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1.1 產業分析的意義 產業環境是廠商最重要也最需要面對的一環 產業是國家總體經濟發展的支柱 產業內的業者是廠商必須面對的競爭者 產業是許多經濟學者以及分析師觀察經濟表現的分析單位 產業是國家總體經濟發展的支柱 經濟蓬勃發展的國家一定至少有數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
1.1 產業分析的意義 誰需要產業分析的相關知識 政府產業發展規劃人員 銀行授信人員 證券業產業分析師 創投從業人員 產業技術研究機構的產業研究人員 管理顧問 企業高階主管 行銷與財務主管
1.2 產業面貌的轉變 跨越傳統產業分類架構的業別的崛起 多種經營模式同時存在於特定產業內 產業之間相互滲透 產業內部分工體系的重組 會展產業 多種經營模式同時存在於特定產業內 金控公司 產業之間相互滲透 多角化 產業內部分工體系的重組
1.2 產業面貌的轉變 造成產業面貌轉變的原因 技術進步 網際網路的興起 需求日益精緻複雜 不同產業之間的融合 改變交易模式 提高產品附加價值 不同產業之間的融合 能耐 技術 經營模式
1.3 產業的意義及分析途徑 由總體面觀之 由企業個體觀之 產業的興衰起落對總體經濟發展有關鍵影響 產業處於蓬勃發展或處於激烈變動的不同階段時,企業都應該有不同的策略方案 企業在訂定策略時,必須謹慎考量所處的產業條件,否則所制訂的策略將無法產生預期效果
1.3 產業的意義及分析途徑 產業的意義 從產品替代性看產業 從經濟學者的角度 從產業組織經濟學找的角度 產業:一群生產相同產品的廠商 以消費者的角度來界定產業 產業:包含產品與服務之間可替代的產品的組合 如此界定產業,可確認直接競爭者以及評估競爭程度
1.3 產業的意義及分析途徑 產業的意義(續1) 從產業分工看產業 當需求變複雜後,單一產業的廠商經常無法擁有滿足需求所需的全部資源,需與其他廠商進行協調,因此產業間將形成分工網絡體系。 當產業分工及網絡體系愈來愈複雜,產業分析的範圍將擴及可以與所在產業結合。 參考圖1-1
1.3 產業的意義及分析途徑 產業的意義(續2) 從能耐看產業 「競爭大未來」提出金融業的九大核心能耐,因此只要某個產業同樣具有這九種能耐中的數種,此產業就具備「侵蝕」既有金融業市場的可能 將產業視為一組「能耐技術」的組合 當產業可以從其他產業引進新的技術能耐時,便可能造成產業變動 不同產業之間的能耐、技術及經營模式的融合,將造成產業重大轉變 產業分析不能侷限只分析替代性
1.4 產業分析的重要理論與模式 產業組織理論(Industrial Organization) 探討產業的基本條件、市場結構、廠商的策略行為、績效以及政府政策間的相互影響。 結構(Structure)-行為(Conduct)-績效(Performance):SCP架構 交易成本理論(Transaction Cost Theory) 探討一項交易的執行是會在市場、廠商或是在其他架構下進行。 價值鏈架構
1.4 產業分析的重要理論與模式 賽局理論(Game Theory) 組織生態學(Organizational Ecology) 在特定的賽局規則下,不同的理性行為者在互動的過程中,會如何根據各種行動方案在行為者互動之下的報酬,決定所應採取的行動方案。 動態競爭與合作關係 組織生態學(Organizational Ecology) 具有相同基因的一群組織,在某個資源有限的利基中,面對天擇壓力,組織的生成、發展以及死亡會如何呈現,以及是否可以維持族群自身的生存 產業生態
1.4 產業分析的重要理論與模式 群落生態學(Community Ecology) 資源基礎論(Resource-Based Theory) 探討群落結構的演化型態,關心族群之間的共生、相依、侵蝕關係(結盟與對抗,生存與消失) 產業群落與產業演化 資源基礎論(Resource-Based Theory) 將產業是為一組能耐庫 資源能耐的種類:核心能力、組織能耐、行政傳承
1.4 產業分析的重要理論與模式 技術演化 體制理論(Institutional Theory) 探討生產技術特質的改變、不同生產技術之間的取代 體制理論(Institutional Theory) 路徑相依的網路效應 五力分析模式(Five-Forces Model) 檢視特定產業的長期利潤空間以及競爭程度的架構
1.4 產業分析的重要理論與模式 鑽石結構模式 分析特定國家是否適合做為特定產業發展的良好基地 四項主要因素 兩項輔助因素:機會、政府 生產因素、 需求條件、 相關產業和支援產業的表現、 企業的策略、結構與競爭對手 兩項輔助因素:機會、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