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 索 与 实 践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 主讲人 金志涛 威海职业学院 院长 教授 主讲人 金志涛 威海职业学院 院长 教授 电话:13356802788 0631-5700788 电邮:wh_jzt@sina.com 地址:威海市初村北海(264210)
高职教育专业与课程建设的误区 重课程轻体系 ● 有课程,缺体系 重设计轻实施 ● 不愿上,不好用 重模仿轻创新 ● 形而上,少真功
一 高职教育的专业及其特征 二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原则 三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 四 高职教育专业的系统构成 五 专业调研与专业分析 六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七 课程体系构建 八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流程与方法 九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是按职业岗位需求从事高技能人才培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平台。 该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办学定位、设计培养方案、配置、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组织和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必须融入产业要素、企业要素和职业要素。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产业要素 高职教育 专业建设 企业要素 职业要素 高职教育 专业建设 在办学上要主动坚持为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服务,紧贴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吻合度 强化校企合作,将企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反映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在校园文化上也要努力营造企业的情境和氛围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工作需要的人和需要工作的人”,将“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在教学中体现职业工作过程特征 产业要素 企业要素 职业要素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一 高职教育的专业及其特征 二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原则 三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 四 高职教育专业的系统构成 五 专业调研与专业分析 六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七 课程体系构建 八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流程与方法 九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单 元 1 n 知识存储 学科体系 学术研究 以资源为导向 普通本科教育专业 单纯教育性原则 课 程 2
职业教育专业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以需求为导向 配置教育教学资源 职业或岗位1 职业或岗位2 职业或岗位n ... 课程建设 团队建设 实践条件 实践性(工学结合) 开放性(校企合作) 服务性(面向产业) 职业教育专业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以需求为导向 配置教育教学资源 职业教育性原则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一个关键点 建立需求导向机制 找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源头 两者统一到: 职业能力 以就业 为导向 以岗位 需求为导向 培养“需要工作的人” 培养“工作需要的人”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一个关键点
专业设置和调整不再以学科建设和办学资源为出发点,而是以社会岗位和学生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为依据。 行业 岗位群 工作岗位 职业分析 专业定位 教学内容 职业能力 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 课程构建 教学方法 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需求吻合程度 决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一 高职教育的专业及其特征 二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原则 三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 四 高职教育专业的系统构成 五 专业调研与专业分析 六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七 课程体系构建 八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流程与方法 九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专业层面的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职业或岗位分析) 职业能力 学什么或教什么 专业建设 谁来教 教师 怎么教 教学条件(手段) 聘请企业人员 双栖途径培养 校外实习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 专业层面的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职业或岗位分析) 职业能力 课程层面的教学内容重组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如何教 教学层面的教学模式创新 (基于工学结合教学组织与实施) 专兼结合 双师团队 实践教学条件 体系化建设 校企合作 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信息反馈 工学结合
人才需求在企业 育人资源在企业 学生就业在企业 人才需求在企业 育人资源在企业 学生就业在企业 校企合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途径和总枢纽 德国 双元制 法律保障 中国 校企合作 学生 徒弟 学校 工厂 职业教育条例 准员工 校内外 实习基地 校企 双赢 内在驱动力 工学结合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 共同开发学习领域课程 学校 企业 校企合作 共同进行行动领域分析
校企合作:“双师素质”、“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 青蛙陆生和水生两种本领来自于两种生存环境 教师“双师素质”必须通过“校企两栖”途径培养
校企合作:双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和校外) 车床 刨床 铣床 加工中心 其他 典型设备 机床附件 产品加工 钳锉等 拆装 维修等 研发新 产品等 基本知识与技能 综合知识与技能 创新能力 实验实训条件体系化建设维度之一: 依据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布局的校内实训基地 实验实训条件体系化建设维度之二: 依据真实产品、真实生产过程、真实职场氛围、真实企业文化布局的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
以专业建设 为核心 岗位需求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逻辑起点 1.课程建设 2.师资队伍 建设 专业建设是龙头 课程建设是重心 3.实验实训 就像热传导一样,岗位需求 要一级一级传递到教育教学的每 一环节,因此,必须围绕专业建 设来展开内涵建设。 1.课程建设 2.师资队伍 建设 3.实验实训 条件建设 以专业建设 为核心 专业建设是龙头 课程建设是重心 团队建设是关键 条件建设是基础
一 高职教育的专业及其特征 二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原则 三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 四 高职教育专业的系统构成 五 专业调研与专业分析 六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七 课程体系构建 八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流程与方法 九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高职教育专业系统基本构成 结构 开放 机制 2、人才培养模式 5、实践教学条件 4、专业教学团队 7、教学质量 6、教学流程 监控与评价 3、课程体系 与教学内容 7、教学质量 监控与评价 6、教学流程 与教学运行 2、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对象与目标 5、实践教学条件 4、专业教学团队 结构 开放 机制
3 2 1 高职教育专业系统中的要素子系统 课程建设 实训条件 基于职业分析 构建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 基于工作体系 重构课程内容 基于行动导向 实施教学活动 1 2 3
一 高职教育的专业及其特征 二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原则 三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 四 高职教育专业的系统构成 五 专业调研与专业分析 六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七 课程体系构建 八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流程与方法 九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一)专业调研 调研什么 WHAT 就业岗位 毕业生 就业需求 成长经历 用人岗位 企业 岗位需求 反馈意见 岗位人员 职业能力 就业层次 就业对口 岗位适应 调研什么 WHAT 就业岗位 初次就业 岗位迁移 岗位成长 主要岗位 毕业生 就业需求 成长经历 用人岗位 次要岗位 (岗位群) 操作层 现场技术质量管理层 中间管理层 企业 岗位需求 亲身感受 现身说法 反馈意见 岗位人员 知识 技能 职业素养 职业能力
(一)专业调研 在企业就业的本院历届毕业生 调研对象 WHO 企业 企业员工 毕业生 按产品类型、企业规模、技术密集程度等选择具有不同代表性的企业 企业员工 企业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一线或现场的技术、质量、工艺、管理人员 毕业生 在企业就业的本院历届毕业生
(一)专业调研 HOW 方法和手段 (1)方法:综合运用座谈会、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 (2)座谈会主题指向要明确,可跨企业选择代表性人员参加: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座谈会 ★企业中层管理者座谈会 ★一线或现场人员座谈会 ★毕业生座谈会 围绕调研目的科学设计调查问卷,合理确定每个调研项目的样本数。
(二)专业分析与专业定位 1、专业分析 产业或行业分析 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专业人才需求、 (1) 专业面向领域等 服装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行业岗位人才需求分析
(二)专业分析与专业定位 1、专业分析 职业岗位分析 岗位及岗位群、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 (2) 辅助岗位,以及迁移岗位等 设计岗位群 服装职业岗位(群)分析表 序号 具体岗位 岗位及岗位群 1 产品开发、服装设计师、跟单员、销售经理、陈列师、外贸人员、市场调研员、陈列师、色彩搭配师、店长、销售员、 服装产品设计岗位及群 2 制板师、CAD制板师、生产经理、样板师、质检人员、裁剪工 服装样板制作岗位及群 3 工艺师、样衣师、生产管理员、生产流程设计、制衣工、产品质检员、后整员 服装工艺设计岗位及群 室内装饰设计 装饰工程施工管理 装饰工程质量监督 陈列展览设计 企业形象策划设计 设计岗位群 施工岗位群 装潢艺术设计 专业面向的 岗位群 室内装饰设计员 产品广告设计员 室内陈列设计员 展览展示设计员 会展设计人员 室内空间艺术设计员 企业品牌设计人员 装饰工程施工员 装饰工程质监员 相关职业岗位调研
(二)专业分析与专业定位 1、专业分析 (3) 职业能力分析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 单项 技能和知识
(二)专业分析与专业定位 1、专业分析 职业能力分析 (3)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 有工作 好工作 新工作 综合职业能力 社会中的行为 解决实际问题 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 按专业文献 学习 按教科书 基本发展能力 基本生存能力 关键能力或迁移能力 有工作 好工作 新工作 综合职业能力 (部分) 课程学习 中的行为 集体活动 综合 技能和知识 单项 技能和知识
(二)专业分析与专业定位 2、专业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 (1)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人才培养输出结果的描述: A、对准岗位或岗位群,描述所从事的工作和完成的工作任务,以及所需知识、技能、素养等职业能力要求;B、描述岗位适应、迁移等可持续发展情况;C、描述面向的就业领域、就业层次和人才的类型规格等;D、描述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等情况 。
(二)专业分析与专业定位 例1: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严谨的工作态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面向生产一线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及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修、维护、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应获取电工上岗证、维修电工、电气设备安装工、单片机工程师、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智能楼宇管理师中的1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还必须获得本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精湛技能证书。
(二)专业分析与专业定位 例2: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具备相应工作经历,适应现代制造业生产一线需要,在初始就业阶段可以胜任数控机床操作(中级)等岗位,从业2—3年后,能胜任数控程序员、数控加工工艺员、三座标测量工等岗位,并可向数控机床维修工、数控机床装配工、数控机床调试工等岗位顺利迁移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数控车工(中级)、数控铣工(中级)、加工中心(中级)、数控程序员(中级)等职业资格证书中的1种。
(二)专业分析与专业定位 2、专业定位 人才培养规格 融入职业资格证书 (2) (3) 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A、层次规格:操作层、技术层(现场管理)、工程层(中层管理) B、口径规格:初始岗位、迁移岗位;主要岗位、次要岗位;一线岗位、辅助岗位等 C、品质规格:知识、能力、素质 (3) 融入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准入的标准,也是职业 规格的标准,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定位 例: 服务面向 交通、水利、建筑等土建工程建设。 就业去向 道路工程施工企业、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公路维护与管理部门,以及水利、建筑、市政等地建类企业。 就业岗位 初次就业岗位:施工员、材料员、质检员、安全员、预算员、测量员、资料员、试验员、合同管理员、旁站监理员等。 目标就业岗位:经过2—3年的工程实践锻炼,能够胜任项目经理、施工工长、工程部部长、质检部部长、试验室主任、现场监理工程师代表等技术岗位。 岗位证书 施工员、质检员、工程测量员、试验员、资料员、安全员、工程造价软件应用工程师、CAD制图员等技能证书至少获取1个。
一 高职教育的专业及其特征 二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原则 三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 四 高职教育专业的系统构成 五 专业调研与专业分析 六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七 课程体系构建 八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流程与方法 九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首先,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坚持目标与途径一致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构成专业教育系统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要素的运用和配置方式,以及系统的运行方式。 首先,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坚持目标与途径一致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 其次,人才培养模式是系统资源要素的配置方式。 所谓配置,就是对资源要素的时空排列组合。 再次,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教育系统的运行方式,即 人才培养过程各个环节衔接顺序和整体实施活动的流程。
政府 产业 企业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环境资源: 空间资源配置 第三学年 教学资源 要素配置: —职业能力形成进阶规律 时间资源配置 第二学年 教学资源:学生、 教师、课程、实训 —职业能力形成进阶规律 教学资源 要素配置: —职业能力培养实践规律 —专业领域里特有规律 —高等教育基本规律 第三学年 环境资源: 政府 产业 企业 空间资源配置 时间资源配置 第二学年 第一学年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职业成长进阶规律 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到综合 巧能通变 行家(高技能) 想着干、能应变 综合知识、策略、综合技能 熟能生巧 熟手(技工) 自己干、会动手 专业知识、经验、专项技能 由生到熟 生手(学徒) 看着干、跟着练 专业认知、体验、基本技能 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到综合
教与学的过程应该是学习性工作和工作性学习交替进行的过程 工学结合规律 经验 策略 体验 能力包括技能和经验(技巧、诀窍) 技能是硬件,经验是软件,软件驱动硬件 学习性工作 (实训) 工作性学习 (顶岗) 工学交替 经验来自于工作经历 技能来自于行动领域
人的全面发展规律 职业教育是十分重视人的发展的教育 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 职业道德 (诚信、质量、利他等) 职业素养 (爱岗、团队、协作等) 职业精神 (敬业、严谨、奉献等) 职业态度 (吃苦、任怨、耐劳等) 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
专业领域特有规律 A、根据农林和建筑周期等; B、根据企业全程订单培养; C、根据任务或工艺流程阶段等; D、根据能力进阶工学循环、 交替等; “二周期、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333”人才培养模式
一 高职教育的专业及其特征 二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原则 三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 四 高职教育专业的系统构成 五 专业调研与专业分析 六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七 课程体系构建 八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流程与方法 九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高职教育专业与课程建设矩阵图(流程) 专业定位 人才规格 能力描述 职业能力 自主学习 人才培养目标 行业调研 社会需求 岗位(群)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 自主学习 人才培养目标 行业调研 社会需求 岗位(群) 岗位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 课程内容设置 课程组织实施 人才培养输出 企业调研 任务分析 职业分析 工作过程导向 行动导向 建立多元评价反馈机制 学生顶岗或就业 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内容重构 课程体系构建 教学内容归纳 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分析与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 需求导向 逆向反求 归纳转换 整合优化 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 知识 技能 态度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教学内容归纳与课程构建) (课程内容重构) 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 知识 技能 态度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内容选择与重构 课程1 任务1 能力1 典型任务1 岗位1 任务2 能力2 课程2 能力N 任务N 课程3 能力1 知识 技能 态度 任务1 典型任务2 能力2 课程4 岗位2 任务2 能力N 任务N 典型任务3 任务1 知识 技能 态度 典型任务N 岗位N 任务2 课程N …… 任务N 需求导向 逆向反求 归纳转换 整合优化 金志涛,2009
基于工作体系或行动逻辑体系的课程开发 一 课程开发的基础和前提 二 课程开发的有关理论和原则 三 课程开发的思路、内容选取和序化 (讲座提纲) 一 课程开发的基础和前提 二 课程开发的有关理论和原则 三 课程开发的思路、内容选取和序化 四 课程载体(文件)的设计 五 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六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 七 精品课程建设
职业分析与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 需求导向 逆向反求 归纳转换 整合优化 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 知识 技能 态度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教学内容归纳与课程构建) (课程内容重构) 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 知识 技能 态度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内容选择与重构 课程1 任务1 能力1 典型任务1 岗位1 任务2 能力2 课程2 能力N 任务N 课程3 能力1 知识 技能 态度 任务1 典型任务2 能力2 课程4 岗位2 任务2 能力N 任务N 典型任务3 任务1 知识 技能 态度 典型任务N 岗位N 任务2 课程N …… 任务N 需求导向 逆向反求 归纳转换 整合优化 金志涛,2009
课程体系描述 课程体系是根据与职业能力形成的相关性、教学内容的内存逻辑联系、以及认知与能力进阶规律,对一组相互关联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而形成的课程群。 软件技术专业(略) 课程逻辑 第一学年 C程序设计 数据结构 HTML/XML 基础平台 课程 课程时序 课程结构 面向对象应用 程序开发 网页设计与 网站开发 UML系统分析 与设计 第二学年 专业核心 课程 JA 培养目标 Java web应用开发 能力拓展 课程 第三学年 Struts开源结构 金志涛,2009
三个重要概念 行动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基础(开发平台),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 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采用工作过程描述的方式体 现了职业的、社会的和个人的需求。 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课程名称),是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 学习目标、工作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 (基本学时)三部分构成的学习单元。 学习情境: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 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 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 元,例如,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
一 高职教育的专业及其特征 二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原则 三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 四 高职教育专业的系统构成 五 专业调研与专业分析 六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七 课程体系构建 八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流程与方法 九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课程体系开发的方法和步骤 (六步法) 主持人:专业带头人 团 队:专兼结合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团 队:专兼结合 STEP1: STEP2: STEP3: 需求调研 岗位(群) 分析 工作任务 分析 STEP4: STEP5: STEP6: 典型工作 任务分析 职业能力 分析 领域转换 金志涛,2009
步骤1:专业调研 1.1目标 1.2范围 1.3参与 1.4方法 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包括数量、层次以及专业建设可行性等分析,明确专业定位,进而提出人才培养目标 相关行业、典型性企业、政府主管部门 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行业、企业及政府部门相关人员 列出调查提纲(设置调查问题);设计调查工具;走出去(社会调研);请进来(邀请有关人士召开专题座谈会);参加人才供需见面会等 主要内容: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写出专业调研报告。 1.5成果
步骤2:岗位(群)分析 2.1目标 2.2范围 2.3参与 2.4方法 2.5结果 在社会需求调研基础上,深入企业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归纳,确定面向本专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进而整体构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关行业、典型性企业 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生产一线直接从事操作或管理的专家 召开岗位(群)分析专题研讨会、进行广泛深入访谈等 确定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及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2.5结果
职业岗位分析 例1 特种车驾驶 大客车驾驶 大货车驾驶 小汽车驾驶 机动车驾驶员 职业岗位分析 例2
步骤3:工作任务分析 3.1目标 3.2参与 3.3方法 把岗位或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以掌握其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的职业能力。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完成从工作任务到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 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生产一线直接从事操作或管理的专家 召开专题研讨会,采用头脑风暴法完成分析任务。鼓励一线专家尽可能多地把不同意见展现出来。一个纸板写一条,格式:“名词+动词”,把写好的所有纸板贴出来,先合并相同的,然后并掉能够被包容的,再整合零碎剩下的。可以对结果进行补充 形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工作任务分析表》,并将工作任务分析结果归纳为典型工作任务 3.4结果
工作任务分析表 工作项目分析——一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作任务。 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单件任务。 工作任务(描述) 能力描述 工作项目分析——一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作任务。 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单件任务。 工作能力分析——完成任务需要的技能或综合能力,如判断能力。
典型工作任务对应构成一个或几个学习领域(课程)。 一个职业通常有10—15个。 工作岗位分析 典型工作任务是系统化的、 整体性的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是对岗位上 单件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整 合而来的。 典型工作任务具有一般的 职业代表性,但它不一定 是实际职业岗位上的工作 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是进行 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和前 提。 工作任务分析 任务1 任务2 任务3 任务4 任务5 确定 确定 典型工作 任务1 典型工作 任务2 典型工作 任务3 职业能力描述 专业能力 方法方法 社会能力 典型工作任务对应构成一个或几个学习领域(课程)。 一个职业通常有10—15个。
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但不一定是实际的具体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是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逻辑结果 步骤4: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4.1目标 4.2参与 4.3方法 在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归纳出1项或若干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它反映了职业岗位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然后针对典型工作任务展开职业分析,描述职业能力 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生产一线直接从事操作或管理的专家 召开专题研讨会,继续采用头脑风暴法,对典型任务的归纳和职业能力的描述充分发表意见,最终达成相对一致的意见 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职业能力描述(第一次提出来,非常重要) 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但不一定是实际的具体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是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逻辑结果 4.4输出 提示:
职业能力 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 任务分解 职业分析 对应任务单元或任务点导出 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 任务单元 或 任务点 任务单元
步骤5:职业能力分析 5.1目标 5.2参与 5.3方法 对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分析,将职业能力细化分解为知识、技能、经验、态度,在此基础上将知识、技能、经验、态度归纳转换为教学内容(离散状态的、非体系化的) 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生产一线直接从事操作或管理的专家 召开专题研讨会,继续采取头脑风暴和细分方法将职业能力化解为更小的单元。找出其对应的众多知识点、技能点、经验点、态度点。用“具备什么操作知识”、“使用什么方法”,“从事什么操作”、“解决什么问题”等语言表述。 将知识点、技能点、经验点、态度点进行整理、归类,形成职业能力分解汇总表。 5.4结果 技能分析的要求是越详细越好,最好能把操作经验、操作诀窍纳入进去。尤其要注意操作细节分析,细节往往影响职业能力的形成。 知识分析的要求是以满足理解工作过程为原则,最好能找到对应的“点、线、面”知识,避免套搬理论知识体系的倾向。 提示:
步骤6: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 将知识点、技能点、经验点、态度点(行动领域)转换为与其对应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组合、删减形成不同门类课程(学习领域);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形成课程体系。 6.1目标 6.2参与 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 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完成3项工作:1、将知识、技能、经验、态度一一对应转换为教学内容;2、将离散状态的教学内容进行整理;3、对课程按教育教学和职业教育规律进行体系化构建。 6.3方法 文字描述教学内容转换、课程归纳和课程体系构建,并运用相应的图表等工具进行表达。 6.4结果
课程体系开发的方法和步骤 (六步法) 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案例
1.岗位分析 装潢艺术设计专业领域职业岗位(群) 设计部门 会展设计师 装饰施工 就业范围 职业岗位(群) 工作任务描述 室内装饰设计员 项目勘测调研→项目功能分析→空间形象设计→室内装修设计→室内 物理环境设计→室内陈设艺术设计→设计创意文案编制→装饰施工技 术指导→装饰施工质量监督 室内装饰设计员 陈列展览设计员 项目设计调研、分析→制定计划和提纲→陈列展览总体设计→安装、 布置陈列设备和展品→编制设计创意文案→施工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 设计部门 企业形象设计员 企业调研与分析→理念提炼→企业标识及基础部分设计→应用系统设 计→VI手册设计制作 会展设计师 项目设计的调研与分析→建立项目工作组→设计各类标准、特装展位 →编制设计创意文案→施工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实施展会过程监督 装饰工程材料员 材料的识别与选择→材料的计量→材料的采购进场→材料的检验与检 测→材料的现场堆放 装饰施工 装饰工程施工员 施工技术方案编制→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施工现场的管理措施→现场 文明施工措施编制→现场安全管理措施编制→施工机具的计划和安排 依据验收标准、技术规范及合同设计要求,对室内装饰装修质量进行 鉴定和评估→判断室内装饰装修质量检验结果→分析质量问题产生原 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装饰工程质检员
2.工作任务分析 典型工作任务 从工作任务 项目勘测调研→项目功能分析→空间形象设计→室内装修设计→室内 物理环境设计→室内陈设艺术设计→设计创意文案编制→装饰施工技 术指导→装饰施工质量监督 项目设计调研、分析→制定计划和提纲→陈列展览总体设计→安装、 布置陈列设备和展品→编制设计创意文案→施工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 企业调研与分析→理念提炼→企业标识及基础部分设计→应用系统设 计→VI手册设计制作 项目设计的调研与分析→建立项目工作组→设计各类标准、特装展位 →编制设计创意文案→施工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实施展会过程监督 材料的识别与选择→材料的计量→材料的采购进场→材料的检验与检 测→材料的现场堆放 施工技术方案编制→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施工现场的管理措施→现场 文明施工措施编制→现场安全管理措施编制→施工机具的计划和安排 依据验收标准、技术规范及合同设计要求,对室内装饰装修质量进行 鉴定和评估→判断室内装饰装修质量检验结果→分析质量问题产生原 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2.工作任务分析 接受设计任务书 (招标文件) 人文环境调研与勘测 收集、分析资料 同类型样板房参观 设计定位 功能分区 方案创意草图 方案分析与比较 方案深化设计 电脑效果图 电脑平、顶、立面图、 剖面图、结构节点详图 编写设计说明 编制设计文本 材料选样 现场施工指导 现场质量监督 竣工技术工作 设计 准备 方案 施工 提交 项目 实施
3.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室内装饰 艺术设计 典型工作任务(按工作过程) 能力描述(专业、社会、方法能力) 按 完 整 的 工 作 过 程 设计 接受设计任务书 (招标文件) 人文环境调研与勘测 收集、分析资料 同类型样板房参观 能完成项目所在地域的人文环境调研 能完成设计项目的现场勘测 能够收集、分析与设计有关的资料、信息 能够与客户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 按 完 整 的 工 作 过 程 设计 准备 设计定位 功能分区 方案创意草图 方案分析与比较 方案深化设计 电脑效果图 能根据功能要求完成平面设计 能运用手绘和电脑辅助设计绘制三维效果图 能为用户讲解设计方案 能合理选用装修材料,并确定色彩与照明方式 能进行室内各界面、家具、陈设品等的选型 能与建筑、结构、设备等相关专业配合协调 方案 设计 室内装饰 艺术设计 电脑平、顶、立面图、 剖面图、结构节点详图 施工图 设计 能运用电脑辅助设计完成施工图绘制 能按照专业制图规范绘制施工图 能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与团队合作 编写设计说明 编制设计文本 能撰写设计创意文案 能编制设计文件手册 能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与团队合作 设计文 件提交 材料选样 现场施工指导 现场质量监督 竣工技术工作 能完成装饰材料的合理选样 能指导施工工艺并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能协助项目负责人完成设计项目的竣工验收 能根据设计变更协助绘制竣工图 能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与团队合作 项目 实施
4.职业能力分析 转 换 职业能力 知识、技能、态度 能完成项目所在地域的人文环境调研 能完成设计项目的现场勘测 能够与客户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 能够收集、分析与设计有关的资料、信息 能协助完成展品调研 能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做出草图方案 能准确进行方案比较 能根据功能要求完成平面设计 能运用手绘和电脑辅助设计绘制三维效果图 能为用户讲解设计方案 能写出设计报告书 能协助设计师深化设计 能合理选用装修材料,并确定色彩与照明方式 能进行室内各界面、家具、陈设品等的选型 能与建筑、结构、设备等相关专业配合协调 能运用电脑辅助设计完成施工图绘制 能按照专业制图规范绘制施工图 能撰写设计创意文案 能编制设计文件手册 能完成装饰材料的合理选样 能指导施工工艺并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能对外协加工进行质量监督 能协助项目负责人完成设计项目的竣工验收 能协助完成组装和竣工现场的实测 能根据设计变更协助绘制竣工图 能整理存档图文资料 计算机辅助设计 室内装饰艺术设计 陈列展览总体设计 企业形象策划设计 会展展位规划设计 高度的工作热情与责任感 吃苦耐劳的作风 工作细致严谨、计划性强 良好的沟通与领悟能力 团队合作精神 良好的职业操守 良好的文字、 口头表达能力 商务谈判技巧 良好的客户意识与服务理念 应变能力强、执行力 高效 自主学习与创新精神 获取信息技术的能力 扎实的美术功底 图文理解和设计表达能力 行业操作规范知识 人体工程学知识 项目调研与分析 设计基础理论知识 心理学相关知识 设计创意文案编制 装饰设计制图 施工技术指导与质量监督 材料与施工工艺基础知识 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5.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教学内容归纳与课程体系构建) 计算机辅助设计 室内装饰艺术设计 陈列展览总体设计 企业形象策划设计 会展展位规划设计 知识、技能、态度 高度的工作热情与责任感 吃苦耐劳的作风 工作细致严谨、计划性强 良好的沟通与领悟能力 团队合作精神 良好的职业操守 良好的文字、 口头表达能力 商务谈判技巧 课 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公共关系学 室内设计制图 设计制图(AutoCAD平台) 效果图处理(Photoshop平台) 效果图制作(3DSMax平台) 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 室内空间艺术设计 设计素描、设计色彩 设计构成基础 室内施工组织与管理 企业形象设计 展示设计 教 学 内 容 政治思想教育 公共关系、社交礼仪 计算机应用 造型与色彩表现 设计基本理论 市场调研与资料分析 形式美原理 职业道德规范、就业指导 材料选用与施工工艺 电脑设计效果图 设计尺度知识 VI设计 会展展位、陈列规划设计 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良好的客户意识与服务理念 应变能力强、执行力 高效 自主学习与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扎实的美术功底 图文理解和设计表达能力 行业操作规范知识 人体工程学知识 项目调研与分析 设计基础理论知识 心理学相关知识 设计创意文案编制 装饰设计制图 施工技术指导与质量监督 材料与施工工艺基础知识 平、顶、立施工图 设计方案的徒手表现 施工组织与管理 室内装饰设计 计算机文化基础 设计概论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获取与应用信息能力 快速表现技法训练
6.专业课程体系 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图 课程时序 基础课程 专业 核心课程 综合 能力课程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能力 设计概论 设计素描 设计色彩 设计构成基础 快速表现技法训练 室内设计制图 效果图处理 Photoshop平台 设计制图 AutoCAD平台 效果图制作 3DS Max平台 室内空间艺术设计 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 项目综合实训 职业资格考试培训 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 能力 拓展课程 室内施工组织与管理 企业形象设计 展示设计 6.专业课程体系
一 高职教育的专业及其特征 二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原则 三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 四 高职教育专业的系统构成 五 专业调研与专业分析 六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七 课程体系构建 八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流程与方法 九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专业层面的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职业或岗位分析) 职业能力 (一)方法与流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工作及其过程的系统、总 体设计,是组织与实施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或蓝图。人才培 养方案制定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 专业定位 人才规格 能力描述 职业能力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 自主学习 人才培养目标 行业调研 社会需求 岗位(群) 岗位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 课程内容设置 课程组织实施 人才培养输出 企业调研 任务分析 职业分析 工作过程导向 行动导向 建立多元评价反馈机制 学生顶岗或就业 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内容重构 课程体系构建 教学内容归纳 人才培养模式 学什么或教什么 专业建设 谁来教 教师 怎么教 教学条件(手段) 聘请企业人员 双栖途径培养 校外实习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 专业层面的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职业或岗位分析) 职业能力 课程层面的教学内容重组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如何教 教学层面的教学模式创新 (基于工学结合教学组织与实施) 专兼结合 双师团队 实践教学条件 体系化建设 校企合作 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信息反馈 工学结合
例1: 主 体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 专业调研分析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有无适合的岗位职业标准可做办学依据? 有 无 制定相应岗位职业标准 分析职业标准,确定业务规格 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 归纳综合“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构建两条主线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审查方案 形成方案 课程教学设计(内容、方法、手段、形式、评价、条件),制定教学大纲 有 无 没通过 通过 主 体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行业 专业教学团队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 例1:
例2:
1 2 (三)文本范式 应该统一到一种范本上来 人才培养方案可以采用两种文本范式: 主体文本 一个文本 支撑材料 1、培养对象与学制 2、专业调研专业定位 3、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4、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5、课程体系的构建 8、教学运行与管理 9、教学质量监督控评价与反馈 每一部分着重 讲:怎样做的; 结论、是什么。 1 2 主体文本 结论、是什么 支撑材料 怎样做的 一个文本 应该统一到一种范本上来
说专业是专业带头人组织骨干教师围绕专业和课程建设 (二)说专业 说专业是专业带头人组织骨干教师围绕专业和课程建设 开展教研活动的一种形式。 在专业建设和实施过程中,要开展多轮说专业活动: 1、专业带头人向专业范围内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通过说专业, 研讨专业和课程建设。 2、专业带头人向评审专家说专业,对专业与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评 估与论证; 3、专业带头人向专业范围内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通过说专业, 研讨专业和课程实施。
“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工具创新—实践创新”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是实践的先导。 理论指导实践的机制: “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工具创新—实践创新” 方法创新和工具创新,并不亚于理论的创新 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 要致力于方法创新和工具创新!
谢谢 2010年4月25日 金志涛,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