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 业 锋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 西昌学院客座教授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 http://www.lsyf.cn 谌业锋主页 http://lsyf.cn/jksyf.html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QQ:178990915 电话:18981539788 E-mail:jksyf@163.com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一、重新认识课堂 二、教学的有效性 三、新课程下的课堂有哪些变化 四、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 五、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一、重新认识课堂 二、教学的有效性 三、新课程下的课堂有哪些变化 四、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 五、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一、重新认识课堂 (一)课堂是什么? 第一,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第二,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第三,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第四,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二)对理想课堂的意义追寻 一是参与度,即有学生的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 二是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 理想课堂应具有以下六个特征: 一是参与度,即有学生的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 二是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 三是自由度,即自主地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等; 四是整合度,即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 五是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 六是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
追问理想的课堂 课堂是什么? 我们以追问的形式,对理想课堂的情景进行了这样的描绘: 在教学中,当学生茫无头绪时,我能否给他们以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我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 我能否从学生的眼中读出愿望? 我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
我能否使学生觉得我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 我能否使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 我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合作,感受和谐的欢快、发现的欣喜? 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或者“悠然心会”? 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或者“百感交集”? 我能否帮助学生达到内心澄明、视野敞亮……
理想课堂是师生平等交流、互动生成、智慧碰撞、情趣横生、心灵融合、共同发展的课堂。 具体地表现为: 1.理想课堂,是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 在课堂中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时空; 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意义的问题与情境; 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强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维有效的互动; 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实施个别化的差异教学。 理想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呵护自尊,培育自信,激励自强。
2.理想课堂,是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 在课堂中教师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问题化、活动化、情趣化;依靠知识本身内在的魅力或者创设童趣化的课堂情景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开展合作学习;灵活地处置好生成性教学资源;实施发展性的教学评价。 理想课堂能 “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 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3.理想课堂,是洋溢成长气息的课堂。 在课堂中学生受教师的启发与鼓励,满怀兴趣和探究热情,主动地参与智慧性、挑战性的学习活动,通过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创造力,将外在的知识进行选择、重组,以个性化方式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并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个性不断发展。 与此同时,教师也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活动——教学,使自我价值不断得以实现,并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从而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与学相长的过程。
(三)现有课堂存在的弊端 1. 教条化 突出地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上。教学中这样的“三唯”现象,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现有的考试制度;二是现有的教学评价制度;三是现有的教研制度;四是现有的教师教育制度。
2. 模式化 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学结构的模式化和教学具体行为的模式化。 不论什么课型、学科,清一色地运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家庭作业。教师把教学程式化了。 教学需要模式,但教学切忌模式化,用唯一来替代多样,用刻板来替代灵活。
模式化还表现在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上,比如,学生在任何情况下只能坐得规规矩矩、端端正正。 一种行为如果久而久之只是用一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逐渐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而其实质性东西就会越来越远。
3. 单一化 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学目标上的单一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单一化和活动角色的单一化。具体表现在每一堂课和每一具体的教学行为上;目的与目标、理想与现实、观念与行为之间的脱节。现在教学中之所以以知识为唯一目标导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知识是测量的主要对象,判断一个学生学业水平、评判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还是依靠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不管是讲授,还是讨论;不论是班级内学生人数众多,还是较少;清一色地都使用几何图形排列的课桌椅形式。 在这样的狭小空间中,学生日复一日地从事着单一化的学习活动,厌学等情绪也就难免会滋生出来;在课堂上只能看到、听到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乏大多数学生的真正的参与活动。 教师的“独脚戏”式的表演几乎成了所有课堂中最常见的一幕。
4. 静态化 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课堂中无真正的互动、无交往。真正的互动与交往应该是平等展开的、在相互倾听的基础上逐步深入,达到对问题的互相理解与把握的;有效的互动与交往应该是的确引发教师与学生双方面变化的。 二是课堂上只教固定化了的知识,而极少涉及探究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在许多的中小学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已,鲜见有真正将“学会学习”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
对理想课堂的重新建构 (一)教学预设——以学习为中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 (二)教学关系——以尊重为基础,当好“学习共同体”内“平等中的首席”。 (三)教学知识——以问题为纽带,组织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活动。 (四)教学生成——以需要为准则,珍视并灵活地利用好生成性教学资源。 (五)教学评价——以发展为主旨,实施多维度、多元化、激励性的评价。
二、教学的有效性 1. 有效性 我们先从关于有效性的一个隐喻谈起: 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好比是去穿越一块玉米地,那么,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呢? 第一,要比谁穿越得快; 第二,要比在穿越的过程当中掰玉米,看最后谁掰的多; 第三,是比过程当中,玉米叶子可能会刮伤皮肤,穿越过去看谁身上的伤口少。
这就是企业平常所说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成熟的企业家都知道速度、收益和安全必须要全面考虑,必须要整体考虑。 速度、收益、安全也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 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 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 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
学习时间 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显然,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 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课堂教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第二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学习结果 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 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有效性,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感觉得到的学习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 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
学习体验 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
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生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和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学习体验,它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提高学习效率(速度) 增进学习结果(质量)(深度) 提升学习体验(兴趣)(温度)
显然,这三个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速度 (学习时间)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增加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积极)的基础; 深度(学习结果)是关键,学习的学业进步和学力提升不仅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
温度(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体验和态度会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结果,实际上,学习体验本身也是重要的学习结果。 总之,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积极)是学习有效性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
2. 有效教学 (1)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 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
无效的教指的是阻碍学生学的教,它也有两种表现: 其一是显型的,教师不得要领、冷漠无情、枯燥乏味的教,使学生的学大倒胃口,从而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 其二是隐型的,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课本知识,这种教剥夺了学生学(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发展,阻碍学生学的所谓教是糟糕透顶的误人子弟。
(2)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那么发展指什么?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发展观? 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质服务,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履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 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
总之,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乏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 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 就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静态、凝固、共性), 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动态、流动、个性)。
第二,发展就其层次而言,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即儿童发展可能性的思想,归结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结论。 关于教学作用于儿童发展的途径,由于维果茨基引进了区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的原理而揭示出一个清楚的观念。
第一种水平是现在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 维果茨基把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过程正在进行。 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儿童今天在合作中会做到,到明天就会独立地做出来。
我国传统教学中也有“跳一跳、摘果子”的优秀经验,实践证明,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 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要促进两种发展水平的良性循环。
第三,发展就其形式而言,存在“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 内在发展是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 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 简单地说,内在发展是智慧发展;外在发展是知识发展,两种发展具有关联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传统教学过分追求外在发展,导致内在发展受损,
新课程倡导内在发展,为此,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上,要强调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使他们从小懂得知识是永远进步的,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不需要质疑和发展的,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永远是值得关注和学习的。
第四,发展就其机制而言,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 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 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也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
在教学中,它往往 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 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 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 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 新课程在注重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生成性发展。
第五,发展就其时间而言,有眼前发展和终身发展。 所谓眼前发展是指即时发展,它要求立竿见影,注重可测性和量化; 所谓终身发展是指面向未来的发展,它着眼可持续,注重发展的后劲和潜力。 显然,眼前发展注重教学的短效,长远发展注重教学的长效。
第六,发展就其主体而言,有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且要注意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设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这正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达到的目的。 可以说,以上六个方面是我们新课程考察教学有效性和发展性的专业向度。
三、新课程下的课堂有哪些变化 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课程改革使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本质的、积极的变化。一位小学教师在写给中国教师报的文章中呼吁:真正扎实搞课改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用新课程理念教学,学生明显地爱学习了,自信心增强了,能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了,
有自己的见解了,学习的渠道和空间拓宽了,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了,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多了,尝试探索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等等。 这些方面的变化使学生学习更有“后劲”,对今后的发展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难道不是学生终身发展必需的“基础”么? 新课程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上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中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变了。 课改以后,学生的变化和进步是明显的。 (1)学生变得爱学习了。 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压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使儿童从“受逼”学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变得爱读书、爱学习,是课程改革的头等大事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可以说,让学生爱学、乐学,给儿童一个幸福的童年,也是一线教师的共同心声。
一个实验教师说,看到学生快乐、幸福,自己也变得快乐、幸福了。 我们在实验区调研时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变了,变得爱学习了,学校成了学生向往的地方了。 一位实验老师十分动情的写着:“孩子们在课堂上不时蹦出精彩的发言,展现出可爱的动作,流露出欣喜的眼神。每当此时,我就会感到无限的快乐和满足。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想:我要是也像他们那么大,也能沐浴课改的春风,多幸福!”
(2)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 在实验区调研时,一位小学老校长十分自信地告诉我们:“课改不一定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但一定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这是判断课改成败得失的一条根本标准。 本次课改的一个主要出发点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不是应试高手,而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2. 教师变了。 新课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教师的观念变了。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
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让教师找到了课程的感觉,形成了课程的意识,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教学中再也不以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圣经”解读,而是十分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向儿童经验的回归,十分注意对书本意义的多样化解读。 因此,教学不再只是忠实的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师的角色变了。 新课程把“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摆上了议事日程,促进了这一理念向现实的转化。 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实际上,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广大实验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 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促使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不少教师坚持写实验日记、教学反思和教育随笔。
教师之间随时在一起讨论实验中的问题,主动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请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自己也为别人提供帮助。 这样的研讨,能把教师身边发生的、与教师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适时解决,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我们欣喜地看到,实验教师正在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新课程实施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 课堂教学变了。 (1)课堂教学目标变了。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
突出表现在: ① 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 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
② 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这种对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是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所难于想象的,也难于企及的。 用实验教师自己的话说:“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授受,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学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体验。”这实在是了不起的进步,它把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落到实处。
(2)课堂教学活起来了。 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闷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闷课的主要特征是,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无欢声笑语,无思想交锋,思维呆滞,闷课的结果是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空气浓厚,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四、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 要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首先就得了解和把握其表现和成因: 1.三维目标的割裂 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 但是课程实施中却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
其一,“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低效、无效的; 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其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冷落、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2.教学内容的泛化 课程资源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
如语文课: 或者丧失自我,异化为生物课、历史课、物理课、文化课、思维课、班会课等; 或者忽视语言文字,重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的分析,高唱人文主义,教学内容虚泛、空洞; 或者教师急于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课文的时间得不到基本的保证。
在数学课上: 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案例: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 上课开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0”,问:小朋友们,知道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吗? 学生急忙举手回答:“零”。 老师似乎不满意其回答,暗示起坐下。启发道:谁再动动脑筋,0又像什么?
生2:像轮胎。 老师:你真会动脑筋,想得非常好。 生3:“0”像太阳。 生4:“0”像十五的月亮。 生5:“0”像西瓜。 …… 与此同时,教室里的学生都是抡起手臂把桌子敲得震山响,纷纷抢着发言,各种想象应有尽有。 (老师分别予以表扬,表扬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
活跃的课堂的气氛持续了将近20分钟。学生所描述的都是有关“0”像什么。 即将下课,老师进行着课堂小结。 老师:小朋友们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 生1:我们学习了“0”,我知道“0”像鸡蛋、像地球、还像…… 学生还想说,老师马上暗示其坐下,让其他的学生回答。 生2:我知道了“0”像太阳。 生3:我还知道“0”像车轮胎。
连续叫了4个学生,学生的回答都是“0”像什么。老师只能作罢,草草说了有关“0”的作用与意义,就宣布下课了。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堂很热闹的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注重对学生想象思维的启发,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 这堂十分贴近生活的数学课虽然有以上优点,但是从最后的小结可以看出明显偏离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数学知识”几乎成了生活例子的附庸。
3.教学活动的外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典型表现在: (1)“自主”变成“自流” 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
(2)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 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3)探究有形无实 学生只是机械地接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
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也是这个道理。 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4.教学(层次)的低下 与学生的两个发展水平相对应,我们把教学分为两个层次: 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 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 显然,只有高层次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教学实际来看,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学习潜力)。
从具体一节课来说,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现有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可以通过独立学习掌握的,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需要同伴互助和教师帮助才能掌握的。 现在的课堂教学往往层次不分明,教师常常花很多时间解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责任感的形成。
一位文学教授曾经指出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重要原因就是语文老师的解读思维活动与学生同在一个层次上,他要讲的不用讲学生就已经自明,即便这个时候老师明智地采用提问式,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讲,这仍然是浪费教学资源。因为这对学生来说没有增加新的信息。 教师讲授往往只是对文本信息的重复性归结,是学生已经懂得的“真理”,学生不能从老师那里摄入任何有效的能够生成思维能力的成分。
这是当前语文课文本解读最失败的地方。 从教学全过程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
遗憾的是,现在的教学缺乏一种动态的、变化的观点,教与学始终处于平面、定格的关系,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教支配、控制学甚至替代学,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所以,教学层次也就始终上不去。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常看到这样的怪现象:年级和学段越高的课堂,教师教得越多,教得越满。
5.预设生成的冲突 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 表现之一是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
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 表现之二则是生成过多, 一方面,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 另一方面,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 案例:《松鼠》的结尾是 不和谐的音符吗?(单咏梅) 学习法国作家布丰的《松鼠》,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或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老师,我认为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是这篇文章中的一个不和谐的音符。” 我笑着问:“为什么你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我没有亲眼见过松鼠,读了这篇文章,了解到松鼠原来是个漂亮、驯良、乖巧的小动物,我感觉自己很喜欢它。可是,文章最后却说:‘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他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我在读到此处时,感到很别扭。如果我们真心喜欢一个小动物,比如说小狗,我们在夸奖它一番后,会告诉别人它的肉可以吃,皮可以制成皮袄吗?
或许,以前的学生也有这一想法,只不过作为老师的我,从来没有给他们这一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课改后,正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问题,尊重学生读书的感受,学生才敢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能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作为老师,我欣赏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佩服他们读书时那种鲜活的感受,也在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于是,我进一步鼓励道:“你敢于向课本挑战,很了不起。同学们,你们当中有没有人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认为这是不和谐的音符呢?”
陆陆续续有几个举手。 “那就请你们继续说说你们的理由吧。” 生1:本单元的单元主题中有这样几句话:“你一定很喜欢动物吧?动物和人类一样,是地球这个大家庭的成员…… 了解这些动物的外形、特点、习性,将唤起我们对动物世界生存状态的关注,激发我们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我认为课文的结尾与本单元的主题是不吻合的。
生2:布丰生于1707年,死于1788年。可能在18世纪人们还没有环保的意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读到松鼠可以吃,感觉别扭,可能是我们在感情上已经把松鼠当作了我们的朋友。
生3:《松鼠》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松树金龟子》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在单元预习课上,我曾经比较着阅读两篇文章的结尾,坦率地说,我更喜欢后一篇文章的结尾:“…… 松树金龟子的危害,照我看来,成不了灾…… 如果我是松树林主人的话,我对它造成的小损失不会太放在心上。茂密的松林被吃掉些树叶,损失点松针,算不得重大事件。别去打扰它吧!它是暑天暮色的点缀,是夏至那天镶在天幕上的漂亮首饰。”
这些学生读得很动情,读完后,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突然,一个学生把手高高举起。 我问:“你有话要说?” 生4:我不同意以上几位同学的观点。今天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我想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说明文是给人以知识的。这样结尾,既照应开头的“很讨人喜欢”,又点出松鼠的用途,加深人们对可爱的小松鼠的了解,首尾呼应,结构严密,介绍完整。
生5:我想,有些同学认为这篇课文的结尾是不和谐的音符,可能是因为他们太喜欢小松鼠了,担心人们一旦知道松鼠的肉可以吃,就会去捕杀松鼠。如果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不愿让作者说实话,那不是在搞愚民政策吗?其实,当我们了解到松鼠不仅漂亮、驯良、乖巧,而且它还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时,你不觉得更喜欢他们了吗? 教室里静下来了,学生热切地望着我,他们在期盼着老师的“答案”。
我深知,在课堂上常常会遇到这种对同一个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形,大多数时候,到底谁说的更好,在以往老师是需要有明确的态度的,对学生而言,老师的表态便是一个“权威”的答案。面对同学们热切的眼光,我深情地说道:“如果有一天,你们做了课本的编者,认为结尾是不和谐的音符,在编教材时,可以将最后几句话删掉;认为结尾是和谐的,就继续保留这种结尾吧。”
下课了。我的这种做法是否合适呢?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虽然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无论是赞同的还是反对的,他们关心松鼠的命运,喜欢松鼠的感情都溢于言表,而这不正是本课的情感目标吗?
这一节课上完后,开头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显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是不会在介绍小动物之后,说它肉可以吃,皮可以制成皮袄的。 可是,我在备课时,怎么就没有这种“别扭”的感觉呢?怎么压根儿也没想到学生会有这种感觉呢?是因为这篇文章我已经烂熟于心,我闭着眼就说出这一段写了什么,一切都熟视无睹的缘故吗?看来,教师尊重学生读书的独特感受,教师本人也应该走出习惯思维的束缚,拥有自己的读书感受,进而尊重自己的读书感受呀。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克服无效和低效教学的五条基本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要着力做到: 第一,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第二,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第三,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第四,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第五,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从而既提升知识教学的效率又提升能力培养的效果。 可以说,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克服无效和低效教学的五条基本措施。
五、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一)优质教学的基本特征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当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 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优质教学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 深刻 深刻者,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 “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赞科夫)。 深刻意味着不是把教材看懂,而是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一句成语说得好,深入浅出。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简单,也即能够讲在点子上。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
教师一句精辟的话,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而终生难忘; 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 一句幽默的批评常使学生放下包袱又惭愧不已。 言不在多,贵在精当; 语不在长,贵在适时; 要语不烦,达意则灵。
简洁是天才的姐妹,智慧的象征。 一个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干简单的东西去做。 教师把课上得简单,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能耐、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它决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
总之,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 与深刻相对立的是肤浅,肤浅的实质是智慧的疲软,肤浅就像一锅二十七八度的温开水,即没有沸汤的那样的烫人,也没有寒冰那样的彻骨。 因此,你不要指望从肤浅者的教学中去寻找刻骨铭心的印象。
2. 独到 独到者,独具慧眼也。 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 这样,他的课就如同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旋律、一项发明,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就像是在独享一片风景。 从心理学角度说,独到见解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之一是首创性。
一位外国作家说:“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的是傻子”。 首创性只承认第一,而无视第二,它拒绝雷同和模仿,鲁迅先生最欣赏第一吃螃蟹的人,也即是这个道理。 特点之二是独创性。 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任何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
独到的东西总会给人特别的、难忘的印象。 独到的对立面是平庸,平庸的特征是从众。 平庸者只肯定别人肯定的,也只否认别人否认的。 至于那些应该肯定而别人没有肯定的东西,他是断然不会点头的;同样,对于那些应当否定而别人没有否定的东西,他也不会带头说不。 所以,一般来说,你想从平庸者的教学中讨到什么让你开窍的钥匙,往往是徒劳的。
3. 广博 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 “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
的确,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 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他都应该有所跋涉,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纵要深,像丁字形;横要宽,如宝塔状;纵横结合,双向并建,储学积宝。
这样才有可能口含灵珠,游刃有余,讲起课来纵横驰骋,左右逢源,随手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吐语不凡,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使其如图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
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汲取人类文明史的丰富营养后,厚积薄发出来的艺术“精品”。它能让学生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与广博相对立的是单薄、干瘪,知识贫乏的教师讲起课来干干巴巴,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枯燥乏味是其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4. 启发 启发是有条件的,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性的。 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确信无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他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启发的最高境界是以灵性启迪悟性。 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神领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5. 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的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
而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教育机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其要决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
6. 绝招 名师常常身怀绝招,绝招使其教学锦上添花,如虎添翼,叫人赞不绝口。 教师的绝招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望而生畏、无人相匹的境界。
如有的教师数学课从不需要圆规、三角板,但画出的几何图形,尤其是圆就像十五的月亮,丝毫未差; 有的教师能根据课文的叙述,在黑板上信手挥来,画出栩栩如生的图画,再现课文优美意境,令学生十分惊叹; 有的教师一笔潇洒流畅、秀丽多姿的板书,使学生羡慕不已,反复临摹,不忍擦去; 有的教师幽默风趣、妙语迭出,常引得学生笑声频繁,让学生在轻快的气氛中领悟深刻的哲理,步入知识的殿堂。
深刻、独到、 广博、启发、 机智、绝招 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 见解深刻、独具慧眼、 旁征博引、循循善诱、 充满智慧、精益求精。
优秀教师应该把自己的课上成: (1)有思想的课。 优秀教师应该把自己的课上成: (1)有思想的课。 教师应该对教材有自己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对教学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和设计,简而言之,课应该反映教师自己的思想,反映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追求,让听课的人耳目一新。
(2)有智慧的课。 智慧不是技巧,更不是雕虫小技,有智慧的老师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从而真正做到亲切自然、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序渐进、触类旁通,使课堂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达到以灵性启迪学生悟性,并激发学生产生观念的最高境界。
(3)有文化的课。 教师应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这底蕴来自不懈的阅读、思考、积累和创新,这样才会达到“扬弃”教材,“超越”教材的境界,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当然更高的要求则是教师自己要成为一部书,一部非常生动、丰富和深刻的教科书。展现着自身的课程价值和文化底蕴,并且引导和激励学生展现着他们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
(4)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 不管教师原来是多么优秀的教学能手,教学风格是多么的奇特和成熟,都要接受新课程的洗礼,都要自觉地以新课程的理念为导向重建自我、超越自我,每一节课都应该无一例外地体现和反映新课程的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 有思想(见解) 有智慧(灵气) 有激情(真情) 有个性(风格) 有文化(品位)
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 从普通教师走向教学名师; 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二)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
“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当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当我们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心情就会很舒展、很轻松; 当我们一脸怒气地走近他们时,学生们则胆怯害怕,生怕自己撞到老师怨气的枪口上; 我们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 我们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
怎样的教师受学生欢迎 ——好教师的12种素质 美国一位教育家在对九万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后,归纳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 (1) 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 (2) 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她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戏弄。” (3) 耐性——“她绝对不会放弃要求,直至你能做到为止。”
(4) 兴趣广泛——“她带我们到课堂外去,并帮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5) 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和笑容使我很舒畅。” (6) 公正——“她会给予你应得的,没有丝毫偏差。” (7) 幽默感——“她每天会带来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 . (8) 良好的品性——“我相信她与其他人一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
(9) 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的进步赖于她使我得到松弛。” (10)伸缩性——“当她发现自己有错,她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11)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 (12)颇有方法——“忽然,我能顺利念完课本,竟然没有察觉到这是因为她的指导。”
怎样的教师受学生欢迎 友善的态度; 广泛的兴趣; 幽默感; 宽容和耐性。
学生不喜欢的教师 在国内一次调查中,学生对不喜欢的教师进行了一番描述,其中有 “不耐心”,“情绪不稳定”,“过于严厉”,“粗暴不讲理、讲话刻薄、讥讽挖苦人”,“表情严肃、不和蔼,整天脸无笑容” 等内容。
显然,学生对好老师与坏老师的评价主要是以教师的态度为参照标准的。 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态度被认为是对学生的“心灵施暴”或“心理虐待”:施暴和虐待有的是有形的,有的则是无形的。 所谓有形的是指教师直接用语言、手势、强烈的脸部表情等,来嘲笑、侮辱学生,使之受到伤害。既然是有形的,自然也就可“捕捉”。 而无形的则更可怕、更隐蔽。国外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看不见的灾难”。
教师的人格魅力将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学生因喜欢某个教师而喜欢某门学科这一普遍存在的事实足以证明这一点。
教师的人格魅力 也许表现为豁达宽广的心胸; 也许表现为博学儒雅的风范; 也许表现为诙谐乐观的情趣; 也许表现为积极进取的精神……
而无论表现为什么,它都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德性、知性和情感、意志的集中体现。 对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就像一种无形的引力,吸引和驱动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对教师而言,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应首先让学生喜欢自己。
教师的自我追求: 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 喜欢你的课堂-→喜欢你的为人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
教师在教学上的作为: 让教学成为学生喜欢的活动。 怎样的教学受学生欢迎(怎样的课堂吸引学生): 自由、民主、宽松、和谐(师生维度) 好奇、情趣、形象、生动(知识维度) 道德、人格、生命、灵魂(生命维度)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感受到: 学习的乐趣、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人格的尊严。
学生给孔老师的一封信: 敬爱的孔老师: 说来不怕您笑话,我们每周都伸长脖子等着历史课的到来,有历史课那天像过节一样。因为历史课是一段可以畅叙的时光。您或许会奇怪:只您一人在课上说话,何以我们畅叙呢?道理很简单,您直言我们心中所想,您和我们之间没有代沟,足见您多么年轻!
年轻是很美好的,因为年轻人有激情,您说过历史不能没有跌宕起伏的激情,历史不是纯粹的理性。所以我们试着去理解我们的父辈,去体会他们年轻时的那段特殊的时光所召唤起的激情以及冲动。
原来以为可笑或不可理喻的行为举动这下也有了说服自己承认、尊重的理由。您机智的话语为我们打开了时间的大门,而您有时的幽默调侃又常常发人深省,我们切切感受到的是一颗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苦心。衷心地希望孔老师永远年轻,永远洒脱!” (孔繁刚,特级教师,现任上海中学历史教研组组长)
给教师的建议 勤于学; 敏于事; 善于思; 得于法。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一、重新认识课堂 二、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性的主要表现 四、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 五、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一、重新认识课堂 二、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性的主要表现 四、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 五、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 相逢就是缘,愿与大家成为朋友! 谌业锋主页 电话:18981539788 QQ:178990915 谢谢大家! http://www.lsyf.cn http://lsyf.cn/jksyf.html 相逢就是缘,愿与大家成为朋友! 电话:18981539788 QQ:178990915 E-mail:jksyf@163.com 微信号:lsjksyf 业锋教育在线 谌业锋主页 谢谢大家!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首批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凉山州教科所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 西昌学院数学教育、教育心理学客座教授 ⊙ 中国数学会会员 ⊙ 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 四川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 ⊙ 四川省中学数学学科中心组成员 ⊙ 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 ⊙ 凉山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成员 ⊙ 凉山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组成员 ⊙ 凉山州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 凉山州教育学会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