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马树超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2012年7月4日 现代职教体系与 高职教育改革发展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马树超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2012年7月4日 2017/4/12 1 1
第一部分 高职成就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2017/4/12
1、适合基本国情的高职教育10年之路 环境:人口太多、读书愿望太强、发展太快、区域差异太大、科技高速发展;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足10%提高到25%; 育人贡献:高职学校全日制在校生960万,八成以上是家庭第一代大学生; 经济社会贡献:培养目标定位一线岗位,就业率逐年提高;引领“三农”、面向中小企业、服务中小城市取得成效。 2017/4/12 3 3
2、学各国经验:融而不同、形成特色 融合德国双元制经验,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融合澳大利亚TAFE经验,实施“双证书”制度,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融合美国社区学院经验,职前与职后结合,为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学习; 融合新加坡理工学院经验,产学研结合,注重教师的研发服务能力; ………….
3、高职教育具有改革创新优势 高教的新类型,充满活力,具有创新力; 集聚了一批优秀中职学校资源和经验; 聚集了一批大学、企业、政府机关的社会精英; 高教进入大众化,使高职冲破“压缩饼干”模式成历史必然 ; 中国教育发展三大战略,高职教育占了两个,既要大力发展,又要提高质量; 示范建设探索积累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经验; 一大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取得成效。 2017/4/12 5 5
4、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之道 坚持高教和职教双重属性,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 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培养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 坚持以示范促改革,以改革提高质量,创新体制机制,点面结合,整体提升。 2017/4/12
5、高职教育面对的主要挑战 缺乏科研支撑系统;缺乏企业持续参与高职教育的制度,体系相对封闭; 师资短缺,延续灌输式教学,缺乏教与学的创新; 投入不足,经费来源渠道不多; 教育内部轻视,招生最后录取; 定位问题,服务域和发展域不清; 社会对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全球性高等学校生源竞争日趋激烈。
6、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进入2011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重点,正在从以规模发展为重转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这是新时期发展职业教育的新质量观,既是对职业教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关注与要求,更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期望与诉求。 2017/4/1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教育规划纲要》: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 三大特征:一是外部适应性是逻辑起点,体系应该开放;二是内部适应性,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三是内在系统自身的协调性是重要路径。
思路和政策建议 有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服务中小城市、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三农”功能强化; 按照区域产业要求、高职专业特色、普通本科难替代原则,部分专业探索高职本科; 优先服务三线城市、中小微企业集聚区、面向三农的优秀专业试点; 推进“县校合作”面向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创新高职教育分类招生制度,拓宽高职学生的发展空间;
强化宏观指导,落实学校自主权和积极性; 完善管理系统、职业资格证书系统、经费投入系统和质量评价系统; 加快建设职业教育科研支撑系统、职业发展和就业服务系统,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设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试点工作; 完善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制度环境。
第二部分 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策 略 2017/4/12
1、合作:国际职业教育经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观点: —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是开放、灵活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成为对终身教育的最大贡献; —要在劳工界与教育界之间必须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建立相互协调的机制; —要使学生平稳过渡到就业,要求理论实践结合、知行统一、手脑并用。
2、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概念模型 在高等学校教育框架下,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五个要素,并使这些要素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提升培养质量,提升服务能力; 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与制度环境。 2017/4/12 14 14
建筑技术馆融合行业元素,融建筑文化、技术展示、专业训练、实训教学于一体; 实证A:以江苏建筑职业学院为例 建筑技术馆融合行业元素,融建筑文化、技术展示、专业训练、实训教学于一体; 采用“显现式结构”和“展示式装修”结合; 使用功能与实训功能双向结合; 每一个角落都有教学和育人功能。 2017/4/12
3、明确的高职改革发展主线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 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 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 目标: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高职教育,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2017/4/12
4、明确科学定位,中高职协调发展 明确学校定位,在各自层面上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高职是高教重要组成部分,以提高质量、创新体制和办出特色为重点,优化结构,强化内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完善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规范五年制高职;可申请适当延长或缩短基本修业年限,毕业证书对生源、学制、培养地点等给予写实性描述。 2017/4/12
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 5、优化高职教育区域发展环境 通过示范(骨干)建设等财政支持政策措施,调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参与高职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开展“县校合作模式”服务区域发展战略; 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 2017/4/12
6、创新高职教育办学模式 创新办学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推进办学主体多元,探索职业院校和企业双主体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体制机制;完善制度。 探索不同区域各具特点的多元办学模式 2017/4/12
7、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专业目标是创新教学模式的起点; 增强就业能力和促进学生发展是创新教学模式的目标,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 坚持就业导向与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相结合,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支撑,创新教学模式;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重视职业资格要求、实践教学、岗位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养成; 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校企共同确定专业人才目标规格,深化课程改革。
强调素质培养,改进教学过程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 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 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改造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 2017/4/12
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面向新农村建设,提供农技推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等服务。 8、优化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服务机制 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面向新农村建设,提供农技推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等服务。 建立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制度,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2017/4/12
国家级产学研平台2个:水禽种质资源基因库、 “姜曲海”猪保种场 实证B: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为例 2011年科研项目经费突破2020万元; 建立产学研平台体系 国家级产学研平台2个:水禽种质资源基因库、 “姜曲海”猪保种场 省级产学研平台10个:兽用生物制药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农业种质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 地市级产学研平台4个:泰州市动物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2017/4/12
将创新教育融入教学,《知识产权》课程纳入方案。连续三年师生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超200项,列广东高校第三。 实证C: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将创新教育融入教学,《知识产权》课程纳入方案。连续三年师生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超200项,列广东高校第三。 向镇区选派科技特派员和校企合作专干。派出首批6名校企合作专干常驻镇区,74名科技特派员(含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18名)联系企业和村镇,形成机制。 校内建大师工作室,亲授技艺、培训教师、合作研发,指导专业建设。 2017/4/12
9、加快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问题是高职改革发展的最大挑战; 为教师发展提供空间,高职教师职务评聘、表彰与奖励继续纳入高教系列; 专业教师企业定期实习制度,促进企业接收教师在岗进修; 新进专业教师应具有企业工作经历; 聘任(聘用)行业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兼职教师的机制和条件。 2017/4/12
高校教学名师奖:企业经历与行业影响(15/100) 累计具有企业相关技术岗位3年以上工作经历; 至少一项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以上有效职业资格; 在行业协会(或企业、单位、机构等)中兼任相关技术职务或担任一定职务; 在行业企业的技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且近3年取得有实质性工作成果。 2017/4/12
10、加强职教信息化建设 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优质共享; 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 搭建校企互动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企业生产、工作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学校课堂,企业兼职教师在现场远程开展专业教学。 2017/4/12
推进高职质量评估,完善校行企研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质量评价机制 11、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推进高职质量评估,完善校行企研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质量评价机制 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各地和高职校都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报发布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 2017/4/12
12、加大高职教育经费投入 投入及其预决算管理制约高职发展; 研究建立“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筹措经费的机制”; 高职学校逐步实现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达到本地区同类本科院校的生均预算内经费标准; 对办有五年制高职、中职的高职学校,要落实中职阶段的资助和免学费政策。 2017/4/12
谢谢大家! 2017/4/12 30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