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章 國家安全基本認識
前言 國家安全是社會安定、經濟繁榮 的基礎 世界雖已進入「後冷戰時期」, 但整體國際和平與區域安全,並 未能獲得充分確保
前言 兩岸經貿、文化交流,較過去有 很大的進展,但中共始終不願承 認兩岸分治的現實,因此更凸顯 我國國家安全課題的重要性 本章將從國家安全的概念、國家 安全政策的意涵、威脅國家安全 的因素等層面來探討
國家安全的定義 「安全」是人類追求生存與發 展的基本需求之一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 人類的需求是有層次的發展
國家安全的定義 從最基層的「生理需求開始」 →「安全感」→「個人歸屬感」 →「獲得尊重」→「自我實 現」,到最高層次的需求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安全需求主要來自 境下的主觀認知 害怕環境的突然改變 原本既有權益遭到侵害 對於未來不確定因素的恐懼感 尤以生命與財產的喪失最為嚴重 所以「安全」是一種面對客觀環 境下的主觀認知
「國家安全」=「國防」 就傳統而言,威脅國家生存最嚴 重的來源,莫過於外敵的侵略(攻 擊) 過去的觀點「國家安全」也就變 成「國防」(National defense)的 同義詞
「國家安全」=「國防」 所以國防是一個較古老的名詞, 至於「國家安全」一詞,則是在第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被廣泛引用
「國家安全」=「國防」 經濟和政治利益 就狹義而言:國家安全是要對抗 物質(有形)攻擊以保護國家的人 民和領土 就廣義而言:又不僅限於對物質 (有形)傷害的防護,更需透過各 種不同手段以求保護國家的主要 經濟和政治利益
國家安全政策的意涵 國家安全政策的意涵 「政策」是指政府在某一特定領域中 所作的一整套或一系列的「決定」 這個「決定」將會成為政府行動與執 行路線的指導原則 在內容上可分為目標及行動兩方面
國家安全政策的意涵 國家政策區分為「一般性國家 政策」和「國家安全政策」 一般性國家政策與國家安全不 發生直接影響作用,它的對象 普遍,範圍廣泛,通常由行政 部門制訂
國家安全政策的意涵 國家安全政策,主要在於保護 人民免遭外來(有時也可能來 自內部)的威脅
國家政策基本架構
制訂國家安全政策的依據 國家利益 國家目標 威脅國家安全的因素 國防武力
何謂國家利益 一個國家的人民與政府認為值得追 求的共同需要 這些需要包括領土完整 政治獨立 經濟繁榮
國家利益區分 基本利益:就是國家生存。指一 個國家的主權獨立、領土完整、 傳統生活方式、基本制度和價值 觀等,獲得最基本的完整性
國家利益區分 特定利益:不同國家,因為不同 的歷史文化、地理環境、思想制 度以及價值觀、現實的國際環境 和威脅,而針對國家生存、發展 的基本需要,產生特定的國家安 全利益
現階段中華民國的國家安全利益 必須確保復興 基地臺、澎、 金、馬地區的 安全 維持經濟繁榮 與社會安定
國家目標 人類之所以組成國家,就是為了保障個人與整體的自由、安樂與興盛發展。這不僅是國家組成的目的, 也是我們努力追求的目標
國家目標分為 基本國家目標 特定國家目標
基本國家目標 是國家永久性努力的目標,其性質廣 泛而恆久 我國的基本國家目標: 鞏固國權 保障民權 奠定社會安寧 增進人民福利
特定(當前)國家目標 為國家階段性的努力目標。國家 在達成永久性基本目標之前,必 須區分階段;遭遇阻礙時,所制 訂的近程國家目標
特定(當前)國家目標 中華民國現階段國家目標為: 「以和平民主方式」追求國家 統一目標,不因現階段分治的 事實而改變 須以確保臺、澎、金、馬及諸 外島安全,爭取國人生存發展 的活動空間,為當前首要目標
威脅國家安全的因素 威脅,是指以武力逼迫恫嚇使人 屈服 它的涵義並不局限於武力方面, 還包括科學技術、經濟實力、政 治力量等其他方面力量在內
威脅國家安全的因素 國家威脅的程度必須要看彼方敵 意和自身防衛能力來決定,如果 國家力量強大、戰略正確,它解 除威脅的能力就強,國家安全就 有保障
當前中華民國所面臨的主要威脅 中共武力侵犯 國土分裂 區域衝突 就實際狀況而 言,目前危害 我國家最直接、最嚴重者乃為中共 武力侵犯
國防武力 國防武力是以軍隊為中心,而軍事戰略計畫則是在研究及設計如何建立軍事武力,藉以創造與運用有利狀況,支持國家戰略,以便 在爭取軍事目 標時,能獲得 成功與有利的 效果
我國國軍軍事戰略 計畫體系內容包括 建軍構想 兵力整建 計畫 備戰計畫
國軍軍事戰略計畫體系表
政治體制不同影響國安政策制訂 由於世界各國政治組織制度不 同,因而各國制訂國家安全制 度的決策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 性
政治體制不同影響國安政策制訂 現行世界政治體制大致區分為民主國家的「總統制」與「內閣制」,以及共產國家的「極權專制」三種類型
總統制 國家元首為總統,是國家最高行 政首長,具名義上和實質上的政 治責任及政治權力 總統公布法律和發布命令,皆不 需行政機關部會首長的副署
總統制 總統與國會議員,各有其不同的 任期和產生方式 行政責任屬於總統,立法責任屬 於國會,彼此互不侵越,並保持 一種制衡關係 總統制國家安全體制,以美國最 具代表性
內閣制 內閣集體對代表人民的議會負政 治責任 議會得以不信任方式使內閣辭職 內閣如不肯辭職,得報請國家元 首下令解散國會重行選舉
內閣制 內閣首長由國家元首就國會多數 黨領袖中,提名任命 國家元首為虛位制,其公布法律 和發布命令,都須由內閣首長副 署 內閣制政治組織型態,世界上採 行的國家甚多,英國是典型的內 閣制國家
極權專制 共產極權國家其國家安全政策或 大戰略構想,僅由一小群領導菁 英分子決定 強調「以黨領政」「以黨領軍」 ,黨政軍相互兼職
極權專制 目前實施極權式國家安全體制的 國家,大都是共產社會主義國家 ,例如中共、北韓、古巴,以及 伊拉克 共產黨最高領導人,通常兼任軍 事最高職位,掌握國家事務包含 對外和國家安全的最高決策權
影響國家安全的因素 威脅國家安全的因素幾乎是無所不在,由古今中外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不論強權或是小國,都不可能得到所謂「永久的絕對安全」 ,所以「忘戰必危」的歷史鐵則必須牢記在心,否則亡國之禍必在眉睫
影響國家安全的因素 軍事因素 非軍事因素
戰爭的意涵 個人、團體或國家之間,因為價值觀念和利益的不同而產生歧見;由歧見產生糾紛;由糾紛演變成對抗;再由對抗演變成衝突和對決
現代戰爭的新意涵 國際社會內主權國家或集團國家之間 ,或整個區域,或國家內部,在政治 、軍事、經濟、心理等綜合權力關係和互動中,產生的一種以軍事權力為主,或是以非軍事權力為主的衝突、對決行為,其目的在促進各自國家,或是集團國家、整個區域乃至國家內部政治團體的利益和目標
戰爭的起因 人類為求生存,就必須抗拒外來 侵略 如人與獸爭,人與人爭,國與國 爭,人民與君主爭,自由與奴役 爭,民主與極權爭
戰爭的起因 更有因宗教信仰歧異、意識型態 對抗、政治權力爭奪、擴張領土 、掠奪經濟資源等,而引發戰爭 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 侵略國家與反侵略國家之間的大 規模戰爭
戰爭的型態 第一波戰爭 第二波戰爭 第三波戰爭
第一波戰爭---農業社會的戰爭 例如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戰爭, 以及西方的十字軍東征等 戰爭與土地的關係密切,只要做 好「農事」與「戰鬥」兩件事, 國家就可以富強興盛
第一波戰爭---農業社會的戰爭 時間不會拖得太長 土地是戰爭的主要酬庸 主要依靠軍隊數量與體力,武器 處在「冷兵器」階段,如刀、矛、 戈、劍
第二波戰爭---工業社會的戰爭 例如人類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工業化大規模經濟生產方式,造 成大規模戰爭的毀滅情勢 進入「全民皆兵」的總體戰爭形 式,軍隊薪餉由國家支付
第二波戰爭---工業社會的戰爭 軍事成為專業,職業軍人出現 武器科技進入「熱兵器」時代,如 槍、砲、火箭等 武器科技進入「熱兵器」時代,如 槍、砲、火箭等 「機器時代」創造前所未見的火力與殺傷力,也改變了軍事戰略、戰術;「絕對性毀滅戰爭」的軍事理論成為主要的策略
第三波戰爭---資訊社會的戰爭 例如一九九0年的波灣戰爭 科技與資訊成為新時代戰爭勝負 要素 軍力消長決定於「無形的」「難 以估量的」因素,如:情報、通 訊、訓練、士氣等
第三波戰爭---資訊社會的戰爭 大規模毀滅的軍事作戰戰略,逐 漸被「分眾摧毀」所取代 「知識」「智慧」成為第三波戰 爭之軍隊特色;人員的素質較以 往更專業 戰爭速度加快,一場決定國家生 死存亡的戰爭,可能就在極短時 間內結束
影響國家安全的非軍事因素 冷戰結束後,跨國界的經濟貿易 活動益形熱絡,促成「區域主義 」的形成 各個國家所關心的安全問題,也 逐漸兼顧到經濟貿易、環境、能 源、族群衝突、民主化發展、毒 品與犯罪、恐怖主義,以及疾病 傳染等
影響國家安全的非軍事因素 這些非軍事性安全的因素,已經 成為影響國家安全潛在的因素, 必須與軍事因素受到相同的重視 與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