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用 www.ssbgzzs.com
美丽中国 托 起 生态文明
国家发改委主任: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时间表路线图
目 录 一 二 三 四 五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意义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我国生态文明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 录 一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意义 二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三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四 我国生态文明目前存在的问题 五 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
第一章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本章概要 生态文明的内涵 经贸 1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 经贸 2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经贸 3
生态文明的内涵 经济 社会 文化 政治 生态 文明 建设 新型工业化 城镇化 协 同 绿色化 推 进 农业现代化 信息化 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新型工业化 “绿色”,形容环保、低碳、高效、和谐。“化”,意指改变、革新、发展、教化。 经济 社会 文化 政治 生态 文明 建设 城镇化 协 同 推 进 绿色化 农业现代化 信息化
生态文明的内涵 绿色化的意义 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的双重改变 是制度建设和价值共识的彼此推进 是社会关系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进 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互相砥砺 是社会关系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进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 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 原因: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原因: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一是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剧; 二是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分析 迫切需要 基本要求 四大层面 必然选择 必由之路 经济健康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民族永续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 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排放低、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四大层面 分析 坚持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 保障群众身心健康,大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民族永续发展 必然选择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维护大自然对人类的永续供养能力,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 应对气候变化 必由之路 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大力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
第二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本章概要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 经贸 1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经贸 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为肆意排放的“黑色牡丹” 而欢呼,觉得那是富裕和现代化的象征。 “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时期,“只污染不保护”的意识进一步肆虐,短期内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0世纪60年代饮水做饭,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水质变坏,90年代鱼虾绝代,现在是难闻难看。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 20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忧心而严肃地指出:“一定要在工业建设的同时,抓紧解决污染问题,绝不要做贻害子孙后代的蠢事。” 1973年8月,国务院通过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标志着我国环保事业正式进入起步阶段。 1978年,环境保护列入我国《宪法》,这是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起点。 1979年,第一部环境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问世,我国环保事业进入发展阶段。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党的十八届 三中全会 党的 十八大 “十二五”规划 党的十五大 党的十六大 党的十七大 从依法治国角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 十八大 首次全面论述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届 三中全会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党的十七大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党的十六大 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推行低碳发展循环经济 “十二五”规划 绿色发展 独立成篇 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党的十五大
到2020年,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4 把深化改革和 创新驱动作为 基本动力 把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作为 基本途径 把节约优先、 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 五个 基本原则 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 把重点突破和 整体推进作为 工作方式 到2020年,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 2 3 5 1个目标 解读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第三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本章概要 1 2 3 4 5 生态文明由理念变为全社会共同行动 资源、能源和环境效益明显 涌现一批典型企业和模式 配套出台系列文件和制度 经贸 1 资源、能源和环境效益明显 经贸 2 涌现一批典型企业和模式 经贸 3 配套出台系列文件和制度 经贸 4 有力地促进了发展方式转变 经贸 5
生态文明由理念变为全社会共同行动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 文明 建设 中央财政设立 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资源、能源和环境效益明显 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我国经济绿色化 程度不断提高 1.资源能源效率提高、结构优化 2.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稳步推进 19% 22% 4.8% 2.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稳步推进 二氧化硫 -9.9% 氮氧化物 -7.7% 我国经济绿色化 程度不断提高 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4.大宗废物基本实现了由“以储为主”向“以用为主”的转变 大宗固体废物 处理与处置设备 3.生态系统修复能力逐步提高 森林覆盖率 增至21.63% 湿地面积 增至5.6%
涌现一批典型企业(园区、城市)和模式 探索 组建 发展模式 生态示范区 启动 新示范区 第一阶段 第三阶段 第二阶段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我国逐步探索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涌现出一批典型企业(园区、城市),起到了示范引导作用。 2014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六部委组织了第一批57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第一阶段 探索 发展模式 第二阶段 组建 生态示范区 第三阶段 启动 新示范区 2015年又启动了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文件 配套出台系列文件和制度 财政部 国务院 环保部 《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 《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等 财政部 《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 环保部 《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系列技术指南》等系列指导性文件和具体办法 文件 迄今为止,我国针对不同环保领域,共制定了1600余项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环境保护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
有力地促进了发展方式转变 一批国家、省市试点企业、园区和区域等通过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在实现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缓解了对原生资源依赖。 节能环保产业年均增速达到15%-17%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超1万亿元,就业人数超2000万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
第四章 我国生态文明目前存在的问题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本章概要 1 2 3 4 5 6 人均生态资源匮乏 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 土地污染严重 空气质量超标 土地沙化和植被覆盖不足 经贸 1 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 经贸 2 土地污染严重 经贸 3 空气质量超标 经贸 4 土地沙化和植被覆盖不足 经贸 5 国土开发格局不够合理 经贸 6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人口密度也大。虽然国内各种自然资源总量大,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人均生态资源匮乏 匮乏 1 养活了占世界19%的人口
2 短缺 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 生态文明建设 《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760万吨,较2013年 5%。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不到世界的1/4 有近60%的湖泊水质已不能用做生活用水 近海海水污染状况也令人担忧 《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760万吨,较2013年 5%。 生态文明建设
3 污染 土地污染 严重 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40% 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87% 目前我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 我国垃圾存量达60多亿吨,居世界第一,其占地面积已和新加坡国土相当 固体垃圾以每年近5.2亿吨的速度增长
4 超标 空气质量 主要污染源: 燃烧发电 机动车尾气 工厂排放 最严重的一天,雾霾曾覆盖我国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涉及1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的4倍,共6亿人受到影响。 空气质量 超标 4 主要污染源: 燃烧发电 机动车尾气 工厂排放 重庆 贵州 四川 湖南 湖北 广西 陕西 江西 海南 浙江 台北 福建 香港 澳门 广州 安徽 上海 河南 南京 云南 西藏 新疆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宁夏 内蒙古 山西 山东 河北 天津 北京
如果森林继续减少、国土继续沙漠化、水土继续流失, 目前,我国有174万平方公里的沙化面积、356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也就是说,近1/5国土不宜人居、约1/3不宜生产。形成这些“黄色国土”或“灰色国土”的首因是森林锐减。 土地沙化和植被覆盖不足 不足 5 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1.63% 如果森林继续减少、国土继续沙漠化、水土继续流失, 13亿中国人将来如何立足? (单位:亩) 全世界森林覆盖率为31.80%
6 不合理 国土开发格局不够合理 总体开发上存在生产空间偏多、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偏少等问题 国土空间是一个国家进行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场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适宜工业和城市建设及耕作的土地仅有180多万平方公里 总体开发上存在生产空间偏多、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偏少等问题 一些地区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 国土开发格局不够合理 不合理 6 需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第五章 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本章概要 1 2 3 4 5 古代对绿色生活的认识 转变发展方式形成“聚宝盆” 好制度的正能量 亮起法律之剑 生态建设从我做起 经贸 经贸
古代对绿色生活的认识 老子 孟子 荀子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白居易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抱朴见素、少私寡欲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 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荀子 白居易 奢者狼藉俭者安, 一凶一吉在眼前。 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
转变发展方式形成“聚宝盆” 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技术 APEC 蓝 节能环保产业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是创造财富的“聚宝盆” 背景 措施 中国 100美元GDP 消耗的能源 中国 美国 欧盟 日本 措施 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技术 APEC 蓝 节能环保产业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是创造财富的“聚宝盆”
转变发展方式形成“聚宝盆” 绿色 环保 低碳 措施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统一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低 碳 排 放 节约 能源 改善 能源结构 增加 森林碳汇 能耗 强度 碳 绿色 发展 循环 低碳 绿色 环保 低碳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统一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建设环境友好型 资源节约型社会
怎么做 好制度的正能量 是什么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理念: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事前预防类制度、行为管制类制度、 影响诱导类制度、事后补救类制度等。 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 理念: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以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为突破口。 方针: 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举措: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既要健全保障机制,也要健全市场运行机制。
亮起法律之剑 责令停产15839家; 关停取缔9325家; 实施“按日计罚”涉罚金逾2.3亿元。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一定要严格环境执法,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代价。 责令停产15839家; 关停取缔9325家; 实施“按日计罚”涉罚金逾2.3亿元。
生态建设从我做起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 走生态文明之路,既是政府的大智慧,也考验着每个人的环保意识,需要每个普通人从点滴做起,用理念引领行动。 “生态是一条链,也是一张网,我们既在这个链条上, 也在这个网中央。”对环境的破坏,所有人都是“肇事者”,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 从身边做点,从点滴做起, 让生活多出绿色,多出美丽。
延伸阅读 《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人民日报》 2015年3月10日 陈吉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 奋力开创环保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党委中心组学习》 2015年第2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解读《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中国政府网2015年5月6日
思考题 如何理解新时期生态文明的内涵? 针对目前我国生态领域存在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走生态文明之路,需要每个普通人从点滴做起,你觉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为改善生态环境做些什么?
《时事报告》杂志社 形势与政策课专用 www.ssbgzzs.com
《时事报告》杂志社 形势与政策课专用 www.ssbgzzs.com
《时事报告》杂志社 形势与政策课专用 www.ssbgzzs.com
《时事报告》杂志社 形势与政策课专用 www.ssbgzzs.com
《时事报告》杂志社 形势与政策课专用 www.ssbgzzs.com
《时事报告》杂志社 形势与政策课专用 www.ssbgzzs.com
《时事报告》杂志社 形势与政策课专用 www.ssbgzzs.com
《时事报告》杂志社 形势与政策课专用 www.ssbg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