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六章 抗体( Ab ) 内 容 一、基本概念 二、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 三、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 四、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五、免疫球蛋白的免疫原性 六、人工制备的抗体.
Advertisements

农林与工程系 讲授人:张晓燕 抗 体 ( antibody , Ab )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 抗体的概念 31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33 抗 体( antibody , Ab )
第三章 补体系统 Complement, C. 一、补体系统的概述 (一)概念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及动物血清与组织 液中的一组与免疫相的,经激活后并具有酶 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的球蛋白。这些蛋白是 抗体发挥溶菌、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 ,故称补体。由 30 多种可溶性蛋白、膜结合 蛋白和补体受体蛋白组成,又称补体系统。
第六章章 补 体 系 统 complement system 主讲 孟学平 教授 淮海工学院生物技术系.
第四节 R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RNA 的种类和功能 核糖体 RNA ( rRNA ):核蛋白体组成成分 转移 RNA ( tRNA ):转运氨基酸 信使 RNA ( mRNA ):蛋白质合成模板 不均一核 RNA ( hnRNA ):成熟 mRNA 的前体 小核 RNA ( snRNA ):
植物生理 植物细胞生理基础 同工酶. 学习目标 Click to add title in here Click to add title n here  掌握同工酶的概念。  了解同工酶的意义。
第一节 补体概述 第二节 补体激活 第三节 补体系统的调节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意义 第五节 补体与疾病的关系
第 4 章 天然免疫系统 Innate Immune System 天然免疫系统包括 天然免疫的可溶性免疫分子 天然免疫细胞。
小 结 概念 基本结构 水解片段 功能区 生物学活性 免疫原性 人工制备的抗体.
建筑业2007年年报 2008年定报培训会 及 工交城建科 蔡婉妮
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 广东省德庆县香山中学 伍群艳 H O C H COOH R2 N NH2 C C 肽键 R1 H2O.
non-specific immunity
免疫系统 陈保国 学号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一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Chap9 免疫分子 微生物学教研室 王峥.
II-1 Chap12 免疫系统之免疫分子.
3.5.2 过氧化物交联 缩合交联的优点: 缩合交联的缺点: 如何来制备高强度的硅橡胶? 如:管材,垫圈。 基胶流动性好;易于封装,密封。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08/13/96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第一单元 人在社会中生活 综合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第1课时 带着地图定向越野间.
第五章 免疫应答.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补体系统和细胞因子.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
the Complement System 补 体 系 统
糖尿病流行病学.
第十五章 糖类化合物习题解答 1. (1) (2) (3) (4) (6) (5) CH2OH HOCH2 CH2OH HO H H HO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第六章 补体系统 第一节 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概念
The regular mechanism of eukaryotic DNA replication
适应性免疫,又称特异性免疫,发生在固有性免疫之后,是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对抗原作出的特异性反应,能够产生免疫记忆效应。在彻底消灭病原体以及防止再感染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返回.
免疫分子 免疫球蛋白 补体系统 主要组织相容性分子 细胞因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 粘附分子.
固有免疫系统及应答.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免疫细胞.
免疫 immune response 1.抗體免疫 2.細胞免疫.
第五章 补体系统 (complement system) 三峡大学医学院 宋银宏 2016年9月.
补 体 系 统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 刘 焰.
第十八章 补体检测及补体参与的试验 临床免疫室 黄卓春
UNIVERSITAS AMOIENSIS
3 补体系统 (Complement) Jules Bodet ( ), Discoverer of complement.
细 胞 因 子 Cytokine, CK 细胞因子概述 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 其它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受体 细胞因子与临床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课程导入: 抗原 抗体 ? 补体.
UNIVERSITAS AMOIENSIS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第二节 受 体.
免疫分子 (一).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第二部分 免疫系统与免疫活性分子 免疫系统 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 补体系统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 部分 第五章 第四章
第二部分 免疫系统与免疫活性分子 免疫系统 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 补体系统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 部分 第五章 第四章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第12章 化学汽相沉积( CVD) 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是通过气相物质的化学反应在基材表面上沉积固态薄膜的一种工艺方法。 CVD的基本步骤与PVD不同的是:沉积粒子来源于化合物的气相分解反应。 CVD的实现必须提供气化反应物,这些物质在室温下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通过加热等方式使它们气化后导入反应室。
主讲:肖 健 Complement 龚非力教授.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主讲:尹冬静.
O-linked High mannose Glycoprotein N-linked Complex Hybrid Versican
第三节 构成抗原的条件 一、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因素: 1. 分子量: 一般是分子量越大,免疫 原性越强。
H基因库(重链基因连锁群): --- 第14号染色体 κ基因库(κ链基因连锁群): --- 第2号染色体 λ基因库(λ链基因连锁群):
第十三章 Chapter 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cell immunity)
基因信息的传递.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國立政治大學 96學年度學雜費調整 第二次公聽會
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细胞信号通路检测(一) 总蛋白提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五章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

内 容 一. 补体的组分 二. 补体的活化 三. 补体活化的调节 四、补体受体 五、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六、补体与疾病

第一节 补体的组分(30余种分子)

1.参与补体活化的分子 Classical pathway: C1 (C1q, C1r,C1s), C4, C2, C3 MBLectin Pathway (mannan-binding lectin,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MBL, MASP-1 (serine protease,丝氨酸蛋白酶-1),MASP-2, C4, C2, C3 Alterative pathway: Factor B, Factor D, C3 Terminal pathway: C5, C6, C7, C8, C9

2.参与调节补体活化的分子 3.补体受体(膜分子) 可溶性分子:C1INH(C1 inhibitor,C1抑制物),Factor I,Factor H, properdin(备介素), C4bp(C4 binding protein, C4结合蛋白), S蛋白(Sp/Vn),Sp40/40 膜分子:CR1, MCP (membrane co-factor protein, CD46,膜辅助蛋白), DAF(decay-accelerating factor, 衰变加速因子),MIRL (membrane inhibitor of reactive lysis,CD59, 膜性反应性溶解抑制物), 同源限制因子 3.补体受体(膜分子) CR1, CR2, CR3, CR4, CR5, C1qR, C3aR, C5aR

补体活化后裂解片段的命名 以该成分的符号后附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3a、C3b等,其中裂解后的小片段为a,大片段为b,但C2例外,大片段为C2a,小片段为C2b 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划一条横线 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i,如iC3b

第二节 补体的活化

每当前一组分被激活,即具备了裂介下一组分的特性,由此形成一系列放大的级联反应,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 在生理条件下,血清中大多数补体成分均以无活性的酶前体形式存在。只有在某些活化物作用下,补体各成分才依次被激活。 每当前一组分被激活,即具备了裂介下一组分的特性,由此形成一系列放大的级联反应,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

补体活化的特点 补体活化的3条途径与补体的3种功能 1. 三个途径,最后殊途同归,产生类似的生物学效应。 经典途径 MBLectin途径 旁路途径 募集炎症细胞 调理作用 杀伤病原体

一、补体经典激活途(classical pathway) C1(C1q→C1r→C1s)→C4→C2→C3→C5→C6→C7→C8→C9 识别阶段 活化阶段 膜攻击阶段

识别阶段 抗原和抗体结合后,抗体发生构象改变,使Fc段的补体结合部位暴露,补体C1与之结合并被激活,这一过程被称为补体激活的启动或识别。

C1由一个C1q和C1r和C1s各两个组成。它们之间依赖Ca2+结合。

C1q为六聚体,呈球形,其每一亚单位的头部是C1q与Ig结合的部位。C1r和C1s与C1q相连。当两个以上的C1q头部被免疫复合物中IgM或IgG Fc段结合固定后,C1q六个亚单位的构象即发生改变,导致C1r被裂解,所形成的小片段即为激活的C1r,它可裂解C1s成为两个片段,其中小分子片段也具有蛋白酶活性,它依次裂解C4与C2。

必须能和C1q结合(抗体,核酸,线粒体膜,某些病毒,细菌和多糖)的物质才能激活经典途径,其中最主要的是抗体(免疫复合物)。只有Ig分子与抗原结合,Ig分子Fc区的构相发生改变,IgM的CH3区及IgG1、IgG2、IgG3的CH2中的C1q 结合位点才暴露。因此,C1q不能与游离的抗体结合。 与C1q结合的抗体必须提供两个以上的结合位点才能使C1q活化。由于IgM分子为五聚体,含五个Fc段,故单个IgM分子即可结合C1q。但IgG是单体,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IgG分子凝聚后,才能与C1q结合。

经典途径的活化阶段

C1s作用于C4,所产生的小片段C4a释放入液相,大片段的C4b可与胞膜或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在Mg2+存在情况下,C2可与附着有C4b的细胞表面结合,继而被C1s裂解,所产生的小片段C2a被释放入液相,而大片段C2b可与C4b形成C4b2b复合物,后者即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 C4b2b中的C4b可与C3结合,C2b可水解C3,所产生的小片段与水分子作用,不再参与补体级联反应;10%左右的C3b分子可与细胞表面的C4b2b结合,形成C4b2b3b复合物,后者即经典途径的C5转化酶。

补体片段如何结合于细胞膜 thioester bond(硫脂键) hydroxyl or amino group

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MBLectin pathway) MBL→MASP→C4→C2→C3→C5→C6→C7→C8→C9 识别阶段 活化阶段 膜攻击阶段 Mannose-binding lectin, MBL-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

MBL是C型凝集素,存在于血清中,其作用像模式识别分子,识别和结合微生物表面多种碳水化合物,激活补体系统。 新近在血清中又发现了另一种lectin(ficolin,在人有L-ficolin、H-ficolin与M-ficolin,在小鼠有ficolin-A),有激活补体作用。

MBL的结构示意图 MBL与C1q并不具有氨基酸序列上的同源性,但二者的分子结构类似。 MBL在正常血清中的水平低,在急性相反应时,其水平明显升高,MBL是1种急性相蛋白。急性相反应发生在病原体感染早期,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产生TNF-、IL-1和IL-6,诱导肝细胞合成与分泌MBL、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淀粉样蛋白等急性相蛋白。 MBL与C1q并不具有氨基酸序列上的同源性,但二者的分子结构类似。 MBL的结构示意图

MASP-2能切割C2和C4,MASP-1能直接切割C3。MASP-3的功能不清,可能竞争性地与MBL结合,对补体MBL途径起抑制作用。 MBL首先与细菌的甘露糖残基结合,然后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BL-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MASP)。 MASP-2能切割C2和C4,MASP-1能直接切割C3。MASP-3的功能不清,可能竞争性地与MBL结合,对补体MBL途径起抑制作用。

MASP1/3和MASP2/sMAP的基因结构 MASP 在血循环中以单链存在,与微生物结合的MBL-MASP复合物中的MBL发生构象改变,激活MASP,MASP被切断成重链和轻链,两者由二硫键相联。

(alternative pathway) 三、补体旁路激活途径 (alternative pathway)

早期旁路途径

  某些细菌、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凝聚的IgA和IgG4以及其他哺乳动物细胞,均可不通过C1q的活化,而直接“激活”旁路途径。上述成分实际上是提供了使补体激活级联反应得以进行的接触表面。这种激活方式可不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形成,从而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机制。

  C3是启动旁路途径并参与其后级联反应的关键分子。在经典途径中或自发产生的C3b可与B因子结合;血清中D因子继而将结合状态的B因子裂解成小片段Ba和大片段Bb。Ba释放入液相,Bb仍附着于C3b,所形成的C3bBb复合物即是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其中Bb片段具有蛋白酶活性,可裂解C3。

  旁路途径C3转化酶水解C3生成C3a和C3b,后者沉积在颗粒表面并与C3bBb结合形成C3bBb3b,该复合物即为旁路途径的C5转化酶,其功能与经典途径的C5转化酶C4b2b3b类似,能够裂解C5,引起相同的末端效应。

补体激活中备解素的2个作用 C3bBb极不稳定,可被迅速降解。血清中的备解素可与C3bBb,并使之稳定。

旁路途径的激活与调节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1.旁路途径是补体系统的重要放大机制,产生的C3b分子再参与旁路激活途径,形成更多的C3转化酶。 2.旁路途径可以识别自己与非己 正常情况下,体内不断产生低水平的C3b,少数C3b可结合于颗粒表面。若沉积于自身细胞表面,C3b可被调节蛋白(如衰弱变加速因子)灭活,并中止级联反应。反之,若与缺乏调节蛋白的微生物表面结合,则C3b可与B因子形成稳定的C3bB,进而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3bBb。

四、补体激活的共同末端效应

MAC(membrane attack complex)的形成

附着于胞膜表面C5b~8复合物,可与10~16(12~19)个C9分子联结成C5b~9, 即MAC 附着于胞膜表面C5b~8复合物,可与10~16(12~19)个C9分子联结成C5b~9, 即MAC.电镜下可见这种C9多聚体的特征性结构,为中空的多聚C9(poly-C9)插入靶细胞的脂质双层膜,形成一个内径为10nm的小孔。

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控

调控的意义 防止补体过度消耗 确保酶促反应发生在靶细胞表面, 避免过量的生物活性物质引起的炎症反应,使自身组织或细胞不受损伤

调控方式 活化成分的衰变 灭活物质的调节 对自身细胞的保护

自行衰变(补体的自身调控) 大多数补体活化后的产物极不稳定,如: C3b,C4b半衰期60微秒 C4b2b的半衰期在37ºC为5分钟 C5a, C3a, C4a可以被羧肽酶裂解

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 经典途径的调节

a. C1抑制物(C1 inhibitor, C1INH):C1INH可与活化的C1r和C1s以共价键结合成稳定的复合物,使C1r和C1s失去酶介正常底物的能力。其次, C1INH还可有效地将与IC结合的C1大分子解聚,并可明显缩短C1的半衰期。 b. 抑制经典途径C3转化酶的形成 a) C4结合蛋白( C4binding protein, C4bp)与补体受体1(complement receptor 1,CR1) :C4bp是可溶性蛋白,CR1属膜蛋白,二者均可与C4b结合,并完全抑制C4b与C2结合,从而防止经典途径C3转化酶即C4b2b的组装,并加速其分解。此外,C4b和CR1还可作为辅助因子,促进I因子对C4b的蛋白水解作用。

b) I因子:I因子具有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可将C4b裂解为C4c和C4d。前者释放入液相,后者仍结合在细胞表面,但无C3转化酶活性。I因子亦降解C3b。 c) 膜辅助蛋白(membrane cofactor protein, MCP): MCP表达于白细胞、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表面,可作为辅助因子,促进I因子介导的C4b裂解,但并不直接促进C4b2b分解。 d) 衰变加速因子(decay-accelerating factor, DAF):DAF(即CD55)表达于所有外周血细胞、内皮细胞和各种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可同C2竞争与 C4b的结合,从而抑制C3转化酶的形成,并促进其分解。

2. 旁路途径的调节

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的组装和形成:H因子可与B因子或Bb因子竞争结合C3b,进而使C3b被I因子酶解失活。此外,CR1和DAF也可竞争性抑制B因子与C3b结合。I因子可将C3b水解为无活性的iC3b;H因子、CR1和MCP均可作为辅助因子,促进I因子裂解C3b的作用;MCP和CR1还可增强膜C3b与H因子的亲和力。 促进已形成的C3转化酶解离:CR1和DAF可促进Bb从已形成的旁路途径C3转化酶中解离。 对旁路途径的正性调节作用:备解索(properdin, P因子)与C3bBb结合后发生构象改变,可使C3bBb半寿期延长10倍,从而加强C3转化酶裂解C3的作用。

3. 膜攻击复合物形成的调节 CD59阻碍C7、C8与C5b6复合物结合,从而抑制MAC形成 同源限制因子(homologous restriction factor, HRF)也称为C8结合蛋白(C8-binding protein):可干扰C9与C8结合。

第四节 补体受体 补体受体1(CR1):属单链膜结合蛋白,与C3b和C4b有高度亲和性 补体受体2(CR2):属单链跨膜糖蛋白 补体受体3(CR3):iC3bR、Mac-1、CD11b/CD18 补体受体4(CR4):P150.95、CD11c/CD18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一、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 补体系统活化后可通过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发挥抗感染作用 补体活化过程中可产生多种具有炎症介质效应的活性片段,如C3a、C4a、C5a等,参与炎症反应

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促进免疫复合物清除 清除凋亡细胞

3、清除免疫复合物

清除凋亡细胞的机制 C1q、MBL、C3b等可与凋亡细胞的分子结合

三、连接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第六节 补体系统与疾病 补体固有成分的遗传缺陷 补体调节蛋白缺陷

由一大群分子综合发挥作用 辅助免疫细胞和抗体发挥功能(抗感染、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连接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如何发挥作用:活化(酶的级联反应和组装) 调节:灭活(自身及其它因素)、拮抗、干扰

某些补体固有成分对热不稳定,经56C温育30分钟即灭活,在室温下也很快失活,在0-10C其活性仅能保持3-4天,因此补体应保存在-20 C以下。紫外线照射、机械振荡或某些添加剂均有可能使补体破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