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宮廟巡禮-探訪萬興宮
來到大肚,最不能不看的地方是哪裡呢? 當然就是大肚最有名的萬興宮了 這間廟有著很有趣的歷史,想知道的話就跟我一起去瞧瞧吧!
大肚媽祖為何被人們稱之為飛媽呢? 相傳在十九世紀,初老和尚住持大肚萬興宮的道光年間「老三媽」常被迎請出外看病,有一次一出去數個月渺無音訊,又適逢媽祖聖誕將近,地方上信眾們開始籌備慶典,但是卻不見老三媽蹤影,於是村民群起質問老和尚,老和尚回答不出來亦相當緊張地四處尋找,然後有一天老和尚打開廟門忽見老三媽已端坐在神桌上,而神桌下躺著兩個轎夫卻叫不醒,直到睡滿七天七夜後,兩名轎夫才悠然甦醒,經轎夫們轉述,原來老三媽是跑到噶瑪蘭行醫,信眾於是祈求媽祖早回大肚,沒想到當天晚上「老三媽」金尊連人帶輦一路奔回。 自此,老三媽被尊稱為「飛媽」。
萬興宮在何時建立的? 「萬興宮」是興建於西元一七三六年的古老廟宇,廟中奉祀的媽祖香火乃是由彰化縣天后宮分香而來的。最初是由一位唐山渡海而來的「萬福寺」老和尚擔任住持。從建廟至今已超過兩百年歷史的萬興宮,是大肚鄉最早的媽祖
萬興宮的建廟格式 萬興宮創廟至今已二百七十餘年,經過歷代多次的修葺重建仍保有幾分古味。台灣傳統建築大多承襲了明末清初漢民族的建築式樣,保有中國南方的傳統建築計法與風格,部分匠師亦來自廣東福建加上來自大陸的石材、木料等,使得廟宇建築都具有閩、粵建築手法之精神。 萬興宮之格局空間較為簡單古樸「口」字型配置,由前至後依序為廟前埕、三川殿(前殿)、龍虎門、中亭、步口廊、側廊、正殿、後埕、以及後來新建的後殿,是屬於最為基本且不失格局原則、空間比例皆屬端正優美之廟宇建築。
萬興宮神尊介紹 萬興宮一樓正殿上媽祖娘娘含笑端坐,殿內光明燈含攝著橘黃色的光,彷彿是慈悲的媽祖正在看顧著信徒,兩旁的千里眼、順風耳造型威武。後殿雅致清靜,供奉觀世音菩薩,左右偏龕供奉註生娘娘、城隍爺,左右側殿分別供奉福德正神、三府、五府千歲。二樓正殿內供奉關聖帝君,另有神農大帝與女媧娘娘,還有南鯤鯓代天府朱、李、池三府千歲,麻豆代天府李、池、吳、朱、范五府千歲,鎮守本宮,期望諸多神佛共同輔佐聖母護祐廣大信徒。
萬興宮在2013年時擴建了,擴建之後,今日的萬興宮是一座雄偉富麗的廟宇,但行走其間仍可感受到濃厚的古味,尤其是供奉天上聖母的正殿,不但保留了舊有的木製神龕,周遭精美的木構架、彩繪、雕塑、古匾、交趾陶等也都相當具有可看性。有趣的是,在最近一次的擴建中,側廊還加上了多幅臺灣近代名人行善的壁刻;蔣渭水、李國鼎、尹仲容、陳樹菊等人的故事,生動活潑地成排展現,別具新意,新舊交融,更增添老廟的包容與宏觀,值得旅人們細細品味。
大肚最有名的書院-磺溪書院
磺溪書院雖然不是我們今天要探訪的宮廟,但書院裡也有供奉著神尊喔! 磺溪書院內祭拜有五尊神明,有文昌帝君、孚佑帝君、文衡帝君、朱衣星君與魁斗星君,合稱為「五文昌」,是古時科舉時代掌管所有考試的神明。內設有大殿與拜殿,所以俗稱文昌祠或文昌廟,建築的樣式屬於傳統的閩南式合院型態,是一間結合學堂與廟宇的四合院。
磺溪書院的歷史 西雝社是清朝居住在今臺中市烏日區的舉人楊占鰲以及下寮尾士紳趙順芳所創建,原本是一些文人士子以文會友的集會場所,同時也有許多士紳募集善款當作學租招收孤寒學子,所以也有義塾的用途。後來有感於該區的文教風氣尚嫌不足有待發揚,所以經趙順芳還有趙順芳之子趙壁興夥同蔡燦雲、蔡瀚雲、張錦上等人再度發動社員募集,籌建「文昌廟」,並在文昌廟中開闢「磺溪書院」,於光緒16年(1890年)竣工,廣招大肚下堡地區(今大肚區、龍井區、烏日區等臺中市市轄區)的學子,作育英才。
磺溪書院的建築格式 建築材料的使用除了紅磚瓦片之外,還有泉州白(花崗岩)、青石等石材搭配福杉等建造而成。門廳比地面高出三階,講堂則高出五階。在講堂之前有個高約60公分的小「月臺」,月臺之上築有拜亭,這是磺溪書院的特色造型 磺溪書院整個建築相當考究,細部裝飾到特殊的屋頂型態都是很華麗的結構。平面的設計呈現出一般民宅與孔廟之間的結合,立面上的構造也是在閩南式建築之中相當罕見
大家在今天的大肚宮廟巡禮有沒有了解到這些宮廟的歷史呢? 在今天的探訪萬興宮與磺溪書院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了大肚飛媽不可思議的傳奇,也知道大肚媽祖與眾神明都保護著我們大肚區的人民,所以,我們要把這些不可思議的傳奇,繼續的流傳於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