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因此具有自身的规律性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A.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B.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以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为前提,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C.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中国古代有“民以食为天”、“民为邦本”、 “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等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在历史观上并 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 立,而是唯心史观长期处于统治地位。 中国古代有“民以食为天”、“民为邦本”、 “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等思想。 “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则 覆舟。” 荀子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生产方式 (2)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社会性质 经济生活 生产方式 政治生活 社会结构 社会面貌 精神生活
(2)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最后,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c.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即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1)社会意识可以超前(预见)或落后于社会存在。 (2)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意识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马克思 赫拉克利特 黑格尔 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大小,与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相联系。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则起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大小,与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相联系。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的意义 ●理论意义: (1)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解决了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 基础,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2)依据这一原理,通过两个“划分”和两个 “归结”,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决定了社会思想的多样化。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理解我国当今社会思想多样化。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决定了社会思想的多样化。 树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 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3)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构成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动态过程: 生 产 科学管理:人与物如何有效结合并发挥作用 劳动者(首要的主导因素) 劳动资料(客观尺度) 劳动对象(自然物与人工物) 生产力构成 实体性 要素 科学技术(渗透性、智能性因素) 科学管理(运筹性、整合性因素) 非实体 要素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动态过程: 知识形态生产力 精神生产力 潜在生产力 生 产 物质生产力 现实生产力 科学管理:人与物如何有效结合并发挥作用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 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 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 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 关系。
(3)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a.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b.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对生产资料所 有制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及其意义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图示): 决定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反作用于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原始工具 原始公有制 青铜器 奴隶制生产关系 铁器 封建制生产关系 机器大工业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问题思考: 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能否都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 问题思考: 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能否都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及其意义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及其意义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矛盾运动过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基本相适合——基本不相适合——基本相适合…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 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 A.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B.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否得当,对于基本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往往起着极为重大的作用。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等两部分组成。 (3)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4)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国体与政体 (1)国体 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2)政体 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3)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 决定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反作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 A.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B.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B.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的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其矛盾运动是复杂的: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 基本相适合——基本不相适合——基本相适合… 其矛盾运动是复杂的: 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其二,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旧上层建筑 旧经济基础 占统治地位 经济基础 新上层建筑 新经济基础 其三,一种社会形态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 上升时期时,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 没落时期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 求则是不适应的。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1、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2、社会形态的结构: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因此,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共产 主义 社会 资本 主义 社会 封建 制 社会 奴隶 制 社会 原始 社会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 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共产 主义 社会 资本 主义 社会 封建 制 社会 奴隶 制 社会 原始 社会 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统一性: 2、多样性: 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2、多样性: A.具体国家或民族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具有各自的特殊性。 B.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必然性: 主要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2、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 1、前进性和渐进性: 主要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2、曲折性和跨越性: 新制度代替旧制度往往不是从旧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的地方突破,这既体现了曲折性,又为跨越性创造了条件。 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过程是曲折复杂的。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7页)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它们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见下图)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社 会 基 本 结 构 图 示* 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结构 经济结构 广义指生产方式 狭义指经济关系 社会意识形态 观念结构 政治结构 经济结构 广义指生产方式 狭义指经济关系 社会意识形态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 *社 会 基 本 结 构 图 示*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表现在: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 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 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1、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陈胜、吴广起义 黄巢起义 太平天国革命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 直接动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 直接动力 1、原因: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因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 2、表现: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3、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1、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2、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社会革命的实质: 2、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标志:国家政权易手] 2、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法国大革命 辛亥革命 开国大典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1、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3、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马克思主义不否认改良作为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所起的作用,但反对改良主义。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的内涵: 2、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表现: 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2、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表现: 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社会主义改革 邓小平认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改革的社会。 邓小平认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992年,邓小平南巡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故事 ●辉煌的历史——中国改革第一村 ●不尽人意的现状—— “一年跨出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 1978年秋天,小岗人用18个鲜红的手印搞起了 “大包干”,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不尽人意的现状—— “一年跨出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 ●深化改革,实施新的发展战略: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设施建设,发 展旅游业,跳出小岗求发展,着力办工业园等。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 ◆科学活动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精神性活动 科学和技术是辨证统一的整体 ◆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 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技术活动主要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强大杠杆 四 信 息 技 术 革 命 三 二 原子 能、 计算 机和 空间 技术 革命 电 力 技 术 革 命 一 四次科学 技术革命 蒸 汽 机 技 术 革 命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强大杠杆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1)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2)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3)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 结构。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 维工具,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作用 ●蒸汽时代:加数效应 ●电气化时代:乘数效应 ●信息化时代:幂数效应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技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技 ●信息化时代:幂数效应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科技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1、科学技术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2、由于应用不当等原因,科学技术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返回
此外,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环境问题 此外,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科学技术的作用 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 球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等,都是 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应回 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去。 科学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 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 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甚 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 矛盾。
科学技术的作用 △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 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 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 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 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 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 能用来杀人。 爱因斯坦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1、唯心史观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被称为英雄史观。 A.认识根源: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夸大英雄 人物作用 B.社会历史根源: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广大 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应有承认 C.阶级根源: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 级利益,用英雄史观为自己服务 英雄 史观 产生 的 根源
英 雄 史 观 面 面 观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英雄之能事在造时势而已”,“世界何者?豪杰而已矣,舍豪杰则无世界”。 梁启超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胡适
英 雄 史 观 面 面 观 黑格尔认为,历史决定于 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 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 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 “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 宰全世界”。 黑格尔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 的对立 2、唯物史观主张群众史观 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 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1、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也是理解社会历史创造过程和历史创造者的关键。 3、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有本质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有本质区别。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 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 中的决定作用 ●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从量上说,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人 民 群 众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 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经济条件(具有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政治条件(具有直接的影响) ◎精神文化条件(是制约其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
(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 众 路 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个 人 普通个人 杰出人物 反面人物 历史人物 丙 负方向 正方向 乙 甲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起着特殊的作用 1、历史事件的当事者; 2、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 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3、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历史人物的作用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制约, 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 的历史作用 (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 的历史作用 时势造英雄,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 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历史人物因其个人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 影响,但是这些作用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偶 然性现象,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 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 群众的意愿。
(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历史背景出发, 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 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 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 考察和评价。
问题辨析: “共创论”(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是否正确? 能否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 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各自体现什么历史观?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论联合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