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 留侯论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本文所表达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本文论说的艺术特点。 分析本文的层次与线索;掌握本文论说的艺术特色;掌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一、作家生平:
二、作品背景: 张良(?—公元前186),字子房。原为韩人,其祖父、父亲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等五世之相。韩为秦灭后,张良不惜以全部家财寻求刺客行刺秦王,为韩报仇。后寻得一力士,借秦始皇东游之际,与力士以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在博浪沙阻击始皇,误中副车。后隐姓埋名,被迫流浪于下邳,传说其在这期间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楚汉之争时,张良辅佐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汉朝建立后,张良被封于留(今江苏省徐州),世称“留侯”。《留侯论》是苏轼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应制时所上的《进论》之一。在此文中,苏轼对张良圯上受书之事及阻击始皇之事重做阐述,指出张良之所以能够成大事,就在于他学会了“忍”。
三、讲解分析: 1.应注意的重点字词 “匹夫见辱”中的“见”:表被动。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中的“见”:显现。 “油然而不怪者”中的“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2.层次段落 全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将“匹夫”之勇与“大勇者”之勇相比较,指出“大勇者”之“不惊”与“不怒”正是缘于他的“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为下文论说张良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论说张良能够“忍小忿而就大谋”,并最终辅佐刘邦建立帝业。这一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为第二自然段,对张良“圯上受书”的流传之说进行辩驳,进而指出圯上老人正是见“其能有所忍”,“可以就大事”而受之书; 第二层为第三自然段,以鲜明生动的历史事实为例,说明只有“忍小忿” 才能“就大谋”。 第三层为第四自然段,以项刘楚汉之争为例,论证正是由于张良能够“忍小忿”,所以才能“就大谋”,也才能够辅佐高祖刘邦建立帝业。 第三部分为最后一自然段,以张良的貌不惊人反衬其大勇大智,回应文章开始的“天下之大勇者”。
3.思想情感 本文是一篇传记性质的人物论。文章围绕着“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一中心对留侯张良展开论说,并以“忍小忿而就大谋”为线索贯穿全篇。 4.文学特征 1.观点鲜明,逻辑严密。 2.转承开阖,妙趣横生。 3.形象生动,流畅自然。
5.相关链接 (1)讨论史论写人物与人物传记的写法的不同。 (2)对苏轼的 “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进行辩证的认识。
附:译文 古时侯所说的豪杰人物,必定有超过众人的节操。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有些事情是不能忍受的,一个普通的人被污辱了,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这称不上所谓的勇敢。世上有那种大勇的人,屈辱突然来临而不震惊,无缘无故地将屈辱加在他头上也不忿怒,原因就在于他个人的抱负大,而他的志向也很远大。 张子房接受圯上老人赠书一事,非常奇怪。然而又怎么会知道这不是秦朝隐居的君子出来考验他呢?观察老人隐约显示出来的意图,都是古代圣贤相互警戒的道理,可世人不用心考察,认为这是鬼神之物,就太不对了。况且他的本意并不在赠书。当韩国灭亡、秦朝正当强盛的时侯,用割截人的肢体的刀锯、用烹人的鼎镬来对待天下的士人,就是那些平常在家没有犯罪而被杀身灭族的,也数不胜数。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猛,也没有施展的机会。那些操持法禁刑罚过于严峻的,他的锋芒不可冒犯,而这种情势也没有机会可乘。子房忍耐不住忿忿的心情,只凭一个人的力量,竟想得逞于一次突然袭击之间。在这个时侯,子房没有被杀死,这当儿简直是不能有一根头发那样的误差,真是太危险了。
富贵人家的子弟不会死在和盗贼的搏斗上,为什么?这是因为自己的生命应该珍惜,不值得为盗贼而死。子房凭着盖世的才能,不去策划伊尹、姜太公那样的重大谋略,而只是干采用荆轲、聂政之辈的小手段,以求侥幸不死,这些都是圮上老人为子房所深深惋惜的。因此,以倨傲无礼的态度挫其过于刚勇急躁之气,他若能有所忍耐,然后才可以成就大事。所以老人说:“这小孩子可以教育好。”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伯袒露上身牵着羊来迎接他。庄王说:“郑国的君主能居人之下,一定也能凭信义管理他的臣民。”于是就释放了郑伯。越王勾践被围于会稽之时,而能以奴仆的身份归附于吴国,达三年之久而不懈怠。那些有报复人的志气,但是不能屈就下俯于人的,是一般人的刚强。那老人认为子房的才能有余,而担心他的肚量不足,所以深深磨一磨他年轻人的刚强锐气,使他能够忍受小的忿恨以成就大的计谋。为什么?没有平生的交情,突然在草野之间相遇,却命令他做仆妾所干的贱事,而他却感到很自然毫不见怪,这一定是秦始皇不使他受惊,项羽不能使他发怒的原因啊。
观察汉高祖所以胜利,项羽所以失败的缘故,就在于能忍耐与不能忍耐之间罢了。项羽就是不能忍耐,所以逢仗必打,逢打务必取胜;因而轻易地使用其力量的;但是汉高祖却能忍受得住,保养了自己完整的力量,而等待他的身疲力竭,这该是子房教的吧。当着淮阴侯韩信攻陷了齐国,而想要自己称王时,汉高祖发怒了,而且表现在言谈脸色上。以此来看,他犹有刚强不能忍受的脾气,如果不是子房又谁能来成全他呢? 太史公曾发出疑问:原以为子房是个魁梧奇伟的人,然而发现其相貌却宛如媳妇姑娘一样,认为和他的胸怀气度不相称。噢!这不就是子房之所以为子房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