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第一讲 绪 论 财政厅会计处
讲座概述 《内控规范》共6章65条,讲座分五章 一、绪论 二、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 三、单位层面内部控制 四、业务层面内部控制 五、评价与监督
一、为什么要制定单位内控规范 二、依据什么制定单位内控规范 三、谁应当执行单位内控规范 四、《内控规范》是如何制定出台 五、什么是单位内部控制 六、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有哪些 七、建立和实施单位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八、单位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中的职责 九、单位应当如何开展内部控制工作
一、为什么要制定单位内控规范? (一)建设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二)适应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 2011年3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提出: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稳步推进。
(三)适应财政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四)国务院治理“小金库”和打击“假发票”的要求 (五)我国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的要求 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的发展过程。 企业 +(行政事业)单位 (六)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要求
二、依据什么制定单位内控规范? (一)会计法 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
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二)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三)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四)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二)预算法 1、单位预算是指列入部门预算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的收支预算。 2、对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的过程进行了规定,预算编制后要经过国家立法机构审查批准后方能公布并组织实施,预算的执行过程也受法律的严格制约,非经法定程序,任何人无权改变预算规定的各项收支指标,这就使各单位的财务行为通过预算的法制化管理被置于监督之下。
三、谁应当执行单位内控规范?(9个适用主体) 1、党的机关 2、人大机关 3、行政机关 4、政协机关 5、审判机关 6、检察机关 7、各民主党派机关 8、人民团体 9、事业单位
四、《内控规范》是如何制定出台的? (一)工作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和广泛调研阶段(2010-2011年10月) 1、根据国务院打击发票违法犯罪工作的部署,2010年启动了此项工作。 2、2011年初形成了讨论稿,向部内相关司局征求意见。 3、深入基层实地调研,东中西部10多个省近百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情况,500多条意见。
第二阶段: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阶段(2011年11月10日-2011年12月31日) 4、2011年11月形成征求意见稿,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求意见。财会便[2011]68号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阶段 5、2012年1月-9月,以财政部课题立项研究。
第四阶段:专家论证阶段 6、2012年10月,召开了专家论证会 ED 11章63条 — 6章65条 第五阶段:会签发布阶段 7、2012年11月,会签部内10个司局,最终以财会[2012]21号正式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是单位内控规范与企业内控规范的关系 预算功能不同:企业将预算作为内部财务管理的工具,行政事业单位以预算作为法定依据。 绩效评价不同:企业效率型内控,行政事业单位效能型内控 风险可承受程度:企业可承受、行事单位可承诺
二是单位内控规范与各项财务规章制度的关系 不是另起炉灶,而是穿针引线、穿衣戴帽,使其规则化、程序化、系统化 三是单位内控规范与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关系
五、什么是单位内部控制? (一)定义 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可从以下8个方面加以理解:
1、内部控制是一种过程。 2、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制度、措施、程序。 3、内部控制的四项基本原则。 4、内部控制的五大目标。 5、内部控制实施的主体。 6、内部控制的构成。 7、内部控制内容的制定(6项业务)。 8、内部控制仅能提供合理的而非绝对确保 目标的达成。
1、制衡性 相互制衡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核心理念。所谓制衡,就是在单位的岗位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设计。
内部控制是将所有的业务活动按流程进行风险分析,并按风险点制定管控措施。将分散的管理制度有机地连接起来,就象生产线一样。 2、流程化 内部控制是将所有的业务活动按流程进行风险分析,并按风险点制定管控措施。将分散的管理制度有机地连接起来,就象生产线一样。
(二)目标(作用) 1、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 2、合理保证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 3、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4、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5、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六、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有哪些 (一)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 (二)合理保证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 (三)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四)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五)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一)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最基本目标,合规性目标)
(二)合理保证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重要目标,安全性目标)
(三)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报告目标)
(四)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五)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最高目标)
七、建立和实施单位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四项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两个全面”
(二)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两个重” 关键控制点、关键岗位,体现突出重点,管控一般。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两个相互”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两个符合” 1、个性化:内控应当与单位性质、业务范围、经济活动特点、风险水平以及所处内外环境等相适应相匹配,才能取得理想的控制效果。 2、动态化:内控建立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
八、单位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中的职责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 《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第五十条规定:“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
(二)单位负责人在内部控制中应当发挥的作用 在内控体系的建立、运行和监督管理三个方面应当发挥领导作用、承担总责任。
(三)其他工作人员在内部控制中应当发挥的作用 内部监督部门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各部门负责人负责组织领导单位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全体员工广泛参与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 单位的内部控制部门应结合单位实际和行业管理要求,制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分阶段目标,围绕内控的五个要素扎实开展工作,深入宣传、认真执行、严格监督、严肃考核,努力构建一套符合实际、业务规范、控制合理、管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九、单位应当如何开展内部控制工作 (七个步骤) 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 概括说,单位至少要做到:印发一个文件、建立一个机制(一把手责任)、突出一个宗旨、召开一次大会、开展一系列宣传、组织一揽子培训、编印一份手册,确保内控深入人心,准备充分到位。 具体工作包括:七个步骤
(一)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 根据单位“三定”规定,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包括邀请外部专家对单位的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采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构成经济活动的各项业务进行调研和访谈,既包括业务层面的组织机构设置,还包括业务层面本身的各项业务流程,对各项业务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明确各项业务的目标、范围和内容。
(二)明确业务环节
(三)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 强化专业指导和研究。可向内部控制专家咨询委员会或中介机构寻求专业技术支持,通过调研、座谈、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与实施单位进行沟通指导,探讨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配合实施单位开展内控建设工作。
(四)确定风险点 依据业务流程梳理,对机构设置和岗位设置进行具体分析,从业务环节角度评估特定风险,找出可能造成单位经济利益流出的风险点。
(五)选择风险应对策略
(六)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七)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衷心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会计改革与发展给予的关心、理解、帮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