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的意識形態及學理分析 黃繼仁 課程發展與設計
課程理論 (curriculum theory) 意義 一套關聯的教育概念,提供課程現象的系統化及啟示的觀點 課程領域出現許多各式各樣的理論 硬性的 實證資料的蒐集和驗證,強調課程設計採理性模式 軟性的 概念分析與重建,借用宗教、哲學、文學、歷史的觀點 具有描述、解釋、預測、引導、批判各種功能
課程理論的三種任務 知識性任務 應用性任務 行動性任務 指出課程設計的基本問題,及課程設計所依據的通則 指出課程設計基本觀點與課程結構要素之間的關係 行動性任務 建議或預先評估未來解決課程設計相關問題的途徑
意識形態 定義 課程設計與意識形態的關係 研究目的 提供有關教育決定的一套價值前提的信念系統 課程設計實務背後潛伏著彼此對立的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是理解學校課程設計的社會文化脈絡之分析工具 研究目的 建立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對話 為學校課程建立適當的意識形態
課程理論與意識形態的關係 對課程理論的了解屬片面的課程意識形態 設計過程對理論有意識形態的偏執 對理論與意識態度的採用 不被蒙蔽 批判的 統整的
課程設計的意識形態 精粹主義 學科取向 經驗主義 學生取向 社會行為主義 社會取向 科技主義 目標取向 專業主義 課程即研究假設
精粹主義取向 課程立場 教育慎思過程 課程設計的方法 傳統學科學術取向 強調學科知識的重要性 課程即科目 傳遞學術文化遺產 強調形式訓練 教科書為中心;課本為依據
經驗主義取向 課程立場 教育慎思過程 課程設計的方法 學生個人取向 強調學生學習經驗 課程即經驗 重視學生的活動;做中學;問題解決法 學生為學習的中心 課程設計的方法 以學生的自發活動為目的 重視學生的身心發展程序
社會行為主義取向 課程立場 教育慎思過程 課程設計的方法 社會取向;學校是服務社會的機構 適應社會;重建社會 強調社會興趣與社會需求 以社會功能、社會問題、社會價值為核心 課程設計的方法 社會功能法;解決問題的社會實際能力 調查、發現、分析、選擇
科技主義取向 課程立場 教育慎思過程 課程設計的方法 科技取向 強調教育科技的重要性 目標導向的學校教育 科學是一種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方法 提出問題、辨別問題、建構假設、形成方法、觀察與蒐集、解釋資料、探究新問題 課程設計的方法 應用科學方法,調查社會需求 活動分析法;工作分析法
專業主義取向 課程立場 教育慎思過程 課程設計的方法 課程是教師應在教室考驗的教育理念 強調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要性 課程即研究假設 強調師生在教學互動過程的「教育歷程」 培養學生學習人類的思考系統 課程設計的方法 教師即研究者;教育行動研究 以矛盾的社會爭議問題為中心
課程設計的學理基礎 永恆主義 精粹主義 進步主義 重建主義 適應社會 改造社會 行 為 論 認 知 論 人 本 論 資訊科技 建構主義 教育哲學觀 教育社會學觀 教育心理學觀 教育的新興議題 永恆主義 精粹主義 進步主義 重建主義 適應社會 改造社會 鉅觀/和諧/靜態 衝突/微觀/動態 行 為 論 認 知 論 人 本 論 資訊科技 建構主義 後現代主義 全球化
教育哲學觀點 派 別 教育目的 知 識 課程焦點 課程取向 永恆主義 精粹主義 進步主義 重建主義 理性及心智的培養 心智及能力的成長 派 別 教育目的 知 識 課程焦點 課程取向 永恆主義 理性及心智的培養 學科、事實與永恆知識 古典學科、不變的課程 偉大著作、派代亞方案 精粹主義 心智及能力的成長 基本技能、學術性學科 基本技能及基本學科 回歸基礎、追求卓越 進步主義 民主及社會的生活 個體發展、主動學習 學生興趣、科際整合 開放教育、激進的改革 重建主義 改進並重建社會 改進社會的技能、學科 社會議題及研究的方法 國際教育、平民教育
課程設計的理念分析 分析途徑 根據相關學理的研究發現 依據實務工作者的親身經驗 蒐集相關的資料 Dewey;Erikson ; Kohlberg ;Piaget;Vygotsky 依據實務工作者的親身經驗 自身的;他人的 蒐集相關的資料 課程成品及相關事實 課本、訪問、調查
課程設計的小組任務 討論問題 課程主題及理論基礎 建構教學理念偏向哪一種意識形態的課程設計?你贊不贊同?為什麼? 確定教育對象與學習領域 分析課程設計的學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