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管理思潮的演進 1. 瞭解管理思潮的演進。 2. 認識科學管理理論的要義。 3. 討論行政管理理論的要義。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知識管理實務運用 事業企劃部 王永源經理.
Advertisements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助理教授 王國安
不了解管理的昨天, 也就不了解管理的今天。
机械原理 机械原理 M C A I 机械原理CAI 多媒体课件 张明勤 陈正文 由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机械设计教研室
校本課程經驗分享 五年級常識科「同心為香港」
政府採購法規概要 報告人:杜國正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企劃處.
建構學習型組織.
餐飲概論 第二章餐飲經營型態與組織架構 謝仁宗 2017/3/9.
第 五 項 修 練 學 習 型 組 織 的 藝 術 與 實 務.
學校護理專業發展數據說~ 學校護理的數據迷雲
之 魔 析 妖 鬼 解 怪 大 沈家仪小组出品.
The Organizational Plan
企業政策期末報告 M-TEAM 班級:夜二技企管四甲 指導老師:簡俊成 組員:鄭朝明 6A 陳舜民 6A 郭名嚮6A 徐義翔 6A
組織記憶與自主管理 陳佩英 資料整理:簡菲莉校長.
刑 法 总 论 讲 义.
关于在宝钢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 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的 实施方案
301——隆重登场.
最後一片葉子 Q:這一段可以分成幾個部份? 大意: A:1簡介最後一片葉子這篇小說。 2介紹歐‧亨利寫的小說的特點。
Chapter 13 JIT與精實作業.
第二章 東西方管理理論的回顧.
第五章 法律价值 第一节 法律价值 一、价值和法律价值概念
社会分层理论第二讲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7--11便利店.
第一节 管理活动 第二节 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第三节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九章 长期资产及摊销 2017/3/21.
0806班 全卷100分 语言基础与阅读60分 作文40分 赵宇成 高 洁 李欣然 龚妙岚 唐紫晔 石峰源 王俊然 游景稀 雷力行 卢倩雯
学校管理新理念 —— 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模型·问题·构建
公民與社會總複習(三)1.2 師大附中 魏嘉美.
管理学概论 洪宪培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第二章 東西方管理理論的回顧.
行動研究 Kurt Lewin的傳承 AR1.
第4章 組織設計.
第九章 组织中的职权配置 第一节 权力、职权与指挥链 第二节 授权 第三节 组织成员的活性化 第四节 分权和集权
市司法局党委党组织书记 党务工作者和党员培训班 市委组织部组织处 张 海
經典幽默 音樂: 春城花飛 整理:Henry.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the Field 第一章 生产/运营管理概论
15 人力資源管理之未來發展. 15 人力資源管理之未來發展 人力資源管理的e化議題 國際人力資源管理的內涵 知識管理的議題 資源基礎論之人力資本議題 人力資源彈性化運用與非典型雇用的議題 人力資源管理:基礎與應用 ch15 人力資源管理之未來發展.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inciple
知識管理期中報告 班級:資四德 學號: 姓名:侯明谷.
職場成功80%靠EQ 財團法人康寧醫院 執行長暨院長 陳國團.
第九章 管理與領導 .
Prominent Manufacturing Management
圖書館管理 管理的演進 及其對圖書館的衝擊 謝寶煖 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 2008年3月6日.
公共经济学(第二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古典大理論.
第二章 東西方管理理論的回顧.
二、教育社會學的發展與主要理論.
人力資源管理之功能與角色 1.1 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概念 1.2 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演進 1.3 人力資源管理的功能
本章內容 資訊與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的內部應用 資訊科技的外部應用 資訊科技對組織設計的影響 組織控制與資訊科技 Chapter 9
第四节 函数展开成幂级数 本节内容: 一、泰勒 ( Taylor ) 级数 二、函数展开成幂级数 第十二章 两类问题: 在收敛域内 求 和
现代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 主讲:周建忠.
第五节 生产管理 1、准时生产 2、精益生产 3、敏捷制造.
第14章 總體經濟政策之爭論:法則與權衡性.
Ch09 精實與永續供應鏈 指導教授: 盧淵源 博士 學生: M 藍元坤 M 胡湘萍.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Organizations
北京.香山紅葉 香山位於北京海澱區西郊,距市區20公里, 全園面積160平方公引。 鬼見愁是香山的主峰,又叫香爐峰,
第五週 權力、權威 與政治 2005/3/22 曾嬿芬 2005社會學(春).
第二节 纤维性修复 概念:由于组织、细胞损伤过重或有感 染等,不能用完全再生方式加以修复; 而以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组成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ory Single-Loop and Double-Loop Models in Research on Decision Making Author(s): Chris Argyris Sourc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以功能層級策略建立競爭優勢 Functional Level Hill and Jones Ch.4
以功能層級策略建立競爭優勢 Functional Level Hill and Jones Ch.4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演進.
第18章 人力資源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概論 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的層次 現代的選才策略 員工任用管理與激發員工潛能 員工訓練發展計畫
第八章 工作設計與工作衡量 工作設計(方法工程)與工作衡量(時間研究)是對工作系統做有系統的研究(又稱為工作研究),其目的在發展一個較好的系統及方法,能以較低的成本與較高的效率圓滿完成工作。 接著將此一新的系統及方法標準化,爾後訓練作業員執行工作時均按此一較好的系統及方法,因此工作設計與工作衡量所得的結果可做為獎工制度訂定的重要依據。
電子商務 第10章 知識管理.
Chapter 5 員工參與.
第二章 管理思想与理论的演进 EVOLUTION OF MANAGEMENT THOUGHTS AND THEORY.
選舉.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Case Analysi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章 管理思潮的演進 1. 瞭解管理思潮的演進。 2. 認識科學管理理論的要義。 3. 討論行政管理理論的要義。 1.      瞭解管理思潮的演進。 2.      認識科學管理理論的要義。 3.      討論行政管理理論的要義。 4.      解釋行為管理理論的要義。 5.      說明管理科學理論的要義。 6.      瞭解組織環境理論的要義。 7.      清楚晚近新管理思維。

管理者的挑戰:豐田式管理 又稱豐田生產系統(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 最早是由豐田汽車副社長大野耐一所創,是豐田公司一種獨特的生產方式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將豐田式生產管理稱為「精實生產」 ( Lean Production),強調「及時存貨」 (Just In Time, JIT),一方面依據顧客需求量生產必要的數量,另一方面可以減少存貨 。

管理思潮的演進 科學管理理論 行政管理理論 行為管理理論 管理科學理論 晚近新管理思維 組織環境理論

科學管理理論 管理觀點 主 要 觀 點 強調重點 科學管理理論 以科學的方法,找出最佳的工作方式,改善工廠工人的生產力及效率,以達成生產任務。 重視員工的最佳工作方式。

科學管理理論 代表人物─ 「科學管理之父」泰勒(Frederick W. Taylor, 1856-1915) 美國工程師暨社會學家甘特(Henry Gantt)。 資料來源:http://explorepahistory.com/displayimage.php?imgId=2545

泰勒的「科學管理」四原則 工人的動作要符合科學原則(principle of scientific movements) 工人的選擇及訓練要符合科學原則(principle of scientific workers selection and training) 工人與機器合作原則(principle of man-machine cooperation and harmony) 最大效率的科學原則(principle of great efficiency)

甘特圖 用長條圖呈現排程表,來衡量、預估每一個生產階段的工作時間及工作進度,常用於專案管理,可協助計劃、協調及追蹤專案特定工作的進度。

行政管理理論 管理觀點 主 要 觀 點 強調重點 行政管理理論 •科層組織:組織內部應該有一套管理員工的管理規章及標準化程序。 •14項管理原則(組織的規劃、指揮、協調、控制) 重視標準規範。

行政管理理論 行政管理理論的主要重點,是強調組織內部應該有一套管理員工的管理規章及標準化程序,以指導全體員工的行為,也是以「制度」來取代「人治」。

科層組織 由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Max Weber)從理性法律威權(rational legal authority)的觀點所提出。 管理方式應以「制度」取代「人治」。 特性: 組織的層級要清楚、管理者具法定權力 、各部門分工原則 、設立組織規章與規範 、員工的甄選與升遷要依據能力

行政管理原則 亨利‧費堯認為一個成功的管理者,須遵守下列十四個原則 : 分工原則(division of work) 權責對等原則(authority) 紀律原則(discipline) 統一指揮原則(unity of command) 目標一致原則(unity of direction) 團體利益重於個人利益原則(subordination of individual interests)

薪資公平原則(remuneration) 事權集中原則(centralization) 層級節制原則(scale chain) 人事相適原則(order) 公平原則(equity) 職位安定原則(stability of tenure of personnel) 自動自發原則(initiative) 團隊精神原則(esprit de corps)

行為管理理論 管理觀點 主 要 觀 點 強調重點 行為管理理論 •人群關係運動(Human relations movement): 以正向態度對待員工,可提高員工生產力。 •X理論與Y理論 重視員工的行為反應。

行為管理理論 行為管理理論認為最佳的管理方式是管理者應具有「關心員工」的行為。 霍桑研究 ─為人際關係(human relations)研究的起源 X理論與Y理論 ─ X理論假設「人性本惡」 Y理論假設「人性本善」

X理論和Y理論的比較 X理論 Y理論 人性假設 人性本惡 人性本善 工作態度 討厭工作 工樂於作 工作動機 金錢報酬 成就感 組織目標達成 不關心 關心 責任心 無 有 進取心 解決問題 被動 主動

管理科學理論 管理觀點 主 要 觀 點 強調重點 管理科學理論 •強調將數學、統計學、及其他數量方法,應用在解決管理問題上。 強調數量工具的應用。

管理科學理論 作業研究(operation research) ─ 使用適當的數學模型,在一些條件的限制下,透過數學模型運算,求取最大的利益或最低成本。其內容包括: 把問題用數學模型表示 透過數學演算法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組織環境理論 管理觀點 主 要 觀 點 強調重點 組織環境理論 開放系統(open system) 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沒有一個最好的方法,要視組織經營的環境而定 強調組織與環境間的互動關係。

組織環境理論 強調管理者應控制組織與外部環境的關係,因為組織外部環境會影響管理者的能力去取得及利用資源。 系統觀點(system view) 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

系統觀點 將組織看成是一種開放系統(open system),可以從外部環境獲得資源(投入),再透過轉換過程將這些資源轉換成商品或服務(產出),然後再賣給顧客。 投 入 轉換 過程 產出 外部環境 外部環境 回饋

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 強調沒有最佳的管理模式,完全要視情況而定。 組織結構三種特性為複雜性、正式化、集權化 組織結構分成: 機械式組織(mechanistic organization)─ 有高度複雜性、正式化及集權化的特性。 有機式組織(organic organization) ─ 有低度複雜性、低正式化及低集權化的特性。

外部環境與組織結構 依據權變理論,沒有那一種組織結構比較好,管理者在選擇公司的組織結構時,必需視公司所處的外部環境而定 機械式結構: 穩定 有機式結構: 分權,進行跨部門的合作 穩定 不穩定 外 部 環 境 機械式結構: 集權,以程序及規則來控制員工 依據權變理論,沒有那一種組織結構比較好,管理者在選擇公司的組織結構時,必需視公司所處的外部環境而定

晚近新管理思維 管理觀點 主 要 觀 點 強調重點 晚近新管理思維 •知識管理 •學習型組織 強調組織學習與累積知識

晚近新管理思維─知識管理 指在組織中建構一個知識系統,讓組織中的資訊與知識,可以透過獲取、創造、分享、整合、記錄、存取、更新等過程,達到知識不斷創新、及累積,建構組織的智慧資本,有助於企業面對市場的快速變遷時,做出正確的決策。

知識分成兩種 「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 可以用語言、或文字直接表達出來,很容易以 書面資料的形式交流和共用。 「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 無法用語言、或文字直接表達出來的知識,是 存在公司內部員工個人頭腦中主觀的理解、直 覺和預感。

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

社會化(socialization) 將內隱知識(tacit to tacit)轉換為內隱知識的 過程。 外化(externalization) 將內隱知識轉換為外顯知識(tacit to explicit) 的過程。 融合(combination) 把外顯知組合成更複雜、更系統的外顯知識 內化(internalization) 將外顯知識轉換為內隱知識(explicit to tacit)

晚近新管理思維─組織學習理論 指組織內部進行團體學習的過程,透過獲取、吸收、消化、儲存、及使用知識,以改變組織的行為、規則、流程、政策、或文化。 彼得‧聖吉(Peter Senge)定義「學習型組織」是一個不斷創新、進步的組織,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培養全新的思考方式,並從組織本身的經驗中學習,進而產生效能。其中五要素為:自我超越、改變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體學習和系統思考。

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與熊恩(Donald Schon)提出兩種學習模式:單迴路學習與雙迴路學習 單迴路學習(single-loop learning) 組織將所需要的知識及技能植入組織中,偵測並矯正組織錯誤,以達成既定目標,但不改變組織現有的規則、流程、政策。是一種 「低層次學習」,又稱「適應性學習」。 雙迴路學習(double-loop learning) 除了偵測並矯正組織錯誤外,並且修正組織現有的規則、流程、政策。 雙迴圈學習是一種 「高層次學習」,又稱「創新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