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財務會計理論
本章架構圖示 財務會計的觀念性架構 會計理論的 意義及重要性 財 務 會 計 的 觀 念 性 架 構 附 錄 1.財務報表的使用人 附 錄 1.財務報表的使用人 2.財務報表的目的 3.編製財務報表的 基本假設 4.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 5.財務報表的要素 6.財務報表要素的認列 7.財務報表要素的衡量 1.基本環境假設 2.基本原則 1.會計理論的 意義 2.會計理論的 重要性
Outline 7-1 會計理論的意義與重要性 一、會計理論的意義 二、會計理論的重要性 7-2 財務會計的觀念架構
一、會計理論的意義 美國會計學會(AAA) : 會計理論係指「一系列基本觀念、假設及有關的原則,用以說明並指導會計人員認定、衡量及溝通經濟資料的行動」。 換言之,會計理論是由一套基本觀念、基本假設及有關的原則所構成,目的在說明如何辨認企業的經濟活動,衡量其經濟後果,並將經濟活動的結果傳遞給會計資訊的使用者。
Outline 7-1 會計理論的意義與重要性 一、會計理論的意義 二、會計理論的重要性 7-2 財務會計的觀念架構
會計理論的重要性 由於使用或依賴財務報表的人士眾多,為了 1.提高財務報表的可了解性 2.提高財務報表的正確性 3.提高財務報表的比較性 有必要發展一套被大眾接受的會計事務處理準則,這一套會計事務處理準則稱為一般公認會計原則 (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簡稱GAAP)。
Outline 一、財務報表的使用人 7-1 會計理論的意義 7-2 財務會計的觀念架構 二、財務報表的目的 三、編製財務報表的基本假設 7-1 會計理論的意義 7-2 財務會計的觀念架構 一、財務報表的使用人 二、財務報表的目的 三、編製財務報表的基本假設 四、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 五、財務報表的要素 六、財務報表要素的認列 七、財務報表要素的衡量
財務報表的使用人 會計的目的就在於提供有用的資訊以幫助資訊使用人解決問題,會計資訊為經濟決策考量的資訊之一。 財務會計所服務的主要對象有企業內、外部的使用人, 包括投資人、債權人、政府機關、社會大眾、往來供應商等。 會計人員編製一組供所有外部人共同使用的一般目的財務報表(general-purpose financial statements)。各類使用人可在此一般性目的財務報表中,找尋其所需要的特定資訊,以幫助其決策。
Outline 二、財務報表的目的 7-1 會計理論的意義 7-2 財務會計的觀念架構 一、財務報表的使用人 三、編製財務報表的基本假設 7-1 會計理論的意義 7-2 財務會計的觀念架構 一、財務報表的使用人 二、財務報表的目的 三、編製財務報表的基本假設 四、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 五、財務報表的要素 六、財務報表要素的認列 七、財務報表要素的衡量
財務報表的目的 財務報表的目的(會計的目的)係所有會計理論的最高指導準則,所有的會計理論均以達成財務報表目的為依歸。 財務報表的基本目的: 幫助財務報表使用者的投資、授信及其他經濟決策:廣泛目的。 幫助財務報表使用者評估其投資與授信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間與風險
財務報表的目的(續) 報導企業的經濟資源、對經濟資源的請求權及資源與請求權變動的情形。 報導企業的經營績效。 報導企業的流動性、償債能力及現金流量。 幫助財務報表使用者評估企業管理當局運用資源的責任及績效。
財務報表的目的(續)
Outline 三、編製財務報表的基本假設 7-1 會計理論的意義 7-2 財務會計的觀念架構 一、財務報表的使用人 二、財務報表的目的 7-1 會計理論的意義 7-2 財務會計的觀念架構 一、財務報表的使用人 二、財務報表的目的 三、編製財務報表的基本假設 四、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 五、財務報表的要素 六、財務報表要素的認列 七、財務報表要素的衡量
編製財務報表的基本假設 基本假設包括權責發生制及繼續經營。 1.權責發生制:又稱為應計基礎(Accrual Basis) 交易及其他事項所發生的影響應於事項發生時認列,而不是於實際收付現金時認列。 採用應計基礎編製的財務報表,可以讓使用者知道企業過去收付現金的交易,也可以讓使用者瞭解未來收付現金的權利和義務。 在應計基礎下,當認列收益時,應採用配合原則將相關的費損同時認列,使企業的努力(efforts)與成果(accomplishment)能在同一期間表達。
2.繼續經營(Going-Concern or Continuity) : 基本假設(續) 2.繼續經營(Going-Concern or Continuity) : 假定企業將繼續存在下去,而不會在可預見的未來清算解散。 只是表示企業可以存續到足以執行現有的計畫及履行契約責任, 並非永遠存在。 對資產及負債的評價和分類極為重要。 排除採用清算價值,使資產及負債均可按歷史成本或公平價值評價。
Outline 四、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 7-1 會計理論的意義 7-2 財務會計的觀念架構 一、財務報表的使用人 二、財務報表的目的 7-1 會計理論的意義 7-2 財務會計的觀念架構 一、財務報表的使用人 二、財務報表的目的 三、編製財務報表的基本假設 四、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 五、財務報表的要素 六、財務報表要素的認列 七、財務報表要素的衡量
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 高品質的會計資訊可以提高決策,以便更有效的達成會計目的。 IASB認為財務報表的主要品質特性包括:可了解性、攸關性、可靠性及比較性。
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續) 可了解性(Understandability) : 財務報表的內容必須被決策者所了解才能協助決策,為財務報表的重要品質。 決策者也被須具備基本的商業知識,並且願意認真研讀,才能相輔相成。
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續) 攸關性(Relevance) : 與決策有關,具有改變決策的能力,對解決尚 未發生的問題有幫助。攸關性包括預測價值、 回饋價值及重要性三項要素。
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續) 預測價值(Predictive Value) 若資訊能幫助決策人預測過去、現在及未來事 項的可能結果,則此項資訊具有預測價值,決 策人可根據預測的可能結果,做最佳的選擇。 所以具有預測價值的資訊可以改變決策人的決 策。
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續) 回饋價值(Feedback Value) 資訊如果能使決策人證實或更正過去決策時的 預期結果,即具有回饋價值。把過去決策所產 生的實際結果回饋給決策人,使與當初做決策 時所預期的結果相比較,即知過去的預期是否 有誤。
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續) 重要性(Materiality) 資訊的攸關性受其性質與重要性的影響。 資訊是否重要,應否單獨提供或揭露,應視其本身的性質及金額的大小而定。 通常在性質上如屬不尋常、不適當、或者是未來情況改變的預兆,則為重要事項。
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續) 可靠性(Reliability) : 令資訊能免於錯誤(error)及偏差(bias),並能 忠實表達其所要表達的現象或狀況。攸關的資 訊如果不可靠,不僅對決策沒有幫助,反而可 能造成錯誤的決策。 資訊是否可靠,可就下面五個因素加以衡量:
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 可靠性(Reliability) : 忠實表達(Faithful Representation) : 所謂忠實表達,是指一項衡量或敘述,與其所要 表達的現象或狀況一致或吻合。就會計而言,係指財務報導與交易事項完全一致或吻合。 要想忠實表達,就必須選用正確的衡量方法或衡量制度。
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續) 可靠性(Reliability) : 實質重於形式(Substance over Form) 當交易事項的經濟實質與其法律形式不一致時, 會計上應依其經濟實質處理,會計資訊才能忠實 表達。交易或其他事項的經濟實質,可能與其法 律或外觀形式並不一致。
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續) 可靠性(Reliability) : 中立性(Neutrality) 提供或處理財務資訊不得預設經濟效果,而應該 按照實際的結果編製。財務報表中所包含的資訊必須具備中立性,不帶任何偏差,資訊才具有可靠性。
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續) 可靠性(Reliability) : 審慎性(Prudence) 所謂審慎性係指在有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估計時,在判斷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謹慎,以免資產、收益高估或負債、費損低估。 合理的審慎是必要的,但不得故意操弄致使財務報表不具中立性,從而喪失可靠性。
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續) 可靠性(Reliability) : 完整性(Completeness) 在考量重要性和成本的限制下,為達到公正表達 企業經濟事項所必要的資訊,均應完整提供,亦 即財務報表應揭露所有對使用者決策有幫助的資 訊。
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續) 比較性(Comparability) : 是指會計資訊能讓使用者從兩組經濟情況中區別出異同點。 不同企業間和同一企業不同期間,對於性質相同的 交易或其他事項的衡量與表達,應採用相同一致的方法處理。
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續) 攸關與可靠資訊的限制因素: 時效性(Timeliness) : 所謂時效性,是指任何資訊在喪失影響決策的能力前,必須及時提供給決策人。 重視攸關性但可能傷及可靠性。
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續) 攸關與可靠資訊的限制因素: 成本與效益的均衡(Balance Between Cost and Benefit) : 會計資訊也是商品,提供會計資訊需要花費成本,只有當會計資訊所能產生的效益高於其成本時,才值得提供。
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續) 攸關與可靠資訊的限制因素: 品質特性間的均衡: (Balance Between 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在實務上,常常需要在各種品質特性之間權衡或取捨,以求得適當的均衡,並達成財務報表的目的。
Outline 7-1 會計理論的意義 7-2 財務會計的觀念架構 一、財務報表的使用人 二、財務報表的目的 三、編製財務報表的基本假設 7-1 會計理論的意義 7-2 財務會計的觀念架構 一、財務報表的使用人 二、財務報表的目的 三、編製財務報表的基本假設 四、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 五、財務報表的要素 六、財務報表要素的認列 七、財務報表要素的衡量
財務報表的要素 財務報表要素有五: 資產 負債 業主權益 收益 費損。
財務報表的要素(續) 資產(Assets) : 企業所控制的資源(resource),該資源係由過去交 易事項所產生,並預期未來可以產生經濟利益的 流入。 會計上的資產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具有未來經濟 利益、企業能控制該經濟利益、控制經濟利益的 交易或其他事項已經發生。
財務報表的要素(續) 負債(Liabilities) : 企業現在承擔的義務,該義務係由過去交易事項 所產生,且預期未來清償時將產生經濟資源的流 出。 負債亦有三個要件:屬於特定企業的義務、該義 務已因過去的交易或其他事項而發生、企業履行 該義務時需移轉經濟資源或提供勞務。
財務報表的要素(續) 業主權益(Equity) : 企業的資產扣除其所有負債後的剩餘權益。 公司組織的業主權益可以再分為資本(股本)、 資本公積、保留盈餘(累積虧損)及其他直接認 列於業主權益的項目。
財務報表的要素(續) 收益(Income) : 會計期間內經濟利益的增加而增加業主權益,但 不包括業主投資而增加的業主權益。收益包括收 入(revenue)與利益(gains)。 收入是企業日常營運所產生者。 利益包括處分非流動資產的利益、未實現外幣兌換利益等,通常以減除相關費損後的淨額表達。
財務報表的要素 費損(Expenses) : 會計期間內經濟利益的減少,而減少業主權益, 但不包括分配給業主而減少的業主權益。 費損包括費用(expenses)及損失(losses)。 費用是企業日常營運所產生者。 損失包括各種災害損失、處分非流動資產的損失及未實現外幣兌換損失等。
Outline 7-1 會計理論的意義 7-2 財務會計的觀念架構 一、財務報表的使用人 二、財務報表的目的 三、編製財務報表的基本假設 7-1 會計理論的意義 7-2 財務會計的觀念架構 一、財務報表的使用人 二、財務報表的目的 三、編製財務報表的基本假設 四、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 五、財務報表的要素 六、財務報表要素的認列 七、財務報表要素的衡量
財務報表要素的認列 所謂認列,是指將符合財務報表要素定義和認列標準的項目,以文字和金額列入資產負債表或損益表的過程。 認列標準則有下列二項: 與該項目有關的未來經濟利益將很有可能流入或流出企業。 對該項目的成本或價值能可靠衡量。
Outline 7-1 會計理論的意義 7-2 財務會計的觀念架構 一、財務報表的使用人 二、財務報表的目的 三、編製財務報表的基本假設 7-1 會計理論的意義 7-2 財務會計的觀念架構 一、財務報表的使用人 二、財務報表的目的 三、編製財務報表的基本假設 四、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 五、財務報表的要素 六、財務報表要素的認列 七、財務報表要素的衡量
財務報表要素的衡量 常用的衡量基礎: 歷史成本(Historical Cost) : 指過去的交換價格。 對資產而言,歷史成本是指過去取得(購買)資產時所支付的現金或約當現金的金額,或者是所支付的財物的公平價值。 對負債而言,是指發生義務時所收到的現金的金額,或為清償負債而預期將支付現金或約當現金的金額。
財務報表要素的衡量(續) 常用的衡量基礎 : 現時成本(Current Costs) : 又稱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s)或重製成本(reproduction costs) 。 對資產而言,係指目前購買相同或類似資產所須支付的現金或約當現金的金額。 對負債而言,則為目前清償負債所須支付的現金或約當現金的未折現金額。
財務報表要素的衡量(續) 常用的衡量基礎 : 變現(清償)價值(Realizable or Settlement Value) : 對資產而言,係指目前在有秩序的情況下,處分 資產所能獲得的現金或約當現金的金額。不同於 急迫情況下處分的清算價值(liquidation value) 。 對負債而言,則為在正常營業情況下,預期清償 負債所須支付的現金或約當現金的未折現金額。
財務報表要素的衡量(續) 常用的衡量基礎 : 現值(Present Value) : 對資產而言,指在正常營業情況下,預期資產未 來可能產生的淨現金流入的折現值。 對負債而言,則為在正常營業情況下,預期清償 負債所須支付的未來淨現金流出的折現值。
附 錄 基本環境假設(assumption) 又稱為基本公設或慣例(convention),乃是真實環境對會計處理所加的限制或規範。 附 錄 基本環境假設(assumption) 又稱為基本公設或慣例(convention),乃是真實環境對會計處理所加的限制或規範。 會計基本假設有: 企業個體假設、繼續經營假設、會計期間假設及貨幣評價假設,分述如下。
會計基本假設 一、企業個體假設(Separate entity assumption) 假設企業是一個獨立的經濟個體,與業主分 離,企業是以自己的名義擁有資產、承擔負 債、與他人簽訂契約及履行義務。
會計基本假設 二、繼續經營假設 (Continuity or going-concern assumption) 所謂繼續經營假設,是指在無相反證據的情 況下,假設企業將繼續經營下去,在可預見 的將來不會解散或清算。
會計基本假設 三、會計期間假設(Time period assumption) 會計必須定期提供資訊,以協助管理並作為 投資及貸款之依據。為達成此目的,會計必 須將繼續經營的企業劃分成段落,以計算損 益、編製報表。 這項經營期間的劃分即稱為會計期間假設, 每一段落稱為會計期間。
會計基本假設 四、貨幣單位(Monetary unit assumption) 所謂貨幣評價假設,係指會計係以貨幣作為 紀錄、衡量及報導財務資訊之基本單位。因 此,凡是無法以貨幣衡量、計算的經濟事 務,會計都無法加以記錄、衡量及報導。 貨幣單位假設的意義除了在於以貨幣作為衡 量經濟事項的基礎外,亦假定貨幣價值不變, 或變動不大可以忽略。
基本會計原則 會計原則是處理會計事項必須遵守的規則, 沒有選擇性可言。既往的會計基本原則可分 為成本原則、收益原則、配合原則及充分揭 露原則。 收益原則我國的新公報以另有規定,不再贅 述,其餘分述如下。
基本會計原則 一、成本原則(Cost principle) 成本原則又稱為歷史成本原則,係指會計衡 量應以歷史成本為原則。 歷史成本是指過去的交易、交換價格。 會計上採用歷史成本作為入帳及評價的根 據,主要原因在於歷史成本具有客觀性及可 驗證性。 歷史成本再作決策時,往往缺乏攸關性,此為成 本原則最大的缺點。
基本會計原則 二、配合原則(Matching principle) 會計上為了正確計算損益起見,當會計上認 列某項收益時,為了產生該項收益而發生的 相關成本也應該在同一會計期間認列為費 用,才能正確計算該期間損益,這種觀念稱 為成本(費用)與收益配合原則,簡稱配合原 則。
基本會計原則 三、充分揭露原則(Full disclosure principle) 所謂充分揭露原則,也稱為財務報告原則, 係指凡是能夠公正、允當表達企業經營結果 及財務狀況所必要的資料,均應完整提供給 報表使用者,亦即財務報告應揭露對使用者 的決策有幫助的所有資料。
加油!繼續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