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滚滚长江东逝水,成败兴亡笑谈中.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 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 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 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 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 笑谈中。 ( 《三国演义》卷首词 )
Advertisements

隆中对 陈寿.
《三国演义》开篇词 《临江仙》 【明】杨慎 杨洪基.
历史与小说的碰撞 胡佳琪组 大家好,我们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历史与小说的碰撞。.
影视剧中关羽形象论.
文化传播网 庹氏匾额作品欣赏 资料来自单身不贵族QQ空间 点击翻页.
本文的写作顺序 第一部分(1—5段)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 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三编 三国两晋南北朝各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专题复习--- 走进名著 亲近经典.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上册
隆中对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课 职业生涯规划决策.
两晋与南朝.
空城计 空城计 授课人:李丹 授课人:李丹授课人:李.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 制作:廊坊市第二中学 李占营.
学会思考 学会质疑 学会探索 学会归纳 学会学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 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 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 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
聊书吧.
欣赏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 国 Made By:于洋、郭升赐、杨宏、喻肖敏.
以下仅代表本小组看法,不喜勿喷 从天下争夺战 看《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
《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
孔隆教育 孔隆教育 23 ﹡隆中对 孔隆教育
《三国演义》人物三绝 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诸葛亮 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关 羽 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曹 操.
糖尿病流行病学.
导入新课.
宝洁的品牌战略.
杨修 字德祖,弘农华阴人,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因才华过人,又是袁术外甥,曹操虑为后患。
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 习作四 南京市五老村小学   王咏慧.
如何作孩子生命中的貴人----青草國小 授課講師:王在正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关于三国 你最喜欢谁?! 刘超 2010年5月21日.
短歌行 魏·曹操.
“走进三国”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广州市玉岩中学 李玉明.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出师表》.
看图说史.
精彩记忆.
隆中对 陈寿.
《蜀相》 杜甫 3.
三国演义.
刺史 州牧 州牧割据.
服务进行时 ---之经典案例.
金融财务工作汇报PPT模板 简洁实用·框架完整·大气时尚·工作总结·计划等 汇报人:ABC.
西藏 Tibet.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 22、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 东城中学 孙雅力.
中欧项目部 张茂松.
简历 WESTIN.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2017 多功能简洁实用PPT模板 木子尧 市场部.
小组名称:羽墨云轩 班级:五(4) 姓名:叶嘉莹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XX大学XX学院 多色复古论文答辩PPT模板 X124-2 蓝梦 学号.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例 《空城计》教学设计 (一) 2002年6月.
UML实例之赤壁之战.
入侵检测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毕玲.
调研报告展示 过度页1.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历史演义(参注释1) 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 1、西晋陈寿《三国志》、南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 。 2、李商隐《骄儿诗》:“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三国故事晚唐已众口喧腾。 3、宋元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戏曲舞台的三国戏。 4、作者“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明高儒《百川书志》),写成小说。

《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 1、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 2、成书于元代中后期; 3、成书于元末; 4、成书于明初; 5、成书于明中叶。

二、《三国演义》作者 早期版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 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有太原、东原、杭州、庐陵多种说法。 有人说他是“有志图王者”(明王圻《稗史汇编》),有人说他是施耐庵“门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2、罗贯中著作:《录鬼簿续编》录其杂剧三种:现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五种。

三、《三国演义》主要版本 1、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单题。为现存最早版本。 2、李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李评本”。此本不分卷,将240则合并为120回,目录由单题变双题。有眉批、总批,系叶昼假托,故后人称“伪李评本”。 3、毛本:《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刊本,对“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改、增删,正统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是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

第二节 《三国演义》内容和思想 一、《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 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 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 《三国演义》主题纷争: 1、“正统”说 2、“忠义”说 3、“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 4、“反映三国兴亡”说 5、“歌颂理想英雄”说 6、“赞美智慧”说 7、“天下归一”说

8、“讴歌封建贤才”说 9、“悲剧”说 10、“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 11、“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 12、“宣扬用兵之道”说 13、“人才学教科书”说 14、“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 15、“总结历史经验”说 16、“无固定主题”说等

1.《三国演义》主题概括: 《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 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 2“拥刘反曹”倾向 (1)、“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 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 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 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先主;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

(2)、“拥刘反曹”的思想实质 从官方史学看,“拥刘反曹”表现的是为偏安王朝争正统的封建正统观念 从民间文艺看,“拥刘反曹”表现的主要是反抗异族、“人心思汉”的民族情绪 从《三国演义》看,“拥刘反曹”既有拥护仁君仁政、反对暴君暴政的人民性,又有不满异族统治、要求“还我大汉”的民族性,还有某些封建正统观念的陈腐糟粕。

3、忠义思想 在《三国演义》中,既有下层人民群众互相扶持帮助的信义,也有上下隶属关系的“恩义”和“忠义”。

关云长 义绝 义不负心, 忠不顾死。

千里走单骑

关云长——”义“的化身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

下邳降曹:曹操赞曰:“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 张辽问:“兄与玄德交,比弟与兄交如何?”关羽回答说:“我与兄,朋友之交也;我与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者也,岂可共论乎?”

华容释曹:后人诗赞:“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如日,名誉震乾坤”;“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

诸葛亮形象的非常突出的“恩义”和“忠义”思想。他与刘备的关系,是封建社会中君臣关系的典范,达到了儒家提出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的最高境界。 对于各个集团中的人物,只要表现出忠心不事二主,作者就加以赞扬。

第四节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评《三国演义》的14种“妙”处 1.《三国》一书,有追本穷源之妙

2、《三国》一书,有巧收幻结之妙。 3、《三国》一书,有以宾衬主之妙。 4、《三国》一书,有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之妙。 5、《三国》一书,有星移斗转、雨覆风翻 之妙。 6、《三国》一书,有横云断岭、横桥锁溪之妙。

7、《三国》一书,有将雪见霰、将雨闻雷之妙。 8、《三国》一书,有浪后波纹、雨后霡霂之妙。 9、《三国》一书,有寒冰破热、凉风扫尘之妙。 10、《三国》一书,有笙箫夹鼓、琴瑟间钟之妙。

11、《三国》一书,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妙。 12、《三国》一书,有添丝补锦、移针匀绣之妙。 13、《三国》一书,有近山浓抹、远树轻描之妙 14、《三国》一书,有奇峰对插、锦屏对峙之妙。

一、人物形象 “三绝”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

1、曹 操 奸 绝: 奸诈 奸雄

曹操“奸诈”表现 残暴、嗜杀成性,极端利己主义: 恩将仇报杀吕伯奢;坑杀降卒;血洗徐州;“衣带诏”株连家族,勒死孕妇; ○疑而杀人:水军都督蔡瑁、张允 ○梦中杀人:贴身侍卫 ○佯醉杀人:乐官师旷。 ○借刀杀人:名士祢衡 ○伺机杀人:行军主簿杨修 ○借“物”杀人:管粮官王垕

曹操“奸雄”表现 有胆识、有魄力、有才华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A. 军事上的雄才大略,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B.识才,爱才、重才 不杀陈琳而爱其才,不追关公

“义”释曹操,认敌为友,贻误战机;傲视东吴,化友为敌,酿成失荆州、走麦城、被擒俘、遭杀戮悲剧。 (三)道德悲剧意识 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克服“政治利益”,决定了蜀汉悲剧的不可避免。 刘备悲剧: “仁”辞荆州而备受困扰;“践义”伐吴而造成彝陵惨败。 关羽悲剧: “义”释曹操,认敌为友,贻误战机;傲视东吴,化友为敌,酿成失荆州、走麦城、被擒俘、遭杀戮悲剧。

刘备 仁义明君, 忠厚长者 鲁迅: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刘备 ——“仁君”典范: “仁”为赢得民心手段: 理政新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当阳撤退:携民渡江:“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兵进西川:“秋毫无犯”,百姓“焚香礼拜”。 “仁”为安身立命准则:宁失军师不强徐庶所难;不顾幼子唯恐赵云有失;三让徐州而不受,出入荆州而不夺,兵临西川不忍取。

《三国演义》第60回刘备说: 今与吾水火相攻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

诸葛亮 智 绝

人格上重“忠义” 诸葛亮 ——“忠”的楷模 对蜀汉“竭尽忠诚,至死方休”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辅佐刘备:忠心耿耿,克尽臣职守。 辅佐刘禅:力撑危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诸葛亮——”智“的代表 第35回水镜曰:“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若孙 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寻章摘句之流,非经纶济世之才也。”这经纶济世之才就是诸葛亮。

一、诸葛出山 毛宗岗:读《三国志》者,必贪看孔明之事,乃阅过三十五回,尚不见孔明出现,令人心痒难熬。 至36回“元直走马荐诸葛”中才由徐庶亲口说出“伏龙”即诸葛孔明。

三顾茅庐 见单福作歌而以为孔明; 闻报水镜来而以为孔明; 见崔州平而以为孔明; 见石广元、孟公威而以为孔明; 见诸葛均、黄承彦而以为孔明;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毛评:淡泊宁静之语,是孔明一身本领。淡泊,则其人之冷可知;宁静,则其人之闲可知。天下非极闲极冷之人,做不得极忙极热之事。后来自博望烧屯,以至六出祁山,无数极忙极热文字,皆从极闲极冷中积蓄得来。

隆中对——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 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 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 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 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 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将军欲 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 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后人有诗赞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二、赤壁之战 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到第50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小说用了8回的篇幅写“赤壁之战”。这既是为了充分的表现这场在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突出这场战役在“三国鼎立”中的关键作用;也是为了充分展示诸葛亮的“智绝”。

赤壁之战中的诸葛亮 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和周瑜,草船借箭,定计火攻,七星坛祭风,智算华容。 周瑜只是诸葛亮的侧面陪衬,蒋干中计、苦肉计都被诸葛亮识破,此后三气周瑜,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

三、七擒孟获 毛宗岗评: 孙权之兵,曹丕所欲借以攻蜀者也;孟获之兵,亦曹丕所欲借以攻蜀者也。 孔明之通吴,非注意于东,而注意在北;孔明之征南蛮;以非注意于南,而注意在北也。 “七擒孟获”是北伐的前奏。

四、六出祁山 骂死王朗;空城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造木牛流马;上方谷地雷阵;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等。 司马懿屡屡称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吾不如孔明也”。 诸葛亮临终前说: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亡矣。

道德仁义,只会到处碰壁。 “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韩非子·六反》) 诸葛亮悲剧: “才”与“德”矛盾而以“德”为先,使事业受阻;“生命”与“奉献”、“天命”与“人事”矛盾而选择后者,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积劳成疾, “出师未捷身先死”。 庞统说:“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 道德仁义,只会到处碰壁。 “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韩非子·六反》)

作者的理想是仁政、明主、贤相、英才相结合的理想社会。但这个理想在强大的“天意”面前被击得粉碎,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的幻灭,道德的失落,价值的颠倒所感到的一种困惑和痛苦。诸葛亮最后壮志未酬,饮恨而终,成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在诸葛亮身上,寄予了作者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演义》也是一部悲剧。

二、刻画人物采用的手法 1、出场定型 2、反复渲染 3、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4、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

三、《三国演义》出色的战争描写 丰富、生动、深刻 1、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 2、注重表现战争中的“智谋” 。 3、注重在战争中写人。详写战前谋划;详写主动、得胜方。 4、注重场面气氛渲染,多用张弛结合、动静结合手法。

三大战役都是以弱胜强的火攻,但官渡之战是烧粮草;赤壁之战是烧战船;彝陵之战是烧营盘。烧粮草在平原,烧战船在水上,烧营盘在山林。 官渡之战,袁绍败于无智;赤壁之战,孙、刘胜于斗智;彝陵之战,东吴显是智胜。

第五节《三国演义》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明清历史演义极盛,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统计有163部。较有特色的作品: (1)列国系统:明代余邵鱼《列国志传》,冯梦龙《新列国志》;清代蔡元放《东周列国志》。 (2)隋唐系统:明代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袁于令《隋史遗文》。

“四大名著”之一 “四大奇书”之一 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历史演义 开山之作 三 国 演 义 “四大名著”之一 “四大奇书”之一 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历史演义 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 人才学 军事战略学 智谋策略学 百科全书

《三国演义》的不足与糟粕 1、人物描写有过分夸张失实之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2、书中有不少的迷信情节; 3、男人的世界;女人是陪衬; 4、《三国》之“国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