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1960年代的經濟發展 經過艱困的1950 年代,中華民國政府已逐漸站穩腳步。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四章 銀髮族產業經營 第一節 銀髮族產業的發展 熟年商機  銀髮族發展產業 醫療保健 保健食品市場逼近三百億元 熟年人最擔心自己的健康問題,追求健康 是他們共同的願望,包括保健食品、養生 餐飲、健康器材、運動健身、抗衰老等都 是值得開發的市場。
Advertisements

第一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第二節 國民所得會計 第三節 名目國民所得與實質國民所得 第四節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第五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第五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第十三章 國 民 所 得.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國內利率之變動 3.25% % 2.036% 年利率(%)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國際貿易程序 貿易條件:CIF (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付款條件:信用狀 運輸方式:海運.
4-2 經濟的成長與挑戰.
獨占與管制 張清溪 / 台大經濟系.
中國人壽 徐真真.
Unity3D.
Bank 3.0 證券產業發展趨勢 與數位化應用 富邦證券 副總經理 郭永宜 (行銷暨商品督導)
2 杜威十進分類法 複習 000 總類 100 哲學及心理學類 200 宗教類 300 社會科學類 400 語文類 500 自然科學及數學類
石牌金頭腦 概數篇(可複選)加油哦!.
第 五 單元 光復後台灣 經濟發展與環境變遷.
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 物價膨脹.
消費、儲蓄與投資 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
第四章 資金成本.
觀光對環境的影響 王志明.
第4章 即期匯率的決定(I).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16 國民所得的意義與衡量 討論總體經濟的問題與對策, 必須有衡量總體經濟活動的具體指標。國民所得是用來測度總體經濟活動的量標。
4B冊 認識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關係.
企業願景 經營報告 報表分析 經營介紹 企業概述. 企業願景 經營報告 報表分析 經營介紹 企業概述.
本講章由楊偉文博士編寫 作為香港管理專業協會 「企業管理文憑課程」授課之用 ® 2009
要約、承諾、索賠.
第九單元 廣告與推廣組合 整合性推廣組合(整合性行銷) 人員銷售 公共關係 銷售促進(促銷)活動 廣告與促銷活動的關係.
台灣對中國的投資 WTO 與兩岸經貿投資專題.
2013年全球股價、原油、黃金及波動率指數(VIX)
四種市場結構的類型與比較 完全競爭市場的特徵.
越南現況資料.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空中巴士與波音公司 飛機設計特點.
第六組 許茹雯 李翔雲 王秀旬 張碩峰 麥嘉容 廖子誠
GAAP設定與發佈團體 我國: (補充) 1.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證券期貨局(政府有權)
貨幣需求理論- 凱因斯的流動性偏好說 財金二丙 4A 林昕宜 指導老師 陳曉蓉 老師.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本章結構  市場與產業  產品的性質與市場或產業的範圍  產業與市場的分類  產業結構 陳正倉 林惠玲 陳忠榮 莊春發 著.
中華民國台灣 民國80年到92年人口問題 簡報 江聰輝ˋ吳彥儒 93年9月23日
香港如何割讓給英國? 1842年起,香港受英國管治,直至1997年6 月30日. 歷時 155年。 你知道當中的原因嗎?
個體經濟學 張清溪 / 國立台灣大學
經濟學 學經濟.
農麗-產品介紹 「硬頸」 「櫻花鉤吻鮭」.
需要量變動與需要變動 影響需要變動之因素-其他因素 1.
四種市場結構的類型與比較 寡占市場的特徵.
為何要維持匯率穩定? 固定匯率 v.s. 浮動匯率 貨幣為何升值與貶值?(供需、政治) 匯率與國家經濟自主
Porter的五種競爭力理論圖 3.1 廠商所面對的競爭
台灣產業結構變遷之探討 2006/10/31 報告者:蔡宜君.
總體經濟指標與利率趨勢研判 主講人 財務部 林震慶副理.
數位教學導讀及案例分享 經濟日報產業研究中心 楊璨羽.
國立成功大學(農業) 報告人 協同主持人 林翰佑
2019/5/6 兩岸經濟協議(ECFA)第二次說明 產業外移、海外生產比重提高是怎麼造成 尹 啟 銘 中華民國99年4月21日.
股票選擇指南-SONY 鄭惇伊 林佩儀 黃馨玫.
台灣經濟調整與結構轉變 中 華 民 國96年6月10日.
人類的石油年代.
森永概述 承沚.
1.1 國際貿易的意義與重要性 1.2 國際貿易的類型 1.3 國際貿易的特性 1.4 經營國際貿易的風險
三福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季法人說明會 第三季法人說明會
第 7 章 主要商業功能.
國際金融期末報告 授課老師:楊奕農副教授 學生:金恩惠 學號:
中國近代史( ) 圖表分析.
Chinese Internet Marketing Opportunity
做門徒的挑戰 – 新舊的衝突 歷史、文化、社會、家庭 衝突是因改變而來的現象 問題的所在:新的是什麼?
機綠. 在這綠色老屋 碰撞出更多 人與人相遇的機 率 綠.
花王集團.
老美鏡頭下的老臺灣之四 中部篇 圖片來自網路 僅供個人觀賞 感謝原作者無私分享 配樂: 鋼琴曲 回憶
P106.
新事業發展專題
智慧運輸(ITS)推動成果及未來展望 行政院交通部
社會﹝第一冊﹞ 單元十一:古早台灣人 單元十二:逐鹿台灣 單元十三:唐山過台灣 單元十四:大船入港.
Application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台灣全球運籌發展協會 亞洲供應鏈助理管理師證照課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六、1960年代的經濟發展 經過艱困的1950 年代,中華民國政府已逐漸站穩腳步。 在政治上,國權(結合黨權)已深入社會各個階層,有效行使統治權,並無強大的反對勢力存在。 在經濟上,由國權所推動的經濟發展已成功萌芽,物價漸趨穩定,基本民生物資的供給也正常。 無論政治或經濟都是穩定中發展的結構。

1960年代初期的美中(ROC)關係 1960年代美國甘迺迪總統上台之初,對中國大陸政權有解凍的跡象,這給台北當局相當大的心理威脅。 但 1962 年的古巴飛彈危機(*1),使得美國和蘇聯之間的衝突升高到瀕臨戰爭邊緣,讓甘迺迪無暇處理中共的問題。兩年後,甘迺迪遇刺身亡,倉促繼位的詹森總統在外交政策無所變動。 其後越戰局勢升高(*2) ,使得美國必須借重亞洲反共盟邦的支援;這讓親美的台北當局能繼續維持和美國的關係。

(*1)古巴飛彈危機 蘇聯為了鞏固卡斯楚政權,助其建造秘密飛彈基地,且供應飛彈,但被美軍偵查出來;一九六二年六月二十二日,美國總統甘迺迪在一次全國性廣播中將此一情資公開,並要求蘇聯撤回在古巴的飛彈,否美國將予以炸燬,同時宣佈美國進入緊急狀態,並下令海空軍嚴格檢查古巴的武器輸入。蘇聯乃提出美軍撤出佈置於土耳其的飛彈作為交換條件,但被美方拒絕。雙方僵峙不下,差點引發另一戰爭。最後在取得美國保證不進攻古巴後,蘇聯同意由聯合國秘書長監督拆除在古巴的飛彈。

(*2)越戰 越戰中美國共動用了其70%的陸軍、60%的海軍陸戰隊、40%的海軍和60%的空軍力量。自1965年至1973年1月,約有300萬人次的美軍參加越戰,1968-1969年達到頂峰,共有53.5萬美軍在越南南方作戰,占當時美軍總數的45%。 自1965年至1973年5月18日,美空軍在越南投下了799.2547萬噸炸彈,這一數字是美軍在韓戰中投彈量的12倍,是其在二戰中投彈量的3.8倍。美國為這場戰爭直接投入達1715億美元,如果加上其他間接投入和各種撫恤費用,這一數字高達9250億美元。

1960年代的經濟發展(一) 一方面,美對中共採嚴格的禁止通商,希望藉此使中共產生正當性危機而垮台。另一方面,輸入台灣的商品,刺激兩國的商業接觸,這是極少數邊陲國家能獲得的機會。 台灣市場雖然小,但武裝台灣不但符合美國對抗共產主義威脅的政策,而且更可以刺激美國的重工業及軍火工業。 不過,美國也開始對我國政府施加壓力,要求逐步開放經濟政策。

1960年代的經濟發展(二) 政府鼓勵本地廠商從事出口貿易,也允許國際資本來台投資;勞力密集的工業受到鼓勵發展(如紡織業)。 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並非國內市場擴張所致,而是由於1950和1960年代的國際經濟繁榮,擴大了西方國家消費市場,中華民國乘此良機發展出口貿易,遂使經濟大幅成長。 1960年代中期,越戰日趨激烈,台灣成為美國重要軍事基地,提供美國後勤補給及裝備修護,加上美國駐軍及其眷屬在台生活所需,在在都給台灣帶來不少的外匯收入,這對台灣的經濟發展,也有相當的貢獻。

1960年代的經濟發展(三) 在1960年代,台灣每人所得成長率為5.8%,工業部門年成長率為20%。 台灣1960年代的經濟發展,為開發中國家之奇蹟;年生產毛額成長率為10%,加上所得分配平均,使得台灣成為成長配合平等的成功實例,同時又維繫著穩定的物價水準。 1960年代末期,工業產品佔總出口比重增加到83%,台灣已進入工業化國家行列。

1960年代的經濟發展(四) 中華民國(與大韓民國)之所以能創造高速經濟成長,是因為先發展輕工業後,待國內市場飽和時,即轉變為出口貿易,賺取外匯,厚植國家發展的基礎。反對拉丁美洲國家,卻是直接由輕工業轉為發展重工業,造成外債激增,反削弱國家力量。 台灣的專業財經官僚居功闕偉,在1950年代末期即發現國內市場飽和的趨勢,同時預期美援可能在不久後會結束,必須及早自力更生,因此,政府早在1955年即提出“加速經濟發展計畫大綱”;進行多項改革,作為發展出口貿易的藍圖。

1960年代的經濟發展(五) 我國政府與民間協力發展出口貿易,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於1965年設立的加工出口區。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面對貿易挑戰成功回應的實例。 加工出口區設立在港口都市(高雄、台中),運用各種租稅及獎勵投資政策,配合台灣充沛且價廉的勞力,對跨國公司產生很大的誘因(如同大陸現在的各種經濟特區、保稅區)。因此台灣在1960年代獲得大量的國外私人資本,足以應付美援的中止還有餘。

1960年代的經濟發展(六) 又,台灣接近日本,又曾為日本殖民地,許多人諳日語;故日本製造業在面臨國內工資高漲時,便將工廠移轉至台灣。事實上,1960年代日本來台設廠的數量高於美國。日本利用台灣受過教育但相對低廉的勞工生產,再外銷歐美,增強了日本的外貿競爭能力。而台灣也同時藉此賺取西方市場較高的利潤。 台灣一開始以少量資本及技術設備加工,製造價廉物的輕工業產品出口並賺外匯後,再進口更多更高級的生產設備,設立更多更大的工廠,出口更多更高級的產品,賺取更多的外匯;如此循環不已,使台灣的勞工得到充分就業,提高國民所得及儲蓄,也得到更多資本供應。

1960年代的經濟發展(七) 當然,整個1960年代的經濟發展並非沒有有缺點。最主要的問題在於這種“出口進口加工再出口”的型態,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對勞力需求大幅增加的結果,使得工資不斷上漲,造成城鄉差距拉大(因工業區及加工出口區多集中於都市化地區)。鄉村人口大量外移,使農業生產人口減少,而農業機械化又尚未全面普及,致使農業成本高漲,農產品價格不穩定,使農民收入銳減,農村開始蕭條。這也是台灣後來轉而發展高水準高獲益的精緻農業的原因之一。 不過,整體而言,台灣1960年代的經濟發展仍是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