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一、 曾国藩其人
1、出身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人。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曾国藩有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家中对他们兄弟严加管教,希望他们能光宗耀祖。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从小发愤图强,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22岁的曾国藩考取秀才,并与其师欧阳沧溟之女成婚。28岁考中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
2、入仕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少年得志,官运亨通,他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 他能获得这么快的擢升,关键在于他刻苦修身。曾国藩立志求学,要求极严,抱负很高。他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从不放弃对自己的修炼,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不放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自责。
3、治学与教育 曾国藩的一生实践了中国人“立德、立功、立言”的理想,他践行了大学中“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好在历史选择了曾国藩。十余年间,尽管战场硝烟不散,随时命悬一线,谣言和指责纷至沓来。曾氏却在这些年间,留下了一部日记(从第二次出山起至去世前一天未尝中断)、一部家书(被后世称之为最好的家教教材)、一个文派(湘乡派)、一种精神(湘军精神、敢打硬仗,确立了湖湘文化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开创了一个运动(洋务运动)……
二、曾国藩家书
治学
论理教育思想 曾国藩的治学之道包括: “立志、居敬、主静、谨言、有恒” 一、读书以明理 二、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 三、读书要兼容并蓄,学以致用
修身
《曾国藩家书》中,许多书信都涉及到养身益寿之道。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为国为民做事首先要有健康的身体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 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 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 “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 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进德
曾国藩——进德之法 一曰慎独则心安 二曰主敬则强身 三曰求人则人悦 四曰习劳则神钦
曾国藩说: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 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 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述,以图自卫其身。”
三、当代意义
普通人家子弟照样可以成大事,获高位, 享大名,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 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教育之本。 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一种“静心”。 做事要开张,做人要收敛。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