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2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生物与气候 第四节 生物与地形 第五节 生物与土壤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生物与气候 第四节 生物与地形 第五节 生物与土壤 第六节 生物与水 第七节 生物之间

3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的概念(environment)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大环境直接影响着小环境, 对生物体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生物环境 大环境 宇宙环境(空间环境) 地球环境(地理环境) 地区环境 小环境 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4 生态因子及其分类 生态因子的概念 环境是由许多因子所组成的, 在环境因子中给予生物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生存条件的概念
在生态因子中, 决定生物生长, 发育和繁殖必不可少的外界因素, 称为生存条件. 没有这些条件, 生物就不能生活. 生境的概念 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了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落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成为生境.

5 生态因子分类 生态因子(两大类,六个基本类型) 非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 气候 土壤 地形 植物 动物 人为 光,温度,水分,风,气压和雷电
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生物 地形 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坡度,坡向 生物因子 植物 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 动物 摄食,传粉,践踏 人为 垦殖,放牧,采伐,环境污染

6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生态因子的作用 综合作用 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主导因子的作用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生态因子的作用 综合作用 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主导因子的作用 能引起生物全部生态关系发生变化的因子 使生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发生明显的变化的因子 阶段性作用 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缺一不可,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但局部是能补偿的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对生物起直接作用的因子 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

7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作用 环境 影响 生物 例如: 植物的长大。另一方面,又经过异化作用,把自身原来的部分物质氧化,分解,把代谢物排泄到外界环境中。

8 环境的限制与生物的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三种适应方式是相互联系的 1.行为上的适应:例如,植物的落叶;动物的冬眠,夏眠和迁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行为上的适应:例如,植物的落叶;动物的冬眠,夏眠和迁移. 2.形态上的适应:例如,风大可以使某些树木形成“旗形树木”,高山上由于风大,低温等使得许多植物形成矮小的垫状植物,此外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等. 3.生理机能上的适应: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但不容易被人察觉.例如,红树林生长在沿海含盐量高的土壤中,植物体内存在泌盐腺体,可以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        三种适应方式是相互联系的

9 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 趋同进化(趋同适应) 指生物亲缘关系较远,但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并产生了相似的外貌及其他特征. 进化的表象
趋异进化(趋异适应) 起源相同或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而产生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这些特征往往具有适应的性质. 进化的本质

10 第三节 生物与气候 一. 光照 气候对生物的影响极为深刻, 不仅直接限制生物的生活和分布, 而且也通过其他环境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影响.
第三节 生物与气候 气候对生物的影响极为深刻, 不仅直接限制生物的生活和分布, 而且也通过其他环境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影响. 气候因子中对生物影响最大的是: 光, 温度, 湿度, 降水和风等. 一. 光照 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 地球上生物所必需的全部能量, 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11 (一)光质 波长范围: 150-4000 nm 可见光 : 380-760 nm (红,橙,黄,绿,青,蓝,紫等7种颜色的光)
不可见光

12 (一)光质 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下进行的,但不同的光质对植物的影响却不同.
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的光和作用是在可见光区的大部分波段中进行的,即从380-710nm波长的辐射. 红光、橙光:被叶绿素吸收. 蓝紫光: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而绿光很少被利用,称为生理无效辐射. 实验研究表明:红光对糖的合成有利        蓝紫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13 (二)光强 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
植物必需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才能形成叶绿素,在黑暗条件下则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表现为: 植物呈淡黄色,茎细长、软弱,节间距离拉长,叶序小而不展开,植物长度延长而重量显著下降.

14 (二)光强 各种植物对光照强度适应程度的不同,可将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荫性植物三种生态类型.
阳性植物:凡是在强光环境中生长健壮,而在弱光条件下发育不良的植物. 要求:全日照,一般不存在光照过强的问题. 阳性植物一般枝叶稀疏,透光,多生长在矿野,路边.   蒲公英

15 (二)光强 阴性植物:指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比在强光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 表现:枝叶浓密,透光度小,多生长在密林下及潮湿背阴的地方.
如:人参,乔木中的铁杉,红豆杉     人参     红豆杉

16 (二)光强 耐荫性植物: 大多数植物在较强的阳光下发育良好,但也能忍受一定的荫蔽条件下的植物.这些植物既可在阳地生长,也能在阴地生长,只是耐荫程度不同. 银线草 如:林下党参,银线草,黄精,乔木中的云杉,金鸡纳树,肉桂等. 金鸡纳树

17 (三)光照持续时间 光周期现象:生物的活动性深受光照时间长短变化的制约. 光周期随季节和纬度的不同而变化.
根据植物对光照时间长短的不同,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

18 (三)光照持续时间 长日照植物: 每天的光照时数在14-17h以上才能形成花芽.但光照时间愈长,则开花愈早.因此人工延长光照时间,可促进这类植物开花.温带和寒温带地区的植物,多数是长日照植物. 凤仙花

19 (三)光照持续时间-长日照植物:  菠菜    甘蔗

20 (三)光照持续时间 短日照植物: 每天日照8 – 12h才能形成花芽.在一定范围内,暗期愈长,开花愈早.因此人工缩短光照可以促进植物开花,许多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在早春或秋季开花的植物大都属于此类.   菊花

21 (三)光照持续时间 蒲公英 黄瓜 番薯 中间性植物:这类植物对光照长短没有严格的要求,只要其他生态条件适宜,在不同长短的日照下都能开花.
常见的中间性植物: 蒲公英,番茄,黄瓜,番薯等. 蒲公英 黄瓜 番薯

22 什么是节律? 节律:动物的周期性变化. 根据关照时间的长短可将动物的节律分为昼夜节律,季节性节律等.
昼夜节律:大多数动物的活动都表现出每24小时循环一次的现象.

23 根据陆栖动物在24小时内活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昼行性,夜行性,晨昏性和全昼夜性等类型.
昼行性动物:白天活动,夜间休息.例如:大多数鸟类,灵长类和有蹄类,以及某些爬行类和昆虫等. 夜行性动物:夜间活动,白天休息,如许多哺乳类和鸟类,以及蟑螂,白蚁和蛾类等. 晨昏性动物: 黎明前和傍晚出来活动,如:蝙蝠,刺猬等. 全昼夜活动:全昼夜活动者与昼夜交替无多大关系.它们常常在饥饿时积极活动,吃饱以后休息,如:紫貂.田鼠,旅鼠和柞蚕等.

24 昼行性动物: 鹦鹉 灵长类 爬行类 昆虫

25 夜行性动物  哺乳类 鸟类 蟑螂

26 晨昏性动物:  吸血蝙蝠       刺猬

27 全昼夜活动     田鼠    紫貂

28 光的季节周期与动物的迁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二. 季节性规律 动物的季节性活动,受很多因素的控制,其中光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许多动物毛色的季节变化,很大程度是受光照所控制. 动物在一年中的生殖节律,是与各个季节的光照相联系的. 动物的休眠也受日照长短的影响. 光的季节周期与动物的迁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9 二. 季节性规律 (一)温度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在自然界,所有生物的生长,发育都离不开一定的温度条件.
二. 季节性规律 (一)温度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在自然界,所有生物的生长,发育都离不开一定的温度条件. 生物能够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称为有效温度范围,其下限为发育起点温度,也叫生物学零度,其上限为高温临界. 凡是超过有效温度范围的上限或下限,生物都不能生长,甚至出现死亡现象.

30 (一)温度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有效积温法则:温度与生物的发育关系中的最普遍规律. 法国学者(雷米尔)从变温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是指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31 有效积温法则公式 K = N(t-t0) K 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总热量) N 生物发育所需时间(天数) t 生物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 t0
生物生长发育最低临界温度

32 (二) 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1.生物的温度极限
所有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都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但各类植物和动物,所能忍受的高,低温的极限是不同的. 对于低温的忍受,不同的植物有着很大的温度变幅. 热带植物所能忍受的最低气温为5-10 °C;寒带植物为0 °C以下.

33 (二) 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研究表明:生长在寒带的植物比生长在热带的植物忍耐低温的能力强, 同样, 许多动物在其生活的温度范围内, 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远不如对低温的适应能力, 而水生动物又较陆生动物差. 根据生物对温度的忍受幅度, 将生物分为广温性生物和狭温性生物

34 (二) 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2.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 在形态, 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 在形态方面: 北极和高山植物芽和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 芽有芽鳞包被,植物器官表面有蜡层和密毛,植物矮小并常形成匍匐状, 垫状或莲座状等, 这种形态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温度, 可以减轻严寒的影响.

35 (二) 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动物对低温在形态上适应的例子很多. 例如: 同种恒温动物, 分布在较冷地区的比较暖地区的体型要大, 如: 棕熊, 野猪, 西伯利亚的要比西班牙的体型大一倍多。这就是贝格曼定律. 棕 熊 野 猪

36 (二) 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那么在较寒冷地区的哺乳动物,四肢,尾和耳廓明显趋于缩短, 这是阿仑定律,也是动物对寒冷的一种形态适应.
例如: 非洲热带的大耳狐, 温带的赤狐 大耳朵狐 赤狐

37 (二) 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动物, 其心脏的体积与重量均比温带地区的同种动物明显增大, 这种现象称为黑瑟定律.
3.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 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长期生活在高温地区的植物, 对高温产生了不同的生态适应. 例如植物体上密生绒毛, 鳞片或植物体呈白色, 这样可以过滤, 反射一部分光线, 降低植物的体温, 厚的木栓层能隔绝热传导; 叶面与光线平行排列可以减少光的吸收面积

38 (二) 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增强抗高温的内在因素, 则表现在细胞内增加糖分或盐分的浓度,减少细胞含水量, 以防止原生质的凝固.
此外,不少植物尚有很强的蒸腾作用通过蒸腾作用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之免受过热的伤害。 动物对高温的适应与植物不同,当环境条件改变,不适合其生存的时候,许多动物则会本能地采取各种措施,比如迁移,休眠和其他一些适应方式。

39 (二) 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把所有动物分为三类: 恒温动物,变温动物和异温动物
有些动物遇到环境温度变得太高而无法忍受时,就开始断距离的移动,例如:沙漠中的动物,为了避免炎热而从阳光爆晒处迁往有遮蔽的阴凉地方,或者钻入沙中。 把所有动物分为三类: 恒温动物,变温动物和异温动物

40 (二) 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恒温动物(常温动物):
新陈代谢水平高而稳定, 并具有各种体温调节机制, 使体温不随环境温度而改变.例如: 鸟类和哺乳类, 特别是灵长类和有蹄类以及肉食性的哺乳动物. 变温动物: 新陈代谢水平低, 体温不定并无体温调节机制. 其体温与外界环境温度差别很小, 并随外界环境温度而变化, 大多数动物类群属变温动物.例如: 所有的无脊椎动物, 多数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 鱼类, 两栖类和爬行类)

41 (二) 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异温动物: 这类动物活动时体温升高而且比较稳定, 不活动或休眠时体温下降. 属于这类动物的有单孔类, 一部分有袋类及胎生哺乳类中的休眠性种类. 例如: 黄鼠, 跳鼠, 刺猬, 蝙蝠, 獾, 熊等.

42 第四节 生物与地形 地形因子对生物起间接作用.
地形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海陆分布, 海拔高度, 坡向, 坡度大小等不同, 而使得气候, 土壤等条件发生改变, 通过这些变化, 间接地影响生物. 大地形 不同地形, 生物群表现出很大差异 地形 中地形 小地形

43 第四节 生物与地形 大地形可以改变大的气候条件, 因而影响到全球性基本生物群的组成与分布. 区域分水岭对其两侧生物群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
当山体的海拔高度达到一定限度, 生物群会产生明显的垂直带性变化, 在同一山体上, 四个或五个生物群可以同时并存, 这些生物群与平地带状分布的生物群类型基本一致.

44 第四节 生物与地形 在气候条件较优越的山区, 物种一般随山体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不同的地貌部位也影响到生物群的组成与分布. 在正常立地(标准)位置, 水热组合条件及土壤发育与地带环境一致, 常形成与地带性条件一致的生物群. 另外, 不同的地貌地位还控制着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状况, 从而影响到生物群的分布.

45 第四节 生物与地形 微地形对土壤动物的影响较大. 此外, 由于某些动物的活动, 也能建成特殊的地形.
坡向对生物群分布的影响十分显著, 南坡与北坡在辐射, 湿度与温度上均有明显的差异, 南坡辐射总量, 温度均高于北坡, 亦高于同纬度平地, 但湿度明显低于北坡.

46 第五节 生物与土壤 一. 土壤的机械组成对生物的影响
第五节 生物与土壤 一. 土壤的机械组成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的质地), 直接影响土壤的水分, 温度, 空气和养分状况, 因而间接地影响动, 植物的生活. 黏土 根据土壤的机械组成 壤土 沙土

47 一. 土壤的机械组成对生物的影响 黏土: 矿物质粒径小, 土壤结构紧密, 黏重, 不易通气和透水. 土壤里氧气缺乏, 植物根系不易向下生长.
因此, 黏土只适合浅根植物生长. 壤土(质地最好): 多具团粒结构, 既能通气又能涵养水分. 壤土是肥力较高的土壤, 适合绝大多数植物生存.

48 一. 土壤的机械组成对生物的影响 沙土: 矿物质粒径较大, 土壤结构疏松, 空气通气良好, 但保水能力差. 这类土壤多生长深根系植物.

49 二. 土壤水分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中的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
土壤水分, 无论在空间上或时间上都经常发生变化, 而栖息在土壤中的动物, 对于土壤水分具有各种不同的要求和忍受范围. 土壤水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壤动物的生态分布

50 三. 土壤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气候条件 土壤本身的特点 土壤温度取决于
通常认为土壤温度的变化是和缓的, 因而栖息在土壤中的动物, 对高, 低温的忍耐是比较弱的.

51 三. 土壤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动物对高温的忍耐力较弱, 尤其当土壤干燥时, 高温可以带来致命的危险.
一些小型的土壤动物, 在土壤中移动的距离是有限的, 所以一般都具有适应高, 低温的特殊本领. 一些大型和中型土壤动物都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 因而遇到低温的变化, 通常采取上下移动的方式, 主动寻求适于生存的环境. 因为土层愈向下层受大气温度的影响愈小.

52 四. 土壤酸碱度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酸碱度(PH): 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动物的活动
通过影响矿质盐类的溶解度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性等, 间接地影响植物的营养和土壤动物的分布. 影响微生物的活动. 影响土壤动物的分布.

53 四. 土壤酸碱度对生物的影响 根据各种植物对土壤 PH 值的适应范围, 可将植物分为, 酸性土植物, 碱性土植物, 中性土植物.
越橘 泥炭藓

54 四. 土壤酸碱度对生物的影响 2. 碱性土植物: PH>7.5, 例如, 大多数草原和荒漠植物等.
美国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市郊外的荒漠植物园里的仙人掌

55 四. 土壤酸碱度对生物的影响 3. 中性土植物: PH , 6.5 - 7.5
例如: 红三叶草, 猫尾草以及阔叶林中的许多植物和大多数栽培植物等. 红三叶草 猫尾草

56 第六节 生物与水 一. 水对生物的意义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体都含有 60%-80%的水分, 有的可达90%以上; 动物含水量一般在75%以上) 水是一种溶剂, 生物体内一切生物化学过程必须在水中进行. 植物营养物质的吸收, 运输, 光合, 呼吸作用的进行和细胞内一系列的生化过程都必须有水参加. 水是动, 植物生活所必需的无机盐的载体. 水生生物的整个生命过程大都在水中进行, 因此水体的理化性质对水生生物具有重要的影响.

57 二. 水对陆生生物的影响 水对陆生生物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植物方面.
陆生植物与水分的关系极其密切, 其形态结构,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生物量等, 都深受水分条件和体内水分状况的强烈影响.

58 三. 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水是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因而水体的性质和特点直接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活和分布. (一) 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 植物体或多或少沉没于水中的植物. 根据沉没在水中的程度, 将水生植物分成三类, 沉水植物, 浮水植物, 挺水植物

59 三. 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沉水植物: 植物体完全沉没在水中, 有些仅在花期把花伸出水面. 例如: 眼子菜, 苦草, 狐尾藻, 金鱼藻等.

60 三. 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浮水植物: 植物体浮在水面上. 其中有一些根着生在水低泥土中, 例如, 萍蓬草; 有一些则完全漂浮, 例如, 浮萍, 满江红. 浮 萍 萍蓬草 满江红

61 三. 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挺水植物: 植物体下部沉没于水中, 上部露在水面上. 例如, 香蒲, 芦苇, 睡莲 香蒲 睡莲

62 三. 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二) 水生动物 一切水生动物, 它们的整个生命过程都在水中进行, 因而水的理化性质对水生动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溶解于水中的气体对水生动物有影响; 2. 溶解盐类对水生动物有影响; 3. 水流对水生动物的作用.

63 第七节 生物之间 生物之间的联系,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种内个体之间的关系 (2) 种间关系

64 一. 食物对生物的意义 (一) 动物食性的类型和食性特化的意义 1. 食性的类型 按食物的性质分:
一. 食物对生物的意义 (一) 动物食性的类型和食性特化的意义 1. 食性的类型 按食物的性质分: ① 植食性动物, 主要取食活的植物, 包括取食植物的叶子, 种子和果实, 吸取植物蜜汁及取食真菌的动物. 例如, 马, 牛, 羊等.

65 ② 肉食性动物, 主要是指取食其他动物的动物. 例如: 虎, 狮, 狼, 狐及某些鸟类. 东北虎 东北狼

66 ③ 腐食性动物, 主要是指取食腐败的动植物残体的动物.
例如: 秃鹫, 土壤中的蚯蚓等. 秃鹫 蚯蚓

67 ④ 寄生性动物, 主要以寄主身体的物质为食物的动物.
例如, 臭虫, 血吸虫, 绦虫等. 纽约 绝迹几十年臭虫又肆虐 曼氏血吸虫雌雄成虫合抱

68 ⑤ 杂食性动物: 它们既食植物又食动物性实物.
例如: 乌鸦, 熊, 褐家鼠等. 乌鸦

69 (2) 按食物种类多寡划分 ① 单食性动物, 完全以一种植物或动物为食, 主要是无脊椎动物, 特别是昆虫较常见.
② 寡食性动物, 以少数种类的植物或动物为食物, 在动物界中寡食性比单食性常见, 在无脊椎和脊椎动物中都可见到. 例如: 甘蓝蚜, 菜粉蝶以十字花科植物为食. 甘蓝蚜 (菜蚜) 菜粉蝶

70 ③ 广食性动物: 以多种植物或动物为食物. 这类动物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 种类最多的一类, 主要分布在温带和寒温带地区. 例如: 玉米螟以160多种植物为食. 玉米螟(ming)

71 2. 食性特化极其生物学意义 动物食性的特化, 向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 向寡食性和单食性方面发展; 二是, 向广食性方面发展.
这两种食性特化类型都是有机体对其生活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72 在食性特化的形成过程中, 只有在自然界中某类食物贮藏很丰富而且很稳定时, 才能形成寡食性和单食性动物;
而广食性动物则是在自然界中某类食物比较贫乏和不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 同时, 动物对食物的利用与获得的可能性, 又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如湿度, 温度, 竞争者和敌害的活动等. 因此, 所有这些在食性特化形成中都具有意义.

73 食性的差别还体现在种间关系上, 特别是对食物的竞争.
动物在发展过程中, 因食物而发生的种间竞争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解决; 一是通过分布区的分离使每个种都有自己的取食区域; 二是通过食性特化, 每种动物取食不同种的食物. 因此, 种间的竞争关系也是决定食性特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74 二. 植物在动物生活中的意义 植物是动物的直接或间接食物; 2.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隐蔽所;

75 三. 动物在植物生活中的意义 动物协助植物授粉; 动物传播种子和果实; 动物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 动物影响植物群落的成分和存在状态

76 四. 生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生态类型. (一). 寄生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 一方得利而另一方受害的关系. 得利的一方为寄生者, 受害的一方为宿主. 寄生者以宿主的体液, 组织或消化好的食物为食, 并且利用宿主来取得营养或者把宿主作为自己的栖息地.

77 四. 生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一). 寄生 寄生通常分为: 外寄生, 内寄生, 巢寄生
1.外寄生: 在植物中常见的有 大花草, 菟丝子, 无根藤 在动物中包括以宿主体表的毛发, 羽毛, 皮屑为食物者, 2. 内寄生:细菌、绦虫和血吸虫等、睡病原虫等.

78 四. 生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一). 寄生 3. 巢寄生:某些鸟类所特有的寄生现象.
其中以杜鹃最为典型, 杜鹃自己不孵卵, 而把卵产在其他鸟的巢里, 让别的鸟为它孵卵和育雏. 动物的本能 刚孵出的杜鹃鸟将巢中的其他蛋驱除

79 四. 生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二) 共生 凡是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并产生一定联系的, 都可以称为共生.
偏利共生(共栖): 指生物一方有利, 而对另一方并不产生有害影响的关系. 原始合作: 指对共生的双方都有利, 但并非不能分开. 最典型的例子: 海葵和寄居蟹的以互利相联合. 互利共生: 指对共生双方都有利, 并发展成彼此间完全相互 依赖, 这种关系是必然的.

80 四. 生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三) 附生 附生:是一种生物附着在另一种生物体上, 相互之间并无营养关系. (四) 绞杀
绞杀现象存在于植物界, 指的是一种植物将另一种植物绞杀致死.

81 四. 生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五) 群栖 许多植物, 许多动物或许多动物与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叫群栖. (六) 竞争
竞争是指生活在某一地区的同种或异种生物, 为了争取有限的生存空间, 光线, 水分和其他营养条件等而产生的对抗性的相互作用. 这种竞争可以是种内的, 也可以是种间的.

82 思考题 1、什么是环境?生态因子如何划分? 2、生态因子的基本特征? 3、举例说明种内竞争与种间竞争有何区别?
4、举例说明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有何区别?


Download ppt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