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教材 总体介绍 吴少荣
有关课程、教材和教学的一些问题 一 二 三 《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政治生活》的呈现方式与特点。 《政治生活》施教中要把握的 重点、难点及相关的理论。 三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 和课程目标 (一)指导思想 1、以中央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依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在处理知识点与思想政治观点的关系时,坚持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点的原则,知识点的选择要服从并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置。 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时,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 和课程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编写思路 (三)基本框架特点 (四)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2.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跟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 和课程目标 (一)指导思想 2.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跟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政治生活实践,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自主获取新知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 和课程目标 (一)指导思想 3.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体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 把握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具有的学科价值的同时,更要凸显本课程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功能和视角。 在进一步提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的同时,更加关注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背景下,学生自主选择和规划人生的能力培养。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 和课程目标 (一)指导思想 4.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贯彻有关教科书编写的要求。 教材的编写,要在全面、准确地把握“内容标准”的基础上显示自己的编写特色,在保持“教学文本”的规范性的同时,体现其“学习文本”的工具性,使之成为“教”与 “学”互动的平台。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 和课程目标 (二)编写思路 1.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根据我国公民政治生活内容组织教材内容。 (1)“三贴近”的原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课程内容贴近生活是新课改倡导的理念。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 和课程目标 (二)编写思路 1.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根据我国公民政治生活内容组织教材内容。 (2)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有其科学依据。这就是: 实际生活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关系。 生活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价值与意义。 生活内容构成了学生各种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 学生的生活往往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背景。 (3)《政治生活》依据“德育贴近生活”的理念,以当代中国人政治生活为基础来组织教材内容。
2.根据公民政治生活内容,提炼具有整合意义的 若干主题,分单元进行编写。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 和课程目标 (二)编写思路 2.根据公民政治生活内容,提炼具有整合意义的 若干主题,分单元进行编写。 (1)教材是对学生现实政治生活内容的归纳和提炼。 (2)提炼的生活主题必须具有整合意义,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且能够体现课程性质的要求。
政治学学科知识为支撑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 和课程目标 政治观点教育 政治生活主题 (二)编写思路 3.以政治学科知识为背景回答政治生活主题的有关问题,渗透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的教育。 政治观点教育 政治生活主题 政治学学科知识为支撑
以生活为基础,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以政治学科知识为支撑整合教材内容,是《政治生活》编写的基本思路。 结 论 以生活为基础,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以政治学科知识为支撑整合教材内容,是《政治生活》编写的基本思路。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 和课程目标 (三)基本框架特点 1.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主线。 《政治生活》的核心概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贯串全书的一根主线。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 和课程目标 (三)基本框架特点 2.根据政治生活主题安排教学内容。 学科概念 理论逻辑 生活实践 以往的教材 本教材 国家—政府—公民—政党—国际社会 公民的政治生活—政府—国家—政党—国际社会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 和课程目标 (三)基本框架特点 3.从近到远、从具体到抽象的知识体系。 小 大 近 远 具体 抽象 当代 国际社会 公民的 政治生活 为人民服 务的政府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四个单元的内容有递进关系 第一 单元 第二 第三 第四 公民的政治生活 主要讲有关我国公民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的内容,以学生能够感受的政治生活为起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序政治参与、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与方法。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主要讲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政府的性质、职能,学会正确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参与国家公共生活的管理,体会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主要讲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制度保障,明确我国各项重大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当代国际社会 主要讲公民参与国际政治生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在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树立维护国家利益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 和课程目标 (四)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理论学习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科学最基本的理论和知识; 课程性质:思想政治德育课,是 集理论学习、社会 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 理论学习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科学最基本的理论和知识; 社会认识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国家和政府的性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当代国际社会的概况等; 公民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灌输、公民意识的培育、权利义务责任意识的熏陶、遵纪守法等行为规范的引导和公民国际视野的培养等。
课程内容的核心价值 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政治观点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引导。其中,对学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政治观点的教育包括了政治观、国家观、民主观、政府观、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国家利益观等。
课程目标是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造就学生成为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来说,课程的基本目标包括如下几点。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 和课程目标 (四)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造就学生成为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来说,课程的基本目标包括如下几点。
课程目标: 使学生了解政治生活的特点、内容、主要作用,认识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有序政治参与的态度。 使学生明确我国公民行使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政治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理解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与方法,提高政治参与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职能等,确信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学会正确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现我国国体的政体;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享有广泛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制度保障。
课程目标: 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确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树立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信念。 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使学生认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使学生了解当代国际社会的概况及其发展趋势,明确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我国应对之策。 使学生认识我国在当代世界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并立志报效祖国。
二、教材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一)教材呈现方式依据的理念 (二)教材的结构层次 (三)教材呈现方式的优点 (四)《政治生活》的主要特点
二、教材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一)教材呈现方式依据的理念 《政治生活》以“教材是教学的资源、工具和指南”的理念为依据,力求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创设一个平台,既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借以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二、教材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二)教材的结构层次 1 2 3 4 第一层次 是单元。 全书共四个单 元。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序言和知识结构。 2 第二层次是课。它构成各单元的逻辑框架,全书一共九课,每课都有导言,说明本课要讲述的主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 4 第三层次是框。全书共24框。框题的表述基本采用的是复合结构。这种表述方式既能明确地表达了本框的学习主题,又有助于彰显我们倡导的价值导向。 第四层次是目。它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是学习的基本内容。每框均由三目组成,全书共72目,三目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
三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情景导入。提供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案例、资料、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启动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1目 情景分析。对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阐述,有些部分在情景回归中得以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在这一目中,以辨析、评估、辨认等多种有效手段,分析情景,让学生经历“过程”,让学生对情景进行思索,主动进行学习。 2目 情景回归。除了进一步阐明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之外,它还具有提高的功能。大体上可分为几种类型。第一,着力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与提升,即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情感的升华;第二,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的问题或者是开展相关的活动;第三,践行性的引导。 3目
每个单元都设计一个“综合探究” 第一单元: “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在活动中,学生要查阅资料、列举案例、分析比较、 尝试制订规则。 第二单元: “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 在活动中,要求学生能够列举最新的事例,比较有无权威的政府行使其职能的不同结果,还要联系当地实际对政府的活动进行评估并写出建议书。 第三单元: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 在活动中,要求学生能够归纳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并通过修宪的具体过程,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第四单元: “中国的和平发展”。 在活动中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收集有关资料,举办一次主题班会。
能够有效地控制教学内容的程度和教学的进度。 改变强制性地满堂灌的静态教学模式,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 二、教材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三)教材呈现方式的优点 能够有效地控制教学内容的程度和教学的进度。 改变强制性地满堂灌的静态教学模式,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 它有助于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多维度课程目标的实现。
1.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二、教材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四)《政治生活》的主要特点 1.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二、教材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四)《政治生活》的主要特点 2.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中,增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编写中,表述了我国政府改革的新观点,即建设服务型的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效能政府等;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问题,按照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作了表述,如阐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党的执政宗旨、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的根本保证等问题;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阐明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特点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观点; 关于宗教政策问题,根据中央关于宗教政策的精神作了表述。 教材尽可能反映我国政治生活的最新发展,如人权入宪、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等材料;这些都体现了时代特点。
3.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助于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二、教材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四)《政治生活》的主要特点 3.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助于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4.教材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注重过程性 注重实践性 注重开放性
三、《政治生活》施教中要把握的 重点、难点及相关的理论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一)本单元地位: 教材的首篇,回答了政治生活最基本的问题 (二)本单元的逻辑结构及知识体系
公民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应遵循的原则 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公民行使政治权力、履行政治性义务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实行民主选举 的方式及意义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公民的政治性权力和义务 实行民主决策的 形式及意义 实行民主管理的 制度、法规及意义 公民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应遵循的原则 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实行民主监督的 渠道及意义 公民有序参与政治,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大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提示 如何理解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新时期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及其时代内涵。 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特点、内容和主要作用。 我国公民行使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权利的方式与意义。 我国公民如何做到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四)本单元要把握的理论问题 1.公民政治生活内容的界定和描述。 (1)关于政治与政治生活 (2)当代中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是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政治生活的追求; 关心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是公民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2.关于民主理论。 (1)民主的含义。 民主首先是指与专制独裁统治不同的,在统治阶级内部实行“多数人的统治”的国家制度。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各种制度中的一种,用于规范人们的政治生活。 民主又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常用以表现具有平等、自由性质的现象。如民主政治、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权利等。
(2)民主的性质。 (3)不同领域的民主。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国家事务领域的民主指选举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政府各级领导成员,以及对其监督等方面的民主。 社会事务领域的民主是指选举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经济文化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体的领导成员,以及对其监督等方面的民主。
同这个问题密切关联的还有 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问题 选举,是指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按照既定的方式和程序,根据自已的意志,选择若干人员担任某项公职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多种选举,如选人大代表、选政府机关领导成员、村民委员会主任等。不同的选举行为与选举制度相关.
(4)民主实现的条件 民主的实现需要相应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条件。它不仅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治文化传统相关,而且与国民的素质和生活习惯等密切联系。
民主性质指的是民主的阶级属性。民主的阶级性是指民主所代表和反映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是民主性质方面的规定。 (5)民主性质与民主程度的区别和联系 第一,民主性质与民主程度的区别。 民主性质指的是民主的阶级属性。民主的阶级性是指民主所代表和反映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是民主性质方面的规定。 民主程度是指民主的实现程度,即民主原则和精神转化为实践的程度、状况和水平,是民主的量的规定性。
一方面,民主的阶级性质是制约民主程度的重大因素。 第二,民主性质和民主程度有着密切联系。 一方面,民主的阶级性质是制约民主程度的重大因素。 另一方面,民主程度的发展对于维护民主阶级性质具有重大的作用。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一)本单元的地位 公民与政府的关系,本单元与上单元有内在的联系. (二)本单元的逻辑结构及知识体系
政府的权威来自人民的信任、法律的认可、道德的感召 人民政府为人民 政府的责任和职能 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政府履行职能的 表现和作用 依法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重要性 政府的责任是 对人民负责 对政府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公民向政府 求助的主要途径 政府的权威来自人民的信任、法律的认可、道德的感召
(三)教学重点、难点提示 我国政府的性质及职能。 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途径及意义。 我国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四)本单元要把握的理论问题 1.关于国家与政府的关系问题。 (1)国家与政府的联系 第一,政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政府是指整个国家机构,即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等国家机关的总和。 狭义的政府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包括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第二,政府(这里指广义政府)是国家的主权代表和具体形态。政府代表国家运用和行使公共权力,表现国家意志。 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体现,政府是执行和实现国家职能的组织和工具 第三,政府与国家密不可分。一般情况下,有国家,必然有政府。
(2)国家与政府的区别 第一,国家与政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拥有主权,而政府是行使国家主权的机构,是国家表现意志、发布命令、处理事务的机构。 第二,国家权力与政府权力不是同一层级的。国家主权是国家权力的本源。而政府的权力是派生的。
2.关于政府职能 (1)政府职能的含义和分类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实现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政府职能有若干分类。按活动性质可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社会职能还可分为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按作用领域有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之分。 (2)政府职能是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动态系统,对政府的职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会存在互相包容和交叉的关系。
(3)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主要内容 兴办社会公共设施。如道路、港口、机场、通讯等。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社会预防、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 搞好优抚、防灾和救灾工作。如拥军优属、安置复员退伍军人、灾害预警、救济受灾地区和群众。 人口控制。如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等。 保护环境、防止污染。
3.关于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问题 (1)对政府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 首先,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政府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 其次,权力是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权力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人民。另一方面,权力一旦失去约束,超越了法律的界线,就会产生难以预料的恶果。少数掌握政府权力的工作人员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来牟取私利,产生贪污腐败现象。为了防止权力被滥用,就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2)建立和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一靠民主,就是充分发挥人民的民主机制,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一是要保障人民的选举权。二是要保障人民的监督权。三是要保障人民的罢免权。制约和监督的权威性是由罢免权来支撑的。四是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 二靠法制。法律制度本身具有规范性、强制性、根本性和长期性,而且触及事物的本质方面。只有建立起健全的法律制度,公民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民主权利,才能够有效地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防止权力的滥用。
(3)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行政内部的监督和行政外部的监督。 行政内部监督体系。行政机关作为行政监督的一个特殊主体,它的监督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下级行政机关对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互不相隶属的行政机关之间的相互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特别机构的监督,包括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审计监督、法制部门的监督。 行政外部监督体系。主要有: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国家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政党的监督,包括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对政府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包括人民法院的监督和人民检察院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监督,包括社会团体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
(一)本单元的地位,本单元的内容是上述两个单元的延伸和深化. 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本单元的地位,本单元的内容是上述两个单元的延伸和深化. 我国的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的根本特点 (二)本单元逻辑结构及知识体系
人民当家作主的 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及领导执政方式的不断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把“三个代表”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我国的宗教政策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的优越性 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三)教学重点、难点提示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及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特点。
(四)本单元要把握的理论问题 1.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关于民主形式等理论 (1)民主的形式 民主的形式因国家性质、国情和民主进程的不同而呈现多样化。就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而言,大体有两种形式:选举民主,协商民主。民主的两种形式分别由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来体现。 通过两种民主形式,我国人民广泛参与国家事务,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显现出全面性、真实性。
(2)党内民主 在第三单元中提到“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这里的党内民主是指中国共产党内部实行的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民主集中制的民主。“人民民主”应包括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民主。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一)本单元的地位 (二)本单元逻辑结构知识及知识体系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一)本单元的地位 当代国际社会及其发展趋势,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基本原则 (二)本单元逻辑结构知识及知识体系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国的和平发展,意味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生活在当代国际社会 当代国际社会的构成 当代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主权国家及其在国际社会的权力与义务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国际组织的类型 及其作用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 因素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国的和平发展,意味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提示 国际社会的构成。 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制约国际关系的因素。 我国应如何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 时代主题的含义及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
(四)本单元要把握的理论问题 1、坚定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问题。 2、关于国际形势的几个关系 (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天下并不太平的关系 (2)世界多极化与美国单边主义的关系
欢迎批评指正,谢谢各位老师!