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戰後臺灣的政治、外交演變 第三節國際局勢與兩岸關係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六章 共產中國與兩岸關係 第一節 共產革命 第二節 近期的經濟與社會變革 第三節 兩岸關係的演變.
Advertisements

校際 IT 精英挑戰賽 2016 Inter-School IT Elite Challenge 2016 決賽日 2016 年 4 月 23 日.
民主國家的政治發展 一般都以推動自由化和民主化建立一個民主政治體制。 一個國家政治現代化的過程.
溝通理論與兩岸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 吳建德副教授 王瑋琦副教授 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
兩岸關係專題 中華民國的大陸政策.
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 Chapter 3 九二共識與一個中國議題.
第8課 我國外交政策 壹、國際政治的基本認識 貳、我國參與國際社會的努力 參、我國的外交現況 肆、如何突破外交困境 影片總覽.
李登輝 11402史郁涵.
企業海外投資與 管理策略之實務 斌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主講人:王錦和 董事長 103年 3 月 24 日.
『全民國防教育』 課程內容說明.
變遷中的美中台三邊關係 兩岸關係專題研究.
國內利率之變動 3.25% % 2.036% 年利率(%)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第八章 臺海兩岸關係的演變 彰化高中
吳玉山 「台灣總統大選對於兩岸關係產生的影響:選票極大化模式與戰略三角途徑」
2008 台灣總統大選和兩岸關係 講述人: Young Ming 楊 鳴 TVBS 總經理
兩岸關係的變遷來論兩岸關係的定位.
第九章 戰後臺灣的政治、外交的演變 第一節 臺灣接收與中華民國政府遷臺.
中華大學管理學院 <大師開講> 時 間:上午10點至12點 地 點:演講廳 A222 主辦單位:中華大學管理學院 中華大學企管系碩專班
: 中國改革開放與中美關係蜜月期 (蘇格:第13-14章 頁 )
美日太平洋戰爭後之歷史.
第九章 戰後臺灣的政治、外交演變 第三節國際局勢與兩岸關係
台灣國家公園巡禮 製作:翁顗棋.
第 5 章 戰後臺灣的外交與兩岸關係 一、外交關係的變化 二、兩岸關係的演變.
國民黨時期大陸政策 (1991~2000年).
第四章 當代的臺灣與世界 第一節 從威權體制走向民主政治.
第 4 章 戰後臺灣的政治變遷 一、戰後初期與二二八事件 二、戒嚴體制的建立 三、邁向民主政治的過程.
兩岸關係的演變 中國的對台政策 台灣的中國政策 兩岸互動與未來展望
國際金融專題 亞太國家的股價和匯率之間的共整合關係 林秉毅 授課教師 :楊奕農老師.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 第六~八章
中日和約 簽訂、批准與換文生效.
回 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歷史資料.
柬埔寨 U 王詩惠.
公民與社會第二冊 第八章 臺海兩岸關係的演變.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吳羽婷 森林系.
企業願景 經營報告 報表分析 經營介紹 企業概述. 企業願景 經營報告 報表分析 經營介紹 企業概述.
要約、承諾、索賠.
為 「台灣」與﹝中華民國﹞找出一條康莊大道
國際衝突與軍事力量 政治大學外交系系主任 李 明 教授.
台灣對中國的投資 WTO 與兩岸經貿投資專題.
節慶教學—國慶日 「國慶日」就是國家的生日 萬丹國小特教班(二組).
京都議定書 為了抑制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防制氣候變遷,聯合國於1992年地球高峰會舉辦
空中巴士與波音公司 飛機設計特點.
GAAP設定與發佈團體 我國: (補充) 1.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證券期貨局(政府有權)
班級:財金二丙 學號:4A 姓名:廖偉伶 教師:陳曉蓉
分題一 主要衝突與和平的訴求 第 2 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衝突及為和平所作的努力 冷戰緩和 ( 年)
中華民國台灣 民國80年到92年人口問題 簡報 江聰輝ˋ吳彥儒 93年9月23日
How to use Edmodo Alice Lin 8-12th Grade Valencia High School
從歷史與行銷的角度看 台北市長選舉的新突破
朝鮮 獨立 宣言書 美國 獨立 宣言書 比較 崔然鴻 在美 詩人.
公民與社會第二冊 第八章 臺海兩岸關係的演變.
哪些人是管理者? 管理者? 指和一群人工作,並藉由協調他人來完成工作,以便達成組織目標的人
香港如何割讓給英國? 1842年起,香港受英國管治,直至1997年6 月30日. 歷時 155年。 你知道當中的原因嗎?
Colife 現場直播 免註冊快速登入手冊.
經濟學 學經濟.
美國文化萬花筒 (上) 李建平 地理系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10-29,2012.
國際金融期末報告 授課老師:楊奕農副教授 學生:金恩惠 學號:
Welcome to 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
中國近代史( ) 圖表分析.
Greater China Office - EM Seminar
「健康樂活‧環境保護‧科技傳承」.
標題 第四章 當代台灣 第一節 政治 變遷 第二節 經濟 變遷 第三節 社會 變遷 第四節 文化 變遷.
P106.
由Facebook看SNS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
五.練習2.
美國憲法增修條文 (共廿七條) 條數 花費時間(月) 年份 1~10 權利法案 對州政府的訴訟
社會﹝第一冊﹞ 單元十一:古早台灣人 單元十二:逐鹿台灣 單元十三:唐山過台灣 單元十四:大船入港.
On Liberty: Chapter 1 Introductor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九章 戰後臺灣的政治、外交演變 第三節國際局勢與兩岸關係 第九章 戰後臺灣的政治、外交演變 第三節國際局勢與兩岸關係

學習目標 了解國際局勢的演變 知曉臺海兩岸關係的演變

40-50年代中華民國的對外關係 一、民國38年(1949): 美國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 →中美關係盪至谷底 二、民國39-42年(1950-1953):韓戰爆發  →中美關係有了轉圜 →美國總統杜魯門派遣第七艦隊巡弋臺灣海峽,保障臺灣安全,目的在防範中共藉機併吞台灣。

《中美關係白皮書》 (《對華關係白皮書》) 時間:民國38年8月(1949) 主要內容: 美國發表此一白皮書的主要目的在強調美國已對戰後中國的情勢已盡力而為,情勢發展之不如人意,應由國民黨政府自己負責。 強調中國之失陷是因為國民政府的貪污、無能以及無法配合美國的軍事和政治援助來進行改革,國民政府之失敗是咎由自取。並表示將中止對國民政府提供援助。

第七艦隊巡弋臺灣海峽 民國46年11月11日,蔣中正參觀巡防臺灣 海峽的美軍第七艦隊進行海空演習。

40-50年代中華民國的對外關係 三、民國40年(1951):《對日和約》(舊金山和約) →未說明日本放棄臺、澎後歸屬哪一政權管轄。 四、民國41年(1952):《中日和平條約》  →成為日後「臺灣地位未定論」之說 五、民國43年(1954):韓戰結束(1953)後  →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臺灣納入冷戰圍堵體系之一環 六、美、蘇冷戰時期,以美國為首的許多國家承認中華民國為中國代表政府,並為聯合國擔任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能與多數國家維持外交關係。

對日和約 (舊金山和約) 時間:民國40年9月8日(1951) 地點:美國舊金山 參與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48個戰勝國代表及日本(中共及中華民國都未參加) 目的:為了解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戰敗國日本的地位問題 主要內容: 日本國承認朝鮮(North Korea)和韓國(South Korea)的獨立。 日本國放棄臺灣及澎湖列島的權利。

中日和平條約 (臺北和約) 時間:民國41年4月28日(1952) 地點:臺灣臺北 參與國:中國民國、日本 主要內容:確認依照《舊金山和約》第二條,日本放棄對於台灣、澎湖列島、西沙群島及南沙群島之主權。 →但仍未確切表明臺、澎的主權歸屬何國

中日和約 圖為1952年8月2日,蔣中正於臺北總統府批准「中日和平條約」。

臺灣地位未定論 是關於台灣在國際上地位的論述之一 這種見解源於舊金山和約簽訂時到底哪一方代表中國而產生,亦即臺灣屬於哪一個中國「政府」,而非臺灣主權地位不屬於中國「國家」。

臺灣地位未定論 中共主權觀點 1. 中共自1949年成立以來,即認為中華民國已被其取代,並把台灣視為未收復領土,宣稱繼承中華民國原有權利擁有對台統治權。 2.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地位和一切法律權力之後,即中共成為在聯合國被稱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因此; 若臺灣在戰前確定歸還於中華民國, 基於國家代表權轉讓,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權接收台灣。 3. 1972年,日本宣佈與中華民國斷交,改與中共建交; 於此同時,日本外相宣佈(單方面)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失效. 日本承認中共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若臺灣在戰前確定歸還於中華民國, 基於國家代表權轉讓,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權接收台灣。

臺灣地位未定論 中華民國主權觀點 1.基於開羅宣言精神,台灣主權歸屬中華民國。 2.中華民國並未簽署《舊金山和約》,而是與日本簽 訂《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 3.《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第十條指出:台 灣澎湖等地人民均成為中華民國國民,如果台灣主 權屬於台灣人民,那麼台灣主權即為中華民國所有。 4.《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換文照會第一號 指出:關於中華民國之一方,應適用於現在在中華 民國政府控制下或將來在其控制下之全部領土;由 於台澎金馬為中華民國政府所有效掌控的區域,所 以台灣被視為中華民國領土。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背景:當時正值冷戰時期,美國為圍堵共產勢力,在韓戰期間即與東亞國家締結多邊或雙邊聯防協定;待韓戰一結束,中共即可集中力量對付台灣,造成54年至55年台海情勢緊張,加速台美雙方簽訂防禦條約。 時間:民國43年12月3日(1954) 簽署雙方:美國、中華民國 內容:該條約是以軍事為基礎、包含政治經濟社會等合作的多目標條約。但也阻止臺灣反攻大陸。 失效:民國68年(1979)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時發布聲明自動失效,不過隨後美國國會通過《臺灣關係法》取代之。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在華盛頓簽字,外交部長葉公超(前右)與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前左)握手致意。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民國43年12月2日(1954),由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與我國外交部長葉公超,在華府正式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圖為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中文原稿 。

60-70年代中華民國的對外關係 一、民國50年代末期(1960年代初期): 美國陷入越戰(1959-1975)及大陸與蘇俄爆發意識型態衝突。  →尼克森調整外交策略(聯中共制蘇) 二、民國60年(1971):中華民國宣布退出聯合國 聯合國通過2758號決議,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會員國。 中華民國在蔣中正「漢賊不兩立」的政策下,退出聯合國。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中華民國駐聯合國首席代表周書楷於民國60年(1971)宣告退出聯合國,步下講臺的歷史鏡頭。

60-70年代中華民國的對外關係 三、民國61年(1972):尼克森訪問中國大陸 中共與美國簽署《上海公報》,改善與中國大陸關係。 日本與中國大陸建交,與中華民國斷交。 四、民國67年(1978):美國總統卡特宣布次年將與中國大陸建交 五、民國68年(1979):美國與中國大陸建交 →美對臺「斷交、廢約、撤軍」(臺美斷交) 六、民國68年(1979):美通過《臺灣關係法》,設立「美國在臺協會」(A.I.T) →與臺灣保持半官方關係、對臺提供防禦性武器

尼克森訪中 1972年2月21日至28 日,美國總統尼克森 訪問中國。圖為毛澤 東會見尼克森總統。

中美建交 民國68年1月1日(1979),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國聯絡處在華盛頓舉行招待會,慶祝中美建交。圖為江澤民主任和美國副總統蒙代爾舉杯慶祝。

80年代以來中華民國的對外關係 一、民國71年(1982):美中簽訂《上海八一七公報》 →美承諾逐步減少對臺軍售 二、民國70年代(1980年代):冷戰(1945-1991)告終  →削弱美國與中國大陸結盟的必要性 三、民國78年(1989):六四天安門事件 →國際間同情臺灣處境者日漸增多,但中共仍不斷於國際上處處對我國打壓。

八一七公報 時間:民國71年8月17日(1982) 簽署雙方:中國大陸、美國 美國對對台售武問題對中方做出了明確的承諾,最重要的三條包括: 向台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平。 準備逐步減少它對台灣的武器出售。 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決。 但中國一直指責美國政府繼續對台售武,而且數量和質量都不斷提升,違反了該公報。而美國則以《台灣關係法》中對台關係的承諾,以及近年來兩岸軍力不對等為由,對於中方的抗議不予理睬。

1982年中美兩國發表的 《八一七公報》

1989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 左圖:聚集在天安門廣場上的群眾 右圖:中共出動軍隊、坦克車驅逐手無 寸鐵的群眾

80年代以來中華民國的對外關係 四、民國81年(1992):臺美關係因軍購而頗有進展 美國總統布希出售F16戰機給臺灣。 臺灣戰略地位驟增:因中共國力提升,對美形成潛在威脅。在中共多次軍事演習威脅臺灣時,美皆支持臺灣。 五、民國90年(2001):911事件 美國為推展反恐,欲爭取中國大陸支持 各國受中國廣大市場吸引,紛紛前往投資,加強與中國的關係。 臺美關係再度面臨挑戰。

911事件→美欲爭取中國支持、臺美關係面臨挑戰 911恐怖攻擊事件,簡稱「911事件」。發生於2001年9月11日美國紐約。攻擊者以劫持多架民航飛機衝撞摩天高樓的自殺式恐怖攻擊。 圖為美國紐約地標性建築世界貿易中心雙塔在內的6座建築被完全摧毀。

兩岸關係的分期 軍 事 對 抗 ︵民國38↓67年︶ 和 平 統 戰 ︵民國68↓76年︶ 和 緩 交 流 ︵民國76↓88年︶ 意 識 對 抗 ︵民國88↓迄今︶

軍事對峙期(民國38~67年) 一、民國38年(1949):海峽兩岸即形成對峙之局。 1.民國38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成立 2.民國38年底:國民黨政府因國共內戰失利,退至臺灣。 二、中國欲以武力「解放臺灣」 三、國民黨政府誓言「反攻大陸」 四、民國38年(1949):爆發「金門古寧頭戰役」 五、民國47年(1958):爆發「金門八二三砲戰」

金門古寧頭戰役 時間:民國38年10月25-27日(1949) 過程: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因10月17日中華民國國軍棄守廈門之後,共軍想要趁勝追擊,於是決定集中船隻來進攻大金門。 終於在1949年10月24日當晚決定下令渡海進攻大金門。原本共軍想於啞鈴形的金門中央狹窄的腰部登陸,進而將金門一分為二。但因遇到潮流向西漂流,共軍於25日凌晨登陸古寧頭,打亂共軍作戰計劃。 結果共軍在島上苦戰三晝夜,後援不繼,造成共軍進攻金門的軍隊全軍覆滅。史稱「古寧頭大捷」

古寧頭戰史館

「金門古寧頭戰役」 左:古寧頭戰役中俘獲的共軍,等待處置。 中、右:古寧頭戰史館兩側國軍奮戰的雕像。

參與古寧頭戰役的國民革命軍戰車「金門之熊」M5A1,陳列於古寧頭戰史館。

北山洋樓

金門八二三砲戰 時間:民國47年8月23日-10月5日(1958) 過程: 解放軍在砲戰時(8月23日-10月5日)向金門射擊砲彈幾乎達五十萬發(475,000發砲彈),尤以8月23日下午6時30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解放軍砲兵開始猛烈砲擊金門,兩小時內落彈達四萬餘發,是日落彈數更達五萬七千餘發。 當時中華民國陸軍金門防衛司令部(金防部)司令是陸軍上將胡璉將軍要求國軍死守金門,並得到美國海軍護航,維持金門補給線。後來解放軍放棄封鎖,宣佈改採「單打雙停(逢單日砲擊,雙日不砲擊;單打雙不打)」的方針,逐漸減少攻勢。至民國68年(1979)中國與美國建交為止,歷時21年的金門砲擊,才正式劃上了句號。

金門八二三砲戰 左:國軍運輸機被共軍砲火擊中 右:八二三砲戰時臨時搭蓋的傷患救護站

八二三紀念碑(南雄,10周年)

八二三紀念碑(鶴山,15周年)

八二三紀念碑(烈嶼,28周年)

中華民國最大砲彈,兩側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砲彈。

金門炮戰使金門列島「獲得」470,000余發炮彈,創下戰爭史上落彈密度最高的紀錄,而經過焠火過的彈殼異常堅硬,金門居民利用彈殼製造金門菜刀,成為金門的名產之一。金門菜刀的材料主要是使用不會爆炸的炮宣彈,也可以用會炸的榴彈。

軍事對峙期(民國38~67年) 六、民國50年代中期以降: 1.民國55年(1966):中國爆發「文化大革命」(1966-1976),無暇顧及統一大業。 2.民國53年(1964),中國試爆原子彈成功,國民黨政府自知反攻大陸無望。 3.國民黨政府退出聯合國後內外交迫,力行革新始克保臺。 七、結果:  「軍事對抗」→「政治對抗為主、軍事對抗為輔」

中國「文化大革命」 左:文化大革命的鬥爭情景 右:民國56年9月26日(1967)文化大革命時期,在上海的批鬥大會

和平統戰期(民國68~76年) 一、民國68年(1979)中美建交:中國發表《告臺灣同胞書》 二、中國改採和平統一:鄧小平提出  1.「三通、四流」、「一國兩制」  2.未放棄「武力犯臺」 三、蔣經國總統揭示:  1.「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  2.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取代「反共復國」口號

三通:通郵、通商、通航 四流:文化、體育、學術、科技 一國兩制: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一國兩制政策以一個中國為原則,並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目前中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及民主集中制,但是在香港、澳門和台灣,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及民主制度。

和緩交流期(民國76~88年) 一、我方政府: 1.民國76年(1987):臺灣解嚴,並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蔣經國時期)→進入和緩交流期 2.民國79年(1990):總統府設「國家統一委員會」(國統會) 3.民國80年(1991): (1)行政院設立「大陸委員會」(陸委會) (2)民間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 (3)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李登輝時期),不再視「中共」為叛亂團體。 二、中國方面: 1.民國77年(1988):國務院設「臺灣事務辦公室」(國臺辦) 2.民國80年(1991):成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協會)

要求開放大陸探親

大陸探親

和緩交流期(民國76~88年) 三、民國81年(1992):九二共識 →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四、兩岸協商走向制度化:民國82年(1993)第一次「辜汪會談」 五、兩岸關係逆轉:協商被迫中斷  1.民國83年(1994):發生「千島湖事件」  2.民國84年(1995):李登輝赴美訪問母校(康乃爾大學)  3.民國85年(1996):臺灣第一次總統直接民選  →中國進行臺海軍事演習,兩岸緊張情勢升高 六、民國87年10月(1998):兩岸再度恢復協商共識 1998年10月間,辜振甫率團訪問中國大陸,才再次達成加強對話、恢復協商的共識。(第二次辜汪會談)

九二共識 概括台灣海峽兩岸在1992年香港會談中就「一個中國」問題及其內涵進行討論所形成之見解及體認的名詞。 其核心內容與精神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與「交流、對話、擱置爭議」。 簡單來說,雙方對於一個中國認知為:中國大陸方面,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方面,一個中華民國;但都互相承認對方為政治實體,並願意擱置主權爭議,以進行交流。

第一次辜汪會談 時間:民國82年4月27日至4月29日(1993) 地點:新加坡 雙方代表: 臺灣─海基會會長辜振甫 中國─海協會會長汪道涵 結果:簽署四項協議,兩岸協商逐漸走向制度化 兩岸公證書查證協議、 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 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 辜汪會談共同協議 重要性: 辜汪會談是海峽兩岸自民國38年(1949)國民政府遷至台灣以來,首度進行的正式官方級會晤。

第一次辜汪會談 1993年4月27日上午10時,舉世矚目的第一次“辜汪 會談”在新加坡海皇大廈正式舉行。會談舉行了兩 天,海基會會長辜振甫(右)和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左) 展現了高度的智能,克服會談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 題,促成會談順利舉行,簽署了《辜汪會談共同協 議》等四項協議。

千島湖事件 1994年3月31日,浙江千島湖發生搶劫殺人案,“海瑞號”遊船被燒,船上24名臺灣遊客、2名導遊6、名船員全部遇難。 上圖為遇難者親屬在現場悼念親人。 下圖為:三名兇嫌被告聆聽宣判,但臺灣對此三人是否為真兇,抱持懷疑態度。

李登輝赴美訪問 1995年6月7日,李登輝 以臺灣總統的身分,獲 得美國行政部門許可, 前往母校康乃爾大學舉 行講座。其演說引發兩 岸之間相當一段時間的 情勢緊張,兩岸關係也 陷入停滯。

和緩交流期(民國76~88年) 七、進入意識對抗:  1.民國87年(1998):柯林頓訪中,發表「新三不政策」 不支持臺獨 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 不支持臺灣以國家為單位加入國際組織  2.民國88年(1999):李登輝拋出兩岸「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特殊兩國論)  3.中國再度對臺「文攻武嚇」

特殊兩國論 特殊兩國論,或稱兩國論,指中華民國前總統李登輝於民國88年(1999)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對於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關係的一個詮釋。 即台灣和大陸的關係,在民國80年(1991)以後就已經是「國家與國家」,或「至少是特殊的國(state)與國(state)的關係」,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亂政府,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個中國」的內部關係。

意識對抗期(民國88~迄今) 一、意識對抗日益激烈:  1.民國89年(2000)陳水扁當選總統:宣布「四不一沒有」  →「不臺獨、不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更改國號、不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沒有廢除國統會及國統綱領的問題」  2.民進黨政府主張:「九二共識」  →是「沒有共識的共識」、否定「一個中國」共識  3.民國91年(2002)陳水扁以「一邊一國」陳述兩岸分裂

連胡會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於 2005年4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了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兩人的這次握手,是時隔60年兩黨最高領導人的歷史性握手。

意識對抗期(民國88~迄今) 二、結果:  1.兩岸「一中」、「反一中」意識日益激烈  2.兩岸關係陷入僵局 三、馬英九時期:兩岸關係和緩 1.民國97年9月3日(2008),他在接受墨西哥媒體專訪時稱兩岸關係是一種「特別的」關係,但「不是兩個中國」、「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因為兩岸的憲法都「無法容許在領土上還有另外一個國家」。 2.民國97年11月4日(2008):第二次江陳會談 雙方由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與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率領代表團,在臺北圓山飯店會談。

戰後臺灣國際局勢 (一) 40-50年代 1.民國38年(1949): (1)國民政府遷臺。 (2)美國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指責國民黨不是。 2.民國39-42年(1950-1953):韓戰爆發 (1)美國派第七艦隊至臺灣協防。 (2)美國開始展開對臺灣從民國40-54年的經濟援助。

戰後臺灣國際局勢 (一) 40-50年代 3.臺灣地位未定論:臺灣主權應歸屬何國? (1)民國40年(1951):《對日和約》(舊金山和約) (2)民國41年(1952):《中日和平條約》(台北和約) 4.民國43年(1954):中美簽定《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5.外交政策:鞏固外交

戰後臺灣國際局勢 (二) 60-70年代─臺灣面臨外交挫折 1.民國50年代末期(1960年代初期):美國聯中共制蘇。 2.民國60年(1971):中華民國宣布退出聯合國,中共加入聯合國。 3.民國61年(1972): (1)日本與中華民國斷交,改與中共建交。 (2)中共與美國簽署《上海公報》。 4.民國68年(1979): (1)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改與中共建交。 (2)美通過《臺灣關係法》,與臺灣保持半官方關係。 5.外交政策:彈性外交

戰後臺灣國際局勢 (三)80年代迄今─中共不斷打壓臺灣國際地位 1.民國71年(1982):美中簽訂《上海八一七公報》 2.民國70年代(1980年代):冷戰(1945-1991)告終 3.民國78年(1989):中國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 4.民國81年(1992):臺美關係因軍購而頗有進展 5.民國90年(2001):美國發生911恐怖攻擊事件 6.外交政策:務實外交

戰後兩岸關係 (一)軍事對峙(民國38-67年) 1.民國38年(1949):兩岸開始對峙 (1)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2)年底:國民政府因國共內戰失利而遷至臺灣 2.軍事對抗 (1)民國38年(1949):爆發「金門古寧頭戰役」 (2)民國47年(1958):爆發「金門八二三砲戰」

戰後兩岸關係 (一)軍事對峙(民國38-67年) 3.軍事對抗漸轉為政治對抗 (1)民國55年(1966):中國爆發「文化大革命」 (2)中國試爆原子彈成功,國民黨政府自知反攻大陸無望。 (3)國民黨政府退出聯合國後內外交迫,力行革新始克保臺。

戰後兩岸關係 (二)和平統戰(民國68-76年) 1.民國68年(1979) (1)中共與美國建交,正式停止對金門砲轟。 (2)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提出「和平統一」 2.兩岸政策 (1)中共: 「三通、四流」、「一國兩制」、未放棄以武力犯台。 (2)臺灣:「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三不政策」

戰後兩岸關係 (三)和緩交流(民國76-88年) 1.民國76年(1987): (1)臺灣解嚴 (2)臺灣開放大陸探親 2.民國79年(1990):臺灣設「國家統一委員會」(國統會),作為研究諮詢機構 3.民國80年(1991): (1)不再視「中共」為叛亂團體 (2)李登輝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戰後兩岸關係 (三)和緩交流(民國76-88年) 4.兩岸協調機構 (1)臺灣 民國80年: 官方─大陸委員會(陸委會) 民間─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 (2)中共 官方─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台辦) 民間─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協會)

戰後兩岸關係 (三)和緩交流(民國76-88年) 5.民國81年(1992):九二共識 →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6.民國82年(1993):第一次「辜汪會談」 7.兩岸協商中斷 (1)民國83年(1994):發生「千島湖事件」 (2)民國84年(1995):李登輝赴美訪問母校(康 乃爾大學) (3)民國85年(1996):臺灣第一次總統直接民 選→中國進行臺海軍事演習 8.民國87年10月(1998):第二次「辜汪會談」

戰後兩岸關係 (三)和緩交流(民國76-88年) 9.民國87年(1998):美國總統柯林頓訪中,發表「新三不政策」 10.民國88年(1999):李登輝拋出兩岸「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特殊兩國論)

戰後兩岸關係 (四)意識對抗(民國88年迄今) 1.民國89年(2000):陳水扁當選總統:宣布「四不一沒有」 2.民進黨認為「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反對「一個中國」。 3.民國91年(2002):陳水扁以「一邊一國」陳述兩岸分裂 4.民國94年4月29日(2005):連戰以國民黨榮譽主席身分訪問中國。

戰後兩岸關係 (四)意識對抗(民國88年迄今) 4.民國97年9月3日(2008):馬英九總統認為兩岸關係是一種「特別的」關係,但「不是兩個中國」、「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因為兩岸的憲法都「無法容許在領土上還有另外一個國家」。 5.民國97年11月4日(2008):第二次江陳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