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 學 荀 子.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五課 我在臺東,心情 ,晴. 第五課 我在臺東,心情,晴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溫士凱 至臺東旅遊的美 好經歷、心情 緊扣主題,前 後呼應 ★文意: 我:人(記敘立場:第一人稱) 臺東:地 晴:一語雙關,同時指天氣與心情。
Advertisements

第十課 王冕的少年時代. 第十課 王冕的少年時代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清 吳敬梓 記敘王冕失學 、孝親與自學 成功的過程 以第三人稱順敘人 物經歷,藉對話、 行為展現人物特質 ★題目含義:本文故事集中在王冕的少年時 代 ── 王冕孝敬母親、努力向學;善於把 握環境、興趣學習。 主角 + 時期.
第三課 絕句選 ( 一 ) 登鸛雀樓 ( 二 ) 黃鶴樓送孟浩然 之廣陵 ( 三 ) 楓橋夜泊. 第三課 絕句選 作者詩體主旨 文章作法 唐 王之渙 五言 絕句 勉人積極向上 在描繪景 物中寄託 情意 唐 李白 七言 絕句 抒發依依不捨的 離情 唐 張繼 七言 絕句 抒寫濃濃的鄉愁 ( 一 ) 登鸛.
第六課 五柳先生傳. 第六課 五柳先生傳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東晉 陶淵明 任真自得的 人物性情 模仿史書傳記的 形式,描述人物 性情 ★文意說明:本文為陶淵明辭官後,模仿史 書傳記形式寫成,是陶淵明稟性志趣的 自我剖析,也是他的自傳。 ( 人物 ── 主角 )( 體裁 )
第四課 夏 夜. 第四課 夏 夜 作者詩體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楊喚 新詩 ( 童詩 ) 寫夏夜的寧 靜、溫馨 以擬人手法 描寫夏夜的 景致 季節+時間 寫夏夜的美麗 與豐富。
學生作文的寫作方法 童詩的寫作技巧. 一、童詩的寫作型式 1 .童詩要分行(一句一行) 2 .童詩可以分段.
第五課 不要怕失敗. 第五課 不要怕失敗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林良 說明失敗雖然痛苦, 卻能累積經驗、增長 智慧,邁向成功 藉生活中的 小事件說明 道理 ★補充: *失敗: 女兒:成績考壞 作者:第一天教書慘痛的經驗 *生活中的小事件:考試欠佳.
第十課 論語選 ( 一 ) 學而時習之 ( 二 ) 譬如為山 ( 三 ) 三人行. 第十課 論語選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孔子弟 子及再 傳弟子 ( 一 ) 從學習中得到喜悅與 快樂,並養成君子的風度 ( 二 ) 為學要持之以恆 ( 三 ) 人人皆可為我師 以語錄的 形式說明 學習和修 養的重要 ★補注:
课前导读: 痀( jū )偻 (lóu) 承蜩 仲尼适①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②蜩 (ti á o 蝉 ) , 犹掇之也。仲尼曰: “ 子巧乎!有道③邪? ” 曰: “ 我有 道也。五六月,累二丸而不坠,则失者淄 (z ī ) 铢 (zh ū ) ;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 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
劝 学劝 学 荀 子荀 子 勉 励 勉 励 1 、了解荀子;理解 “ 劝、已、中、就、 于、而 ” 等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2 、梳理文意,学习作者用比喻把抽 象的道理形象化的写法。 3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坚定学习改 变命运的信念。
1 《荀子》.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第四課 負 荷. 第四課 負 荷 作者詩體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吳晟 新詩表達父親對 孩子的愛 以父親向孩子說 話的語氣,寫出 為人父者的心情 ★題目含義: ⒈本義:承擔的意思。 ⒉詩意:孩子是父親的負擔,但父親因愛而 不以為苦。
第十二課 紙船印象. 第十二課 紙船印象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洪醒夫 回憶童年 、懷念母 愛 從一般人的記憶,談到 自己童年的「紙船印象 」,最後以期望作結 ★補注: *印象:記憶中留下的痕跡。 ★文意: *紙船:象徵偉大的母愛,代表母親對子女 的疼愛之情。
第 十 二 課. 【 GE─ 雅典奧 運的由來】 【羅家倫】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智力測驗計分與解釋 輔導老師 黃曉樺.
莫札特音樂中心親職講座 主題:親子數學好好玩 時間:94年5月21日星期六下午2:00~3:30 地點:莫札特音樂中心演奏廳 主講:邱韻如(長庚大學 通識中心) 歡迎國小階段的小朋友及家長一同來體驗親子數學的樂趣。 請帶鉛筆、橡皮擦、剪刀 May Sun Mon Tue Wed Thu.
中國圖書分類簡表 500●社會科學類 000●總類 ●史地類 100●哲學類 800●語文類 200●宗教類
《劝学》中“劝”为“劝勉、鼓励”之意,“劝学”就是劝勉世人努力学习. 《勾践灭吴》 果行,国人皆劝。 劝:劝告,劝说,劝阻.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 《荀子》 2014、04、16复习使用 1.
中國語文科教學簡報 中一中文科 理清篇章層次簡述及舉例 落花生的性格.
2 杜威十進分類法 複習 000 總類 100 哲學及心理學類 200 宗教類 300 社會科學類 400 語文類 500 自然科學及數學類
WWE巨人 Big show.
勸學目錄 課文 注釋 問題與討論.
多元化科學教學策略工作坊 吳木嘉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南一版二上第三課 小種子.
劝学 ——荀子 1.
現代心理學 (重修版) 張春興 第一章 對現代心理學的基本認識.
張真誠 逢甲大學 講座教授 中正大學 榮譽教授 清華大學 合聘教授
第七章 浪漫與殺手﹝婚前性行為,墮胎﹞   I.婚前性行為 「少年人,你要逃避淫行。」--- 聖經.
人生經驗分享 - 做一個有用的人進而當一個社會領導- 魏綸武 ILITEK EE 80, TsingHua Oct., 2012.
時代巨輪下對聖經的挑戰 平安福音堂聯堂培靈會 2014年3月13日.
Feeling 教學科目:英語 教學年級:四年級 資料來源:自編 & 康軒英語教材“New Wow English”第3冊
情緒的感染力 做一個快樂的人是最好的貢獻. 文/朵朵 你知道嗎?你對這個世界最好的貢獻,就是做一個快樂 的人。 因為你快樂了,所以才能帶給別人快樂,看出去的世界 也才會處處美好。 情緒是有感染力的,當你的心情透亮如晴天,靠近你的 人所感覺到的就是愉悅的氣場;而那種快樂的能量,就 是你在無形之中送出的禮物。
6B冊 趣味活動 認識立體圖形中的頂、棱和面 柱體的頂、棱和底邊 錐體的頂、棱和底邊.
塞   尚 法國人稱十七世紀為「大世紀」(1625~1700),因為此時期的法國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中央集權統治下,握有凌駕歐洲諸國的政治主導權,而在藝術文化上,光耀史冊的歷史人物陸續登上歷史舞台,建構起延續至今的法國文化基礎。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第五課 勸學 荀子 荀子注二十卷 戰國荀子撰,唐楊注 宋刻本,23×18.9釐米
第 19 章 XML記憶體執行模式.
學習單元:N6 數的性質 學習單位:N6-3 用短除法求H.C.F. 和 L.C.M. 學習重點 : 1. 複習因數分解法求
六9考題(物質循環)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會經由哪兩種作用而循環不已? (10%)
複 拍 子 國小音樂科學習加油站 Content.edu.tw/primary/music/tp_ck
HTML – 超連結與圖片 資訊教育.
網頁資料知多少? 事 實 ? 謠言?.
經濟學 學經濟.
中國文化論文寫作 閱讀, 思考與寫作.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英 文 報 告 第三組 姓名 財金二A 傅佳文 財金二A 彭雅安 財金二C 許倩蓉
實用數學 長度單位的認識與換算.
三年級上學期英語科教學報告 教學目標 教材內容 教學方式 作業設計 評量方式.
中三生物科 生物的七個特徵.
Live ABC 英檢網使用說明 - 1 登入帳號:學號 登入密碼:學號 (第一次登入請更改密碼).
資訊安全和資訊倫理宣導 永康區復興國小教務處.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倫理學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好朋友相處之道 10句讓你心有所感的話 mar03280 整 理 Music: Angels Sing.
美感教育概念分享 報告人| 張晏慈.
教育部增置國小圖書教師輔導與教育訓練計畫 圖書資訊教育教學綱要及教學設計小組 設計者:臺北市萬興國小 李惠珍老師
經文:哥林多前書 9 章 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 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 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
歸納法(1):歸納法的類別.
音樂欣賞 Music Appreciation
注音符號課程綱要 注音符號應用能力 A-1-1 能正確認念、拼讀及書寫注音符號。 能熟習並認念注音符號。
中國語文科教學簡報 中一中文科 理清篇章層次簡述及舉例.
天恩的呼喚 一、 羅 1:18-23 朱世平牧師.
第十三章 彩色影像處理.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北京师大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檀 传 宝
苦海救生: -義工督導技巧.
主題研究架構.
營運模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勸 學 荀 子

目次 一、聚焦文心─文章特色 二、品茗人物─文人雅士 三、一窺堂奧─學習重點 四、國學殿堂─文體源流 五、妙筆生花─文法修辭 六、閱讀多分─補充教材 七、大顯身手─隨堂評量 八、超速連結─網路資源

一、聚焦文心─文章特色 文體、主旨 文章特色 學之重要性 《荀子》一書篇章 《荀子》思想

題 解 本文節錄自《荀子‧勸學》篇,勸學即勸勉學習之意,開宗明義提出「學不可以已」的主張,闡明學習的目的與重要性。荀子重視學習與其「性惡說」有關,他認為教育可以改變人性,因此強調後天的學習,勉勵學子「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文中說明在學習的過程中,應注意環境對人的影響;進而闡述學習的態度貴在持恆專一,並具體提出為學的進程和目標。

全篇雖是抽象說理,但採用大量的示例與譬喻,深入淺出闡明勸學要旨。巧妙地運用對偶、排比,詞采豐贍,語言精鍊,條理分明,聲調鏗鏘而富節奏感,充分顯示戰國後期哲理散文酣暢的特色。

《荀子》文章特色 《荀子》每一篇議論散文,都有明確的論旨,凸顯的中心。如本課〈勸學〉篇論學習,〈修身〉篇論道德修養,〈非十二子〉篇評論各家學說。 《荀子》以前,《荀子》沒有標題, 《論語》、《孟子》往往擷取首章首句數字為題,與全章內容並無聯繫。《莊子》某些標題涵義至今費解。《墨子》開始出現標題,但那是墨家後學綴集時追加的。

《荀子》各篇往往以極簡明的兩個字揭示其中心思想,因而全文主旨令人一目了然,顯示出作者預先已有自覺的寫作目的。特別是「自有樂論、禮論之類,文遂有論」,使之成為後世「論」這種文體的鼻祖。 《荀子》篇章基本上屬於專題性議論散文;議論嚴謹,架構完整,開啟以專著建立一家之言的先河。先秦諸子典籍中,《論語》與《孟子》為語錄體;《莊子》多用寓言,《墨子》夾入很多「子墨子言曰」,仍有語錄體的痕跡,紀錄又不完善,所以真正代表先秦哲理散文成熟的是《荀子》 。

學之重要性 孔子重視為學,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亦言禮,顏淵稱頌孔子,故有「博我以文,約我以禮」之言。 荀子為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繼承儒家之說而提出勸學與隆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荀子書云:「其書大旨在勸學,而其學主於修禮。」故〈勸學〉是荀子重要的一篇。

《荀子》一書篇章 《荀子》共32篇: 1 勸學 2 修身 3 不苟 4 榮辱 5 非相 6 非十二子 7 仲尼 8 儒效 9 王制 10 富國 11 王霸 12 君道 13 臣道 14 致士 15 議兵 16 強國 17 天論 18 正論 19 禮論 20 樂論 21 解蔽 22 正名 23 性惡 24 君子 25 成相 26 賦篇 27 大略 28 宥坐 29 子道 30 法行 31 哀公 32 堯問

《荀子》共32篇: 其中,〈性惡〉篇、〈解蔽〉篇、〈天論〉篇、〈正名〉篇、〈勸學〉篇對於了解荀子思想內容來說是比較重要的。 而〈賦篇〉也常在中國文學史中被提及,被學者認為是中國辭賦文體的來源之一。

《荀子》一書,內容豐富,舉凡哲學、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倫理、教育、科技、歷史、文藝,無不思慮精湛,蹊徑獨闢。 書中每一篇章都有其明確的中心主題,幾乎可以窺見當時百家爭鳴所涉及的所有問題,荀子環繞這一主題進行的嚴密邏輯分析與推理、論證,充分展示荀子治學的態度與風格。

《荀子》思想 「勸學」冠於首篇 《論語》一書自〈學而〉始,《荀子》一書亦始自〈勸學〉 ,本文旨在暢論為學的重要。 《荀子‧性惡》篇一開始就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這是荀子的基本論點,所謂「偽」是指人為的意思。認為賢愚不肖,都可以經由後天的環境,加以教育而改造的。而一切的改造,必須透過學習的階段,而且必須虛心專一地學,真積力久地學。

虛壹而靜─學習態度與方法 《荀子‧解蔽》篇:「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心未嘗不藏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兩也,然而有所謂壹;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人能夠認識正道全靠心,但必須是「虛壹而靜」的心。虛心接納,胸無成見,不能因既有的知識去排斥其他的知識,這樣的認識才能寬廣豐富而不致於偏執,所得才是真理正道。

以禮為本 儒家中,孔子強調「仁」,孟子注重「義」,而至荀子標舉「禮」,主張努力學習做人處事道理,來知禮向善,甚且達聖人之境。 荀子主張「隆禮」,但卻不知道他的著述幾乎沒有不提到禮的;而且無論談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幾乎都是以「禮」作為最高指導原則貫穿其中。不過荀子所說的「禮」,並不是現今所了解的僅限於周旋揖讓、儀式節目的概念,而是超乎那些形式規則以上的原理原則。

二、品茗人物─文人雅士 生平簡介及思想 荀子二三事 傑出弟子 荀子思想重點整理

生平簡介及思想 荀子,名況,戰國趙人。生卒年不詳,大約活動於戰國晚期,時人尊稱為荀卿。 荀子五十歲時遊學齊國,講學於稷下(今山東省淄博市),因為年高德劭,三次擔任祭酒。後至楚國,春申君任為蘭陵(今山東省棗莊市)令。春申君死後,荀子去職,家居蘭陵,晚年著書講學以終。李斯、韓非為其弟子。 荀子為先秦晚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與孟子並為戰國儒家代表人物,主性惡,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並主張為學貴在修禮。

荀子的文章,大多有明確的主題,有統率全篇的中心論點,有充實的論據,首尾結構比較完整,打破《孟子》、《莊子》對話體的形式,也不以寓言取勝,而以據題說理見長。其文章擅用譬喻、排比與駢偶的手法,形成綿密雄渾的風格。荀子的〈賦篇〉共有五則短賦,是最早以賦名篇的作品,其問答的形式,則開漢賦問答體的先聲。 荀子著書數萬言,西漢劉向校訂為《孫卿新書》三十二篇,唐代楊倞(ㄌㄧㄤˋ)為之注,更名為《荀子》。清王先謙著有《荀子集解》,精詳而富參考價值。

劉向:為漢高祖異母弟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原名更生,字子政。以文章著稱,精研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恆不寐達旦。嘗領校中祕書,所撰《別錄》為中國目錄學之祖。其他尚著有《說苑》、 《新序》、《列女傳》等。 楊倞:唐人,與韓愈同時。憲宗元和年間,曾任大理評事。 王先謙:字益吾,清湖南長沙人,同治進士,累官內閣學士,工古文詞,治經重考證,曾繼姚鼐之後,編《續古文辭類纂》,亦謹嚴有義法。著有《荀子集解》、《漢書補注》、《後漢書集解》等書。

荀子二三事 據《史記》所載,荀子在趙國時沒沒無聞,一直到了五十歲才從趙國前往齊國 稷下學宮講學。稷下學宮是齊王招攬人才的學術文化中心,位於齊國都城臨淄門外。當時各學派都聚集在此討論學術問題,或著書立說,或為齊王提供治國安邦的建議,其中七十多人被尊為齊國的「上大夫」。荀子在稷下學宮曾擔任三次祭酒。 祭酒:是古代禮制中的一種稱呼,其職責是祭祀時,引領參與祭祀的人向神明獻酒。

荀子遊歷楚國,獲春申君的賞識,任命為蘭陵令。荀子充分發揮他的政治才能,將蘭陵治理得井然有序,後荀子遭受讒毀,一氣之下,便回趙國。後來有人為荀子說話,向春申君進言:「國家能用賢人便能富強,現在荀卿是天下的大賢者,他到了趙國,趙國一定會強盛。」春申君派人請荀子回來。這時荀子怒氣未消,回了一封信給春申君,諷刺楚國朝政腐敗,並寫一篇賦給春申君,譏笑他目光短淺,不識忠奸。春申君看到荀子的信和賦後,再三向荀子謝罪。荀子在盛情難卻下,回蘭陵做縣令。不久楚王死,楚國發生政變,春申君死於伏兵,荀子自然被迫辭職。但他並未返回故鄉趙國,從此客居蘭陵,從事著述講學,直到離開人世。

傑出弟子 荀子對後世的影響主要是一部著作及兩位弟子:一部著作就是他用了幾十年治學所凝成的思想成果──《荀子》;兩位弟子就是韓非與李斯。 韓非

荀子思想重點整理 荀子的思想吸收了其他各家學說,並對儒學有所改進,反對法先王,主張文化制度隨歷史發展而改變,提出「人定勝天」的觀點。 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 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三、一窺堂奧─學習重點 篇章主旨 段落大意─課文 結構表 寫作技巧 義理分析

篇章主旨 本篇由《荀子‧勸學》篇節錄出來。荀子主張人性本惡,必須用禮義加以矯正,因此特別強調後天的學習。荀子的〈勸學〉是中國學術史上影響深遠的名篇,又是文學史上膾炙人口的佳作。它旨深意遠,文優辭美,其中有些警句已成為勉勵學習常用的成語。 本文旨在勸勉人們奮力求學,全文緊扣「學」字,議論縱橫開合,不離論學。立足於「勸」,多方取譬設喻,致力誘導。思路綿密,見解卓絕。

段落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第一段:強調「學不可以已」與「教使人有所異」的主旨。 段析: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這種惡的自然天性怎樣才能接受道德規範、倫理秩序的社會約制?答案便是「學」。「學」是區別君子小人的不二法門,故《荀子》一書,首篇《勸學》;篇首便提出「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除以青、冰、木及金為例來比喻人學習後,則才過其本質;並以直木做成輪子的例子說明學習可以改變長久本質,歸結的論點是君子博學且三省,就能智明而行無過。

以上言學的重要。接下來以登高山、臨深谿的譬喻,指出所學的內容是先王遺教。最後再舉各族之子長大後習俗不同的實例,說明學對人的影響甚大。如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敘述郭靖、楊康生長的環境不同,所拜的師父不同,導致兩人個性差異極大,可為此一論點的印證。

第二段:言學重於思,人之欲成為君子,亦必善假於學。 段析:本段先強調學重於思,接下來作者以博喻的手法說明善學者必須利用外物,如前人的知識經驗,而其設喻多達五項,皆為日常生活中平淺尋常的事理,但頗具有說服力。洪蘭〈閱讀使你爬上巨人的肩膀〉表示人類科學上的發明進步得這麼快,是因為知識累積的緣故。有了文字,可以超越時空阻隔,將前人一生研究的心血記錄下來,流傳後世,使我們可以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遠。這可說是「善假於物」的現代意義。

第三段:言君子當慎所居遊。 段析:荀子以五喻:蒙鳩、射干、蓬草、白沙、蘭槐之根等物的遭遇,論學習環境的重要。其中,蘭槐之根的例子更具典型意義,告誡人們,不可不注意環境對自己的影響。以上五喻包含動、植、礦物之例,顯見荀子對自然現象的精細觀察,行之於文,頗有特色。此五喻多以正反對照,好壞狀況立即呈現,是非分明。最後揭示論點:君子居處與交遊,皆須審慎。此言與孔子所說「里仁為美」及孟母三遷皆為一致的論點。

第四段:言物各從其類,且榮辱自招,故君子必慎其所學。 段析:荀子仍以博喻手法論君子應慎於所學,先以「因果論」做基調,由肉腐、魚枯及事物剛強、柔弱的結果,言個人的榮辱禍福取決於德行的高下,告誡人們要謹言慎行,慎於所學。再以「物以類聚」說落實,用薪材、水、草木、質的張、林木茂、樹成蔭、醯酸臭等現象,來強調「君子慎其所立」。由本段的設喻,更可發現荀子以平日觀察自然現象所得為論據,使文章益顯生動豐富。

第五段:說明為學方法貴累積、貴有恆、貴專一。 段析:本段分三層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第一層由「積土成山」到「無以成江海」,說明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論述,再以「不……就不……」的說法設喻。第二層由「騏驥一躍」到「金石可鏤」,強調累積在「持之以恆」,是以騏驥與駑馬、鍥而不舍及鍥而舍之的正反相對設喻論述。第三層由「螾無爪牙之利」到「君子結於一也」,肯定「專一」的重要,以蚯蚓、螃蟹、螣蛇、梧鼠等動物設喻,文末並引《詩經》強化君子為學的態度要專一。本段設喻方式多變,使理論活潑且具體化。

第六段:勉人為學須累積善行,則聲聞自遠。 段析:本段先言學至精深,自有美名;再言學能影響他人,誠能積善,自必有聞於人,以勉人學習必有成果。原本沉魚出聽、六馬仰秣是誇飾音樂之動人,然而現今科學研究,證實動物的確會聆賞音樂,如播放音樂給乳牛聽,能夠增加產乳量;中南美洲的小毛猴等靈長類動物喜歡輕鬆的催眠曲;而播放莫札特音樂,能使生活在黑暗環境中的鯉魚更健康。這個結果與古典成語對照,十分有趣。

第七段:言為學的方法始乎誦經,終乎讀禮;為學的目標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段析:荀子認為學的目的是要做一個明達事理的士人,終極則希望能達到聖人的境界。以「學至乎沒而後止」呼應文首之中心論題──學不可以已,並具體指出學習與「禮」的關係,強調學習使人成德成聖,否則為禽獸,隱然與性惡說相應。

寫作技巧 荀子主張性惡,必須用禮義加以矯正,因此特別強調後天的學習。他在〈性惡〉篇說:「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勸學〉篇正是他教育思想的主要理論。 〈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全文始終緊緊圍繞學習這一中心。第一部分敘述學習的重要性和作用,說明為什麼要學;第二部分論述學習應持的態度,說明怎樣學;第三部分論述學習的途徑和內容,說明學什麼。各部分既有側重,又有內在聯繫,渾然一體,結構嚴謹。

青出於藍 學習的意義 冰寒於水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輮以為輪 木受繩則直 提升自己 改變自己 金就礪則利

跂而望 不如登高 學習的作用 登高而招 見者遠 善 假 於 物 聞者彰 順風而呼 假輿馬 致千里 彌補不足 假舟檝 絕江河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正面 設喻 對 比 學習方法 和態度 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反面 設喻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對比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積累 堅持 專心 對比 螾無爪牙之利,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對比

四、國學殿堂─文體源流 先秦儒家諸子散文的發展 《孟子》思想 孟荀比較 蟹六跪而二螯 高山流水

先秦儒家諸子散文的發展 先秦儒家諸子散文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分成三個連續發展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春秋、戰國之際的《論語》,它屬於簡短的語錄體散文,以記言為主,多半是簡短的談話和問答,《論語》在對話中雜有議論的文字,已初具說理文的規模,但也還保留很多語錄體的對話形式。

先秦儒家諸子散文的發展 第二個階段是戰國中葉的《孟子》,此書是對話式的論辯文,文體還基本保留著語錄體的方式,不過它的論辯鋪張揚厲,很具雄辯的說理性,它和《論語》相比,已經有了很大區別,而且書中辭彙豐富,注意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量,已有較強的文學性。 第三個階段是戰國末葉的《荀子》,荀子在書中講究論斷透闢,辭采繽紛,注意文章的構思和修辭,邏輯性強,體現了先秦議論散文的最高成就。

孟子思想 孟子的思想,從「性善論」出發,由不忍人的惻隱之心,擴大為不忍人的仁民之政,所以他主張「尊王賤霸」,要君王以德服人。對於憑藉戰爭,以力服人的霸道,極力貶抑。 他認為實行王道,制民之產,使人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則「仁者無敵」〈梁惠王上〉。如實行霸道,「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

心性學說   這是孟子思想的基礎。孟子確認,人具有一種先天的善性,「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孟子的「性善」論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強調人的本性存在先天的善的同時,指出人之所以會有不善,是由兩方面造成的:一是外界的影響。為了使人的「善性」能夠保存和擴充,孟子提出了一整套修養的工夫 :

1.盡心: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 2.存心養性: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3.寡欲: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4.求放心: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5.思誠: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6.自反: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7.養氣: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孟荀比較 書名 荀子 孟子 作者 荀況,戰國趙人 孟軻,戰國鄒人 篇數 三十二篇(二十卷) 七篇(十四卷) 主張 性惡、以禮治人、從學而積善,由積善而化性、法後王(文、武) 性善、倡仁義、民貴君輕、拒楊 墨、放淫辭、法先王(堯、舜) 性質 子書 經書 注家 清王先謙 《荀子集解》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地位 最早以賦名篇者 十三經之一、四書之一

蟹六跪而二螯 1.多數注本此句都解作:「蟹實際是八條腿,『六』是『八』之誤 。」 2 .但李時珍《本草綱目》一書中卻有六腿蟹的記載。現摘錄如下:「六足者曰蛫,四足名比,皆有大毒,不可食。其殼闊而多黃者名蠘,生南海中…… (時珍曰)蟹,橫行甲蟲也。外剛內柔,於卦象离骨眼蜩腹,虫匡腦鱟足。二蟹八跪,利鉗尖爪,殼脆而堅,有十二星點……。」文中所說的「蛫」,正是荀子所說的六腿蟹。

高山流水 《呂氏春秋‧本味》有鍾子期聽伯牙彈琴的記載。當伯牙彈琴而志在泰山時,鍾子期道:「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時,鍾子期道:「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後來用「高山流水」這個成語比喻知音、知己,也比喻高妙的音樂。

五、妙筆生花─文法修辭 映襯 排比 譬喻

映 襯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映 襯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

排 比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排 比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譬 喻 1.正面設喻,如:輮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譬 喻 1.正面設喻,如:輮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2.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藉著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

六、閱讀多分─補充教材 荀子相關成語 〈勸學〉第七、八段補充

荀子相關成語 綆短汲深:用短繩仔吊取深井中的水,後比喻才力不能勝任。綆,ㄍㄥˇ,汲水的繩子。語出《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如不勝衣:謂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語出《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井井有條: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語出《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載舟覆舟:比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語出《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開源節流:指開闢財源,節約開支。語出《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 後發制人: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語出《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又「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末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語出《荀子‧議兵》: 「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強本節用: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語出《荀子‧天論》:「彊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語出《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比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語出《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語出《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勸學〉第七、八段 ……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禮》之敬文也, 《樂》之中和也, 《詩》 、 《書》之博也, 《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嚮矣。

【注釋】 書者政事之紀也:《書經》是古代政治措施的紀錄。 詩者中聲之所止也:言《詩經》樂章,是中正和平之聲寄託的所在。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言《禮》乃法律的大原則,其他條例、規矩的準繩。分,音 ㄈㄣˋ,本。類,條例、規矩。綱紀,準繩、準則。 禮之敬文:《禮》有周旋揖讓之敬、車服等級之文。 春秋之微:《春秋》褒貶沮勸,多用微言。 《漢書‧藝文志》 :「昔仲尼沒而微言絕。」微言,隱微不顯之言。

【注釋】 箸乎心:言誌而不忘。箸,同「著」,存留。 布乎四體形乎動靜:指學問流布,充滿全身,表現在行為舉止上。布,分布。四體,四肢。動靜,指言行舉止。 端而言蝡而動:謂君子細微的言行。端,借為喘,細微之言。蝡,音ㄖㄨㄢˇ, 細微之行。 一:皆、完全。 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意謂小人之學,耳入口出,道聽塗說,不著乎心。則四寸,謂才四寸。

【注釋】 古之學者為己:古代學者之求學,完全是為求充實自己。 今之學者為人:現在學者之求學,則是為了炫耀於人。 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意謂小人之學,用為獵取功名利祿的工具而已。禽犢,見面時向人進獻的禮物,如雁、羔等。 傲:借為「躁」,急躁的意思。見俞樾 《諸子平議》。 囋:音ㄗㄢˋ,語多而繁碎。 如嚮:言答人之問如響應聲,喻恰如其分的意思。嚮,通「響」。

【翻譯】 不能如此為學,就淪為禽獸了。 《書經》,是記載政事的; 《詩經》 ,是止於中正平和的樂章; 《禮經》是法度的重大根本和一切法理的準繩。所以學到禮就完成了。這是道德的最高極致。禮是教人恭敬有節文,樂是教人中正和諧,詩、書是教人知識廣博, 《春秋》是以微言明大義;在天地間的學問,都包括在這裡了。 君子做學問,從耳朵聽進去,牢記在心,散布於手足四肢,表現於行為舉止。君子一絲絲的言行,都可以做為別人的模範。一般小人求學,從耳朵聽進去,馬上從嘴巴說出來,口耳之間的距離只有四寸,又怎麼足以美化七尺軀體呢?

【翻譯】 古代學者做學問是為了充實自己,現代學者讀書是為了向別人炫耀。君子做學問是美化自己的品德,小人把學問做為獵取功名利祿的工具而已。所以不等他人問就急告,叫做急躁;問一件回答兩件,叫做語多而繁碎。急躁、語多而繁碎都是不對的;君子是別人問什麼就回答什麼,如鐘響應聲一般。

七、大顯身手─隨堂評量 指考題 選擇題

下列對荀子 勸學的解讀,正確的選項是? (A)質「的」張而弓矢至焉—「的」是「之」的意思 (B)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假」是偽裝、模仿的意思 (C)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結」用以形容心志之堅定 (D)「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兩個「青」字和兩個「藍」字都是名詞。 〔96指考〕 答:(C)

解析: (A)「的」為箭靶的中心。 (B)「假」為憑藉。 (D)第一個「青」及兩個「藍」皆為名詞;第二個「青」為形容詞。 *本題測驗目標為字義、詞性之辨識能力。題幹與選項皆為本課範圍。

2.文章中常會以一、二關鍵字,做為凸顯該段或該篇文章主旨的樞紐。閱讀下文,選出其中的關鍵字:「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勸學) (A)山、海 (B)神、聖 (C)積、成 (D)不、無 〔97指考〕 答:(C)

解析: 荀子勸學主要在勸學者透過「積累」而有所「成」。題幹語譯:堆積泥土成為高山,風雨就會從那裡興起;匯集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在那裡生長;積累善行養成好的品德,就會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備聖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靠著半步半步的積累,無法走千里的路;不靠著累積小的細流,無法完成江海的壯闊。 *本題測驗目標為判讀資料能力。題幹屬本課範圍。

3. 下列各組文句中,「 」內的字義相同的選項是: (A)諫逐客書:不問可否,不論「曲」直/典論 論文:「曲」度雖均,節奏同檢 (B)登樓賦: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C)孟子 滕文公上: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赤壁賦: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D)荀子 勸學:「假」舟檝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後漢書 黨錮列傳序:王道陵缺,而猶「假」仁以效己,憑義以濟功 (E)莊子 天運: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託宿於義,以「遊」逍遙之虛/始得西山宴遊記: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98指考〕 答:(B)(D)(E)。

解析: (A)音ㄑㄩ,事理不直。語譯:不談論能力好不好,不理會品德正直與否/音 ㄑㄩˇ,樂歌。語譯:樂歌曲調或許相同,節奏法度也一樣。(B)返回。語譯:情感如此眷戀難捨的想要返回家鄉啊/該要返回家鄉了啊!故鄉的田園即將荒蕪,怎麼能不回去呢?(C)往、至。語譯:即使讓五尺的小童到市集去買物品,也不會有人欺騙他/享用。語譯:(江上清風與山間明月)是創造萬物的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的無盡寶藏,是你與我可以共同享用的寶藏。

(D)借。語譯:假借船隻的人,未必自己擅長游泳,但是可以渡過江河/王道被侵凌的時刻,還願意假借仁義的旗幟,貢獻一己能力,成就天下的大功業。(E)遨遊。語譯:古代至德的人,憑藉仁道,託詞義理,以此自由自在地遨遊於虛靜的世界/(西山的)廣闊無際,與天地同在共存,而不知其盡期。 *本題測驗目標為字義之辨識能力。(D)「假」為本課範圍。

八、超速連結─網路資源 荀子 http://www.chinapage.com/big5/classic/sz.htm 荀子: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D%80%E5%AD%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