多年了。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哺乳动物的生殖和换毛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很多野生哺乳动物(特别是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种类)都是随着春天日照长度的逐渐增加而开始生殖的,如雪貂、野兔和刺猬等,这些种类可称为长日照兽类。还有一些哺乳动物总是随着秋天短日照的到来而进入生殖期,如绵羊、山羊和鹿,这些种类属于短日照兽类,它们在秋季交配刚好能使它们的幼仔在春天条件最有利时出生。随着日照长度的逐渐增加,它们的生殖活动也渐趋终止。实验表明,雪兔换白毛也完全是对秋季日照长度逐渐缩短的一种生理反应。

(二)温度与生物 各种生物对温度都具有一定的适应范围。有的能适应较大的温度变化范围,有的只能适于较为狭窄的变化范围。故有广温性生物与狭温性生物之别。后者又分为喜冷和喜热的狭温性生物。

无论哪一类生物,其生命的最适温度范围通常并不在最低和最高温度的正中间。而是在靠近上限耐受温度的一端。但其安全耐受温度幅度在下限一端比在上限一端大。

植物一般生活在0—45℃的温度范围内。在这个范围内,随着温度上升,生长加快,温度降低,生长减慢。当温度超过最低和最高限度时就停止生长,甚至受到伤害。在一些自然环境严酷的地区,仍然有植物分布,这是因为许多植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适应低温或高温防止伤害的特征。 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植物常通过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 高温对生物的影响 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就会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温度越高对生物的伤害作用越大。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的这两个重要过程失调。

大多数动物生活在-2—50℃温度范围内,但因种类不同,适应温度范围也有变化。一般说来,比较低等的动物较高等动物对高温和低温都具有较大适应能力。但各种动物忍受高温的能力都比忍受低温的能力差得多,而水生动物又比陆生动物差。即低温在某些方面对生物的破坏不如高温大,因为低温一般不引起蛋白质和酶的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当昆虫体温下降到冰点以下时,体液并不结冰,而是处于过冷状态,此时出现暂时的冷昏迷但并不出现生理失调,如果环境温度回升,昆虫仍可恢复正常活动。当温度继续下降到过冷点(临界点)时体液才开始结冰,但在结冰过程中释放出的潜热又会使昆虫体温回跳,当潜热完全耗尽后体温又开始下降,此时体液才开始结冰,在此阶段仍可通过增温使昆虫复苏。直到温度再次降到过冷点以下使体液完全结冰时,昆虫才会死亡。

另外,在寒冷地带的哺乳动物,四肢、尾和耳朵有明显缩短现象(阿伦定律)。 温度对动物生长和形态的影响表现在低温可以延缓恒温动物的生长,由于其性成熟延缓,动物可以活得更久,长得更大些。因此,同类恒温动物在寒冷地区的个体比在温热地区的大。前一情况有利于保温,后者则便于散热(贝格曼定律)。 另外,在寒冷地带的哺乳动物,四肢、尾和耳朵有明显缩短现象(阿伦定律)。 大耳朵的沙漠居民—郭狐 北极狐

温度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在于使动物主动选择最适宜的温度环境而避开不良环境,或产生一些适应高、低温的生活方式。在夏季,炎热干燥的草原和沙漠地区,鸟类主要于晨、昏较凉爽的时刻活动,日中即隐伏不动。它们的巢窝多筑在植物的东边或东北边,以免遭下午太阳西晒。当冬季来临,一些动物以冬眠的方式度过严寒,如旱獭、黄鼠等。有些黄鼠不仅在冬季进行冬眠,还要在炎热干旱的夏季进行夏眠。 根据动物的热能代谢特点将其划分为变温动物或冷血动物和恒温动物或温血动物两大类。前者几乎完全缺少对体温的调节机制,它们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通常与环境温度相差无几,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昆虫等。后者具有比较完善的调节体温的机制,使体温相对恒定,一般不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如哺乳类和鸟类。

温度影响动、植物地理分布 温度还是影响动、植物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温暖的热带和亚热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其种类较多,寒冷地带和高山地区种类较少。 如爬行类在欧洲南部有82种,中部22种,北部只有6种。印度的植物约有20000多种,亚洲北极地带只有200余种。 由于热量在地表分布不均匀,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形成不同的热量气候带,与此相应的植物也有热带植物,如三叶橡胶、剑麻等;亚热带植物为柑桔、油茶等;温带植物如桃、杏、冬小麦等和寒带植物如冷杉等。

(三)水与生物 生命起源于水域环境。水是生物有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一般的植物体都有占体重60—80%的水分; 动物体中含水量更多,如鸟类为70%,哺乳类约75%,鱼类80—85%,蝌蚪93%,水母高达95%。 水作为原料直接参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氮、磷、钾等无机营养元素也只有溶解于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对动物来说,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循环、呼吸产物的排出也都以水溶液状态下进行。任何生物缺少水,都不可能生存在活跃状态中。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1.比较莲和骆驼刺在形态上有何差异? 2.莲和骆驼刺在生长环境上有何差异? 各种生物在对环境的长期适应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效地吸收水分或防止体内水分丧失的特征。例如在荒漠地区的干河道或冲积谷中有些植物根系很深,能直接利用地下水。如骆驼刺等,是所谓“潜水植物”。有些植物形成窄叶或全部退化成针状、鳞片状以及在干季落叶,防止水分蒸腾。仙人掌类植物具有发达的贮水薄壁组织,可以在体内保持大量水分。 根据各种植物需水程度不同,可分为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等生态类型。前两类生长在水域环境中,普遍见于湖泊、沼泽、河流等;旱生植物生长在干燥的陆地上,主要分布于荒漠和草原地区;而一般常见的树木与农作物属中生植物。 1.比较莲和骆驼刺在形态上有何差异? 2.莲和骆驼刺在生长环境上有何差异?

动物对于旱环境适应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迁移是干旱地区许多鸟类和兽类或某些昆虫在水分缺乏、食物不足时回避不良环境的常见方式。 保持体内水分是另一种适应干旱的方式。骆驼的血液含有一种特别的蛋白质可以保持血液水分,同时它的肾脏还可以使尿浓缩,减少水分丧失,使骆驼可以适应十分干旱的环境。骆驼对脱水还有高度的耐受性,即使17天不喝水,身体脱水达体重的27%,仍能照常行走。

(四)空气与生物 空气对生物的影响包括空气的化学成分和空气运动对生物的影响。

空气中的氧是动植物呼吸作用所必需的物质。生物借助于吸收氧气分解有机化合物,取得所需要的热能。因此,除嫌气性微生物外,生物在缺氧情况下,正常的代谢作用受到破坏或可因窒息死亡。生活在水中的植物常以伸出地面的呼吸根或茎中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从空气或水中吸取氧气,加强对沼泽及水域环境的适应。 嫌气性微生物切片

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其浓度高低对光合作用强度产生明显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强光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浓度增加而增加;但当CO2浓度继续增加,便成为限制因素了。夏季,植物生长旺盛期,叶层周围出现CO2不足现象,必须由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获得补充。

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如硫化物、氟化物、氯化物、氮氧化物等,使大气造成污染。当其浓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就对生物有机体造成危害,使树木、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枯萎以至死亡或作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劣。 植物受大气污染危害程度不仅与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持续时间有关,而且随植物种类的不同而有区别。紫花苜蓿对SO2特别敏感而易受害;刺槐、侧柏、国槐则具有较强的抗污能力。氟化氢对唐菖蒲、杏、李、松的危害很大,而对紫花苜蓿、玫瑰、棉花、番茄的危害较小。 矮牵牛受二氧化硫污染后 ← 花仍然完好 ← 叶片受到伤害

有些植物还具有吸收大气中污染物的能力。如刺槐、银桦可吸收氯气,番茄、扁豆能吸收HF,可以减轻大气污染程度。 在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或工矿区,针对污染物的性质、含量,选植抗污性强的树木,成活率高,能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抗污性弱的种类,即对污染物敏感的植物,适当种植一些,可对大气污染起指示作用。

风是植物孢子、花粉、种子和果实传播的动力。地球上有10%的显花植物借风力授粉。风力可促使环境中氧、二氧化碳和水汽的均匀分布并加速其循环,形成有利于植物和动物正常生活的环境。大气中的污染物也往往由于风力的扩散作用降低对生物的危害程度。

风的有害影响主要是使植物变形,特别是在干风的作用下,植物体向风一侧蒸腾大量水分,使体内水分平衡受到破坏,叶片萎蔫,枝条枯死,形成不对称的“旗形树冠”,或使树干弯曲。这种现象在海滨、山区森林上限等地方比较常见。强风还引起树木的“风倒”和“风折”。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每年夏秋季节受强台风袭击的地方,经济植物香蕉、甘蔗、橡胶等受害严重,作物也常因刮风倒伏造成减产。

风对动物的直接作用主要是影响动物的行为活动。随风带来的气味常是许多嗅觉灵敏的哺乳动物寻找食物和回避敌害时定位的重要因素,所以食肉兽类在搜索捕获物时,通常是迎风行动。在海洋沿岸、岛屿和高山上风力强劲的地方,有翅昆虫很少,而无翅昆虫占绝大多数。这是风对动物的形态构造发生的影响。

(五)土壤与生物 自然界除了漂浮植物、附生植物和寄生植物外,绝大多数植物都是生长在土壤上。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地,它具有供给和调节植物生活中所需要的水分、养料、空气和温度等条件的能力。所以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植物有明显影响。

在土壤的机械组成方面 在土壤的机械组成方面,紧实的粘土不利于根系发育,多生长浅根性植物。沙土结构疏松,通气性良好,但保水能力差,发育深根系为主的植物。在基质流动性很大的沙地上,一般由于光照强烈、温度变化剧烈、干燥少雨、养分不足等条件限制,只有沙生植物才能够生存。沙生植物有一系列适应沙地环境的特征,如生长不定根、不定芽,或叶子退化,或根系周围有沙粒粘结成的“沙套”等。沙生植物是防风固沙的良好材料,我国西北地区已广泛地利用植物固沙,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土壤中必须有水分和空气的适当配合才能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土壤过分干燥,植物得不到充足的水分和无机养料,很快出现萎蔫或死亡。水分过多,空气流动不畅,氧气缺乏,或因CO2积累过多,阻碍种子发芽,影响根系呼吸与生长或发生腐烂,甚至窒息死亡。 土壤的酸碱度(pH)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对矿质盐类的吸收。根据植物对土壤pH值的适应范围不同,可将植物划分为酸性土植物(pH<6.5),如泥炭藓、油茶、橡胶等;中性土植物(pH6.5—7.5),如大多数栽培的粮食作物、蔬菜和许多落叶阔叶树木等;碱性土植物(pH>7.5),如荒漠与草原中许多植物。

土壤中易溶性盐类(NaCl、Na2SO4,NaHCO3和Na2CO3)含量过高时,形成盐渍化。溶液浓度高,造成生理性干旱,限制了一般植物的生长。只有盐生植物才能以很高的细胞渗透压、泌盐、茎叶肉质化等特征适应这类环境。如红树、盐角草、盐爪爪等。 土壤和其他陆地基质还影响动物的生存与特征。在岩石地面和坚硬而开阔的土地上生活的动物,如虎、羚羊、驼鸟等具有细长而健壮的足,足趾数目减少,奔跑能力强;在松软的沙地上生活的骆驼,足趾末端有跖状,胼胝增厚,防止蹄足陷入沙中。

土壤空气、水分、温度和化学性质都对动物的种类、数量和生活特性产生影响。例如,当土壤湿度、温度发生变化时,许多土栖无脊椎动物便在土壤内进行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迁移,以获得适宜的生活条件。含丰富腐殖质并呈弱碱性的草原黑钙土中,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比灰钙土和沙土中丰富得多。

(六)生物之间的关系 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生物单独地生存于非生物环境中,它总是程度不同地受到周围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影响。对某一特定的生物来说,周围这些对它产生影响的生物便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生态因素了。生物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有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还有有利的与不利的作用,等等。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六种形式。

1.竞争 对于食物、生存空间和其他条件具有相似要求的不同物种或同种的不同个体,为了生存相互间都力求抑制对方,从而给双方都带来不利影响。其结果,起初双方都受损伤,但最后是一方获胜而另一方被淘汰。竞争多发生在彼此共同需要的资源和空间有限而物种的个体密度过大的情况中。竞争可分为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鸟类为占据地盘,营巢繁殖,争夺掩蔽处,争吃同一种食物以及雄性个体间为求偶而常常发生同种不同个体间的种内竞争。草原上的蚱蜢、鼠类、羊和其他野生植食动物为饲草而竞争可视为种间竞争的关系。

2.寄生 一个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其组织中吸取营养,但并不经常导致寄主生物的死亡。例如菟丝子或列当常寄生在其他植物体上吸取所需要的水分和营养物质。产于我国西南山地的冬虫夏草,则是子囊菌纲的真菌寄生在鳞翅目蝙蝠蛾科的虫草蝠蛾幼虫体内的现象。

3.互助 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或种群中,彼此均受到利益,但是它们并不须互相依赖,可以单独生存。例如,单独活动的麝香牛很容易受到狼群的攻击,但成群的麝香牛跟狼群相遇时,所有的雄牛头朝外围成一圈,把雌牛和小牛围在圈内保护起来。这是种内互助现象。非洲稀树草原上,放牧动物群与野生植食动物群(羚羊、长颈鹿、狒狒等)常混生在一起,每一种动物都为该组合提供其独特的报警系统,然而其中的每一种动物都可脱离该组合而独立生存。这是种间互助现象。昆虫和鸟类采食植物的花蜜,又传播植物的孢子和花粉则是动物与植物间的互助。

http://www.syjy.com.cn/jxzyk/sck/czsw/czsw2.htm 上虞教育网 http://www.syjy.com.cn/jxzyk/sck/czsw/czsw2.htm 上虞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