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 绪论.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 国家粮食局油脂研究院科普中心 国家粮食局油脂研究院健康大课堂. 主讲人: 林亭 “ 饮食新概念 ” 科普讲座 饮 食 与 健 康饮 食 与 健 康.
Advertisement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玉田三中 化学组. 生活中的这些物质 …… 酸的 食醋、酸奶和某些水果都是 酸的,你是如何知道的?
远离香烟, 青春无悔! 新塘医院公共卫生科.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香烟 生产国, 也是最大的香烟消费 国. 全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香 烟是由中国人一口一口吸掉 的。 全世界每年死于烟草相关 疾病的有近 500 万人,超过 因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 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 其中有 120 万是中国人,每.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1. 1、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 组以交流语言障碍 和 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 障碍性疾病。包括: 儿童孤独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 未分类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雷特综合征 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氨基酸转换反应 ( 一 ) 血液中转氨酶活力的测定 一. 目的 : 了解转氨酶在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临 床诊断中的意义, 学习转氨酶活力测定的原理和方 法。 二. 原理 : 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氨基转换酶也称转氨酶, 能 催化 α – 氨基酸的 α – 氨基与 α – 酮基互换, 在氨基酸 的合成和分解尿素和嘌呤的合成等中间代谢过程中.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药物溶媒 生理盐水还是葡萄糖?.
合理选择饮食.
课 题 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课 题 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 二 课 时.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第 五 章 土壤污染及防治.
第 4 章 环境与环境污染.
环境与健康 复旦大学校医院 胡贯中.
生态环境问题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原生环境问题,另一类是次生环境问题。 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大气环境保护.
人类活动与大气成分 制作人:刘一鼎 锑小组成员: 许世杰 张霖欣 蒋顾华 束润宇 刘一鼎.
人类和环境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系 李述刚 1.
第十章 酶工程技术 第一节 酶的发酵生产 第二节 酶的分离纯化 第三节 酶分子的改造.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环境与人体健康.
全球暖化、水污染、空氣污染.
肺结核.
第三章 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 一、固体废物、来源及分类 二、固体废物的特点 三、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四、固体废物的综合防治和管理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3.5.2 过氧化物交联 缩合交联的优点: 缩合交联的缺点: 如何来制备高强度的硅橡胶? 如:管材,垫圈。 基胶流动性好;易于封装,密封。
第六章 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书利华教育网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 P、S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 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
中枢兴奋药-酰胺类及其他类.
植物和我们.
第8章 人体的营养 第1节 人类的食物.
糖尿病流行病学.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太原师范学院化学系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化学与社会 第 4 章 环境与环境污染.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土壤污染源与污染物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水环境科技需求
慢性甲基汞中毒 卢德飘 11班3组.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岳喜同 副教授.
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2).
第三节 Gas Transport in the blood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化学品清单 类型.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wborn and Neonatal Disease
Synthetic Chemical Experiment
ATP SLYTYZJAM.
青岛大东电子 环境监测资料
新型前处理技术替代铁系磷化和锌系磷 化 提供涂装结合力和耐蚀性 多金属处理:铁,锌, 铝 基材形成纳米级转化膜 浸泡和喷淋
氮循环 肖子聪.
环境与健康 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医学系 金永堂 教授/博导 2019/4/16 环境与健康.
实验 二、配合平衡的移动 Cu 2+ + NH3 Cu(NH3)4 HCl Na2S Zn EDTA NH3 深蓝色消失
营养配餐 ----理论基础知识.
药物的跨膜转运.
问1: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定义? 问2:你能分别举两例吗? 问3:你能说说四大基本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吗?
预防医学系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第1课时 第3章 第3节 设计 1 课前预习 ·巧设计 设计 2 设计 3 名师课堂 ·一点通 考 点 课堂10分钟练习 创新演练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有关“ATP结构” 的会考复习.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主讲:尹冬静.
氧化还原反应.
第18 讲 配合物:晶体场理论.
守恒法巧解金属与硝酸反应的计算题.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ESA)
五.有丝分裂分离和重组 (一) 有丝分裂重组(mitotic recombination) 1936 Curt Stern 发现
第四章 空气与生活—教材分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 绪论

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环境卫生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是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环境介质:空气、水、土壤 环境 环境因素:能量(太阳能……) 物质: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

二、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特征 自然环境:地球演变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生物圈 生活环境:人类为生活而建立的生活居住环境。 城市、乡镇、住宅、公共场所……。

三、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 1.原生环境是天然形成的环境,未受到人类活动的干预。 为人类提供生命活动需要的有益因素。也有一些有害因素。 例如: 地质中某些微量元素过高,引起地方病。 地层中镭等放射性元素过高,使室内氡污染。 2.次生环境是原生环境受到人类活动干预后的环境。 污染的环境 优化的环境:住房、风景区

四、一次污染与二次污染 1. 一次污染是环境受到该有害因素的第一次污染 2. 二次污染是该有害因素移出该环境后,再次对该环境造成污染。

五、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 1.一次污染物是从污染源直接排出的污染物。 2.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环境中受到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化合物,毒性比原一次污染物更强。 。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

一、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气圈 水圈 土壤岩石圈 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生物可涉及的空间。包括大气圈下层、岩石圈上层、整个的水圈和土壤圈。

二、生态系统 1. 概念: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的环境组成的综合体 生态系统多种多样,生物圈是自然界最大的生态系统 2. 最大生态系统的组成 3.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能量传递均处于动态平衡的 状态下,称为生态平衡。如有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破坏了平衡,即出现平衡失调。 4. 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高营养级生物以次营养级生物为食物,依次逐级吞食,以食物形成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许多食物链交织形成食物网。 生产者…………绿色植物 生物群落 消费者…………人类、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杂食动物… 分解者…………微生物 非生物环境:日光、空气、水、土壤……

4. 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高营养级生物以次营养级生物为食物,依次逐级吞食,以食物形成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许多食物链交织形成食物网。 生物放大作用,物质通过食物链,使得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 浓度比低级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这作用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例如:甲基汞 水 圬泥 浮游生物 小虾 小鱼 中鱼 大鱼 人 (1倍) (万倍)

三、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暖 1. 形成原因: CO2和水蒸气能吸收地表温度,使之不向上空扩散,从而使近地表的空气温度变暖,这层空气笼罩在地球表面,犹如温室,其产生的效应称“温室效应”。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污染物称为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 2. 温室效应气体:CO2最主要,此外,CH4、N2O、氟氯烃类。 3. 危害: ①热浪引起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 ②有利于病源性生物繁殖,致使虫媒疾病、某些传染病、生物性食物中毒等的发病率上升。 ③促使两极冰雪融化

(二)臭氧层破坏 1. 臭氧层的功能:将290nm以下的短波紫外线全部吸收,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短波紫外线的伤害。 2.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氟里昂等进入臭氧层后,受短波紫外线照射,释放出游离氯,游离氯破坏臭氧分子,使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 3. 主要污染物:主要有氟里昂(氟氯烃类),此外还有哈龙(溴代氟烃类)和NO、N2O等。 4. 主要危害: 皮肤癌增加 损伤呼吸系统和眼部 对其他生物有杀伤力。 (三)酸雨 1. 概念:pH值小于5.65的降水(雨、雪、雹、雾等)统称为酸雨 2. 形成原因:SO2、NOX溶于水蒸气中形成酸性气溶胶,继而形成酸雨 3. 危害: ①促使水生物死亡 ②土壤酸化,促使重金属转移,加重危害性 ③酸雾损伤呼吸道 ④腐蚀金属,破坏建筑……

四、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征 1. 剂量—效应关系:环境有害因素剂量(浓度)的增加,机体所产生的有害效应也随之增加。例如:污染越严重。人体内转氨酶活性越高。 2. 剂量—反应关系:环境有害因素(浓度)的增加,人群中产生某种特定效应的个数随之增加,通常以率来表示。例如:污染越严重,人群中的肿瘤发病率越高。 3. 作用时间: (1)蓄积作用分类: ①物质蓄积 例如,甲基汞蓄积,形成水俣病 ②功能蓄积 例如,SO2的累积损伤形成COPD (2)物质蓄积量的影响因素 ①摄入量:摄入量越大,体内蓄积量越大。未观察到有害效应的(最大)摄入量称为阈下剂量(浓度)。 ②生物半减期:生物半减期越长的污染物,蓄积量越大。 ③摄入时间:摄入时间越长,蓄积量越大。

4.健康效应谱(P.20) 5.易感人群和高危险人群 ⑴ 易感人群又称敏感人群;对环境中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比普通人群更为敏感,易受伤害。 ⑵ 高危险人群,是指处在高危险环境中的人群。例如高暴露人群。 6.基因多态型 寻找易感基因对发现和保护易感人群十分重要

五、微量元素 1. 概念 (1)常量元素:占人体内化学总量的99.95%的元素称常量元素。主要有C、H、O、N、S、K、Na、P、Ca、Mg等11种元素。 (2)微量元素:在人体内正常含量小于人体体重0.01%的元素称微量元素。主要有Cu、Zn、Fe、Se、F、I等。 2. 生物学效应 ①酶的活性 ②调节内分泌 ③影响特殊功能的蛋白 ④影响生殖 ⑤影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⑥抗癌效应。

六、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复杂性 (教材P25--26) (1)通过多介质,多渠道进入人体 (2)个体差异大,包括敏感人群 (3)低水平暴露时间长,特异指标难找 (4)环境中转化成新的污染物 (5)联合作用

七、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方法 (一)环境流行病学 1. 环境流行病学特点 四条、重要、见教材P.40 2. 暴露:外暴露、内暴露 暴露测量: 环境监测 生物材料监测 3. 健康效应测量 4. 环境流行病学的基本用途 ①已知暴露因素,研究危害 ②出现了危害,找病因 (二)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

第六章 土壤卫生 水 气 土壤 人 动物 植物 一、土壤卫生学意义 土壤有害因素进入人体的途径

土壤的特征 1. 物理性状 2. 化学性状 3. 生物学性状

三、土壤有害因素的来源及主要污染物 1. 地球化学性因素 由地质化学性质所引起。例如:高氟、高砷等高本底地区。这些微量元素过高,引起地下水中的这些元素含量过高,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又如镭的高本底地区有氡释放出来。 2. 人为污染因素 ⑴生物污染:主要以生物性污染为主——肠道病原体 ⑵工业交通、三废污染:以化学性污染为主,例如,镉也有放射性污染。 ⑶农业污染:农药、化肥,以化学性污染为主。

五、土壤污染的自净 ㈠ 病原体的死灭:直接用理化、生物因素杀灭病原体、紫外线、噬菌体。植物根系分泌的杀菌素等。 ㈡ 有机物的净化:依靠有益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有机物,使病原体失去生存条件而死亡。 ⒈ 有机物无机化 ⒉ 有机物腐殖质化:形成新的有机物——腐殖质。达到无害化 吲哚 含氮有机物 NH3 NO O2 NO3-- CH4 含碳有机物 CO2 H2S 含硫有机物 SO2 2 --

六、化学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残留 ⒈ pH值低,易使重金属溶解度增加,随水流迁移入植 ⒉ 氧化还原状态影响迁移: Fe2+ 溶于水,易迁移, Fe3+溶于水,不易迁移 Cr6+溶于水,易迁移, Fe3+溶于水,易沉淀 As3+略溶于水,易吸收, As5+溶于水,易排出 ⒊ 重金属从氧化物转化成硫化物,则不易迁移。 Hg0 HgS 从硫化物转化成氧化物则易迁移。 As2S2 As5O3 ⒋ 污染物的残留 许多重金属和农药,不易迁移,不易分解转化。就会在土壤中残留,这类污染物是土壤主要污染物,是重点防制对象。 ⒌ 土壤的环境容量:该地区土壤对某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七、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一)慢性镉中毒 ─ 痛痛病 1. 污染源:含镉工业废水灌溉农田,镉进入稻米─ “镉米” 2. 高危险人群:多为40岁以上多胎生育妇女 3. 潜伏期长,最短2 ─ 4年 4.主要症状:初为腰背、膝关节等大关节痛,继而全身刺痛,极易骨折 5.病因: 镉损坏肾小管、损伤肾的重吸收功能,使机体丢失钙、磷、骨质脱钙;尿中可见尿镉升高,尿β2微球蛋白升高,尿钙升高。营养不良者更易发病。 6. 治疗:止痛药无效,无特效药治疗 7. 结局:病人疼痛难忍,长期卧床,极度虚弱,死于合并症,病死率很高

(二)铊 1. 来源: 主要来自铅、锌、铜等的冶炼三废和电子工业三废。通过雨水渗入土壤,进入蔬菜,食用污染的蔬菜引起中毒。 2. 中毒症状: 多为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等神经系统症状。秃发明显,可斑秃和全秃。重者可影响心肌和全身肌肉 (三)铬(略)

八、农药污染 (一)有机磷农药 常见种类:对硫磷、内吸磷、滴滴畏等,急性中毒易致命,慢性中毒主要是血液中胆碱脂酶活性降低。 有机磷农药较易分解、蓄积性较小。 (二)有机氯农药 常见种类:滴滴涕、六六六等 脂溶性极强,不易分解,故在体内蓄积性很强,主要蓄积在脂肪组织和乳汁。在土壤中也易蓄积,半减期可达10年以上。 有机氯多见慢性中毒,影响神经系统(头晕、头痛、乏力、失眠……) 消化系统(食欲不振、上腹部疼痛,肝大,肝功能异常)。六六六致肝癌,DDT致畸。 理想的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

九、生物性污染 (一)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人——土——人 (二)引起钩端螺旋体 动物——土壤——人 (二)引起破伤风和肉毒杆菌中毒

十、制订土壤卫生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一)原则 1. 不影响人体健康:无论是直接或间接(通过空气、水、农作物) 2. 不影响土壤自净 (二)方法 1. 实验研究 (1)稳定性:在土壤中降解和蓄积的程度 (2)迁移状况:向植物(农作物)、地下水、空气等环境因子的迁移过程 (3)自净能力,不影响自净的阈浓度 (4)毒性实验 2. 现场流病学调查 综合以上资料确定该污染物的最高容许浓度 (三)我国现行的土壤卫生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十一、制订废物排放标准的方法 ——标准浸出试验 十一、制订废物排放标准的方法 ——标准浸出试验 用浸泡液将废渣以1:10(固:液)比例浸泡,将浸出液进行毒心性鉴定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996)

十二、土壤卫生防护措施 (一)粪便无害化处理和利用 三环节 1. 收集: ——厕所卫生。严密、不渗漏、防蝇、及时清扫、透气 (一)粪便无害化处理和利用 三环节 1. 收集: ——厕所卫生。严密、不渗漏、防蝇、及时清扫、透气 2. 运出:及时、不漏。 3. 无害化 (1)发酵法:厌氧菌作用 用作肥料 (2)堆肥法:嗜热菌作用 (二)垃圾无害化处理 1. 分类 收集 2. 及时运出 3. 处理 (1)填埋:注意防渗 (2)焚烧:必须焚烧彻底 (3)综合利用

(三)有害工业废渣处理 1. 填埋:注意防渗漏 2. 焚烧:不可回收或不允许回收之废物应焚烧 3. 固化:用于处理放射性物质 4. 化学法:中和、氧化还原等法 5. 生物法:生物氧化作用。如活性污泥法、氧化塘法、气化池法 6. 有毒废渣回收处理 (四)污水灌溉的卫生防护措施 1. 污水灌溉前必须预处理污水 2. 防止污染水源、大气 3. 防止污染农作物 4. 防止蚊蝇滋生

(五)水、土中粪便污染的微生物指标 1. 粪大肠菌群: 在44.5℃培养下能使乳糖产酸产气的大肠菌群,反映人和温血动物粪便中的大肠菌群 2. 总大肠菌群: 在37℃培养下即能使乳糖产酸产气的大肠菌群,也包括存在于水、土等环境中的大肠菌群。 3. 饮用水卫生规范中要求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 4. 粪便高温无害化要求粪大肠菌群值为10-1~10-2。即在0.1克至0.01克的样品中只能检出一个粪大肠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