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經濟波動
資料來源 李美金著作之“全方位經濟學講義” ,由龍騰圖書公司出版。
經濟波動的概念 經濟波動是指所得、產出、物價或就業水準盛衰起伏的變動。 週期性變動,指有一定時間的輪迴波動之現象。可分: 1.季節變動- 即一年內受季的自然因素或習俗因素的影響所發生的經濟活動的波動狀態,如飲料業隨氣溫高低有淡旺季之分。
經濟波動的概念 週期性變動,指有一定時間的輪迴波動之現象。可分: 2.小循環- 是平均三、四年左右發生一次的經濟上的繁榮與停滯的波動現象,主要是由於廠商對存貨變動的調整所引起,又稱為存貨循環。
經濟波動的概念 週期性變動,指有一定時間的輪迴波動之現象。可分: 3.景氣循環或稱大循環、商業循環、經濟循環、景氣波動- 這是指在經濟成長過程中實質GDP發生擴張、衰退的短期波動現象。
經濟波動的概念 週期性變動,指有一定時間的輪迴波動之現象。可分: 4.康屈拉鐵夫波度- 又稱長期波度,由康屈拉鐵夫等學者根據十八世紀末葉以來歐美經濟發展的統計資料,發現其間存在著一種長期的相關,大約需五、六十年才能完成一次循環。
經濟波動的概念 T為長期成長趨線 A→B:繁榮階段 B→C:衰退階段 C→D:蕭條階段 D→E:復甦階段 實質GDP 時間 G A B C G A B C D E F T T為長期成長趨線 A→B:繁榮階段 B→C:衰退階段 C→D:蕭條階段 D→E:復甦階段
經濟波動的概念 景氣循環的指標: 1.領先指標- 如貨幣供給M1B變動率、股價變動率、製告新接訂單指數...等這些經濟變數的變動領先於景氣的變動。 2.同時指標- 如海關出口值,工業生產指數、票據交換...等經濟變動的變動與實際經濟狀況的變動同時發生。
經濟波動的概念 景氣循環的指標: 3.落後指標- 如失業率...等經濟變數的變動是落後於實際經濟狀況。 如失業率...等經濟變數的變動是落後於實際經濟狀況。 早期經濟學者認為產生景氣循環波動的原因有: 1.創新說- 熊彼德提出的,他認為繁榮是由於創新的出現所造成的,蕭條係由於創新的停頓而發生。
經濟波動的概念 早期經濟學者認為產生景氣循環波動的原因有: 2.貨幣說- 赫屆萊、威克賽爾、海耶克等認為貨幣流通總量的增減、銀行放款利率的升降、信用的擴張或緊縮是導致經濟循環的基本原因。 3.投資過度說- 卡賽爾、史比托夫等認為經濟循環的發生,乃在對於資本財的投資過度。資本財擴充達某一限度後便會停頓而導致經濟衰退。
經濟波動的概念 早期經濟學者認為產生景氣循環波動的原因有: 4.消費不足說- 一般社會主義所特別強調的一種理論。認為經濟恐慌的發生,乃係由於消費不足,致使產銷不能平衡,而消費之所以不足,則係由於所得的分配不均。又稱儲蓄過多理論。 5.心理說- 凱因斯、皮古所主張。認為心理因素的作用,而使投資一時大增,或過分悲觀使投資急遽減少而造成社會經濟盛衰無常。
經濟波動的概念 現代經濟學者認為景氣循環主要是由於經濟體系內在與外在的因素: 1.內部的景氣循環理論- 指因如貨幣供給量的增減變化、消費者嗜好的變動、對未來的預期等經濟體系內的因素變化而引起景氣循環。 2.外部的景氣循環理論- 指因如氣候、戰爭、政治事件、人口增減、新資源發現、能源危機、科技發明及技術創新等經濟體系外的因素變化而引起景氣循環。
經濟波動的概念 綜合現代經濟學者的觀點,景氣循環的理論: 1.凱因斯學派觀點- 認為投資的穩定是造成景氣循環的主要原因。薩穆遜提出乘數與加速原理交互作用來解釋景氣循環。 2.貨幣學派觀點- 認為基本上經濟體系是穩定的,由於政府當局對貨幣供給增減的不穩定導致利率升降,而造成景氣循環的波動。
經濟波動的概念 綜合現代經濟學者的觀點,景氣循環的理論: 3.實質景氣循環理論- 因為經濟體系對於技術進步、生產資源數量等實質因素變動,而造成總合供給曲線移,實質GDP的增減而產生景氣循環。 4.政治性的景氣循環- 因為選舉等政治性因素,為贏得選舉而採用擴張政策成繁榮局面;當選後為對付物價膨脹採用緊縮性政策造成所得減少的衰退局面。
經濟波動的概念 當經濟過度擴張有物價上漲壓力時,政府應採用緊縮性的經濟政策分為: 1.緊縮性財政政策- 減少政府支出,提高稅率,增加租稅,鼓勵儲蓄以減少社會有效需求。 2.緊縮性貨幣政策- 提高存款準備率、提高再貼現率、在公開市場賣出有價證券,以減少貨幣供給量而提高利率。
經濟波動的概念 當經濟衰退蕭條有大量失業時,政府應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分為: 1.擴張性財政政策- 增加政府支出、增加公共投資、降低稅率減課租稅、鼓勵消費,以增加社會有效需求。 2.擴張性貨幣政策- 降低存款準備率、降低再貼現率、在公開市場買入有價證券,以增加貨幣政策供給量而降低利率 。
失業與就業 失業率:失業人數/勞動力x100% 失業的種類:(依形成的原因可分) 1.摩擦性失業 2.結構性失業 1.摩擦性失業 2.結構性失業 3.季節性失業 4.隱藏性失業 5.循環性失業 自然失業率: 將摩擦性、結構性因素所造成的失業率,一般稱為自然失業率。
失業與就業 菲力普曲線 由英國經濟學家菲力普所提出。認為物價上漲率與失業率有反向變動的的關係如圖17-2,AA線為菲力普曲線。 痛苦指數=失業率+物價上漲率
失業與就業 P P 失業率 物價上漲率 A C µ µ1 P P ( ) i 菲力普曲線
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 物價膨脹(inflation)的意義: 指一般物價水準長期持續上漲的經濟現象,一般稱為「通貨膨脹」。 物價膨張的種類: 指一般物價水準長期持續上漲的經濟現象,一般稱為「通貨膨脹」。 物價膨張的種類: 1.貨幣需求拉動的物價膨脹 2.需求拉動的物價膨脹 3.供給面的物價上漲理論 4.混合型的物價上漲理論 5.結構性的物價膨脹 6.膨脹心理的物價膨脹 7.輸入性物價膨脹
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 對所得重分配的影響: 1.對軍公教人員及勞工、儲蓄者、債券投資者等 固定收入者不利。 1.對軍公教人員及勞工、儲蓄者、債券投資者等 固定收入者不利。 2.對商人、企業家、地主、股票投資者等非固定 所得者有利 對財富重分配的影響: 物價膨脹對債權人不利,對債務人有利。 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國內物價上漲將不利於出口,有利於進口,因此易造成國際收支發生逆差。
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deflation): 指一般物價水準持續下跌的經濟現象。 通貨緊縮的對策:政府應採取擴張性經濟政策。 指一般物價水準持續下跌的經濟現象。 通貨緊縮的對策:政府應採取擴張性經濟政策。 1.貨幣政策-宜採取增加貨幣供給,擴張信用的 政策,如降低存款準備率、降低再貼現率、買 進有價證券。 2.財政政策:宜採取降低稅收,增加支出的赤字 財政政策。
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 停滯性膨脹: 在1970年以後,世界上許多工業國家同時飽受通貨膨脹與經濟停滯之苦(即高物價上漲10%以上與高失業率8.5%)此即為停滯膨脹。
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 停滯性膨脹: 解決措施- 1.致力於生產力的提高、技術的創新等,使總供 給增加。 解決措施- 1.致力於生產力的提高、技術的創新等,使總供 給增加。 2.削減政府支出,及採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使 得物價下跌。 3.供給學派的學者主張降低稅率、提高利率、削 減政府支出、減少政府管制,來解決停滯膨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