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籼稻、小麦产业链分析 中华粮网 焦善伟 2010年11月 1
1 早籼稻、小麦的品种特点 2 早籼稻、小麦产业链现状 3 早籼稻、小麦产业链投资方式
一、早籼稻、小麦品种特点 (1)均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调控强度较大 早籼稻生产情况: 生长期:生长周期短,90天左右,一般是4月份播种,7月中旬左右收获; 面积:近几年在9000万亩左右,总体呈震荡下降趋势,后期增长空间有限; 产量:近几年产量在3300万吨左右,2009年达3327万吨。 自然灾害:主要遭受干旱、洪涝、稻飞虱等影响。 品种结构:优质化不断提高, 2009年优质品种面积占77%。湖南:金优974、湘早籼45号、湘早籼24号等。江西:淦鑫203、新丰优22、优I156、T优898、金优463、金优458、陆两优996等,且预计今年全省将种植800万亩超级稻。
2010年主产省早籼稻播种面积 (万亩) 省份 湖南 江西 广西 湖北 安徽 广东 面积 2661 2236 1463 546.8 420 1418 同比 100 0.5 -29 10.7 -2
据统计局公布,2010年全国早稻总产626亿斤,同比减41亿斤,减幅6.1%;播种面积在8691万亩,同比减114.1万亩,减幅1.3%。
小麦生产情况: 生长期:生长周期长,头年10月播种,次年5、6月份收获; 面积:近几年在3.5亿亩左右,呈现稳中略增态势; 产量:2006年重新达到1亿吨以上,09年为1.15亿吨; 自然灾害:主要是干旱,本年度低温严重影响; 品种结构:白麦所占比重增加,优质率亟待提高。
建国以来我国小麦生产情况 受持续低温影响,主产区冬小麦生长量不足、群体偏少、幼穗发育进程缓慢,苗情较差。尤其是河北局部地区,甚至遭遇30年来最差苗情。
调控政策: 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变化: 一是最低收购价水平逐年提高; 二是政策公布从新粮上市前逐渐提到春播前,从而达到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的目的; 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变化: 一是最低收购价水平逐年提高; 二是政策公布从新粮上市前逐渐提到春播前,从而达到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的目的; 三是托市收购范围放宽,政策不断完善。
(2)自给自足,价格保持“中国国情”运行 1、自产自销,进出口数量均有限; 2、期现货市场与国际市场联动性较弱; 3、现货价格在国家政策价主导下,根据供需关系小幅波动。
产销基本平衡: 据中华粮网稻米供需平衡表显示,2010年度,国内稻谷年度结余192亿斤,比上年增加4亿斤。
中华粮网供需平衡数据显示,预计2010年全部小麦播种面积约3. 66亿亩,同比增加300万亩,增幅0. 8%。预计总产量达1 中华粮网供需平衡数据显示,预计2010年全部小麦播种面积约3.66亿亩,同比增加300万亩,增幅0.8%。预计总产量达1.14亿吨,减少110万吨,减幅1.0%,其中冬小麦总产量1.065亿吨,减产约150万吨。
价格在政策调控背景下,呈现季节性波动特点: 早籼稻:7月份新稻上市供应,8月份为收购高峰期,流通时间相对较短;国庆、春节等节日带动,有短暂回暖;4-5月份供应青黄不接,价格有所反弹。
价格在政策调控背景下,呈现季节性波动特点: 小麦:6月份进入供应旺季,价格相对最低,9月份开始进入消费旺季,价格趋升,春节消费高峰带动价格达到年内高点;春节之后开始回落,4月份左右供应青黄不接,价格开始反弹,之后回落到6-7月份。改变这一运行规律的是政策执行的力度、以及自然灾害程度等。
(3)产、消区域渐趋集中 早籼稻:产销区域相对集中
小麦:消费加工集中于产区,调出形式发生变化 1、中粮、益海、五得利等纷纷在产区建厂,小麦原粮有内流趋势; 2、销区采购方式变化,面粉采购量增大。主要是小麦价格逐年抬升,在加工方面,效益尚不如直接经销面粉。
1 早籼稻、小麦的品种特点 2 早籼稻、小麦产业链现状 3 早籼稻、小麦产业链投资方式
(1)产业链构成基本一致 1、生产环节:主体为农民、种粮大户、农场等; 2、流通环节:包括收购、储存、销售,主体为粮食经纪人、加工企业、购销企业、储备企业等; 3、消费环节:包括加工、终端消费、出口等。
(2)各环节发展现状 1、生产环节:农民、大户、农场 农户:种粮积极性不断降低,青壮年人群打工意愿较强; 种粮大户:群体少,大户不“大”,如江西省种粮大户只占1-2%。 农场:仅局限于个别省份,如黑龙江等。 合作社:发展形势较好,如河南“三农合作社”。 未来展望:规模化种植和生产,是未来趋势。一是国家已出台相关土地流转政策,有意向去扶持;二是农户种植意愿和积极性总体呈现减弱趋势。
2、流通环节:包括收购、储存、销售,主体为粮食经纪人、贸易商、加工企业、购销企业等 粮食经纪人、贸易商:群体发展壮大,比较活跃,串联农户与购销企业之间;小麦品种的这一群体在效益上比早籼稻具有明显优势。 加工企业:入市收购积极性提高,早籼稻可以抢“新”加工,小麦可以通过抢“新”降低一定成本。 购销企业:流通环节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据市场主导,比如中储粮、中粮以及部分外资企业等。 储备企业: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为国家定量,对市场影响不大;政策性收购,掌握了市场的主要粮源。
2、流通环节: 中储粮:政策性收购占据市场主导,常年轮换对市场影响不大。2010年贸易收购被暂停; 中粮:开始参与托市收购,但主要是在贸易粮收购方面展开竞争; 外资企业:益海已成为实际上的最大加工企业。路易达孚等也开始参与小麦等原粮收购; 地方国有购销企业:生存面临困境,依附于为中储粮、中粮、益海等代收代储。改制前的人员大多进入了益海;近两年面临中储粮上收压力。
政策性粮已成为国家掌握粮源、调控市场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政策性粮源收购数量统计 最低收购价粮收购量(万吨) 品种 数量 小麦合计 17363 2006年 4069 2007年 2893 2008年 4174 2009年 3986 2010年 2241 稻谷合计 3195 其中:早稻 1098.6 05早稻 457 06早稻 364.6 09早稻 277 中晚稻 1862 05中晚稻 830 06中晚稻 462 09中晚稻 570 粳稻 234 07粳稻 临时存储粮收购量 单位:万吨 品种 收购 稻谷合计 1426 08早稻 111 08中晚稻 797 08粳稻 517 政策性粮已成为国家掌握粮源、调控市场的主要途径。
临储籼稻竞价销售情况: 2009年托市小麦竞价销售情况: 截至11月17日,国家掌握最低收购价及临储籼稻库存976万吨左右,随着近期拍卖成交率上升,政策粮保供应的效果也将逐渐加强。全年稻谷供需面并未出现问题,目前粮源紧张主要是因为农户及中间环节惜售,减少了粮源真正流入市场。 2009年托市小麦竞价销售情况: 省份 09产小麦累计销售量(万吨) 托市收购量(万吨) 剩余量(万吨) 安徽 514.09 574.8 60.71 河南 733.3 2179.8 1446.5 河北 234 303.6 69.6 江苏 347.09 450.5 103.41 山东 157.9 454 296.1 湖北 11.92 41.9 29.98 合计 1998.3 4004.6 2006.3
2、流通环节: 国家粮食储备特点: 1、储备粮实行均衡轮换制度,每年轮换数量为总量的20-30%。 1、储备粮实行均衡轮换制度,每年轮换数量为总量的20-30%。 2、储备粮的收购、销售、轮换原则上应当通过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公开进行,也可以通过国家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 3、主要是小麦和稻谷品种,其中早籼稻占据储备的较大部分。 4、动用条件:全国或部分地区粮食明显供不应求或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国务院认定的其他情况。
3、消费环节: 初级加工:面粉和大米,目前在我国仍占主导地位。产区加工企业多而集中,规模也相对较大;销区主要针对终端客户需求,侧重于精深加工。 在加工方面,新陈稻谷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新陈早籼稻具有等同的市场需求,但中晚籼稻、粳稻陈粮需求较差;如果存储1-2年,粳稻、中晚籼稻价格一般会下降15-20%左右,早籼稻价格一般下降10%以内。 新陈小麦在需求上与稻谷相反,新小麦有三个月后熟期,加工企业在采购上偏向于陈粮,价格上陈麦也相对较高。
国内粮油加工行业发展迅速 近几年来,我国粮油加工业发展迅速,产能扩张加快,据统计,2009年全国各类粮油加工企业数量比上年增加6%,达到1.45万个。其中,大米加工企业比上年增加370多个,小麦粉加工企业减少30多个。
国内粮油加工行业发展迅速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性质的加工企业数量比上年有所减少,减幅约在17%,其中,大米、小麦粉加工企业减少的数量最多,减幅占总减少数量的57%、27%。民营企业总量增加8%,外资增幅15%。
国内粮油加工行业发展迅速 按行业划分,大米、小麦粉、饲料、食用油加工企业数量相对较多。2009年的企业数量占全国总数的近92%。其中,大米、小麦粉、食用油三个主要行业的企业数量比上年增加4%。
国内粮油加工企业仍以中小型为主 按企业设计生产能力来划分,我国粮油加工企业日加工能力在50-200吨的企业数量居多,其中,日加工能力在100吨以下的企业占总数的57%,这一比重比上年下降了5%。
国内粮油加工行业发展迅速 从分布区域来看,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主产区。其中,内蒙、吉、黑、冀、辽、鲁、豫、苏、皖、赣、湘、鄂、川等13个粮食主产区企业数量占全国总数的73%,比上年提高近4%。其中黑龙江2009年加工企业数量比上年猛增1倍以上,从去年的第4位上升为第一位(省政府促进粮食就地转化措施)。
国内粮油加工行业发展迅速 2009年,全国粮油加工业利税总额比上年增加17%,利润总额增46%,主要集中在玉米、食用油和饲料加工行业。从工业总产值来看,食用油所占比重最大,占总量的33%,大米、小麦粉分别占17%、14%,饲料、玉米分别占15%、13%。从产品销售收入看,益海、中粮、长春大成、山东西王、九三粮油、山东六和、嘉吉等均达到百亿元以上。
粮食加工业产能和产量继续增加 大米加工企业: 2009年我国大米加工企业产能约19420万吨,比2008年增加21%。
粮食加工业产能和产量继续增加 大米加工企业: 2009年我国大米产量约5724万吨,比2008年增加20%。从品种结构看,主要是标一大米和特等米,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62%和28%。
粮食加工业产能和产量继续增加 大米加工企业: 产能利用率依然偏低,2009年为43%,比上年降3%,实际处理稻谷8630万吨。 我国大米加工产能和产量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黑龙江、湖北、江西三省位居产能前3位,分别为4122、2368 、2352 万吨;黑龙江、湖北、安徽大米产量居前三位,分别为870、772、697万吨。
粮食加工业产能和产量继续增加 大米加工企业: 2009年,日处理稻谷在100-200吨的加工企业数量占总量的25%,比上年增30%;200-400吨的企业增加40%,400吨以上的增37%;100吨以下的企业占总数的65%。年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企业增15%,产量达1100万吨,占总量的近20%。其中,江西省粮油集团、湖北福娃集团、湖北国宝桥米集团产量较大。
粮食加工业产能和产量继续增加 面粉加工企业: 2009年我国年处理小麦能力约12167万吨,比上年增加5%。
粮食加工业产能和产量继续增加 面粉加工企业: 2009年我国小麦粉产量约5533万吨,比2008年增加0.5%。按产品等级,特一粉和特二粉产量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45%和26%
粮食加工业产能和产量继续增加 面粉加工企业: 产能利用率依然偏低,2009年平均为66%,比上年下降1.5%,实际处理小麦8168万吨。 我国小麦粉加工产能和产量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平原小麦主产区,河南、山东、江苏三省位居产能前3位,分别为2548、2367、1222 万吨;产量也居前三位,分别为1215、1108、674万吨。
粮食加工业产能和产量继续增加 面粉加工企业: 2009年,日处理小麦在200-400吨的加工企业数量占总量的20%,比上年增9%;400-1000吨的企业增加15%,1000吨以上的企业仍然是50个。200吨以下的企业占总数的70%。年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企业比上年减少11%,产量达1930万吨,占总量的近35%。其中,河北五得利面粉集团、中粮集团、湖北金华麦面集团产量较大。
小麦、稻谷加工业特点 1.产量和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大米、小麦粉加工业利润合计增幅30%。 类别 销售收入利润率% 利润增幅% 产能利用率% 研发经费投入(亿元) 粮油加工 2.8 46 24 小麦粉加工 1.7 12 67(-0.5) 2 大米加工 1.9 47 44(-1.8) 3 民营企业 2.7 49 国有企业 1.6 80 外资企业 3.7 37 1.产量和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大米、小麦粉加工业利润合计增幅30%。 2.企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民营企业比例继续扩大:整个粮油加工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占总数的88%,工业总产值占6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量占9%,工业总产值占8%。 3.企业规模效益日益凸显,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小麦粉加工企业总数量减少,但400吨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数量增加,比08年增10%;大米加工企业400吨以上的数量增加42%。企业规模化经营趋势明显,中储粮、中纺在大米和食用油加工的产能逐渐扩大。
4.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柱地位突出,主要指标居行业前茅:整个粮油加工业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比08年增加25%;龙头企业数量占总数的15%,增幅2.4%。其中大米产量4642万吨,比上年增158%;小麦粉产量2564万吨,比上年增3%。 5.加工产能利用率有所降低,科研水平仍然薄弱:主产区小型企业数量较多,低水平落后产能相对过剩问题突出,实际利用率更低,高水平的先进产能不足;同时,科技经费投入水平依然偏低,2009年整个粮油加工业科研经费投入量仅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0.2%,其后果是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效率低下,技术进步缓慢。 6.部分大型企业开始重视副产品综合利用,但产业链较短:部分企业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着眼于高附加值、体现循环经济的精深加工,延伸了产业链,加工转化率大幅提高。如湖北福娃集团近年先后推出了糙米粥、糙米卷等新产品,推动了企业升级。但整个行业总体副产品利用和精深加工仍然不够。特别是稻谷和小麦,中小型企业仍占多数,无法开展规模化综合利用,产业链条较短。
结论:随着行业整合不断深入,加工企业必然会朝着规模化、集团化、精深化不断发展,整体竞争能力也将不断提升。 6.部分大型企业开始重视副产品综合利用,但产业链较短: 2009年,大米加工副产品米糠862万吨,其中制油用占9%,饲料用占37%;大米加工稻壳1498万吨,其中发电用占4%,供热用占29%。 小麦粉加工副产品896万吨,其中谷朊粉占2%,小麦胚芽占1%,其他副产品占97%。 其他用途:米粉、米线等食品,啤酒、酒精乙醇、味精等。2009年全国米粉(米线)产量为55万吨,年生产能力106万吨。 结论:随着行业整合不断深入,加工企业必然会朝着规模化、集团化、精深化不断发展,整体竞争能力也将不断提升。
3、消费环节: 稻谷口粮消费: 年口粮消费量约1.56亿吨左右,占总消费量的83%左右。
小麦口粮消费:口粮消费量有所下降,特别是农村,2009年比上年降约15%;城镇增6%。整体消费量继续增加,主要表现在饲料、工业方面。
注:近些年来我国大米进出口方面呈现明显的净出口格局。 3、消费环节: 大米出口:国家政策限制,出口量有限,主要方向是韩国、非洲等国家。具有大米出口资质的企业为中粮。国际大米价格高企时,中国部分口岸大米走私情况严重。 1990年以来我国大米进出口情况 注:近些年来我国大米进出口方面呈现明显的净出口格局。
注:进口小麦相对国内小麦仍有价格优势。2010年前三季度累计进口小麦119.57万吨,同比增104.26% 。
(3)产业链各主体的特点 1、种植户: 受天气等影响较大,“靠天吃饭”特征明显,特别是稻谷; 种植品种繁多,稳定性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 规模小,种植品种优化难度较大,特别是在托市政策下,优质不优价使得农民种植优质品种的积极性较低; 售粮心态变化,集中售粮转变为常年售粮; 惜售心理成为影响市场走势的主要因素之一。
2、收购企业: 贸易型:粮食经纪人,即购即销; 贸易仓储型:粮管所、粮食购销公司,代购代销; 收、存、产、销一体型:加工企业、收储公司、购销公司,即购即加。基本按市场化运作,比较灵活;资金流转速度快,但缺乏资金,规模小,竞争力差;对价格比较敏感,风险大,收益低; 储备型收购企业:地方粮库、直属库、代储库,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资金充裕、政策支持、财政垫底,收购积极,但轮入和轮出价格风险大。
3、储备企业: 4、加工企业: 购销、轮换均实行市场化运作,有一定规律,费用包干,价格风险较大。近几年稻谷轮换压力相对较大。 即购即加型,基本上为小型企业,流动资金少、仓容小,边收边加,非收购季节主要从国有粮食储备企业或购销企业或竞价交易中采购原粮;综合型主要为大中型企业(集团)及实力较强的小型企业,资金雄厚,有一定的仓容,实行购、存、加、销一体化经营,有的还自建了一定规模的粮源基地,比如白象集团,今年就新建了储备仓库。 主要问题:大多数规模小,竞争激烈,成本高;受“季产年消”影响,开工率偏低,利润低;资金紧张,仓容有限,大量存粮的质量、价格风险大。
1 早籼稻、小麦的品种特点 2 早籼稻、小麦产业链现状 3 早籼稻、小麦产业链投资方式
(1)产业链特征概述 1、稻谷、小麦产业链较长,且相互交织 2、参与主体复杂、数量多:收购、仓储、加工企业;政策性、经营性;国有、民营;一体化、非一体化;规模大、小 3、产业集中度:上游、中游高,下游低 4、产业链上游(种植、收购、储备)受政策影响大 5、产业链中游、下游市场化程度高,受价格影响大
(2)产业链主体投资方式 1、加工企业: 上下的延伸:打造从田头到餐桌的产业链模式。 周边的延伸:向面粉、油脂、精深加工等相关行业的延伸。 投资性的延伸:实力较强的有涉足房地产等其它领域的延伸。 另外,目前加工企业早籼稻期货投资的较少,且主要以套期保值为主。 2、农户: 投资现象较少,但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国家鼓励土地流转、大企业产业链向田间地头延伸等影响,农户有的开始加入种粮合作社或向大企业转租土地、订单种植等。由于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及农民自身条件限制,农民做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却不能直接参与期货交易。 3、储备企业: 左右延伸:逐渐扩大贸易粮的储备,不单单只靠政策性储备和轮换粮储备获益;扩大储备规模,增加储备量,通过建仓租仓等方式。 上下延伸:开始逐渐进入加工行业,进而凭借资金、政策、原粮供应等支持,努力向龙头企业进军,开始打造从田头到餐桌的产业链模式。
(3)期货开发难点 流通企业作为主要针对对象。但流通企业,特别是国有粮库,收购资金部分靠银行贷款,而银行却限制企业用信贷资金参与期货交易,这就从资金来源上限制了企业参与期货交易。另外,中储系统除油脂公司外,仍未明确允许进入期货领域,前景未卜。 部分企业对期货行业仍不理解,观念转变不及时,尚需要结合政府、媒体等机构力量,加强宣传和引导。 除了套期保值之外,由于品种不活跃,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据悉,部分通过小麦、早籼稻进入期货领域的私营企业家,之后更多的是关注金属等其他期货品种。
谢谢! 中华粮网 焦善伟 www.cngrain.com 0371-6808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