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历史热点依法治国专题 2015.5
目 录 1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 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发展 3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 4 北京高考说明的相关知识点 5
第一部分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 十八届四中全会概况 十八届四中全会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召开 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
2014年 十八届四中全会 将“依法治国”作为主题 尚属首次 1. 十八届四中全会概况 经济 党建 1979年 十一届四中全会 1985年 十二届四中全会 1999年 十五届四中全会 1994年 十四届四中全会 2004年 十六届四中全会 2009年 十七届四中全会 农业发展问题 党的建设问题 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草案)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国企改革问题 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依法治国 2014年 十八届四中全会 将“依法治国”作为主题 尚属首次
2.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审议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审议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约1.7万字,分七部分,提出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
2.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二个坚持] 2.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二个坚持]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四个基本要求]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2.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五大原则 坚持 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 坚持 人民主体 地位 坚持 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 坚持 2.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坚持 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 坚持 人民主体 地位 坚持 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 坚持 依法治国 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 从中国实际出发 五大原则
2.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五个体系]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2.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五个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2.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2.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第二部分 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发展
二、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发展 依法治国就是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简称法治。 在我国,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却毁坏法律—— 好比污染了水源。 ——弗兰西斯·培根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十一届人大常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10月28日通过,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等组成 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承担。 12
法制与法治 二、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发展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 “法治”是依照法律治理国家。 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
人治与法治 二、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发展 人治 法治 含义 特点 结果 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意志 随意性、多样性 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 体现的是不平等,造成社会不稳定 体现平等原则,促进政治进步与发展 结果
二、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基本治国方略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宪法是法治的标志,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以德治国属于精神文明,依法治国属于政治文明。 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宪 法日的决定,明确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德主刑辅思想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道德是法律 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制度化。现代法制建设必须坚持法律 与道德并重。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与德 治是当今社会治国的基本方略。
二、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发展 十六大将“依法治国 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 实”列入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 [有法可依、有法必 依、执法必严、 违 法必究]16字方针。 十八大提出“全面 推进依法治国,法 制是治国理政的基 本方式。” 1978年 1997年 2002年 2007年 2012年 2014年 十七大提出加快 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 十五大确立“依 法治国”的基本 方略。 十八届四中全 会将“依法治 国”定为会议 主题。
二、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发展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 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指出:“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 社会主义法制的“十六字方针”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法治中居于主体地位,而人民群众则处于从属、被动地位,这与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以及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的要求不相符合,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老十六字方针) 制定出完备的法律体系:即立法机关要尽可能地多制定法律法规,以做到有法可依 必须遵守和执行法律:既强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同时也强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按照法律严格执法:主体当然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于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理所当然就成为执法的对象 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即发生了违法行为,不论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还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违法行为,均由行政执法机关或者司法机关进行追究和惩处 18
二、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发展 1982 年9 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提出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个极其重要的原则。 1982 年12 月4 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的通过,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和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87 年10 月,党的十三大适应改革开放新要求,提出“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主和专政的各个环节,都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发展 1992 年,党的十四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就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1997 年9 月,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1999 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
二、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发展 2002 年11 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目标。 2007 年10 月,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2012 年11 月,党的十八大,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形成守法的良好氛围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新十六字方针) 科学立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严格执法 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法治中国的前提 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法治中国的关键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治中国的防线 形成守法的良好氛围 法治中国的基础 22
二、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发展 科学立法是法治中国的前提 虽然中国于2010年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立法任务已全部完成。许多重点领域还需加强立法,个别领域尚有空白。当前,特别要加强在深化体制改革、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及网络监管等领域的立法。 现行 240多部法律, 需要修改乃至废除的法律近160部。 死刑 全国人大常委会10月27日 审议了刑法修正案(九)草案, 我国的死刑罪名将由现在的55项 减至46项。
二、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发展 严格执法是法治中国的关键 执法不严,主要表现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作为、弱作为。地方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 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甚至存在以权压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问题。 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办案不廉,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吃了原告吃被告”,等等。群众对执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
二、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发展 公正司法是法治中国的防线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首次提出“确保”司法“依法独立公正”,体现了党中央的决心。
第三部分 北京高考说明的相关知识点
≈ 春秋战国、秦汉 古希腊、古罗马 古代中国 商秧变法△ 韩非子与法家思想 “罢默百家,独尊儒术” 古代世界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 (1)雅典的民主政治 梭伦改革△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 (2)罗马法
内容 作用 雅典民主发展历程: 1.奠基:梭伦改革 为民主政治 奠定了基础 2.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打破血缘关系, 削弱贵族氏族势力 ⑴按财产划四等; ⑵公民大会(最高权力) ⑶四百人议事会; ⑷建立陪审法庭 ⑸废除债务奴隶制 1.奠基: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 为民主政治 奠定了基础 2.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 ⑴建10个地区部落; ⑵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⑶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⑷扩大公民大会权; ⑸陶片放逐法。 打破血缘关系, 削弱贵族氏族势力 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⑴扩大公民权利 ⑵改革公民大会 ⑶改革五百人议事会 ⑷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 ⑸发放参政工资 ⑹发放观剧津贴 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使雅典进入古代民主的黄金时代 3.顶峰:伯利克里 改革(公元前5世纪)
人民主权 法律至上 公民内部的平等 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材料1 “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国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材料2 伯利克里:“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容的;但是在公家事务中,我们恪守法律,因为这种精神杜绝人治。” 材料3 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公民之外 ,公民内部轮流执政。 材料4 除十将军外,其余官职基本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每个人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 人民主权 法律至上 公民内部的平等 轮番而治
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模仿邻国得来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别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如果我们诉诸法律,法律在私人纠纷中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如果我们诉诸社会地位,一个人承担公职在于真才实干,阶级地位并不影响他的升迁。只要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任何人都不会因贫穷而湮没无闻,不会因为地位卑微而受阻。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 希腊城邦政治的特点: 城邦多中心的政治格局 政体多元化,有民主制、君主制、贵族制、僭主制 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 以法治邦
罗马历史的背景 罗马法的发展 地 位 罗马共和国(前6世纪)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习惯法→成文法 (十二铜表法) 罗马法 的形成 地 位 罗马共和国(前6世纪)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习惯法→成文法 (十二铜表法) 罗马法 的形成 罗马帝国(3世纪) 罗马疆域的扩展 公民法→万民法 的发展 东罗马帝国(6世纪) 《民法大全》 罗马法体系的完成
人们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 1.习惯法: 人们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 “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需求,把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的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 ——恩格斯 特点: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2.《十二铜表法》 导致 贵族法官随意解释法律 平民不满 于是 结果 平民取得一定胜利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进步性: 内容相当广泛,法律条文比较明晰,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局限性: 1.《十二铜表法》主要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掺杂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
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3.公民法(或市民法) 公民法: 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主要包括: (1)十二表法; (2)元老院法令 (3)元首命令; (4)大法官告示; (5)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
4.万民法 ①原因: ②概念: ③主要内容: 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公民法主体狭小 公民法内容保守 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 民族矛盾 经济矛盾 罗马的扩张 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它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 核心内容 1)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 2)保护私有财产,调整纠纷,缓解社会矛盾 维系和稳定罗马国家统治 1)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 2)保护私有财产,调整纠纷,缓解社会矛盾 3)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1、对当时: 核心内容 2、对后世: 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 1)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深远影响; 《拿破仑法典》、《权利法案》、美《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人权宣言》都以罗马法为理论基础;现代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制度等都受罗马法的影响 2)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公法和私法的区分是罗马人的一项发明 公法是有关罗马国家稳定的法,私法是涉及个人利益的法。事实上,它们有的造福于公共利益,……因而也成为罗马法中的一项经典原则。……公法是具有绝对强制力的,因而是不可变通的话;而私法则往往允许当事人通过合意予以变通。“公法不得被私人协议所变通”,“简约不可变更法律”。 ——黄风《罗马法》
例题 西城 一模 37(1)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西城 一模 37(1)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例题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1)根据材料,比较两者观点的异同。(8分) 异:韩非子主张用法律惩罚人民,亚里士多德主张用法律限制执政者。(或:韩非子认为法律是专制的工具,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4分) 同:二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其理论体系均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4分)
例题 2012 海淀 期中 33(1) 思想与社会政治形势密切相关 韩非子与其他法家都具有一种极端独裁的秩序观。关于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不存在发表私人看法的空间。法律是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而发布的东西,加以广泛宣传和坚定地推行,它就会使人民去做他们本不愿做的事,如努力工作和战斗。这样,百姓的意见在体制中就没有存身之处了。在法家的思想中,没有哪条法律凌驾于或独立于统治者意愿。 ——摘编自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概括出法家法治思想的哪些特点?分析法家思想对战国时期政治形势的影响。(6分) 特点: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1分) 不考虑人民的意愿。(1分) 影响:促进各国变法(1分)和富国强兵(1分),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分)
例题 2012 海淀 期末 34(1) 法制建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指标 中世纪后期,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变化发展了的社会经济条件,要求产生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法律上层建筑,极需有新的“私法”(即民法)来调整层出不穷的民事法律关系。而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代表的罗马法恰好是一种完整地体现简单商品生产的法,它对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例如所有权、债权和契约等等,都做了极为详尽的规定。因此,这种法律正好符合促进新兴资本主义形成和巩固的历史要求。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则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 ——摘编自李雅书 杨共乐《古代罗马史》 (1)依据材料分析罗马法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6分)
例题 2012 海淀 期末 34(1) 法制建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指标 (1)依据材料分析罗马法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6分) 影响: 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提供了上层建筑(或“法律依据”);(2分)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或“近代经济”)发展;(2分) 为资本主义的立法提供了范本。(2分)
≈ 近代中国 近代西方 近代西方 (1)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3)德国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4)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5)《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6)《日本帝国宪法》 (7)代议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这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通常由议会作为代表民意的机关。它的基本特征是: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决议事项均应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现代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
≈ 近代中国 近代西方 近代中国 4.近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1)《资政新篇》 (2)早起维新派、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 (3)清末新政,预备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4)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英国法制建设 1832年 工厂法通过,对工人的劳动安全、卫生、福利作了规定。 议会制度改革,重新划分选区,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取消“衰败选区”;重新确定下院席位,对选区设置、选举名额进行重新调整分配;工业资本家取得政治权利。 1834年 《济贫法修正案》通过,不再无条件为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救济,贫困劳工只能通过工作得到救济。
英国法制建设 1835年 《市政改革法》通过,取消商人或手工行会控制市政管理,工业资产阶级控制着自治城市的政权 1836年 宪章运动工人提出实现普选权等六项主张。 1842年 通过矿业法,禁止使用妇女和不满10岁的儿童从事井下劳动。
第二次议会制度改革,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使工人阶级大部分得到选举权。 1875年 颁布了健康法。 1870-1907年 1867年 第二次议会制度改革,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使工人阶级大部分得到选举权。 1875年 颁布了健康法。 1870-1907年 英国颁布7项教育法,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并对学生提供食品及医疗保健。 1875-1909年 先后有5个住房法出台,重点解决工厂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 1884-1885年 第三次议会制度改革,再次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农业工人和矿工也得到选举权;男子普选权基本实现。按人口分配议席的原则。 (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和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例题 西城 一模 37(3)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西城 一模 37(3)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例题 清前期修订的《大清律》一直沿用到近代。该律法的特点是以官僚机构组织法和刑法为核心。其内容包括行刑、户律(田宅、婚姻等)、兵律(军政、邮驿等)、刑律(人命、盗贼、斗殴等)、工律(河防等)。在施行中,由地方行政机构行使判决权。 1905年起,沈家本等人修订、编纂了《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和《刑事诉讼律草案》等。新刑律采用西方近代刑法典的体例,取消了适用刑罚上的等级制度。 民国初年,伍廷芳提出“视一国之文明与否,需视其司法能独立与否,并其执法廉明与否。”他草拟的“宪纲大旨”包括保护基本人权等内容。在实践中,他坚决反对上海当局不通过法律程序随意捕捉人犯的行径,并推动中国第一次实行陪审团参与审判。他致力于普及现代法律观念,塑造司法新形象,并希望收回外国人在华的法律特权。 (3)结合所学,解读从清前期到民国初年中国法律的变化历程。(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例题 西城 一模 37(3)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西城 一模 37(3)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例题 示例1:清前期,我国法律制度重视刑法和行政法,司法不独立,人们在法律面前不平等,是维护专制统治秩序的工具。(2分)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命沈家本等制定《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表明清政府已认识到民商法和司法程序的重要性;废除刑罚上的等级制度,开始接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2分)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伍廷芳等人主张司法独立和保障人权,重视法律程序,主张收回治外法权(2分),反映了一个新兴的共和国想在世人面前树立一个文明、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形象的迫切愿望。(2分)上述材料表明,我国法律最初带有专制统治工具的色彩;(2分)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在我国传播的逐渐深入,我国法律逐步接受了西方法律文化中的人人平等、司法独立、重视司法程序等观念。(2分)
例题 西城 一模 37(3)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西城 一模 37(3)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例题 示例2:我国法律制度的变化,既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2分)清前期,我国法律制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无法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挑战。(2分)随着西方的入侵,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渐意识到西方的强大不仅在于其先进的技术,更在于其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2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清政府意识到再也不能维持原有的专制制度,开始实施新政,迈出了全面向西方学习的步伐,从法律内容、司法程序、法治意识等方面向西方学习。(2分)辛亥革命后成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对内欲树立文明的形象,对外欲树立独立的形象,因此一些进步人士主张司法独立、保障人权和收回治外法权。(2分)总体来讲,我国法律制度的变化,是在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文明与富强,一些进步人士主动了解西方并向西方学习的结果。(2分)
例题 西城 一模 37(3)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西城 一模 37(3)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例题 示例3:我国法律制度的变化,反映出西方法律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2分)从法律内容上看,清前期以刑法和行政法为核心,清末新政编撰了民商法,民国初年的一些进步人士主张保障人权。(2分)从法律程序上看,清前期不重视法律程序,清末新政编撰了民事和刑事诉讼法,民国初年的一些进步人士也强调法律程序的重要性。(2分)从法律地位来看,清朝司法附属于行政权力,民国初年的一些进步人士则将司法独立视为文明的标志。(2分)从法律意识来看,清前期同罪不同罚,人们在法律面前不平等,清末新政则废除了刑法上的等级制度。(2分)总体来讲,近代以来,我国法律制度经历了由传统的中华法律体系向近代西方法律体系转变的历程;由于传统习惯等因素的限制,近代中国法治进程发展曲折、缓慢。(2分)
例题 2012 海淀 期中 34(2)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故外之不能与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2)简述以上材料所反映的梁启超的法治思想。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6分) 思想:法律用于调节国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全面借鉴外国的法律制度,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3分) 背景:近代西方政治法律制度的传入及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朝统治的危机(3分)
≈ 现代中国 现代西方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共同纲领》、1954宪法、 三大政治制度 (3)“文化大革命”:民主法治的破坏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现代西方 罗斯福新政、社会福利制度 (1)罗斯福新政:政府开展大规模救济工作,通过《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照顾。修建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等。 (2) 福利国家制度:低收入阶层受惠多,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
例题 2012 海淀 期中 34(3)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中共八大提出]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国家的法制。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指出:“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董必武在大会发言中强调,当前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就是要“依法办事”。为此,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他在列举我国法制不完备的现象之后,提出要逐步完备我国的法制……要加速执行律师制度和公证制度。 ——《中国共产党历史》 (3)结合中共八大以来不同时期的史实,判断并说明中共八大的法制思想是否得到贯彻落实。(8分) 改革开放前,八大的法制思想没有得到全面贯彻。(1分)“文革”期间,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2分) 改革开放后,八大的法制思想得到贯彻。(1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2分)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分)
例题 京 2014 高考 41. 维护和平、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和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任务,需要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 京 2014 高考 41. 例题 维护和平、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和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任务,需要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1942年,英国工党提出了不分阶级,不分贫富,人人都有权享有社会福利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1945年,工党在大选中获胜。1948年,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宣布实行《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为英国建立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述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时代背景及方式。(8分) (2)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英国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工党的政治主张赢得社会广泛支持。 方式:以法律形式推行社会保障;实行国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