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勸學目錄 課文 注釋 問題與討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勸學目錄 課文 注釋 問題與討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勸學目錄 課文 注釋 問題與討論

2 課文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3 第一段:強調「學不可以已」與「教使人有所異」的主旨。
段析: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這種惡的自然天性怎樣才能接受道德規範、倫理秩序的社會約制?答案便是「學」。「學」是區別君子小人的不二法門,故《荀子》一書,首篇《勸學》;篇首便提出「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除以青、冰、木及金為例來比喻人學習後,則才過其本質;並以直木做成輪子的例子說明學習可以改變長久本質,歸結的論點是君子博學且三省,就能智明而行無過。

4 以上言學的重要。接下來以登高山、臨深谿的譬喻,指出所學的內容是先王遺教。最後再舉各族之子長大後習俗不同的實例,說明學對人的影響甚大。如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敘述郭靖、楊康生長的環境不同,所拜的師父不同,導致兩人個性差異極大,可為此一論點的印證。

5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6 第二段:言學重於思,人之欲成為君子,亦必善假於學。
段析:本段先強調學重於思,接下來作者以博喻的手法說明善學者必須利用外物,如前人的知識經驗,而其設喻多達五項,皆為日常生活中平淺尋常的事理,但頗具有說服力。洪蘭〈閱讀使你爬上巨人的肩膀〉表示人類科學上的發明進步得這麼快,是因為知識累積的緣故。有了文字,可以超越時空阻隔,將前人一生研究的心血記錄下來,流傳後世,使我們可以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遠。這可說是「善假於物」的現代意義。

7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檝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8 第三段:言君子當慎所居遊。 段析:荀子以五喻:蒙鳩、射干、蓬草、白沙、蘭槐之根等物的遭遇,論學習環境的重要。其中,蘭槐之根的例子更具典型意義,告誡人們,不可不注意環境對自己的影響。以上五喻包含動、植、礦物之例,顯見荀子對自然現象的精細觀察,行之於文,頗有特色。此五喻多以正反對照,好壞狀況立即呈現,是非分明。最後揭示論點:君子居處與交遊,皆須審慎。此言與孔子所說「里仁為美」及孟母三遷皆為一致的論點。

9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10 第四段:言物各從其類,且榮辱自招,故君子必慎其所學。
段析:荀子仍以博喻手法論君子應慎於所學,先以「因果論」做基調,由肉腐、魚枯及事物剛強、柔弱的結果,言個人的榮辱禍福取決於德行的高下,告誡人們要謹言慎行,慎於所學。再以「物以類聚」說落實,用薪材、水、草木、質的張、林木茂、樹成蔭、醯酸臭等現象,來強調「君子慎其所立」。由本段的設喻,更可發現荀子以平日觀察自然現象所得為論據,使文章益顯生動豐富。

11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溼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12 第五段:說明為學方法貴累積、貴有恆、貴專一。
段析:本段分三層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第一層由「積土成山」到「無以成江海」,說明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論述,再以「不……就不……」的說法設喻。第二層由「騏驥一躍」到「金石可鏤」,強調累積在「持之以恆」,是以騏驥與駑馬、鍥而不舍及鍥而舍之的正反相對設喻論述。第三層由「螾無爪牙之利」到「君子結於一也」,肯定「專一」的重要,以蚯蚓、螃蟹、螣蛇、梧鼠等動物設喻,文末並引《詩經》強化君子為學的態度要專一。本段設喻方式多變,使理論活潑且具體化。

13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4 第六段:勉人為學須累積善行,則聲聞自遠。
段析:本段先言學至精深,自有美名;再言學能影響他人,誠能積善,自必有聞於人,以勉人學習必有成果。原本沉魚出聽、六馬仰秣是誇飾音樂之動人,然而現今科學研究,證實動物的確會聆賞音樂,如播放音樂給乳牛聽,能夠增加產乳量;中南美洲的小毛猴等靈長類動物喜歡輕鬆的催眠曲;而播放莫札特音樂,能使生活在黑暗環境中的鯉魚更健康。這個結果與古典成語對照,十分有趣。

15 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16 第七段:言為學的方法始乎誦經,終乎讀禮;為學的目標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段析:荀子認為學的目的是要做一個明達事理的士人,終極則希望能達到聖人的境界。以「學至乎沒而後止」呼應文首之中心論題──學不可以已,並具體指出學習與「禮」的關係,強調學習使人成德成聖,否則為禽獸,隱然與性惡說相應。

17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18

19 課文‧注釋 注釋

20 青取之於藍:青色的染料是從藍草中提取的。青,染料名,即靛青。藍,草名,為製靛青的主要原料。
中繩:符合直的標準。中,音ㄓㄨㄥˋ,符合。繩,繩墨,木工用來取直的墨線。 輮以為輪:謂輮直木使之為圓輪。輮,音ㄖㄡˊ,通「煣」、「揉」,以木浸水,再用火烘烤,使之彎曲。補注 其曲中規:指車輪曲度合於圓的標準。規,畫圓的工具。 槁暴:晒乾。槁,音ㄍㄠˇ,枯乾。暴,音ㄆㄨˋ,「曝」的古字,日晒。

21 挺:音ㄊ一ㄥˇ,伸直。 金就礪則利:謂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之後就鋒利。金,指金屬製成的刀劍。就,接近。礪,音ㄌ一ˋ,磨刀石。 日參省乎己:每日以三件事省察自己。參,音ㄙㄢ,通「三」。 知明:智慧清明。知,音ㄓˋ,同 「智」。 干越夷貉:泛指四方邊遠的民族。干,本作邗(ㄏㄢˊ),春秋時小國名;為吳所併,故吳亦稱干。干、越,猶言吳、越。夷,古代東方各族的泛稱。貉,音ㄇㄛˋ,同 「貊」,古代東北部族名。

22 同聲:指嬰孩啼哭聲相同。 跂:音ㄑ一ˋ ,通「企」,提起腳跟。 疾:激揚;宏大。 利足:指善於走路。 舟檝 :指船隻。檝,音ㄐ一ˊ ,同「楫」,船槳。 能水:指善於游泳。 絕:橫渡。 生:通「性」,指本性、天性。 善假於物:善於利用外物。此指善於學習。

23 蒙鳩:一名鷦鷯(ㄐ一ㄠ ㄌ一ㄠˊ),似黃雀而小,善於築巢。
葦苕:蘆葦的花穗。葦,蘆葦。苕,音ㄊ一ㄠˊ,葦穗。 完:堅固完好。 射干:鳶尾科,多年生草本。觀賞及藥用植物。射,音一ㄝˋ。 涅:音ㄋㄧㄝˋ,,黑泥。 蘭槐:植物名,一種香草,其根叫芷。 其漸之滫:如果浸泡在臭水裡。其,若,如果。漸,浸泡。之,於、在。滫,音ㄒ一ㄡˇ,淘米水。一說是尿,泛指臭水而言。

24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指事物太過剛強,就會導致折斷;太過軟弱,就會受到束縛。柱,折斷。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堆放柴草看似一樣平整,火總是往乾燥的地方燃燒。施,放置。 疇生:類聚而生。疇,音ㄔㄡˊ,通「儔」,同類。 質的:箭靶。質,古人射箭用的靶。的,音ㄉ一ˋ,靶上的圓心。 醯:音ㄒ一,醋。 蜹 :音ㄖㄨㄟˋ,亦作「蚋」,蚊蟲。 所立:指所學,或指立身處世之道。

25 神明自得:自然達到心智澄明的境界。神明,指澄明的智慧。
蹞步:等於今人所言的一步。古人以舉足一次為蹞, 舉足兩次為步。蹞, 音ㄎㄨㄟˇ,同「跬」,半步。 駕:指馬拉車奔行一日的路程。 鍥:音ㄑㄧㄝˋ ,,雕刻。下文「鏤」義同。 螾:音 一ㄣˇ,通「蚓」,即蚯蚓。 黃泉:地下的泉水。

26 蟹六跪而二螯:蟹為十足目,常見的為足五對,最前一對成鉗狀,稱為「螯」。跪,蟹腳。
虵蟺:即蛇與鱔。虵,蛇的俗字。蟺,音ㄕㄢˋ,俗作「鱔」。 冥冥:專心致志之意。下文「惛(ㄏㄨㄣ)惛」義同。 行衢道者不至:在岔路徘徊的人,永遠不能到達目的地。衢,音ㄑㄩˊ,四通八達的道路,此指「歧路」。 螣蛇:傳說中的一種龍,能興雲霧而遊於其中。螣,音ㄊㄥˊ。

27 梧鼠五技而窮:言梧鼠技能雖多,但都不能專精,故不免於困窘。梧鼠,楊倞認為乃鼫(ㄕˊ)鼠之誤。《說文解字》:「鼫,五技鼠也。能飛不能過屋,能緣不能窮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
「尸鳩在桑其子七兮」六句:傳說尸鳩餵養七子,早上從上而下,晚上由下而上,輪番哺育,平均如一,而不偏愛。善人君子的生活態度,亦應如尸鳩的始終如一。見《詩經‧曹風‧尸鳩》。尸鳩,布穀鳥。儀,儀表,此指舉止、態度。 故君子結於一:指君子為學的態度要集中專一。結,集中。

28 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極言音樂之感人。瓠巴彈瑟,水裡的魚就游出水面來聆聽;伯牙彈琴,正在吃草料的馬,都抬起頭來傾聽。瓠巴、伯牙,相傳皆古代擅長彈奏琴瑟的人。瓠,音ㄏㄨˋ。六馬,泛指馬群。秣,音 ㄇㄛˋ,飼馬的草料,此處作動詞用,馬吃草料。 形:顯現於外。

29 惡:音ㄨ,疑問詞,何。 數:與「術」同義,此指為學的方法。 禮:泛指古代禮書典制。 義:此指為學的意義和目的。 終乎為聖人:最後以成為聖人為目標。荀子常以士、君子、聖人,區分為學者的等級。 真積力久則入:真誠專一的累積,努力持久的實踐,自可深造有得。入,深造有得。

30 問題與討論

31 一、荀子主張「學不可以已」,今人講究「終身學習」,二者有何異同?請說說你的看法。
答:學習不可以停止下來,與終身學習相通。且荀子於勸學文中強調學至乎沒而後止,更說明終身學習的必要性,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的意思。不分行業、不論職位、不問學歷,在生命的任何階段,終身學習,都是通往二十一世紀的護照。 前教育部部長吳京說:「未來的社會是一個急遽變遷、充滿挑戰與競爭的世界。

32 隨著科技的高度發展,知識與技術快速推陳出新,學生從學校畢業後的四到五年內,在校所學的技能都將落伍而不合時宜。因此,個人若不主動學習,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將無法因應社會巨變;企業若不能持續實施員工的在職訓練,並激發員工進行合作學習或團隊學習,塑造熱衷學習的企業文化,將無法在國際競爭中立足……。 然而,學習,並非只是培養一種求知的習慣,更應該是一種開闊的人生觀和生活態度的陶冶。學習的歷程,除了充實職業所必須的技能外,更應能幫助個人成長,促進自我實現。」

33 面對變動的大未來,隨時把自己放在新手的位置,準備學習新的技巧和能力。保持彈性,對未來多幾種想像和可能性。終身學習似乎是打開未來之門的鑰匙。但是學什麼?東海大學 美術系教授蔣勳談到終身教育時,說:「學習的本質其實非常簡單,就在於如何把『學習』轉回到對自己生命的關心。」 當越來越多人了解「學歷有終點,學習卻無限」,並且將學習列為年度新計畫,並採取行動。當越來越多家庭,將讀書、談書當成週末休閒活動,臺灣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有學習力的社會,成為一個成熟、文明、有教養的社會。 (取材自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編印學習與你)

34 二、荀子勸學一文所揭示為學的方法與目標,對於我們的學習有何參考價值?
答: (1)荀子認為為學的方法(次序):「始乎誦經,終乎讀禮。」為學的目標:「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2) 讀書的方法次序往往因時而異,在今日,教育趨向多元化,學習的範圍更加寬廣,「始乎誦經,終乎讀禮」當然是不夠的。在中學時代,學生要學習那麼多的科目,正是要培養一個現代公民的基本學識與素養。

35 在注重專業技能的時代中,每一個人當然要學習某個專業領域的知識。但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的為學目標,並不相悖。「終乎為聖人」也許陳義太高,但學習成為一個具有人文素養的現代人,則是每個人應該努力去學習的。

36 三、善用譬喻為本文特色之一,文中用了不少正反對照的例子來設喻,試舉三例並說明其效果。
答:本文正反設喻的例子如下: (1)正:「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 反:「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 ──蒙鳩的巢甚為堅固,因結巢位置不佳而「卵破子死」;射干只是低矮的草本植物,卻令人覺得高聳,是因生長在高山之上。此言學習環境的重要。 (2)正:「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反:「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說明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環境影響甚大。

37 正:「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反:「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說明不管資質如何,學若有恆,必能有成。 (4)正:「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金石與朽木本質差異極大,至堅至硬者能被雕刻成功,腐朽脆弱者無法折斷,關鍵在於是否持續,同(3),說明學貴有恆。

38 (5)正:「螾無爪牙之利」 反:「蟹六跪而二螯」 ──以軟體的蚯蚓與有硬殼大螯的螃蟹對比,說明專一之效。 (6)正:「螣蛇無足而飛」 反:「梧鼠五技而窮」 ──以兩種生物對比,說明欲學有成,務必專一。 以上例子皆藉著正反對照,把所要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


Download ppt "勸學目錄 課文 注釋 問題與討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