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 1.《史记·秦始皇本纪》写道:“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种局面的出现说明了( ) 1.《史记·秦始皇本纪》写道:“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种局面的出现说明了( ) A.统一战争结束 B.君主专制确立 C.中央集权形成 D.郡县制度推行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确立君主专制政体的掌握。依据材料信息“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以得出秦朝皇帝控制朝中大臣和天下事务的结论,反映了君主专制体制的确立。
2.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秦王嬴政的名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当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中央集权 B.皇权神圣,专制独裁 C.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 D.随意性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皇帝制度有两大特征即权力的不可转移与皇权的至高无上。本题材料显示的便是皇权神圣,专制独裁。
3.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 A.兼并了六国 B.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秦始皇兼并了六国,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故D项包含了A、B、C三项,为正确答案。
4.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解析】选C。本题可用排除法,从秦始皇行郡县制的目的方面考虑,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分裂而实行的,所以不可能是强化地方的独立性。
5.(2009年高考重庆文综卷)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解析】 本题是一道否定式选择题,解答时可用排除法。秦朝时实行文化专制,规定教育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因此私学不可能出现。 【答案】 D
6.右图是“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秦始皇推行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秦始皇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 【答案】 A
7.上图中秦始皇的“龙袍”服装反映出 A.皇位世袭 B.皇帝独尊 C.皇帝独裁 D.皇帝英明 【答案】 B
8.(2010年安徽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在中国古代,“家”(家族、宗族)与“国”(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制度示意图 材料一 西周制度示意图 《左传·桓公二年》:“天子立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材料二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在“家”“国”关系上有何特点?(6分) (2)从政治制度的层面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延续性和变化?分析以上变化的原因。(8分) (3)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6分) 【解析】本题以先秦到秦朝建立后在“家”、“国”关系问题上的变迁为主题,考查了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及分析比较能力。第(1)题可结合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加以归纳;第(2)题可立足由分封制→郡县制、由世袭制→任免制两个方面分析其变化;第(3)题可结合小农经济对封建经济和政权稳定的影响分析。
答案:(1)由于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或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政治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西周呈现出家国合一的特点。 (2)延续性:皇位世袭制延续了“家天下”的格局。变化: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官员任免制取代贵族世袭制(或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分封制不利于统一;适应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政赋役收入的主要来源;其稳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国家政权。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左传》 材料二 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之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结合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优势,分析材料三中秦朝国家形态的稳定性优于西周时期的原因。 (3)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历史影响。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由先秦分封制度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特点及其影响为主题,考查了学生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及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要立足材料一、二,多角度归纳概括;第(2)题要结合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政治稳定性的影响回答;第(3)题要从利弊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答案:(1)特点:分封的邦国众多;周天子与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贵族之间以盟约维系和平;周朝统治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2)原因:皇帝制度的创建,确立了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国家大权集于一身,一改周天子名不符实的旧弊。中央和地方的官员任免和机构运行,均由皇帝直接控制。严刑酷法和思想控制的推行,也有助于秦朝社会的稳定。 (3)积极方面: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影响深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 消极方面:君主集权专制体制扼杀了政治民主,使人民长期承受繁重的赋税徭役和严厉的思想控制。秦朝的短命而亡与这一政治制度的弊端有一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