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目的: (1)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民主法 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 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探讨 如何构建和谐宿舍。 (2)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探讨如何为自己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教学重点: (1)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 (2)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教学难点: (1)如何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讲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复习旧课 引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复习旧课 引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加上“社会”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贡献、丰富和发展。 胡锦涛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和谐社会 什么是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它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是什么?怎样建设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讨论一:拉美现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拉美经济的“起飞”时期,当时许多国家全面地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向进口替代工业化为主,重点和优先发展以制成品加工为中心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年均增长8%以上,国民经济年均增长6.5%。
除了个别国家,巴西等拉美主要国家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左右。然而在这个关键时期,一些拉美国家的收入分配差距两极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整个社会消费也出现了畸形现象。这就出现怪现象,一边是现代化,一边却产生了那么多穷人,两极分化严重;有增长、无发展,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的成果。最惨的是农民,政府为推动经济快速“起飞”,普遍实施了推进城市化战略。当大量“无土地、无保障、无固定岗位、无一技之长”的农民成为新市民后,问题由此而生。
其结果是,社会两极分化更为严重,社会阶层矛盾日益激化,社会治安严重混乱,最终导致社会失控,国家陷入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拉美陷阱”。
问题: 为何会出现“拉美陷阱”? 对我国现阶段社会有何借鉴?
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进步,社会总体和谐。但是,也存在不和谐的现象和问题:
一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城乡之比为1:3.31。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8%。 几十年来,城乡差别驱使无数的农村人在做着进城梦,有的人圆了,有的人的梦破灭了。 2006年广东全省生产总值35696亿元,贵州全省生产总值为3350亿元。广东是贵州的11.5倍。 2006年广东财税生成量6993亿元,占全国的百分十一,是贵州的13.5倍。
二是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 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 2006年,收入12万以上的高收入人群申报纳税,有163万人主动申报。从地区看,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申报人数占总申报人数的八成以上。2009年,广东年收入12万以上37万人申报纳税,广东大多数集中在广州、深圳。
三是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治还不健全; 四是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 五是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买官卖官 六是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专题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跨上一个重要台阶。
国际经验表明,走出低收入国家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时期,即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可能出现两种前途: 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因为经济社会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显露出来,如果处理不当,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再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专题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
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 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个层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即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第二个层面是社会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三个层面是人自身的和谐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调调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必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思想文化领域
(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专题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一)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的理想社会方案 。
(一)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 。
(一)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一)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
(一)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 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一)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2.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论述 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 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 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 傅立叶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想 (一)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构建美好社会主义社会的探索和实践 (二)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构建美好社会主义社会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56—457页
2.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邓小平同志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也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是我党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4 .十六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全面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理论。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更加全面地阐述,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
讨论:联系实际,谈谈构建和谐校园的特征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 从“三个文明(?)”到“四位一体”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 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 《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 。
专题四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4、必须坚持民主法制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 全社会共同建设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三、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第二、优化教育结构 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中职特定专业资助政策出台 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学年1500元 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学年1500元 从今年起,就读职业学校特定的7种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将获得生活费资助。据来自市教育局的消息,我区近日出台的《中等职业教育特定专业学生第三年生活费资助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特定专业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学年1500元。 目前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是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三年级学生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获得一定报酬,不在资助的范围内。 据了解,特定专业资助对象是职教攻坚期间,在原国家助学基金覆盖范围的基础上,从2008年秋季学期起,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农业、林业、水产、地质、矿产、卫生和演艺等专业的学生进行第三学年生活费资助。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学年1500元,所需经费主要由自治区承担。2006级以后新增的特定专业人员第三学年生活费所需的补助经费,由同级财政和学校共同承担。 《桂林晚报》2008年12月2日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新带动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第二、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核心劳动关系。
(三)深化分配领域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合理地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第一、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课后思考题 1、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2、如何构建和谐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