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造型大作戰 ★就是要秀給你看 期末表演 請 自由選擇任何一種角色做裝扮 如: ★特殊穿著的職業 — 警察、護士、郵差、空服員等 ★你的偶像 — 明星、運動員、政治人物等 ★虛擬人物 — 童話、漫畫、卡通人物等.
Advertisements

不定積分 不定積分的概念 不定積分的定義 16 不定積分的概念 16.1 不定積分的概念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積分公式。
3 受訪者對於本校畢業生各項就業力表現的滿意程度 4 受訪者認為本校畢業生哪些就業力具有優勢.
第 十 二 課. 【 GE─ 雅典奧 運的由來】 【羅家倫】
20 簡易概率 (增潤) 學習範疇:數據處理 (D) 學習單位:6D-E1 簡易概率.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比較與對照法 (配合四下 課業4 媽媽的變化 外貌描寫、對比).
中國圖書分類簡表 500●社會科學類 000●總類 ●史地類 100●哲學類 800●語文類 200●宗教類
中國人壽 徐真真.
如果光想著一件事情的難度而遲遲不肯行動 ,那麼將永遠不會成功 ,但只要你肯踏出第一步, 你就可能成功。
WWE巨人 Big show.
多元文化概論.
認識倍數(一) 設計者:建功國小 盧建宏.
愛讀書的人 ---如何成為會思考的大學生 講員:周憲明老師.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 醫療器材審查員 陳羿羚
平板與翻轉教學應用之結合 Eddie Chang Microsoft Taiwan.
現代心理學 (重修版) 張春興 第一章 對現代心理學的基本認識.
第七章 浪漫與殺手﹝婚前性行為,墮胎﹞   I.婚前性行為 「少年人,你要逃避淫行。」--- 聖經.
101北一女中 資訊選手培訓營 妳不可不了解的指標 Nan.
音樂之旅 第一冊 單元十 曲式──二段體、三段體.
時代巨輪下對聖經的挑戰 平安福音堂聯堂培靈會 2014年3月13日.
詞語的 褒貶色彩 語文學習基礎知識.
科技輔具—遊戲應用 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凱惠 昶霆 耶!.
情緒的感染力 做一個快樂的人是最好的貢獻. 文/朵朵 你知道嗎?你對這個世界最好的貢獻,就是做一個快樂 的人。 因為你快樂了,所以才能帶給別人快樂,看出去的世界 也才會處處美好。 情緒是有感染力的,當你的心情透亮如晴天,靠近你的 人所感覺到的就是愉悅的氣場;而那種快樂的能量,就 是你在無形之中送出的禮物。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小六專題研習 種水晶(紫色).
遲心筠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 RSS介紹及其在圖書館的應用 遲心筠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
學習單元:N6 數的性質 學習單位:N6-3 用短除法求H.C.F. 和 L.C.M. 學習重點 : 1. 複習因數分解法求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How to use Edmodo Alice Lin 8-12th Grade Valencia High School
第一講:課程介紹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蔡耀明 教授
網頁資料知多少? 事 實 ? 謠言?.
多元文化概論.
法學入門 第 1 單元:法學入門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用愛與智慧 ~成為孩子的伯樂 倪美英老師.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十八界的 樂受概念.
數字獨樂樂 --數獨原來這麼簡單.
中三生物科 生物的七個特徵.
維高斯基( ) Langford, P. (2005). Vygotsky's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Hove England ;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一 什麼是思考方法? 思考方法(method of thinking)的意義為研究使人思考正確的一門學科。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倫理學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好朋友相處之道 10句讓你心有所感的話 mar03280 整 理 Music: Angels Sing.
北一女中 資訊選手培訓營 妳不可不了解的指標 Nan.
細胞.
第一章 貨幣的時間價值.
教育部增置國小圖書教師輔導與教育訓練計畫 圖書資訊教育教學綱要及教學設計小組 設計者:臺北市萬興國小 李惠珍老師
在羅馬的日子.
106學年度上學期 學校日 五年級 自然與生活科技 林皎汝 老師.
工商界簡介 企業與宗教 我的見證及體驗 Q & A.
經文:哥林多前書 9 章 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 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 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
中國語文科教學簡報 中一中文科 理清篇章層次簡述及舉例.
天恩的呼喚 一、 羅 1:18-23 朱世平牧師.
信息 永生系列 第四講 永生的過程 (2) 約翰福音 6:50-51 牟張大明姊妹.
畫夢女孩,她的靈魂不屬於這個世界 Akiane
由Facebook看SNS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
第十三章 彩色影像處理.
苦海救生: -義工督導技巧.
有趣的計算 如果令A、B、C、D……X、Y、Z這26個英文 字母,分别等於百分之1、2、3、4……24、
富爸爸著作 富爸爸實踐家 現金流101活動.
營運模式.
2009年10月11日 薛忠勇 信息:「生命之道」 經文: 約翰福音1章1-14,17-18節.
第三章 比與比例式 3-1 比例式 3-2 連比例 3-3 正比與反比.
經文:提摩太前書 1:12-17 我感謝那給我力量的我們主基督耶穌 ,因他以我有忠心,派我服事他。 我從前是褻瀆神的,逼迫人的,侮慢
來得自由 約8:32 朱世平牧師.
L3 Dialogue Linda: Hey! What are you guys doing? 嘿!你們倆個傢伙在做什麼?
主日信息 『基督裡的自由』 (約 8:31-36) 薛忠勇 弟兄 5 19  2013.
主日學 – 舊約課程 〈出埃及記〉4 ~ 摩西回埃及見法老 ~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開經偈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2012年 「佛學課程」簡介: FEB 第一課 佛教是甚麼? (佛教歴史和初期的心路歴程「從婆羅門教到 印度大乗傳至中國」) 2堂 印度大乗傳至中國」) 2堂 第二課 為甚麼學佛? (同學們之表達) 1堂 第三課 學佛為甚麼? (學佛的態度,佛法與生活的關係) 1堂 第四課 「無忘我」? 1堂 第五課 “形而上學” 1_如何打開心量 2堂 第六課 “形而上學” 2_對現實的感知和生命的意義 2堂 第七課 “形而上學” 3_“甚麼是靈性”神、鬼存在嗎 ? 1堂 第八課 “形而上學” 4_“醒覺的程度” 2堂 第九課 “幸福指數” 1堂 第十課 修行 [生住異滅 (瑜伽行、禪、密) ] 1堂

前言 鑑於現今社會,大家對真理的探索,對生命真正意義和價値的疑惑,一般人都從宗教尋求一些慰寂、依靠和裨祐。故此我們希望用另一角度,從較科學化、較現代化的語言,來解釋難以明白的佛學辭彙和道理,從而了解佛教的真實意義。 由於,恩師:賢首宗第四十二世,兼慈恩宗 第十八世,華嚴宗祖師 海雲繼夢和上, 一直用現代語言闡述佛陀的DNA,提倡心靈 改造,重返生命故鄕的呼喚等, 推行新古典華嚴精神。 而勞正儀(PhD,SCCM)師兄,用爭議性的 “形而上學” 與二千五百年前佛陀證悟的真理, 融會貫通起來,成為教材,使我們初學佛的 朋友,容易接受和明白佛法。

故此我們應以開放、感恩的心情,嘗試超越一般思維模識,深入體會佛法的奧秘。 “形而上學” 的定義,仍在爭議中,但其中包括: 自然哲學、本體論、宗教哲學、精神哲學、和知覺哲學 富爭議性之問題如: 什麼東西用作維持物體的性質?物體外在性質改變後,該物體是不是還是同一個物體?甚麼東西支撐著它是同一個物體,還是已經是不同的物體? 人如何維持其同一性?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是不是同一個我,是因為靈魂相同還是身體相同?還是有其它的原因? 因果關係。是不是凡事有因果關係?是不是因已經決定了果?人有沒有自由意志?第一因是甚麼? 世界的起源是甚麼?由甚麼組成的?地水火風、理氣?還是原子? 物體能否從虛無到存在又從存在到虛無? 而這些問題,相信在佛陀的教導中,可給予明確的答案。

第一課 佛教是甚麼 2012

佛、佛教的定義 佛教的宗旨 甚麼是苦 佛教歴史簡述

1. 佛、佛教的定義 佛 佛陀 (釋迦牟尼佛)= = 覺者 (覺悟的人)

教 = 宗教、教育 宗教在(維基百科Wikipedia)的注解是: 教 = 宗教、教育 宗教在(維基百科Wikipedia)的注解是: 宗教是對神明的信仰與崇敬,或者一般而言,宗教就是一套信仰,是對宇宙存在的解釋,通常包括信仰與儀式的遵從。宗教常常有一部道德準則,以調整人類自身行為。 神或神祇是宗教觀念之一,超自然體中的最高者,一般被認為不具物質軀體,但有其軀體形象。不受自然規律限制,反之卻高於自然規律,主宰物質世界,能對物質世界加以直接或间接影響。幾乎所有的人類社會中,多少存有這種概念,但因文化的不同,人們對神的想法卻又千變萬化。 神的觀念源於原始社會時期,神是由人對死亡恐懼而建立,對一切人力所不能及的事與物,皆被神化。最初源於物神,隨著社會結構和文化發展,神的形象、神的本體及神的數量皆逐漸變化,由簡單的物神轉為複雜化;由眾神分職,演化成一位至高無上或多層階級的天神體系;也由流傳於氏族,轉為流入部落、民族甚至走向聯合的世界性,由多神轉為一神化。 隨著社會發達,人對神的形象,由恐懼、敬畏、慈愛,再者只是一種精神的形象;現代社會,很多被認為不可能發生的事,人類相繼地都實現了,人再沒有恐懼神,神亦變得不可怕,進而神的存在開始被質疑,部份人開始由信仰主義變成物質主義。

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産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主要指學校對適齡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响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類型有正規教育、成人教育、技術教育、特殊教育、終身教育等。 我們從以上之注解,很容易就明白,並接受、認同這種解釋。都覺得宗教和教育是正面的,是教人向善的。但是我們可有發覺得到,這些都是人設計給人的東西,而設計的人,都是有目的的,而這些目的,當然是大多數人認同,才能成立,但大多數人認為正確,是否就是正確呢?我們不是提唱反調,只是我們接受大多數人的認同時,亦要察覺當中不足之處,從而探索真理的部份。

佛教不是迷信的宗教 首先,佛教不是一神宗教。 一神的意思是萬物由一個神來主宰,人不可能成為神,人只可以服從,不能置疑,信才可得救。有些甚至要你犠牲、無條件地奉獻。 佛教則有很多佛、菩薩,他們都不是萬物的主宰,更不只是偶像給人模拜。佛像是佛陀離世後很久,信眾才開始做像,用來憶念他的教導,並不是用作模拜的。只是佛教從印度東傳到中國,由於要傳播和流傳開來,故此必須與中國之文化、民間信仰混合,從而産生富中國特色的漢傳佛教,才被誤會是迷信的宗教。漢傳佛教亦因為奉行佛陀不同的敎導,而産生不同的宗派。而很多佛、菩薩其實是代表人的性(聖)德和德行,由於人人皆有佛性,所以有那麼多的佛和菩薩。

佛教的定義 佛教 = 覺悟的教育,教導、訓練我們 覺 = 知覺、發覺、察覺、醒覺 悟 = 吾(我) 忄(心) 我的心 覺悟的方法 覺 = 知覺、發覺、察覺、醒覺 悟 = 吾(我) 忄(心) 我的心 覺悟即是成佛 所以成佛是人的事,是現在(當下)的事,並不是死的時候或下一世的事。 覺悟些甚麼呢?生命的意義和價値

2. 佛教的宗旨 他要我們從這段我們以為是正常的人生(其實是虚幻的 ) ,醒覺起來,返回真實的生命,重建健全的人生觀,活在當下,從而得到解脱和自在。 他要我們自己去啓發和發揮内在潛力,即是自性,而自性亦即是佛性,佛性就是覺性,覺悟的本能,人人都有覺悟的能力,但要把它發掘出來,因此眾生平等,人人都有佛性。 所以佛教的宗旨是:斷煩惱、了生脱死。人人都可以成佛,為眾生服務。

3. 甚麼是苦 佛教的基本敎義從四聖諦「苦、集、滅、道」開始,為甚麼由「苦」開始?因為我們的生命由「因縁」所生,而「因縁」 是我們所作之「業」而構成,由於我們都不知這道理,故此我們不斷「輪廻」活在虚幻的世界。為甚麼這是虚幻的?因為我們在這世間出生為人,甚麼都沒有帶來,只是赤裸裸的一團肉身,唯一隨着我們出生的就只有「業」,當我們肉身死的時候,如何風光大葬,也只剩一堆白骨(火化後,就只剩一把灰),只有「業」仍隨着我們「輪廻」(再生),那麼有甚麼真實可言! 也由於以往所作之「善業」、「悪業」,引至現世在甚麼環境當中出生,而今世無論生長在甚麼環境,就算是帝皇之家,亦離不開「生、老、病、死」,亦不能免墮「生死輪廻」。

除了「四苦」(生老病死)還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五蘊:色受想行識) ,這些都是「巳定」的苦,而「未定」的苦是天災(如:水、火、旱、潦(音老)、風、地震等)、横禍,(如:戰爭、賊盜、牢獄等)。 我們這年代的人,因為福報好(前世廣種福田,多作善業),所以由出生、成長到成家立業,養兒育女,都可稱作順利,雖然偶有錯折亦未至於對生存失望、無助和放棄。我們輕鬆、順利的人生,使我們有空參與宗教活動,聽聽道理,做做義工,捐錢幫助弱勢社群等,這様的人生,不是很完美嗎?所以「苦」在現今來講,不能觸動我們對生命的反醒,莫視了生命的真正意義和價値。

佛教講「苦」,並不是消極、逃避,而是要我們正視,面對事實。有誰可以不死?有誰可以躱避七情六慾、天災横禍?所以很多人當接近死亡或對這生命的無奈有所體驗時,很自然就會珍惜這生命,感受到「苦」的痛,但這是於事無補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只有醒覺起來,找回真實的生命,重建健全的人生觀,活在當下,才可得到解脱和自在。 更重要的是,當我們以為是做正確的事,往往看不到錯誤的一面,因此,以為是「善業」、反而成為「悪業」,就算是「善業」,廣種福田,來生是否可以不墮輪廻之苦呢!這一切留待各位好好參詳,及早醒覺,回頭是岸。

4. 佛教歴史簡述 一) 佛陀的生平 大約西元前6世紀 (關於悉達多太子的生年說法有二,中國以四月初八日為佛誕。佛教開始的時間也有二樣不一的說法,一種認為是在公元前543年5月月圓日,另一則是認為在前589年或前588年 )。 釋迦牟尼在古印度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出生,父親淨飯王,母親摩耶夫人,釋迦牟尼原名悉達多 • 喬達摩(Siddhattha Gautama) , 他從八歲開始,向毘奢婆蜜多羅學習文化,向羼提提婆學習武藝,從小在宫中過著舒適的生活。

他在二十九歲時外出巡遊,恰遇老人、病人、死者和修行者,深感人間生老病死的苦惱,經常在閻浮樹下沉思,但是不得離苦之道。 於是在某個月夜乘馬出家修道。為了尋求解脫,他遍訪名師,遇阿羅陀迦蘭(Alara Kalama)。阿羅陀為沙門師( 出家,修行苦行、禁慾,以乞食為生的宗教人士),在苦行林中,以虐待肉體的生活,節制食欲且停止飲食、呼吸也停止、肋骨凸出、雙眼塌陷,試行僅有骨與皮之激烈苦行。 這種苦行和出家,在當時印度社會是公認,且受人尊敬,人們承認這是最困難、最高級的修行法。 不過,佛陀經過六年的長期苦行,深知這對真正之解脱是沒有任何關連的,所以忍受被同伴輕蔑,被視為耐不住苦行的墮落者之悪名,而放棄如此受人尊敬的苦行。

佛陀在附近的尼連禪河沐浴,從優留頻羅村女善生處取得乳粥,恢復了因苦行而消痩的身體。 來到西岸,坐在畢缽羅的大樹下,進入襌定,終於在樹下開悟,因此這棵大樹以後被稱做菩提樹。 成佛後的釋迦牟尼,尊稱為「佛陀」,意思是覺悟者,徹悟宇宙、人生真相者 。

成佛後,佛陀走遍印度各地向人傳教。社會各階層和各種身分的人都來聽他演講而成為他的弟子。在其後的幾十年中遊走四方,招收了許多弟子,佛教影響逐漸擴張。到他在80歲的高齡逝世(佛教稱之為涅槃)時,他已聲名大噪。 二) 佛陀的人格 根據「佛傳」及其他經典所傳,可知佛陀之為人。他不是哲學家、也不是宗教家、更不是政治家。他忽視在他以前即有的階級區別,因為當時古印度奉行婆羅門教,並將人分化成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羅等四種非常不平等的階級,其中婆羅門主要從事祭祀,剎帝利世襲軍政,吠舍經營工商手工業等,首陀羅則為貧窮的自由民,從事更為低賤的職業。除此之外還有在四種姓外的“賤民”階層,地位更低,被稱為“不可觸者”。而佛陀主張人人平等,並不是要改革社會,亦不是要掀起癈除階級差別的運動,只是站在人生最終的第一義,只説平等。出家人對政治是無興趣的,更不會以忠告者的身份來參與政治。

也不能稱佛陀為哲學家。因他的言詞和行動是非常理性的。他不是組織理論,給予體系化的哲學家。而産生於西歐的哲學慨念,與宗教成強烈的對立;在印度的思想家則無論怎様都是哲學的且是宗教的。但佛陀有超越一般哲學家之魅力,亦因此魅力使他成為宗教家式的人物。 然而,他也不是宗教家型的人物,他完全沒有神靈附體,也不是神與人的媒介者,他是最初的無神論者。將其神格化、超人式的看法是數世紀以後的事,在這之前「佛傳」的作者並未將他作神來描述。 基於上述情形,似乎稱佛陀是「人類的教師」最為適宜。正如「佛傳」所言,其性格是温和包容性的。經典上記載,與他見面,或僅與他在一起時,就會感到温暖和安心。對弟子而言,佛陀是最終的歸依處。「歸依處」是指能托付自己的全部存在之塲所。 在温和方面,為人所熟知他是喜愛寂靜的,他不是喋喋不休地饒舌來説服對方,反而經常保持沉默,不答覆對方的問題。他的理由是,回答反而使對方迷惑,言語只有助長對方的誤解。他曽教弟子們:「不要因為對我尊敬,就毫不思索地只同意我所説的話。即使是師的話,也須擺在試金石上來加以玩味的。」

作為教師亦即當教育者的佛陀,是有極優秀的才能的。他的説法以巧妙的比喩與故事加以潤色,對人們而言是很容易理解的,人們一邊聽他説法,一邊覺得那是對自己所説的,因此有着深入人心之親切感。 除此之外,他亦「對機説法」,其中一則很感人的故事,講述一位叫翅舍憍答彌的年輕母親,因為小嬰孩死了,於是希望有人能使嬰孩復活,她被指引到佛陀停留的郊外森林,求佛陀幫她,於是佛陀説:「那的確很可憐,因此我將會使嬰孩復生。請您回村莊去,拿二、三粒罌粟種子來。」 罌粟種子在印度任何農家裡都有,用該種子施以某種魔術是會使死者復活的。因此翅舍憍答彌燃燒着希望,正要離去時,佛陀再對她説:「但是,該必須是取自至今都沒有死者的家裡方可。」 半瘋狂的翅舍憍答彌,尚未了解佛陀之含意。便歡喜踊躍地返回村莊,村人都樂意地想為她提供罌粟種子,可是對第二個條件,那有一家至今都沒有死者的呢!挨家挨戸地走的翅舍憍答彌,這時也稍微明白了。幾乎將全村繞遍而回到佛陀所在處時,她巳不再狂亂,且巳覺得神清氣爽,而嬰孩亦未能復活。

此故事内,佛陀未作任何的説法與魔術。且也沒有安慰,或解説死的哲學,只是要她在村裡走。正好與用理論和思想來屈服對方的作法相反,佛陀要她自己覺悟,她後來亦出家為尼。 由此可見,佛法是可以完全不仰仗語言的。而「維摩經」屢次明示「説法」成為問題,且按照此世間的應有状態,説法的方法也有千差萬別。因為用「言詞」來説法時,或説人會死,或説不可殺,或言苦,無常,或言罪與罰,或是善與悪,或説戰爭或和平,不這様的話,人們是不會回過頭來追求開悟的,所以只依「言詞」説法是很難想像的困難工作。 三)佛教初期的發展 佛陀離開人世後,弟子們整理出他的言行説教,通過幾次结集,成為經、律、論“三藏”。五個比丘接受了佛陀的教訓之後,成為第一批僧侶或和尚。佛教的三寶就此完成,那便是佛、法、僧。

公元前三世紀,在佛陀去逝後大約200年,佛教最大的擁護者阿育王出現了,當時印度的大部分地方均受他管轄。征服所造成的屠殺和暴亂使他深感憂心,於是加入佛教,並予以國家的支持。他設立佛教碑碣,舉行結集,勸諭人民按照佛教的訓誨而生活。阿育王也派遣佛教傳教師到印度各地和錫蘭及埃及等地宣教。可以理解的是,阿育王被視為佛教的第二位創立者。隨著形勢的發展,佛教修正並發展了佛陀的學說,分化為18個部(有的說是20個部)。非佛教信仰者的現代學者主張一世纪時產生了大乘佛教,但大乘佛教的信仰者主張大乘佛教直接來自佛陀。 從孔雀王朝開始,佛教分別向南北兩個方向傳播。南傳佛教(又稱為上座部佛教)經由錫蘭傳播到東南亞一帶,主要影響東南亞的中南半島等地。北傳佛教(又稱大乘佛教)經喀什米爾到達新疆,早在公元一世紀的東漢時代佛教就傳入中國,後又傳入古朝鮮、日本;北傳佛教於公元八世紀正式傳入印度北鄰的西藏;至此,北傳佛教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两支。藏傳佛教這個教派對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有極大的影響,後來又傳入蒙古和中國東北等地區。藏傳佛教在遠東各地亦奠定了根基。

佛教雖在古印度經歷過無比的輝煌,其影響力也廣傳至亞洲其他地方,但在印度本土卻逐漸衰微。佛教在古印度建立了第一流的學術中心,如那爛陀寺等大學就是教授佛法和當時科學及各家哲學的最高學府。但由於古印度佛教特重對出家人的教育,且熱衷於高深學術的思辨,而無形中相對忽視了對在家信徒的教育,僧團遂逐步成為與在家信徒疏遠的精英集團。此外,佛教未能像印度教等其他宗教那樣將佛教建立為在家信徒的家庭傳統,這樣佛教在古印度就漸漸失去了民眾基礎。一旦失去國王們和上層的支持就更加速了佛教在古印度的衰落。 十二世紀晚期,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入侵印度時,對佛教並不友善。那爛陀寺等佛教寺廟被穆斯林軍隊夷為平地。尤其是那爛陀寺的圖書館被付之一炬,致使佛教和古印度文明的大量典藉從此消失。這一時期古印度佛教的典章文物幾乎喪失殆盡。劫后的佛教學者多攜帶典藉遠走西藏等地。佛教聖地,例如佛陀出生地的蘭毗尼,也淪為廢墟。到十三世紀,佛教在牠的發源地印度已差不多消失蹤影了。

四)印度思想史簡述 i)種族: 佛教發原於印度,所以我們應要學習和明白印度的文化和歴史,從而了解佛教之背景: 印度古稱天竺,乃世界文明古國之一,約在公元前二千五年開始,可追溯得到的歴史是在公元前一千五年的「吠陀」(Veda)時代而巳。 i)種族: 印度的原民族為悶達(Munda)人,達羅昆荼(Dravida)人,再加上後來入侵的雅利安(Arya)人,從而混合衍生,現統稱為印度人,但有些語系仍保留至今,故此印度有二十六種語言,以印度語為官方語言。 公元前二十世紀(4,000年前)婆羅門教是隨雅利安人 (原居於今天俄羅斯西南部烏拉爾山脈附近的古代部落 - 吠​​陀教,多神教)進入印度並逐漸完善的宗教。

ⅱ) 信仰: 古印度社會,婆羅門教信奉神靈主宰一切,認為通過對這些神靈進行祈禱,就可以獲得現世的種種好處,於是漸漸出現各種祭祀,以及對各種神靈的贊詠,進而成為四種《吠陀》。 「吠陀」是指「知識」,而且是指以宗敎上的知識為内容的聖典。一般皆相信是由聖仙( Rsi ) 基於靈感而得到神之啓示所著,是 為「天啓聖典」( Sruti ),叧外還有相信由古賢傳承保存在記憶裡,而記録下來的各種聖典,稱為「傳承聖典」 ( Smrti )。 四部吠陀本集是: 《梨俱吠陀》(歌詠明論,ऋग्वेद ,Ṛgveda),屬於招請諸神至 祭祀塲所,以讚誦來讚揚諸神的本集。 《娑摩吠陀》(讚頌明論,सामवेद,Sāmaveda),屬於將《梨 俱吠陀》的詩節配合一定的旋律而歌詠的本集。 《夜柔吠陀》(祭祀明論,यजुर्वेदः ,Yajurveda),關於祭祀儀 式。 《阿闥婆吠陀》(禳災明論,अथर्ववेद,Atharvaveda),乃禳災 招福、詛咒調伏為目的之咒句。

四部吠陀本集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最初的部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年時代,正值印度河文明的時期,白種印度人大體居住在印度的西北印度河两岸的時期。其他三卷吠陀經皆是《 梨俱吠陀》的派生作品,相繼成書于后,最晚集結完成的為《阿闥婆吠陀》。後三卷吠陀經中的神曲,不是部分《梨俱吠陀》神曲的復述,便是在它基礎上的發展而來。吠陀神曲有長有短,長曲是一曲多頌。短曲是一曲數頌或僅有一頌。多數頌由四句構成,少數由三句構成。 著作吠陀的時代被稱為印度的吠陀時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語更為古老的語言,稱為吠陀梵語。 各吠陀除了這些讚誦等的主要部分之集大成以外,還有附帶的文獻,再分四部門: (一) 主要部分稱做「本集」, (二) 以規定祭祀儀式、祭祀儀式的意義在神學上的解釋為其主要 内容,其間夾雜着神話和傳説,稱做「梵書」,

(三) 為遠離村落的森林中所傳授的神秘祭祀儀式的説明,且含有 思索上之哲學要素,稱做「森林書」, (四) 以宇宙的原理及人類本質為考察内容,並最具哲學性的,稱 做「奥義書」 此四部門在各個吠陀内未必明顯具備,有很多例子是一部門含有其他部門的。 後來開吠檀多與瑜伽思想者,為敘述印度教的濕婆派和毘紐天派之敎義,而總括在「新奥義書」之内。 依據《吠陀》聖典,“原人”(參見《梨俱吠陀》中的《原人歌》)在創造人類時,婆羅門是從口生,剎帝利從肩生,吠舍從腹生,首陀羅則從足生。而形成四種非常不平等的階級,時至今日,雖然經過了聖雄甘地等人的改革,種姓制度仍在印度社會有很大影响。

ⅲ) 思想發展: 在公元前六世紀到五世紀,即佛陀出生的年代,(而中國亦即藉孔子的年代)出現了各種非婆羅門思想,主要有以下六個流派: 稱為:「六師外道」 阿耆多派:他們認為人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成,否認靈魂,反對祭祀,以追求現世快樂為目的; 散惹夷派:主張對一切問題不作決定說,認為哲學辯論,得不到最後的解答和知識; 末伽梨派:主張沒有業報,一切修行都徒勞,只要經過很多世,大家都會解脫,屬於定命論者; 不蘭迦葉派:也是否認善惡報應,否認社會道德,主張縱慾; 波浮陀派:認為人由地、水、火、風、樂、苦、命等七大元素組成,元素分離便是死亡,爾元素永存; 尼乾子派:主張通過苦行,來加速受業報,從而更快地解脫。嚴禁祭祀,嚴格地不殺生,有的甚至衣服都不穿,被戲稱為裸行外道,後來發展成為耆那教。至今,耆那教在印度仍有信仰者。

我們簡畧地看過印度的歴史、信仰和思想發展之後,可以理解到佛陀得道,而成為當時的新宗教(派系),其學説是取長捨短,甚至超越其他學説之極限,才被認同和接受。而這認同和接受是基於當時宗教、思想派系皆以辯説、論道為肯定的準則,而佛陀的説法,毎毎皆能點破別派之飽和點,令別派公認之成就者,亦歸依佛陀座下。 佛教目前從人數上來説為世界第四大宗教,位于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之后,全世界约有4億左右信眾。但佛教被視為當今最好的宗教。

佛教理論的發展 四聖諦是佛陀在世時對其弟子們宣講的教義,這些教義後來被現代學者稱為原始佛教。有人主張,佛陀滅度之后,佛教經歴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幾個主要階段。但此一觀點并未得到普遍認同。無論如何,四聖諦始終是佛教理論的基礎。 現在的佛教 按教理劃分可分為: 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两大支派。 按歴史時期劃分可分為: 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個時間段, 其中部派佛教又被稱為小乘佛教。 按地理位置可分為: 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二大傳承,隨着藏傳佛教的出现, 北傳佛教又分為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 南傳佛教大致上就是上座部佛教。 按修行和傳授方式可分為: 顯教和密教。 密教大致包括了印度的金剛乘佛教和西藏的藏傳佛教。 按顯教密教劃分法,除了密教其他的就全部是顯教。 詳細的分類請參考佛教宗派。

我此普賢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南無普賢菩薩摩訶薩(三稱) 總廻向 我此普賢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南無普賢菩薩摩訶薩(三稱)

第一課 佛教是甚麼? 總結 佛、佛教的定義是甚麼? 佛教的宗旨是甚麼? 為甚麼要説「苦」? 古印度思想與佛教之關係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