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資本國家內部的挑戰 學習重點 十九世紀法國民主政治的發展。 十九世紀英國政治的改革。 美國領土的擴張與內戰。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 十 二 課. 【 GE─ 雅典奧 運的由來】 【羅家倫】
Advertisements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中國圖書分類簡表 500●社會科學類 000●總類 ●史地類 100●哲學類 800●語文類 200●宗教類
近代民族主義(19世紀) 三大動力: 1860年代的歐洲代表國家:義、德 建國手段:強制性與靈活外交 (一)法國大革命 (二)工業革命
第三章 西方國家的優勢 第三節 美國南北戰爭.
中國人壽 徐真真.
Bank 3.0 證券產業發展趨勢 與數位化應用 富邦證券 副總經理 郭永宜 (行銷暨商品督導)
2 杜威十進分類法 複習 000 總類 100 哲學及心理學類 200 宗教類 300 社會科學類 400 語文類 500 自然科學及數學類
二、十九世紀歐洲的改革運動.
17 類別資料的分析  學習目的.
名人介紹 5C班 介紹名人:林肯.
香港的經濟發展.
國立交通大學 蘭州大學 大陸姐妹校介紹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第四章 資金成本.
P119.
觀光對環境的影響 王志明.
第七章 浪漫與殺手﹝婚前性行為,墮胎﹞   I.婚前性行為 「少年人,你要逃避淫行。」--- 聖經.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電子商務 Electronic Commerce
P60.
使用者經驗設計 User Experience Design
塞   尚 法國人稱十七世紀為「大世紀」(1625~1700),因為此時期的法國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中央集權統治下,握有凌駕歐洲諸國的政治主導權,而在藝術文化上,光耀史冊的歷史人物陸續登上歷史舞台,建構起延續至今的法國文化基礎。
★作者 : 彭冠偉 ★班級 : 601 ★指導老師 : 潘政宏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空中巴士與波音公司 飛機設計特點.
第六組 許茹雯 李翔雲 王秀旬 張碩峰 麥嘉容 廖子誠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創意管理 一. 組織設計與創意 1.各種組織設計對創意之影響 3hrs 2.團隊的建立(成員組合考量) 3hrs 3.團隊的溝通 3hrs
研習目的:希望透過這次研習,來認識「自由神像」的由來和發掘自由神像對美國人的重要性。從中對「自由神像」的認識加深。
明代的版圖.
達利.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從歷史與行銷的角度看 台北市長選舉的新突破
朝鮮 獨立 宣言書 美國 獨立 宣言書 比較 崔然鴻 在美 詩人.
香港如何割讓給英國? 1842年起,香港受英國管治,直至1997年6 月30日. 歷時 155年。 你知道當中的原因嗎?
法學入門 第 1 單元:法學入門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競爭情報 LinkedIn and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utting Social Networking to Real Use by RogerPhelps 圖資四 B 鄭艾妮 B 蒲碩瑩 B 楊淑涵.
數位教學導讀及案例分享 經濟日報產業研究中心 楊璨羽.
六年級電腦科 KompoZer w3.dhps.tp.edu.tw.
第一節 西方國家的優勢.
中三生物科 生物的七個特徵.
人類的石油年代.
五. 工業革命 作者:劉至情 指導教師:陳寶珠 老師.
規模經濟 定義 原因.
第 7 章 主要商業功能.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機械系106學年度實務專題海報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德銳、丁一顧、李俊達、 簡賢昌、高紅瑛
1-1 隨機的意義– P.1.
Welcome to 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中國近代史( ) 圖表分析.
第一章 自我評量題目 一、何謂警察行政?試舉二例論之(p5-p6) 二、試比較警察行政與公共行政之異同?(p6,p13)
Chinese Internet Marketing Opportunity
做門徒的挑戰 – 新舊的衝突 歷史、文化、社會、家庭 衝突是因改變而來的現象 問題的所在:新的是什麼?
機綠. 在這綠色老屋 碰撞出更多 人與人相遇的機 率 綠.
在羅馬的日子.
工商界簡介 企業與宗教 我的見證及體驗 Q & A.
組長:黃天翀(4A 30) 組員:李澤城(4A 18) 鄭俊謙(4A 4) 陳嘉樂(4A 2)
貳.企業願景、使命與目標(1/3) 願景 利害關係人 內部利害關係人 外部利害關係人 高階領導者必須創立一種以顧客為焦點的、清晰可見的價值
程式語言與邏輯:主題示範 報告人:國立台灣師大附中 李啟龍 老師 學年度資訊科技概論研習.
P106.
Facebook 粉絲行銷學 成功經營出Facebook粉絲團的秘訣 天翼電訊股份有限公司 吳裕誠 總經理 決策公關集團
新事業發展專題
美國憲法增修條文 (共廿七條) 條數 花費時間(月) 年份 1~10 權利法案 對州政府的訴訟
企業家如何創新? Q 你還記得,熊彼得所說的「企業家」為何意涵? 你還記得,熊彼得所說的「企業家」為何意涵?
第一章 電子商務簡介 第一篇 電子商務概論篇.
社會﹝第一冊﹞ 單元十一:古早台灣人 單元十二:逐鹿台灣 單元十三:唐山過台灣 單元十四:大船入港.
社會領域教學 相關網路資源介紹.
主日信息 『基督裡的自由』 (約 8:31-36) 薛忠勇 弟兄 5 19  2013.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節 資本國家內部的挑戰 學習重點 十九世紀法國民主政治的發展。 十九世紀英國政治的改革。 美國領土的擴張與內戰。 第二章 資本主義國家的挑戰 第二節 民主政治的發展 壹、教學目標 1.了解十九世紀法國民主政治發展的過程。 2.了解十九世紀英國政治的和平改革。 3.了解美國領土的擴張與內戰。 貳、教學資源 參考書目 1.A. Briggs,陳叔平等譯,《英國社會史》,中國人民大學,1991年。 2.C. Dickens,齊霞飛譯,《雙城記》,臺北:志文,1996年。 3.C. Tilly,劉絮凱譯,《法國人民抗爭史》二冊,臺北:麥田,1999年。 4.C. Roberts&,賈士蘅譯,《英國史》二冊,臺北:五南,1989年。 5.D. J. Boorstin,《美國人》三冊,北京:三聯,1993年。 6.Eric Hobsbawm,王章輝等譯,《革命的年代》,臺北:麥田,1997年。 7.Eric Hobsbawm,張曉華等譯,《資本的年代》,臺北:麥田,1998年。 8.Eric Hobsbawm,賈士蘅譯,《帝國的年代》,臺北:麥田,1997年。 9.Eric Wolf,賈士蘅譯,《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臺北:麥田,2003年。 10.F. Braudel,顧良等譯,《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三冊,北京:三聯,1996年。(另有臺北貓頭鷹版) 11.F. Escher,陳大瑞譯,《美國簡史》,臺北:世界,1985年。 12.G. Trevelyan,錢端升譯,《英國史》,北京:商務,1933。 13.Immanuel Wallerstein,郭方等譯,《近代世界體系》三冊,臺北:桂冠,1998年。 14.Jean-Jacques Rousseau,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臺北:唐山,1987年。 15.K. Morgan,王覺非等譯,《牛津英國通史》,北京:商務,1993年。 16.Machiavelli,何欣譯,《君王論》,臺北:志文,1982年。 17.S. C. Easton,李邁先譯,《西洋近世史》三冊,臺北:幼獅,1982年。 18.Tocqueville,馮棠譯,《舊制度與法國大革命》,英國:牛津大學,1994年。 19.R. Middleton,賈士蘅譯,《殖民時代的美國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20.R. R. Palmer&,孫福生等譯,《近現代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三冊,北京:商務,1992年。 21.Victor G. Kiernan,陳正國譯,《人類的主人:歐洲帝國時期對其他文化的態度》,臺北:麥田,2001年。 22.王曾才,《西洋近世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76年。 23.王曾才、陳鴻瑜監修,《新編圖說世界歷史6》,臺北:光復書局,1998年。 24.江金太,《剖析法國大革命》,臺北:森大,1989年。 25.吳圳義,《法國史》,臺北:三民,1995年。 26.林立樹,《美國通史》,臺北:五南,2003年。 27.林立樹,《美國文化》,臺北:五南,2005年。 28.張彬村編譯,《歐洲經濟史─工業革命篇》,臺北:遠流,1989年。 29.張四德,《美國史》,臺北:大安,1994年。 30.陳炯彰,《英國史》,臺北:大安,1996年。 31.陳靜瑜,《美國族群史》,臺北:國立編譯館,2006年。 32.陸盛譯,《西洋近古史》二冊,臺北:五南,1997年。 33.郭華榕,《法蘭西第二帝國史》,北京:北京大學,1993年。 34.傑佛瑞.布魯思,《革命和反動1848~1852》,紐約:範.諾斯特蘭德,1958年。 35.羅梵等,《法國文化史》,臺北:亞太,1998年。

法國民主政治的發展 (一)工業的進展 拿破崙失敗後,英國與歐陸各國的商業活動逐漸恢復。隨著英國發明的各種新機器輸入西歐各國,其中比利時、法國因近水樓臺之便,工業革命最早開始。 法國工業革命初期,以規模不大的家族式工業為主。隨著工商業的發展,法國中產階級的人數及財富逐漸增加,民主自由的力量也隨之增強。

自由主義的勝利 (一) 從「七月革命」到「二月革命」 1.七月革命-1830 A.起因:國王查理十世保守專制 a.解散自由派占多數的國會 b.厲行出版檢查以箝制言論 c.頒布新選舉法限制選舉權

B.過程: a.共和派反應激烈,鼓動群眾騷動 b.巴黎工人與學生暴動 C.結果: a.查理十世退位 b.推路易腓力為新王-「七月王朝」 ※「七月革命」引發歐洲革命風潮 比利時脫離荷蘭而獨立

查理十世 路易腓力

自由引導人民 此為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1798-1863 )在受到七月革命的震撼後所繪,畫中的自由女神左手持槍,右手揮舞一面三色旗,引導民眾向前。

七 月 革 命—巴 黎 暴 動

2.二月革命-1848 A.「七月王朝」的政治措施: a.選舉權--有嚴格財產限制 b.經濟--採自由放任 c.外交--主張和平 B.起因:路易腓力企圖專制獨裁(首相吉佐) a.高壓控制反對聲浪 b.操縱選舉 c.限制出版與集會自由 C.結果:a.路易腓力下臺,逃亡英國 b.法國進入「第二共和」

3. 「二月革命」引發歐洲革命風潮 A. 奧國 a. 梅特涅下臺 b. 奧國國王頒布憲法 B. 德意志-於法蘭克福召開國民會議 C 3.「二月革命」引發歐洲革命風潮 A.奧國 a.梅特涅下臺 b.奧國國王頒布憲法 B.德意志-於法蘭克福召開國民會議 C.義大利- a.西西里發生革命 b.米蘭反抗奧軍 c.其他各地多頒布憲法

法蘭克福會議 法蘭克福會議為德意志於1848年成立的「國民會議」,以商討統一事宜為目的。

拿破崙三世與第三共和 路易拿破崙善於權謀,樹立他個人的獨裁政權。1852年,舉行公民投票,路易拿破崙將國體改為「第二帝國」,自號為「拿破崙三世」(Napoleon Ⅲ)。 在政治方面,拿破崙三世繼續維持成年男子的普選權。經濟方面,對內推動工業發展,是法國工業發展的高峰期。 1870年,爆發普、法戰爭,拿破崙三世戰敗投降。法國共和黨人乃起而組織新政府,宣布改行共和,此為法國「第三共和」。

 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畫像。

1870年色當之役後,拿破崙三世向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投降。

(二) 英國的國會改革 1.背景: A.〈穀物法〉造成社會不安 a.下層階級深受其苦 b.中產階級不滿違反自由放任原則 B.國會無法反映民意 a.席次分配不公 (a)衰廢城鎮仍有代表權 (b)新興工業城市卻無代表權 b.選民人數太少 (a)選舉權限制太高 (b)地主阻撓革命

穀物法 穀米的價格跌至低於某一固定水平之時,透過鼓勵出口及限制入口,從而保護英國的地主的利益。 1815年至1846年強制實施的進口關稅,藉以「保護」英國農夫及地主免受來自從生產成本較廉宜的外國所進口的穀物的競爭。 back

取消衰敗選區制度的漫畫 圖中的老樹為衰廢市鎮的象徵,在眾人舉斧大力砍伐 之時,另一邊則有不願改革的舊勢力支撐著這棵老樹。

2. 十九世紀的國會改革 A. 1832年「第一次改革法案」 a. 取消衰廢市鎮代表權,分配給新興城市 b 2.十九世紀的國會改革 A.1832年「第一次改革法案」 a.取消衰廢市鎮代表權,分配給新興城市 b.放寬選舉權財產限制-中產階級獲參政權 B.1838年工人發起「憲章運動」 C.1867年「第二次改革法案」- 讓城市工人獲參政權 D.1884年「第三次改革法案」 a.成年男子獲參政權 b.不包括婦女與無業遊民

憲章運動 1838年,《人民憲章》 成年男子都有普選權 選舉投票應秘密進行 廢除議會候選人的財產資格限制 1848年憲章運動再度高漲,但缺乏組織與謀略,最後被政府下令解散。 back

1832年改革法案 1832年〈改革法案〉改變了下議院由保守派獨占的狀態,加入了中產階級的勢力,是英國議會史的一次重大改革。

英國憲章運動 要求改革的人們將請願書「抬」上議會,進行隊伍吸引許多民眾的圍觀 back

美國的拓展 (一)工業革命的開展 (二)領土的拓展 1789年,斯萊特製成了貞妮型紡紗機,揭開了美國工業革命的序幕。之後,1793年惠特尼發明軋棉機,提高近百倍棉花清理的功效。1813年,波士頓商人洛厄爾引進了英國織布機的製造技術。至此,美國棉織業完成了紡、織兩個環節的技術革命。 (二)領土的拓展

 1783~1853年美國領土的擴大及西部開拓。 1803年,美國向法國政府廉價購買洛磯山脈以東至密士失必河流域的路易斯安那地區。

 1783~1853年美國領土的擴大及西部開拓。 1818年,美國政府向西班牙政府購買佛羅里達。

1783~1853年美國領土的擴大及西部開拓。 1845年,美國將德克薩斯併入美國。

1783~1853年美國領土的擴大及西部開拓。 1848年,美國擊敗墨西哥後,強迫割讓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亞。

(三) 美國的內戰 (1861-1865) 1.時代背景: A.人口急遽增加-吸引大量歐洲移民 B.經濟快速發展-紡織業傳入東北部 C.政黨政治漸趨成熟-兩大黨派發展 a.聯邦派→民主黨 b.共和派→共和黨

2. 內戰前的南北差異 A. 政治上 a. 北-希望提高聯邦權力,保護工業,主張廢除黑奴 b. 南-主張加強各州的自治權 B. 經濟上 a 2.內戰前的南北差異 A.政治上 a.北-希望提高聯邦權力,保護工業,主張廢除黑奴 b.南-主張加強各州的自治權 B.經濟上 a.北-發展工業,主張保護關稅 b.南-發展農業,主張自由貿易

3. 內戰導火線:黑奴問題 A. 南方-支持蓄奴:供應英國紡織業原棉 B. 北方-反對蓄奴:發展工業不需黑奴勞力 C. 西部新州- a 3.內戰導火線:黑奴問題 A.南方-支持蓄奴:供應英國紡織業原棉 B.北方-反對蓄奴:發展工業不需黑奴勞力 C.西部新州- a.加入聯邦時是否蓄奴,影響南北雙方 在聯邦的實力→成爭奪重點 b.1850年代演變成政治危機

被拍賣的黑人奴隸 此畫呈現出當時黑人被競標拍賣的情景。

解放黑奴與蓄奴對照圖 1850-1860年代反奴隸制度的作品大量出現, 圖中央下方的人像即為林肯。

4. 內戰(南北戰爭)爆發:1861~1865年 A. 林肯當選總統→引起南方恐慌 B 4.內戰(南北戰爭)爆發:1861~1865年 A.林肯當選總統→引起南方恐慌 B.南方七州先後退出聯邦,另組「美利堅聯盟國」→向北方攻擊 C.北方居優勢-人口、財富、工業、交通 D.林肯發表〈黑奴解放宣言〉-宣布所有 奴隸均獲自由 E.南方得不到外援而失敗

林肯發表--〈黑奴解放宣言〉 林肯與內閣閣員合照 back

蓋茲堡宣言(Gettysburg Address) 1863年11月,林肯總統在蓋茲堡戰場發表宣言,暢談美國的「自由理想」:   「八十七年前,我們的先祖們帶給這塊大陸一個新的國家,誕生於自由,並堅信人生而平等的原則。現在,我們正陷入一場大的內戰,試煉著這個國家,或任何這樣誕生、具這種信念的國家,是否能夠長存。……在這裡,我們活著的人將致力完成在此戰鬥者未竟的志業。……在這裡,我們保證,將不會讓這些戰死者平白犧牲 ── 在上帝見證下,這個國家將會有自由的新生 ── 而民有、民治與民享的政府絕不會從地球上消失。」 back

5. 內戰後的發展 A. 美國農工生產急遽發展,完成橫貫東西的鐵路交通網 B. 政治上 a. 1830年代-美國白人成年男子已有投票權 b 「種族、膚色或曾為奴役」而被剝奪 C.社會上-平等精神

南北戰爭時期的美國 back

美國總統林肯像。 1863年元旦,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依據憲法所授予的合眾國陸海軍總司令的職權,頒布《解放宣言》。1865年4月14日,林肯在華盛頓遭到暗殺。

南北戰爭時期的美國各州及南北戰爭後大陸東西橫貫鐵路。

南北戰爭後 東部發現石油(洛克斐勒) 西部發現金礦 北部發現鐵礦等(卡內基) 產生不少大資本家(摩根)。經濟的突飛猛進,使美國富裕而強大,帶動了另一波對外擴張。 1867年向俄國購買阿拉斯加 1898年併吞夏威夷 1898年西班牙手中奪得菲律賓、波多黎各、關島。

 1885年的洛克斐勒像 back 人生的目的是 「從其他惡性競爭的商人們 身上賺取儘可能多的金錢, 而用此金錢發展有益人類 的事業」。

1913年的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 back 名言: 「一個人死的時候 如果擁有巨額財富, 那就是一種恥辱。」 1919年去世前, 卡內基一共捐出 350,695,653美元。 卡內基認為財富不應當 傳給自己的後代, 臨終前立下遺言, 要把剩餘的3,000萬美元 全部捐出。

1901年的美國金融鉅子摩根 back

問題與討論 比較英、法兩國在十九世紀政治改革的異同。 說明美國內戰的原因與影響。

問題與討論1 參考解答 (1)英國的和平改革: 英、法民主發展不同:英國國會和平改革;法國共和歷盡滄桑始定。 問題與討論1 參考解答 英、法民主發展不同:英國國會和平改革;法國共和歷盡滄桑始定。 (1)英國的和平改革: 政治不是真正民主(雖十三世紀即有民選國會議員,但選舉制度不適用,選民資格極嚴,少數富人有選舉權。) 選舉為地主、富豪操縱。 席次分配不合時宜(衰落市鎮仍有席次;工業革命後的新興城市沒有代表)。

問題與討論1 參考解答 (2)在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刺激下,進行了以下的改革: 問題與討論1 參考解答 (2)在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刺激下,進行了以下的改革: 國會改革:1832年《國會改革法案》,揭開國會改革的序幕。 A.放寬選民資格的限制。 B.合理調整各選區代表名額。 C.陸續通過一系列法案:解決社會問題並擴大選舉權的授予。

問題與討論1 參考解答 國會改革的意義:以理性的商議方式達成共識,稱為「和平改革」──求新求變而不走極端是英國政治的特色。 問題與討論1 參考解答  國會改革的意義:以理性的商議方式達成共識,稱為「和平改革」──求新求變而不走極端是英國政治的特色。 法國共和歷盡滄桑始定: A.路易.拿破崙:二月革命後,路易.拿破崙得伯父拿破崙餘蔭,當選總統,是為法國第二共和。但他假借民意修改憲法,1852年改共和為帝制,自稱拿破崙三世。1870年普法戰爭,拿破崙三世兵敗被俘,法國共和黨建立第三共和。 B.第三共和:在保守派攻擊醜化中堅定民主路線,拓展工商業,度過難關。

問題與討論2 參考解答 (1)原因:黑奴問題。 與西進運動同時,美國的北方與南方,也由於長期以來經濟發展特色不同之故,產生了不同的價值觀,主要是對黑奴看法的問題。原來當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三百年來,歐洲白人以各種手段,從非洲誘捕黑人為奴,運來美洲從事墾荒、開礦等工作。至十九世紀中葉,美國北方由於工商業較為發達,新式工廠、商店林立,不需要沒有知識技能的黑奴,故已逐漸放棄奴役黑人;南方卻以農業,特別是種植棉花等勞力取向的經濟為主,需要大量黑奴,他們認為,棉花與黑奴,是南方各州的兩大經濟支柱,與北方的價值觀全然不同。

問題與討論2 參考解答 有些不肖白人,經常在北方各州誣陷自由黑人為「南方逃奴」,將他們強押到南方賣給棉花田主人。此舉引來北方人民的憤怒,紛紛主張廢除黑奴制度,有人甚至成立所謂「地下列車」,透過一些祕密管道,協助南方黑奴逃亡。 從黑奴問題上,引發南北雙方對於國家觀念認知的歧異。南方的奴隸主認為,聯邦政府無權主張解放黑奴,因為這樣嚴重影響他們的經濟發展,因此認為應該加強各州的自治權,縮小聯邦政府權力,並且經常以退出聯邦政府為要脅,阻止聯邦政府制訂廢除黑奴的法案。1861年林肯就職之後,雙方戰火點燃,爆發了美國歷史上的「內戰」,又稱為「南北戰爭」(1861~1865)。

問題與討論2 參考解答 (2)影響: 經過這次內戰,美國的黑奴問題得到解決,民主政治與聯邦政府統一的基礎也更加穩固。至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的二十年間,鐵路公司引進華工,完成橫貫美國東西的四大鐵路網,往來便利,產業隨之普及,也產生不少大資本家。例如1870年創立標準石油公司的洛克斐勒,短短十年之內,就壟斷了美國90%的石油業,就是一位典型的工商鉅子。另外,如鋼鐵大王卡內基、金融鉅子摩根等人,都是著名的大企業家。

問題與討論2 參考解答 經濟的突飛猛進,使美國富裕而強大,帶動了另一波對外擴張。1867年向俄國購買阿拉斯加,1898年併吞夏威夷,並發動「美西戰爭」,從西班牙手中奪得菲律賓、波多黎各、關島等地,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