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 第六~八章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六章 共產中國與兩岸關係 第一節 共產革命 第二節 近期的經濟與社會變革 第三節 兩岸關係的演變.
Advertisements

論點 “ 自由 ” 主張 照顧 ” 弱勢 ” 父母 我 配偶配偶 子女子女 8 夫 妻.
溝通理論與兩岸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 吳建德副教授 王瑋琦副教授 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
Alarm.
香港與內地的關係 主要貿易夥伴 香港 – 西方技術、轉口貿易市場 中國 – 食物、工業原料、工業產品 緊密資金流通
『全民國防教育』 課程內容說明.
國內利率之變動 3.25% % 2.036% 年利率(%)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探析台灣地區醫師繼續教育提供者之意見與態度
4. 聯合國在解決國際衝突中扮演的角色 B. 聯合國解決國際衝突的主要方法.
中國人壽 徐真真.
「就地審計」 與「送審」。 下列憑證採「就地審計」,結案時國科會不需「支出分攤表」,憑證送會計室保管: 下列憑證必須由本院「送審」:
淋巴癌學習營 淋巴癌治療新趨勢 治療期間營養面面觀及Q & A 參加對象: 淋巴癌病友與家屬 ~~活動免費 名額限50人 報名從速~~
: 中國改革開放與中美關係蜜月期 (蘇格:第13-14章 頁 )
美日太平洋戰爭後之歷史.
第九章 戰後臺灣的政治、外交演變 第三節國際局勢與兩岸關係
台灣國家公園巡禮 製作:翁顗棋.
談判藝術與哲學-藉周恩來談判風格觀察 洪孟啟 教授.
第九章 戰後臺灣的政治、外交演變 第三節國際局勢與兩岸關係
冷戰開始:與共產主義對抗—圍堵政策、聯合國、北約組織成立和韓戰
回 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歷史資料.
關於ORADUR®-Methylphenidate
文化差異 Elick Yang.
中華民國國防部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O.C 國軍重要武器裝備汰換說明 提報單位:國防部戰略規劃司.
第七章 浪漫與殺手﹝婚前性行為,墮胎﹞   I.婚前性行為 「少年人,你要逃避淫行。」--- 聖經.
企業願景 經營報告 報表分析 經營介紹 企業概述. 企業願景 經營報告 報表分析 經營介紹 企業概述.
要約、承諾、索賠.
為 「台灣」與﹝中華民國﹞找出一條康莊大道
國際衝突與軍事力量 政治大學外交系系主任 李 明 教授.
台灣對中國的投資 WTO 與兩岸經貿投資專題.
國際資訊安全標準ISO 27001之網路架構設計 –以國網中心為例探討風險管理
威爾斯親王醫院 住院病人意見調查 2018年7月16日- 8月10日 7號床.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網路安全技術 OSI七層 學生:A 郭瀝婷 指導教授:梁明章.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研習目的:希望透過這次研習,來認識「自由神像」的由來和發掘自由神像對美國人的重要性。從中對「自由神像」的認識加深。
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 2018暑期「海西尋根之旅」 主辦單位: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
班級:財金二丙 學號:4A 姓名:廖偉伶 教師:陳曉蓉
為成功制定目標和行動計畫 國際獅子會分區主席訓練.
分題一 主要衝突與和平的訴求 第 2 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衝突及為和平所作的努力 冷戰緩和 ( 年)
貨幣需求理論- 凱因斯的流動性偏好說 財金二丙 4A 林昕宜 指導老師 陳曉蓉 老師.
Level 6 Voc.121~180 Made by Shu Ping Tseng, (曾淑萍) June, 2008.
How to use Edmodo Alice Lin 8-12th Grade Valencia High School
從歷史與行銷的角度看 台北市長選舉的新突破
朝鮮 獨立 宣言書 美國 獨立 宣言書 比較 崔然鴻 在美 詩人.
香港如何割讓給英國? 1842年起,香港受英國管治,直至1997年6 月30日. 歷時 155年。 你知道當中的原因嗎?
數字定位棋 1-7
諸葛亮巧佈空城計. 諸葛亮巧佈空城計 司馬懿得知自己 , 懊悔不已。 司馬懿得知自己 , 懊悔不已。 結果 結局 地點 時代 時間 事情 三國 西城 諸葛亮、司馬懿 人物 諸葛亮率兵攻打,敗 走 。 諸葛亮率兵攻打,敗 走 。 開始 起因 諸葛亮兵力薄弱,下令 ,士兵扮成 灑掃街 道,自己在城樓上.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美國文化萬花筒 (上) 李建平 地理系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10-29,2012.
宮輔辰 辦公室 B971 分機 : 年度第1學期 生物學與性別平等關係 講義下載網址 宮輔辰 辦公室 B971 分機 : 7971.
? 薩德系統在台灣? 戰區高空防禦系統(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THAAD)
1.1 國際貿易的意義與重要性 1.2 國際貿易的類型 1.3 國際貿易的特性 1.4 經營國際貿易的風險
國際金融期末報告 授課老師:楊奕農副教授 學生:金恩惠 學號:
如何改善本港保護兒童機制 跨專業研討會 二零零四年七月十三日 葉劍影高級督察 保護兒童政策組
Welcome to 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
中國近代史( ) 圖表分析.
臺 灣 (民) 政 府 Taiwan (Civil) Government
Chinese Internet Marketing Opportunity
Greater China Office - EM Seminar
Commando War ★★☆☆☆ 題組:Problem Set Archive with Online Judge
     中共政治 潘兆民  東海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威爾斯親王醫院 住院病人意見調查 2017年7月17日- 8月11日 7號床.
2020 全國大學校長會議 --主講人--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楊能舒校長.
程式語言與邏輯:主題示範 報告人:國立台灣師大附中 李啟龍 老師 學年度資訊科技概論研習.
老美鏡頭下的老臺灣之四 中部篇 圖片來自網路 僅供個人觀賞 感謝原作者無私分享 配樂: 鋼琴曲 回憶
P106.
社會﹝第一冊﹞ 單元十一:古早台灣人 單元十二:逐鹿台灣 單元十三:唐山過台灣 單元十四:大船入港.
台灣全球運籌發展協會 亞洲供應鏈助理管理師證照課程.
On Liberty: Chapter 1 Introductory
主日學 – 舊約課程 〈出埃及記〉4 ~ 摩西回埃及見法老 ~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 第六~八章 台灣、美國與中國三邊關係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 第六~八章 童振源 國立政治大學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助理教授

大綱: 從放蔣出籠到可怕的困境 美台軍事同盟形成內幕 中美對峙中的接觸

從放蔣出籠到可怕的困境 一、放蔣出籠與大規模報復戰略 1951年4月,麥克阿瑟因不服從命令,被解除職位。 1952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艾森豪,以K1C2攻擊民主黨,Korea, Communism, Corruption. 共和黨批評民主黨對共產黨太軟弱。指責杜魯門不僅造成亞洲受蘇聯所支配,而且引爆朝鮮戰爭。 1952年11月,艾森豪當選總統,杜勒斯擔任國務卿,要求採取更強硬政策與蘇聯對抗。首先將國務院內批評國民黨的中國通全部趕出去國務院。

從放蔣出籠到可怕的困境 艾森豪認為,台灣海峽中立政策只是在保護共產黨人,和允許他們在朝鮮半島肆意屠殺我們及盟國的士兵。美國決定,第七艦隊不再保護共產黨中國,放蔣出籠。 1953年5月:NSC-162號文件,將美國國家安全的基本問題界定為對付蘇聯的威脅。具體措施包括:核威嚇、提高與盟國的合作、建立戰爭動員體系。 1954年,艾森豪批准大規模報復戰略。以多米諾骨牌形容,美國在同共產主義的對壘中,必須堅守各個陣地,否則將一垮俱垮。 1955年日內瓦會議後,美國曾提出「新的合作與和解精神」,赫魯雪夫也提出和平共處,但彼此的敵對仍然存在。

從放蔣出籠到可怕的困境 二、美台關係的兩重性 1953年2月,美國將卡爾-藍欽(Karl L. Rankin)從公使提升為大使,以提高台灣的地位。視台灣為「反對共產黨中國的堡壘和基地」、「愛好自由的華人基地」。但對台灣的「反攻大陸」的政策不願公開承諾,不願意給台灣一張空白支票。 1953年6月,朝鮮半島敵對雙方達成停戰協議。台灣失去韓戰的戰略地位,之後該如何取得美國支持台灣的安全?甚至支持台灣反攻大陸?

從放蔣出籠到可怕的困境 1953年初,台灣提出希望與美國締結安全條約,但杜勒斯回決,「美國不願意捲入亞洲大陸戰爭」。 1953年10月1日:美國與南韓簽訂共同防衛條約。 1953年11月,美國副總統尼克森訪問台灣,台灣希望美國與台灣簽訂安全條約,讓台灣放心美國不會放棄自由中國,而承認共產中國。

從放蔣出籠到可怕的困境 1953年12月23日:艾森豪主持會議,認為美國應該對中國遏制與經濟封鎖,並且感覺從中國內部推翻大陸政權希望渺茫。尼克森認為應該告訴台灣,反攻大陸沒有希望,應將台灣當作海外中國文化的象徵。 1954年2月,國務院認為,與台灣締結共同防禦條約在五個方面對美國有利: 向國際社會說明,ROC地位不容交易; 台灣為遠東的政治與軍事力量; 鼓勵亞洲國家反共; 增強人們對中美關係的信心; 加強ROC依賴美國。

從放蔣出籠到可怕的困境 六個方面對美國不利: 台灣說:日內瓦會議是聯合國接納中共的第一步,簽約才能放心。 給人攻擊美國不妥協的口實,破壞日內瓦會議 引起共產黨報復 美國可能捲入台灣反攻大陸戰爭 可能背離最終必須與中共打交道的總趨勢 傷害美國與盟國(英國)的關係 條約範圍沒有超出目前條約,可能導致台灣不滿 台灣說:日內瓦會議是聯合國接納中共的第一步,簽約才能放心。

從放蔣出籠到可怕的困境 三、台海危機與杜勒斯可怕的困境 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建議在日內瓦會議前開始與台灣談判軍事條約。但歐洲事務局與聯合國部不同意,因為會引起英國與歐洲國家的不滿。 1954年4月8日:國務院表示,在日內瓦會議前不談判安全條約,因為其他國家會反對,同時沒有時間與國會主要領袖溝通。 1954年5月7日:奠邊府棄守,美國認為共產主義擴張。同時,中共佔領沿海島嶼,軍隊隨時可能攻擊大陳島。

從放蔣出籠到可怕的困境 1954年7月22日:艾森豪派遣第七艦隊訪問大陳島,以顯示美國的力量。除非遭到襲擊,否則不應與中國發生衝突。 台灣不斷要求與美國簽訂安全條約,強調條約的性質是政治性的,不會增加美國的軍事義務。美國要求台灣承諾,如果美國不同意,台灣便不進攻大陸。但台灣希望先締結條約,再保證這個問題。 1954年7月1日:台灣希望美國表示願意保護大陳島等沿海島嶼。7月8日:蔣介石向美國保證:任何重大軍事活動,必事先徵得美國同意。

從放蔣出籠到可怕的困境 美國國務院的判斷是:條約的目的不是要美國幫助台灣反攻大陸,而是國民黨要得到一個保證:美國對華政策不變。同時,在韓戰與越南停火之後,中國對台灣威脅與日遽增。 1954年8月31日:杜勒斯認為,在奠邊府事件(法軍向越共投降)之後,美國在遠東的威信不能再下降,應該採取強硬路線。他明確表示,美國將使台灣永遠不落入共產黨人手裡。 1954年9月3日:解放軍砲擊金門。杜勒斯與蔣介石見面,在談到光復大陸計畫時,蔣保證不需要美國出兵,只要物質保證。

從放蔣出籠到可怕的困境 針對金門砲擊事件,美國參謀總長聯席會議多數人認為,美國應該保衛金門,但陸軍參謀長李奇微認為,金門的價值不值得美國冒對華戰爭的危險。 1954年9月12日:艾森豪不主張防衛金門,因為:一、共產黨可能箝制住美國的軍隊;二、如果美國要打仗,要對付蘇聯,而不是中國。杜勒斯建議,將金門等沿海島嶼問題交給聯合國安理會,得到艾森豪同意。委由紐西蘭出面提案。 台灣堅決反對,希望設法阻止提案,爭取將沿海島嶼放入條約。後來,蔣介石讓步:條約正文可以不提沿海島嶼,但也不能寫入台灣沒有美方同意不得進攻大陸。這兩項,以照會的方式進行。

從放蔣出籠到可怕的困境 10月18日:美國同意以條約保衛台灣,同時以聯合國提案解決金門危機的方案。 10月27日:台灣再次向美國承諾,台灣無意以條約作為進攻大陸的基礎,無意使美國捲入對大陸的戰爭。 11月2日:艾森豪與杜勒斯再確定:美國不宜因為沿海島嶼,與中國、蘇聯發生全面戰爭的危險,但要保衛台灣、澎湖。

美台軍事同盟形成內幕 1954年11月,台灣與美國舉行九輪會談,商訂締結共同防禦條約事宜。 美台雙方在締約方面的五項歧見: 條約的防禦範圍:美國希望只有在台灣與澎湖 台灣海峽沿海島嶼的保衛問題:美國不希望加入,以避免造成與中國的戰爭。 紐西蘭提案:美國要求台灣同意紐西蘭在聯合國的提案。 條約覆蓋範圍:美國希望相當明確。 對於紐西蘭提案的時間與內容:台灣要求在紐西蘭提案前,宣布台美締約的消息。

美台軍事同盟形成內幕 美國只希望防衛台灣與澎湖,不願意防衛沿海島嶼,擔心被台灣牽涉進反攻大陸的戰爭。 台灣同意,未經美國同意,台灣不能進攻大陸。台灣希望以交換照會,不要公開,美國同意照會,但是美國反對不公開。 最後,美國同意與台灣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但台灣不在聯合國大會上反對紐西蘭決議案。

美台軍事同盟形成內幕 1954年12月1日:杜勒斯宣布美台聯合聲明,宣布完成條約的協商。在記者會上,杜勒斯表示:台灣與澎湖在主權的技術問題還沒有確定,而沿海島嶼一直是中國領土。條約不涉及中華民國對於大陸的主權要求。不期望一種危害台灣安全的方式魯莽行動,即台灣進攻大陸前必須與美國商議。中共進攻台灣時,美國可能攻擊大陸。 台灣讓步:台灣必須將捲入衝突各方向聯合國報告。

美台軍事同盟形成內幕 就中華民國領土範圍而言,應指台灣與澎湖列島,及適用於經共同協議所決定之其他領土。 但是台灣官方對外宣稱時,還包括沿海島嶼。 12月10日,杜勒斯同台灣交換照會:凡由締約國雙方共同努力與貢獻所產生的軍事單位,未經共同協議,不將其調離各領土至足以實際減低此等領土可能保衛之程度。---- 即台灣要反攻大陸,必須取得美國的同意。

美台軍事同盟形成內幕 NSC-5492/4號文件: 通過聯合國行動,試圖保持國民黨所佔沿海島嶼之現狀。 除當台灣與澎湖受到攻擊之外,美國不介入。 以台灣為基地,為台灣軍隊提供軍事裝備和訓練以幫助保衛這些沿海島嶼。 1955年1月10日:解放軍轟炸大陳島。1月18日,攻佔大陳島的一江山島。

美台軍事同盟形成內幕 美國認為大陳島與一江山島不像台灣與澎湖重要,不值得美國動武,而且守住大陳島不可能。杜勒斯與艾森豪同意,不再堅持保持沿海島嶼現狀,而是應該要求台灣撤退,同時宣布幫助守住金門。 1955年1月20日:艾森豪要求國會同意:授權總統使用美國武裝力量保衛福爾摩沙(Formosa)與佩斯卡多爾列島(Pescadores Island)和有關防區的權力。艾森豪強調,美國保衛福爾摩沙的決心不能讓人懷疑,以免招致共產黨的進攻。---美國至此仍認為台灣不屬於中國的領土。

美台軍事同盟形成內幕 1955年1月28日:參議院通過福爾摩沙決議案,授權總統在台灣海峽使用武裝部隊的緊急決議。 1955年1月28日:紐西蘭向安理會提出一份停止台灣海峽「武裝敵對狀態」的建議。1955年1月31日安理會向PRC邀請參加UN的討論,但中國拒絕參加,避免聯合國干涉中國內政。 1955年2月7日:台灣自大陳島撤退。

美台軍事同盟形成內幕 1955年2月7日:杜勒斯向參議院表示,共同防禦條約的重要性在於向中共發出警告。同時表示,台灣承諾,未經美國同意,絕不採取軍事行動。 參議院外委會強調,福爾摩沙與澎湖應該保持在友好者手中;一江山島已經落入共產黨侵略者,參議院應該加速批准條約。 1955年2月9日:參議院會上宣讀條約全文與照會,指出,國民黨進攻大陸不會自然捲入美國,使用武力是協議的事情。2月11日,艾森豪簽署條約,3月3日在台北換文。

中美對峙中的接觸 一、日內瓦會議的中美接觸 1954年日內瓦會議是為解決朝鮮問題與越南問題。法國簽字表示,外國軍隊撤出越南,承認越南、老過、與柬浦寨三國獨立。美國官員第一次與中國官員接觸。之後,中國希望與美國接觸,但是美國希望透過第三者。從6月5日到7月21日日內瓦會議閉幕,中美代表共進行六次接觸。 9月2日起,中美雙方在日內瓦進行領事級會談,延續到1955年7月15日。 1955年4月,針對台灣問題與中美關係,中國周恩來再次表示願意與美國政府坐下來談。

中美對峙中的接觸 二、中美大使級會談 1955年4月23日,美國回應周恩來,中華民國是美國的盟國,美國要求中華民國在有關於此區域問題的討論中平等參與。要求中共立即停火,釋放美國飛行員及不當拘留者,接受聯合國的邀請,討論兩岸問題。 美國向台灣表達,美國和國民黨不打第一槍;如果美國參戰,其目的是保護台灣,而不是沿海島嶼。 中國拒絕台灣參與談判,希望與台灣直接進行談判。 為了促使中國釋放飛行員,美國願意派一名大使在日內瓦會見中國大使。

中美對峙中的接觸 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級會談在日內瓦國聯大廈舉行。中國希望討論台灣問題、安排兩國外長見面、建立文化關係。美國只希望要回被扣住的6名美國人,並要求中國不對台灣使用武力。 經過40天的14次談判之後,雙方就人民遣返問題達成協議。但美國不願意與中國進行第二層級的會談,中國的各種提議都遭到美國的拒絕。 1957年12月23日,美方代表由參贊擔任,降低會談層級,因此在第73次會談之後便中斷。之後,轉到華沙會談,直到1970年2月才終止,從1955年1月底,歷時15年,共談判136次。

中美對峙中的接觸 三、第二次台海危機的起落 1957年11月,毛澤東認為東風壓倒西風,社會主義陣營經濟發展蓬勃、科學技術取得優勢,因此不需要與美國交往,可以自立更生地建設社會主義。 1958年6月30日,中國要求美國在15日之內派遣代表商訂中美大使級會談。美國表示一個月之後將談判地點轉移到華沙。 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發生革命,建立伊拉克共和國。7月15日,美國派遣海軍陸戰隊對黎巴嫩進行武裝干涉。

中美對峙中的接觸 台灣加緊軍事演習和對大陸空中偵察。艾森豪與杜勒斯猜測中國會對沿海島嶼、甚至台灣,採取行動。 8月10日:杜勒斯表示要讓共產政權在中國結束。 8月17日,中共決定砲擊金門,8月23日開始砲擊。 毛澤東要求解放軍不要打到美軍,林彪甚至建議給美國消息。

中美對峙中的接觸 美國分析中共的意圖為: 艾森豪認為美國絕對要援助台灣,如果中共攻擊台灣,美國將全面介入。 封鎖沿海島嶼 對沿海島嶼或台灣發動攻擊 攻擊台灣的機場 艾森豪認為美國絕對要援助台灣,如果中共攻擊台灣,美國將全面介入。

中美對峙中的接觸 8月20日: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 參謀長聯席會議均提到動用原子彈。 如果中國封鎖沿海島嶼,美國對台灣軍隊提供掩護與海上運輸與補給。 如果中共空軍襲擊台灣、澎湖,美軍將介入、轟炸大陸機場。 如果中國大舉進攻沿海島嶼,美國將提供海空保護,擊退進攻外,並提報聯合國。 中國大舉進攻台灣澎湖,美國將全力擊退。 參謀長聯席會議均提到動用原子彈。

中美對峙中的接觸 8月25日,艾森豪要求增加對台灣的軍援,並不排除使用原子彈。 8月28日,杜勒斯表示,美國不會將中國對沿海島嶼的進攻看成是「有限的軍事行動」。 8月29日,美國確認美艦只護送到金門三海里以外的外海。 9月3日,美國國防部表示,美軍已經做好準備,解放軍不要試圖強佔金門、馬祖。

中美對峙中的接觸 9月3日,毛澤東突然命令,暫停砲打金門三天。 9月4日,艾森豪表示,台灣、金門、與馬祖同為自由中國的範圍,美國總統已獲授權保護該地區。同時,美國沒有放棄希望,與中國達成在台灣海峽放棄使用武力的協議。 9月6日:中國表示準備重開兩國大使級會談。美國歡迎。

中美對峙中的接觸 中國砲擊金門一事,曾經通知蘇聯,但蘇聯擔心事態擴大,從而影響美蘇關係的緩和,甚至將蘇聯捲入戰爭。9月5日,中國告訴蘇聯,中國砲擊金馬,不是要解放台灣。在知道中國的底牌之後,蘇聯便向美國表示,中國不是孤立無援,中國如果遭受到攻擊,蘇聯隨時給予援助。 9月7日,即使美軍直接介入,毛澤東也指示只打蔣艦,不打美艦。即使美軍向中國開火,毛澤東說,沒有指示,不准還擊。

中美對峙中的接觸 9月15日:中美大使級會談恢復。 9月30日:杜勒斯表示,台灣繼續部署大軍在金門、馬祖是不明智的、欠謹慎的。美國希望台灣讓出金門、馬祖,換取中國的停火和不在台海使用武力。 原來中共的計畫是:第一步,收復沿海島嶼,第二步解放台灣。在瞭解美國動向之後,中國決定將蔣介石繼續留在金門、馬祖,對金馬談談打打、打打停停,讓兩個中國、劃峽而治的想法無法實現。

中美對峙中的接觸 毛澤東認為,如果在杜勒斯訪問台灣時,中國對金馬停火,杜勒斯會壓迫蔣介石撤出沿海島嶼。 這邏輯完全相反,中國繼續轟炸金馬,美國可以施壓,國民黨自大陳島撤退便是一例。毛澤東完全為自己的錯誤開脫的藉口。 1960年6月18日:艾森豪訪問台灣,發表聯合公報,強調雙方加強協做,共同抵禦中國的挑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