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节 其他消化道寄生原虫 一、人芽囊原虫 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 长期以来被误认为是一种对人体无害的酵 母菌。近几年经研究表明,人芽囊原虫是 寄生在高等灵长类和人类肠道内可致病的 原虫。
(1)形态 人芽囊原虫大小差异较大,多为6~15m, 形态结构复杂,在患者粪便及体外培养中可 见空泡型、颗粒型、阿米巴型和复分裂型四 种。 碘染后光镜下观察: 空泡型虫体呈圆形,直径4~15m,中央见透 亮的大空泡。核呈月牙状或块状,可有1~4 个不等。
颗粒型虫体充满颗粒状物质,颗粒分为 代谢颗粒、脂肪颗粒和繁殖颗粒三种。 活体观察阿米巴型虫体,形态多变,体 内有许多明显的小颗粒物质,伪足伸缩 过程中虫体几乎无移动。 复分裂型虫体较大,内含多个子代虫体。
生活史尚不清楚,认为人芽囊原虫的生 活史为空泡型一阿米巴型—空泡型。空泡 型也可转变为颗粒型和复分裂型。阿米 巴型是致病型虫体。 其生殖方式包括:1)二分裂;2)空泡 型虫体中心出现颗粒,转变为颗粒型虫 体,虫体繁殖颗粒发育成子细胞;3)内 二芽生殖;4)裂体增殖。 人芽囊原虫寄生于人和其它灵长类动物 的小肠及回盲部。
(2)致病 人芽囊原虫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对实验感 染动物的病理检查显示,人芽囊原虫可侵入 肠粘膜上皮。死亡病人和动物尸检中也观察 到虫体侵入粘膜,肠道中含大量虫体。 人芽囊原虫感染后可分为有症状型和非症状 型。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带虫者可高达 44.12%。
(2)致病 感染重者有消化道症状,如腹泻、腹胀、 厌食、恶心、呕吐,甚至出现发烧、寒 战等。腹泻的性质为水样便、糊状便及 粘液血便。腹泻症状与虫体数量有关, 一般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持续 时间为数日至数月,甚至几年,间歇时 间为数天或数月。
(2)致病 慢性迁延性病程多于急性病程,免疫 功能正常的患者多数为自限性,其病 程1~3天。 56%的感染者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艾滋病患者容易感染人芽囊原虫,而 且症状严重,治疗十分困难。
(3)诊断 从粪便中检获虫体可确诊,常用方法有 生理盐水直接涂片、碘液染色法、苏木 素染色法及培养法。要注意与溶组织内 阿米巴、哈门氏内阿米巴、微小内蜒阿 米巴的包囊及隐孢子虫卵囊甚至真菌相 鉴别。 血清学检测对此种感染的诊断无意义。
(4)流行 人芽囊原虫在人群中普遍易感。在发展中国家 感染率尤高。 国内人群感染率多在10%以下,但有的地区可 高达30.4%。平均感染率为1.284%,估计全国 感染人数为1666万,在广东、福建、江苏、河 南、河北、湖北、吉林、黑龙江、山西、四川、 云南、贵州、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宁夏 等22个省(市、区)均有人芽囊原虫感染者, 四川感染率8.010%为最高。
人芽囊原虫的病人、带虫者或保虫宿主 都可成为传染源。由于常在患者粪便中 同时发现人芽囊原虫与肠道阿米巴合并 感染现象,提示他们有共同的传染源和 类似的感染途径。粪便管理不当,使人 芽囊原虫通过污染水源、食物及节肢动 物而传播。
(5)防治 防治应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 生和饮食卫生; 粪便无害化处理,保护水源,消灭传播 媒介; 对饮食行业人员要定期检查并及时治疗。 可用灭滴灵、复方增效磺胺或复方 新诺明等药物治疗。
二、贝氏等孢球虫 属爱美虫科的球虫,广泛寄生 于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动物的 肠道内,也可寄生于人体而引起 人体的球虫病。
(1)形态 贝氏等孢球虫的卵囊呈长椭圆形,大小为20~ 33m×10~19m,未成熟卵囊内含有一个大而 圆的细胞,成熟卵囊内含有2个椭圆形孢子囊, 每个孢子囊大小为9~11m×7~12m,含有4 个半月形的子孢子和一个残留体,无囊塞。未 成熟的和已有子孢子的卵囊可同时由粪便中排 出。
(2)生活史 宿主感染是由于食入成熟卵囊污染的食物和饮水,卵囊进入消化道后,子孢子在小肠逸出并侵入肠上皮细胞发育为滋养体,经裂体增殖发育为裂殖体,裂殖体成熟后,裂殖子逸出并侵入附近的上皮细胞继续进行裂体增殖或形成雌雄配子体而进行配子生殖。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发育为卵囊,卵囊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
(3)致病 感染贝氏等孢球虫常无症状。但当裂 殖子反复侵犯粘膜上皮细胞,进行繁殖, 使组织、细胞大量破坏,造成肠损害时, 可引起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厌食 等。有时可以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起 病急,有发热、持续性或脂肪性腹泻, 体重减轻等,甚至可引起死亡。恢复期 患者粪便中可持续排出卵囊达120天。
(4)诊断 在粪便中发现该虫卵囊即可确诊,因卵 囊微小,常规粪检不易发现,故漏诊的机 会较大。 必要时可作十二指肠活组织检查,可见 黏膜扁平或绒毛顶部膨大呈鼓槌状。小肠 固有层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增加,可见发育各期的虫体。
(5)流行与防治 贝氏等孢球虫分布广泛,尤以热带地区较多。 世界上人体感染贝氏等孢球虫的报告日趋增多。 在美国的艾滋病病人中,其发病率为15%;国内 1949年以来全国共发现39例,其中台湾省1990年 在高雄市发现1例。 预防原则与痢疾阿米巴相同,乙胺嘧啶和磺胺嘧 啶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