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 寒.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因 上胃肠道疾病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全身性疾病.
第十四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生命体征: Vital signs 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总称。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 一 ) 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曹 颖. 第十四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The vital signs( 生命体征 )are body temperature, pulse, respiration and blood pressure.
泌尿道感染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 一般知识 一般知识 什么是泌尿道感染? 什么是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的分类 泌尿道感染的分类 分类 1 肾盂肾炎( pyelonephritis) 分类 1 肾盂肾炎( pyelonephritis) 膀胱炎( cystitis)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appendicitis 护理学院 沈燕. 教学目标 了解阑尾的解剖生理概要、急性阑尾炎的病因、 病理 了解其他类型阑尾炎的临床特点及处理原则 熟悉急性阑尾炎的处理原则 掌握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护理要点.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一 病因 1 阑尾管腔阻塞 2 细菌入侵 3 其它 二 病理类型 1 、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2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3 、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4 、 阑尾周围脓肿.
PS: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 MALT )
张佳 第二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 AURI.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段冠清 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 甲肝病毒( HAV ) 基因结构: 基因结构: 5’- 非编码区5’- 非编码区 编码区 编码区 3’- 非编码区3’- 非编码区  HAV 疫苗研究近况.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1. 1、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 组以交流语言障碍 和 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 障碍性疾病。包括: 儿童孤独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 未分类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雷特综合征 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细菌性痢疾 中山大学医学院 传染病学教研室 邓子德. 概 述 – 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 临床特征为腹痛、腹泻、里急后 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 全身毒血症。 – 为我国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传染病 预防的基本措施.
肠道细菌.
疑难病例讨论(发热待查) 侯睿宏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霍乱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 赵志新.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病例讨论二 第一组.
急性肾小球肾炎 昆明医学院第 一附属医 院 儿 科 教研室.
病例二 杨X,男,21岁,某酒店餐饮部主任,因高热,食欲不振,腹部不适,乏力一周入院。
病例2 四班第二组.
荨 麻 疹.
传染病学总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 谢冬英 2008年03月.
伤寒及副伤寒 typhoid fever paratyphoid fever
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感染病学教研室 袁 喆
( typhoid and paratyphoid fever )
案例分析 患者因“发热7天”于2005年6月30日入院。 患者于2005年6月23日开始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为持续性发热,无胃寒,曾在诊所按“感冒”用头孢氨苄诊疗2天,症状未见好转,体温高至40℃,来我院就诊收入院诊疗。 体格检查:T39.4℃,P78次/分,R20次/分,BP90/60mmHg,神志清楚,表情淡漠,皮肤巩膜无黄染,腹部可见2个淡红色斑疹,直径约3mm,压之褪色,无瘙痒。心肺未发现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1cm,质软,边钝,有轻压痛,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扣击痛,腹水征阴性
组员:鞠旭东、张欣、 李玉蒙、范书怀、王孜飚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白血病的概述与分型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王宇.
急性扁桃体炎 Acute tonsillitis.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西医内科学教研室.
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厚厚的气体包围坚实的土地,养育保护着地球上的生命。这厚厚的气体人们通常称为大气层。
肠道杆菌讨论病例 第一组.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伤 寒 (typhoid ferer) 目的要求: 了解肠伤寒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掌握伤寒的基本病理变化、肠道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肺结核.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第八章 肠道杆菌.
医学微生物学 实验四.
第五节 细菌感染 一、 伤 寒 typhoid fever
伤 寒 typhoid fever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感染科.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病例二讨论 第二组.
第十四章 动物源性细菌 (zoonotic bacteria) 或人兽(畜)共患病 引起这类疾病的细菌称:动物源性细菌 人兽(畜)共患病原菌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病例讨论2.
病例讨论二.
糖尿病流行病学.
恙虫病 中山三院 高志良.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胆 道 疾 病 肝胆 外科 张炳远 主任医师.
第31章 其他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gilloma Virus.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问题: 中医伤寒与西医的伤寒有何区别? 伤寒的病因是什么? 伤寒的病变部位是什么 伤寒的危害是什么? 伤寒的诊断方法是什么?
疟疾基础知识 中国援加纳医疗队.
1 山西省远程视频会诊项目 病例与问题 兴县人民医院.
肺癌、肾癌双原发 患者某某,男性,71岁。 诊断:右肺下叶肺癌,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肺内转移,双侧胸腔积液,左肾癌术后。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囊虫病 Cysticercosis.
临床表现 潜伏期 HA 30天(15—45) HB 70天(30—180) HC 40天(15—150) HE 40天(10—70)
SARS冠状病毒(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MTOR典型案例征集大赛 标题: 医院: 科室: 姓名: 邮箱: 2015 年 月 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伤 寒

学习要点 掌握伤寒流行特点、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熟悉伤寒的并发症及鉴别诊断。 了解伤寒的病原学及预防。

案例 患者,男,36岁。因“发热7天”于2012年6月30日入院。 患者于2012年6月23日开始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为持续性发热,无胃寒,曾在诊所按“感冒”用头孢氨苄诊疗2天,症状未见好转,体温高至40℃,来我院就诊收入院诊疗。 体格检查:T39.4℃,P78次/分,R20次/分,BP90/60mmHg,神志清楚,表情淡漠,皮肤巩膜无黄染,腹部可见2个淡红色斑疹,直径约3mm,压之褪色,无瘙痒。心肺未发现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1cm,质软,边钝,有轻压痛,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扣击痛,腹水征阴性,肠鸣音正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6.9×109/L,N0.658,L0.242,嗜酸性细胞计数为0.005×109/L;肝功能:ALT 206IU/L,AST 113IU/L。乙肝病毒标志物阴性。

问题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该患者确定诊断需哪些辅助检查? 该患者可能会发生哪些主要并发症?

概述 伤寒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主要病变部位 回肠末段集合和孤立淋巴结 主要病理变化 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 伤寒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主要病变部位 回肠末段集合和孤立淋巴结 主要病理变化 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 临床特征 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 肿大、特殊的中毒症状、粒细胞减少。 主要并发症 肠出血 肠穿孔

病原学 伤寒杆菌 .外界抵抗力较强: 鞭毛抗原(H) 耐寒冷:水、食物中存活2~3w、粪便中1~2M、牛奶中可生长繁殖;-20℃长期保存。 沙门氏菌属D群 G-短杆状,2~3 μm ×0.6~1μm 有鞭毛、无荚膜、不形成芽孢 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 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主要致病因素为内毒素 .外界抵抗力较强: 耐寒冷:水、食物中存活2~3w、粪便中1~2M、牛奶中可生长繁殖;-20℃长期保存。 对光、热、干燥、一般消毒剂敏感:日照数小时、60℃15`或100℃立即死亡。饮水余氯0.2~0.4mg/L迅速死亡。 鞭毛抗原(H) 菌体抗原(O) 表面抗原(Vi) 伤寒杆菌 Salmonella typhi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流行病学 普遍易感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病人(全程均有、2-3周最强) 带菌者:潜伏期、恢复期、 慢性带菌者(排菌>3个月 、数年或终生)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粪-口途径(主要) 尿-口途径(罕见) 水和食物污染--暴发流行 日常接触—散发流行 普遍易感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终年均有,夏秋季多见 遍布于全世界,以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多见 儿童及青壮年多见

发病机制 潜伏期 临床症状 伤寒杆菌 胃 血循环 血循环 H+ 肠道淋巴组织 肠系膜淋巴结 OH- 小肠 大部分被消灭 由粪便排出 原发性菌血症 小肠 胃 肝脾胆囊骨髓肾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组织吞噬繁殖 口 小部分 肠黏膜 胸导管 血循环 血循环 第二次菌血症 (第1-2周) H+ 髓样肿胀 大部分被消灭 内毒素及内源性致热原 (IL-1、TNF等) 随胆汁排泄 (第2-3周) 由粪便排出 临床症状 使已致敏的肠道淋巴组织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 溃疡 由尿液排出

病理解剖 病理过程 髓样肿胀期 坏死期 溃疡期 愈合期 基本病理特征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 以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最明显。 病理过程 髓样肿胀期 坏死期 溃疡期 愈合期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初期 极期 缓解期 恢复期 轻型 典型(普通型) 迁延型 逍遥型 暴发型 潜伏期 3~60d 一般10~14d。 临床分型 轻型 典型(普通型) 迁延型 逍遥型 暴发型 临床分期 初期 极期 缓解期 恢复期 并发症 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溶血尿毒综合征等

临床表现 一 初期:病程第1周。起病缓慢,首发症状为发热,呈梯形上升。 二 极期:病程第2-3周 三 缓解期:病程第3-4周 典型病例临床分期: 一 初期:病程第1周。起病缓慢,首发症状为发热,呈梯形上升。 二 极期:病程第2-3周 三 缓解期:病程第3-4周 四 恢复期:病程第5周 持续高热 消化道症状 神经系统特殊中毒症状 相对缓脉 玫瑰疹 肝脾肿大

玫 瑰 疹

临床表现 轻型 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1~2周恢复; 症状不典型,易于误诊、漏诊。 病初应用过有效抗生素; 年幼儿童稍多见。 见于病前曾作伤寒菌苗注射; 病初应用过有效抗生素; 年幼儿童稍多见。 临床表现 轻型

暴发型 临床表现 起病急; 毒血症状重:高热或体温不升。 并发症多而重:中毒性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 皮疹显著 病死率高 心肌炎、 DIC; 皮疹显著 病死率高 暴发型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逍遥型 迁延型 毒血症状轻,常以肠出血、肠穿孔为首发症状就诊 病程迁延5周~数月,呈驰张热和间歇热,肝脾肿大显著。 多见于患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

年龄越小越不典型;年长儿病情轻、病程短; 小儿伤寒 急性起病,弛张热多见;婴幼儿惊厥、脉速; 胃肠道症状突出;婴幼儿呕吐、腹泻; 肝脾肿大明显;玫瑰疹和相对缓脉少见; 容易并发支气管肺炎;肠穿孔、肠出血少见;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少、甚或增多;肥达反应多阴性。 病情轻、病程短、病死率低。 临床表现 小儿伤寒

老年伤寒 体温多不高,热程较长,热型不规则; 临床表现 症状多不典型;虚弱现象明显; 胃肠功能紊乱突出; 易并发支气管炎和心功能不全; 恢复慢、病情迁延; 病死率高。 临床表现 老年伤寒

复发:热退后1~3周,体温再度升高,血培养阳性,称为复发;与疗程不足、抵抗力低下、网状内皮系统的病菌大量繁殖、再次侵入血流有关。 再燃:病后1~3周体温开始下降尚未正常,再度升高,持续5~7天,血培养阳性,机制与复发相似。 临床表现 复发与再燃

临床表现 并 发 症 肠出血:为常见并发症,多见于第2-3周(2%~8%) 肠穿孔:为最严重并发症,第2~4W多见(3%~4%) 中毒性肝炎:第1~3周 中毒性心肌炎:第2~3周 支气管炎及肺炎:多为继发感染 溶血尿毒综合征:第1~3周。贫血、黄疸、肾衰。 其他:中毒性脑病、急性胆囊炎、骨髓炎、肾盂 肾炎、血栓性静脉炎等。 并 发 症 临床表现

轻症化、不典型化 临床表现 近年来伤寒的临床变异特点 起病较急者多 缓慢起病者少 肝肿大者多 脾肿大者少 弛张热、不规则热者多 稽留热者少 起病较急者多 缓慢起病者少 肝肿大者多 脾肿大者少 弛张热、不规则热者多 稽留热者少 消化、神经症状多 相对缓脉、玫瑰疹少 并发症多 伤寒面容者少 肥达反应假阳性、假阴性多 细菌培养阳性率少 耐药、多重耐药者多 WBC、 EC下降少 临床表现 近年来伤寒的临床变异特点 轻症化、不典型化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数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或消失, EC(嗜酸球计数) 0—2% EC (对诊断及估计病情 发展有一定意义)

(二)伤寒杆菌培养: *1、血培养:病程第1—2周阳性 率最高80—90% *2、骨髓培养:较血培养阳性率 高,达90% 3、粪便培养:第3—4周阳性率 最高达80% 4、尿培养:3—4周达25%(+) 5、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培养: 6、玫瑰疹刮取物培养:

(三)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反应 病后1周 左右出现抗体,3—4 周阳性率70% 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不是 确诊依据 1、有诊断意义的效价: O凝集价在1:80或以上 H凝集价在1:160或以上

在O抗体升高的同时,视H、A、B 哪一种抗体效价增高就是该种疾患。 3、只有O抗体升高而H抗体不高: 可能是感染早期 2、区别伤寒或副伤寒甲、乙: 在O抗体升高的同时,视H、A、B 哪一种抗体效价增高就是该种疾患。 3、只有O抗体升高而H抗体不高: 可能是感染早期 4、只有H抗体升高而O抗体不高: 可能不久前患过伤寒或作伤寒菌苗 预防接种;其他发热性疾患所致的 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早期使用有效药物;患者免疫功能低。 6、假阳性问题: 其他沙门氏菌感染的交叉反应; 少数其他病:急性血吸虫病、免疫性 疾病等。 5、少数病人抗体效价低或阴性: 早期使用有效药物;患者免疫功能低。 6、假阳性问题: 其他沙门氏菌感染的交叉反应; 少数其他病:急性血吸虫病、免疫性 疾病等。

Vi抗体测定对发现伤寒带菌者有价值: 1、效价1:32以上 2、10%带菌者(—) 3、预防接种后可能出现假(+) (四)其他检查: 免疫学诊断方法、分子生物学 技术用DNA探针或PCR技术检测 伤寒杆菌

案例 入院化验 肥达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160, H抗体凝集效价1:320.

实验室检查 肥达反应判定举例 TO TH PA PB PC 临 床 意 义 ≤1:80 ≤1:160 ≤1:160 ≤1:160 ≤1:160 正常 + - - - - 沙门氏菌属感染、伤寒早期 + + - - - 伤寒患者 + - + - - 副伤寒甲患者 + - - + - 副伤寒乙患者 +  -    - -  + 副伤寒丙患者 + + + + - 半年内进行过预防接种 - + + + - 半年前进行过预防接种   - + - - - 回忆反应(伤寒)、不久前患过伤寒 - - - - - 假阴性(全身情况较差、免疫 功能低下或免疫球蛋白缺乏) 1:160 1:80 - - - 可能为伤寒早期,需作动态观察 肥达反应判定举例 实验室检查

诊 断 流行病学资料:接触史、接种史、既往史、地区性、季节性等 临床表现:症状体征 实验室检查: 常规(血、尿、便、生化) 诊 断 流行病学资料:接触史、接种史、既往史、地区性、季节性等 临床表现:症状体征 实验室检查: 常规(血、尿、便、生化)          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确诊依据)、 分子生物学 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等

诊 断 卫生部1990年伤寒副伤寒的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伤寒流行地区持续发热1W以上 二、确诊病例: 诊 断 卫生部1990年伤寒副伤寒的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伤寒流行地区持续发热1W以上 二、确诊病例: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持续性高热、畏寒、精神萎靡、无欲、头痛、食欲不振、腹胀、玫瑰疹、脾大相对缓脉; 末梢血WBC、EC减少; 血、骨髓、尿、粪便培养分离到伤寒、副伤寒杆菌; 4. TO在1:80以上、TH在1:160以上,“A”、“B” 、“C”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4倍以上增长。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项; 实验诊断:疑似病例加3、4项。

案例 患者,男,36岁。因“发热7天”于6月30日入院。 患者于6月23日开始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为持续性发热,无胃寒,曾在诊所按“感冒”用头孢氨苄诊疗2天,症状未见好转,体温高至40℃,来我院就诊收入院诊疗。 体格检查:T39.4℃,P78次/分,R20次/分,BP90/60mmHg,神志清楚,表情淡漠,皮肤巩膜无黄染,腹部可见2个淡红色斑疹,直径约3mm,压之褪色,无瘙痒。心肺未发现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1cm,质软,边钝,有轻压痛,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扣击痛,腹水征阴性,肠鸣音正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6.9×109/L,N0.658,L0.242,嗜酸性细胞计数为0.005×109/L;肝功能:ALT 206IU/L,AST 113IU/L。乙肝病毒标志物阴性。

入院化验 肥达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160,H抗体凝集效价1:320.

问题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该患者确定诊断需哪些辅助检查? 该患者可能会发生哪些主要并发症?

案例 最后诊断:1、伤寒;2、中毒性肝炎。 诊断依据:1、在伤寒流行地区及季节; 2、发热超过一周;3、有中毒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肿大、嗜酸性细胞减少(0.005×109/L);4、肥达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160,H抗体凝集效价1:320.

上呼吸道感染: 病毒性肝炎 斑疹伤寒 疟疾 钩端螺旋体病: 粟粒性结核: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恶组: 鉴别诊断

伤寒性肝炎与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要点 伤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季节性 夏秋季 甲肝秋冬、戊肝雨后、余无季节性 伤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季节性 夏秋季 甲肝秋冬、戊肝雨后、余无季节性 接触史 伤寒患者带菌者 肝炎接触史、血制品、不洁注射史 相对缓脉 常有 无,淤胆性可有缓脉 热程 4W左右 1W以内 黄疸 高热极期 甲戊热退后,其余不定 血象 WBC、EC  /消失 WBC一般正常 细菌培养 伤寒杆菌 阴性 血清学 肥达反应 肝炎血清标志物阳性 治疗 抗菌素有效 抗菌素无效 伤寒性肝炎与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要点

流行性斑疹伤寒与伤寒的鉴别 流行性斑疹伤寒 伤 寒 季节性 冬春季 夏秋季 虱咬史 体虱 无   流行性斑疹伤寒 伤 寒 季节性   冬春季 夏秋季 虱咬史   体虱 无 起病与病程 起病急骤、病程2~3W 起病缓慢、病程4~5W 脉象 快 相对缓脉 皮疹    3~5d、量多、暗红 6~10d、少、玫瑰色 神经系症状  出现早、头痛剧 无欲貌、重听 血清学诊断 外斐反应 肥达反应 病原学诊断  血培养阴性  血培养阳性 血象   WBC 正常 WBC、N减少 流行性斑疹伤寒与伤寒的鉴别

治 疗 一般治疗:隔离 、休息、饮食、护理 对症治疗:高热、腹胀、便秘、烦躁不安、严重毒血症 病原学治疗: 高热者不宜药物降温, 治 疗 一般治疗:隔离 、休息、饮食、护理 对症治疗:高热、腹胀、便秘、烦躁不安、严重毒血症 病原学治疗: 高热者不宜药物降温, 便秘者禁用泻药, 腹泻者忌用鸦片制剂, 腹胀者忌用新斯地明 严重毒血症可酌情使用激素

抗生素的选择 治 疗 喹诺酮类:退热快、耐药少、分布广、复发少、 抗菌力强; 氯霉素:敏感者可选,注意骨髓抑制。 儿童、孕妇慎用。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第三代) 氯霉素:敏感者可选,注意骨髓抑制。 头孢菌素类:头孢哌酮、头孢他定、头孢曲松 儿童、孕妇、氯霉素耐药菌株 其他:SMZCO、氨苄西林 慢性带菌者:氨苄西林+丙磺舒;氧氟沙星 抗生素的选择 治 疗

并发症的处理 治 疗 肠出血:禁食/流食/止血——生命体征——手术 肠穿孔: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生素—手术 中毒性心肌炎:保护营养心肌-皮质激素—强心剂 中毒性肝炎: 溶血尿毒综合征:输血补液-皮质激素-抗凝-透析 治 疗 并发症的处理

案例---治疗 患者入院后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卧床休息,无渣低纤维饮食,补充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 左氧氟沙星0.6/天 治疗后第三天患者体温降至正常,住院治疗6天后病情好转带药出院继续治疗至2周。出院时复查血常规WBC 5.3×109/L,N0.51,L0.46,嗜酸性细胞计数为6×109/L;出院一周后复查肝功能正常。

控制传染源:隔离、消毒、便培养、重点普查 切断传播途径:“三管一灭”、卫生宣教 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 三联菌苗 口服菌苗 多糖菌苗 预 防

副伤寒 副伤寒甲、乙 副伤寒丙 引起肠粘膜层炎症改变,溃疡少而浅但病变广泛,临床以胃肠炎或结肠炎多见 ,肠出血、肠穿孔较少。 起病较急,稽留热少见,热程较短,中毒症状较轻,并发症少,但皮疹早、大、多、深。 多侵犯肠外组织及器官,临床多见败血症型,其次为胃肠炎型。 病情较重,起病较急,以全身化脓性迁徙病灶为特征。 肠出血、肠穿孔少见,肝脾大、皮疹多见。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