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 勒曼
剧情简介 22岁的玛丽亚是一个萨尔茨堡修道 院里的志愿修女,但是,她活泼好动和热爱自然的性格却总是让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烦。修女院里的女院长(Mother Abbess)觉得她这样的活泼的性格不适合僧侣生活。于是,当她接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寻求家庭教师的请求,她决定让玛丽亚去,也借此让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玛丽亚到达冯·特拉普家,发现他是一个有七个孩子的鳏guān夫,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很快,玛丽亚就明白了以前那些家庭教师离开的原因,原来是孩子们得不到父亲的关爱,总是用捉弄教师来吸引父亲的注意。
上校要求玛丽亚也像他一样严格,但是玛丽亚没有听从,而是用她天生的温柔和善良赢得了孩子们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时候,她用窗帘给每个孩子缝制了游戏服装,带领他们到市场游玩,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野餐,还教会了他们唱歌。孩子们原有的拘禁和忧郁渐渐地被音乐和笑声代替了。不久上校回家了,还带回了孩子们喜欢的麦克叔叔和孩子们不甚喜欢的,上校的女朋友,埃尔莎·施瑞德男爵夫人。上校对玛丽亚的做法十分不满,可是当他听到孩子们为男爵夫人唱歌的时候十分感动,因为玛丽亚把从他妻子去世之后家里就不再有的音乐又带了回来。玛丽亚还和孩子们一起准备了一场木偶戏,上校为玛丽亚可以感染他人的热情所吸引了。
几天之后,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孩子们在舞会中也有歌唱表演。在舞会中,玛丽亚给孩子们示范奥地利的民间舞蹈“涟恩德拉”。出乎意料的是,上校走过来和玛丽亚共舞,舞蹈最后他们互视对方,他们之间的爱意一目了然。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内,当晚,她劝玛丽亚回修道院。玛丽亚恐怕自己对上校的感情会越陷越深,于是,她悄悄地离开了。玛丽亚走了之后,男爵夫人用尽办法讨孩子们的欢心都没有成效。当孩子们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结婚的消息后,他们更加难过。他们到修道院找玛丽亚却没能见到她。玛丽亚向院长坦白了她对上校的爱情和对生活的不知所措,院长告诉她要鼓起勇气,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爱。于是,玛丽亚回到冯·特拉普家里。 玛丽亚回来之后,男爵夫人发现她已经无法挽回玛丽亚和上校之间的感情,她主动退出了婚约,上校和玛丽亚互诉衷肠,很快地,他们就结婚了
可惜,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从此就永远幸福快乐。当他们还在度蜜月的时候,德国纳粹占领了奥地利。连大女儿丽莎深爱的小伙子罗夫也成了纳粹。当他们赶回萨尔茨堡,发现到处已经是纳粹旗帜横行了。他们不在的时候,负责照顾孩子们的麦克叔叔帮他们注册参加了萨尔茨堡音乐节(Salzburg Festival)。上校一回到家里,就接到了纳粹发来的电报,要他立即到纳粹海军报道。一向痛恨纳粹的上校决定带领全家人离开奥地利。当他们晚上离开别墅的时候,被早就躲在门外监视他们的纳粹拦住了,于是上校解释说他们离开是为了参加希尔斯伯格节演出,并拿出节目单作为证据。在纳粹的陪同下,他们来到了会场,演出了孩子们准备好的歌曲。在这时,上校和玛丽亚演唱了《雪绒花》,歌曲里对祖国奥地利的热爱之情浓郁深厚,不顾旁边持枪的纳粹守卫,在场的观众也跟着上校一起唱完了《雪绒花》
演出之后,趁着颁奖的时候上校一家人逃离演出现场,纳粹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们的帮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后面,躲过纳粹的追踪,然后他们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了奥地利 。
影视文学有哪些特征 ? 综合性最强,表现力最佳,可视性最好。
以音乐为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并将音乐与主人公的生活和命运紧紧相连 。 音乐故事片有哪些特点? 以音乐为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并将音乐与主人公的生活和命运紧紧相连 。
注音 峥嵘 zhēngróng峥嵘岁月,一般来说,并没有明确地指向美好的时代也没有指向动荡的年代,只要那个年代是个风流人物辈出的年代,那就可以说是峥嵘岁月。 涟漪liányī 嬷嬷 mómo 鳞次栉比zhì 顶礼膜拜mó虔诚地跪拜。比喻崇拜到了极点。
第一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课文主要写了那两个场景的情况? 第一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开头的环境描写,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玛丽亚的纵情歌唱相映衬,情景交融,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何用意? 开头的环境描写,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玛丽亚的纵情歌唱相映衬,情景交融,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歌词 〈〈音乐之声〉〉表现了主人公的什么品格? 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现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内在的揭示了她活泼自由的天性。
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请概括众人的意见,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剧中有没有对玛丽亚的心理描写?为什么? 心理描写难以转化为视觉形象,观众看不到。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
〈〈音乐之声〉〉这部影片获得了巨大成功,得益于她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课文在这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玛丽亚的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式的歌唱,则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课文对主人公是如何刻画的?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的刻画了少女玛利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
一、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二、生动的画面感。 艺术特色 一、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二、生动的画面感。
结构 音乐之声(节选) 勒曼 野外纵情歌唱(正面描写) 热爱 歌唱 玛利亚 心灵美好 活泼自由 修道院内的纷纷议论(侧面描写) 纯真快乐
课外拓展 修女是不能结婚的,这主要看修女是否发了终身大愿,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天主。在没有发终身愿之前可以离开修会,成家结婚。
课外拓展 德兰(特蕾莎)修女,1907年生于阿尔巴利亚,1979年获诺贝尔奖,1997年在印度加尔各达去世。德兰(特蕾莎)修女,18岁成为修女。21岁申请去印度加尔各达教会学校教书。在印度期间,她经常在街上看到,到处是乞丐,残疾人,垂死的人。她常常祈祷天主帮助那些人,常常自责自己,不够勇敢。她常常给主教说:“我们应该去帮助那些人……”主教说:我们已经在不断帮助他们,我们已经尽力了。可她觉的还是做得不够。
。 小故事 有一天,德蕾莎要到巴丹医院商量工作,在靠近车站的广场旁发现了一位老妇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德蕾莎蹲下来仔细一看:破布裹著脚,爬满了蚂蚁, 头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个洞,残留著血迹,伤口周围满是苍蝇和蛆虫。她赶紧替老妇人测量呼吸及脉搏,似乎还有一口气,她为好赶走苍蝇,驱走蚂蚁,擦去血迹和蛆虫。德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里,必死无疑。于是她暂时放弃了去巴丹的行动,请人帮忙把老妇人送到附近的医院。医院开始时对这个没有家属的老妇人不予理会,但医师在德蕾莎的再三恳求下,便替老妇人医理,然后对德蕾莎说:‘必须暂时住院,等脱离危险期后,再需找个地方静养。’德蕾莎把病人托给医院后,立即到市公所保健课,希望能提供一个让贫困病人休养的埸所。市公所保健课的课长是位热心的人他仔细听完德蕾莎的请求后,便带她来到加尔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应将寺庙后面信徒朝拜后的一处地方免费提供给他使用。
他们一开始受到印度教区婆罗门的强烈反对,理由是德蕾莎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德蕾莎修女不畏反对,依然在街头抢救许多临危的病患到收容所来替他们清洗,给他们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侣,此举感动了许多的印度人,于是反对声浪就渐渐的平息了。 自从找到这个落脚点后,不到一天的时间,修女们就将三十多个最贫困痛苦的人安顿了下来。其中有个老人,在搬来的那天傍晚即断了气,临死前,他拉著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语低声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
《一万封信———我所见闻的艾滋病、性病患者生存现状》
中国的“德兰修女” ——高耀洁 高耀洁是山东曹县人,著名妇科肿瘤专家,河南中医学院退休教授。她是河南省第七届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社员,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1996年,她偶然发现一例因输血感染上艾滋病的妇女,意识到血液传播艾滋病的严重性,从此走上了“防艾”之路。在她生活还不富裕的状况下,近 8年来花费自己和老伴大半生的积蓄以及奖金、捐赠 50多万元,编印“预防艾滋病知识”小报近 70万份,常年奔走于艾滋病疫情高发的村庄免费发给群众;还出版了 30万册《艾滋病、性病防治》的书,在让人们了解艾滋病知识和传播途径的同时,呼吁全社会关爱艾滋病病人,善待艾滋病病人,警示人们洁身自爱,远离性病困扰,减少艾滋病传播机会。她关心艾滋孤儿胜过自己的亲骨肉,这些年她寄钱寄物救助的孩子达 164人之多,有的还被她邀到家里过年。因贫穷和遭欺凌实在生活不下去的孩子,她通过合法手续联系无子女家庭收养,使他们过上了正常孩子的生活。
高耀洁那种“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的人生理念和“人生到世上,就应该做别人不能做的事情并把它做到底”的矢志防艾精神受到国际推崇,名字响遍世界,有媒体称“从她身上依稀看到了德兰修女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